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时间:2023-01-29 09:47:49
导语: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校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全方位合格人才。针对目前专业课程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之中,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土力学”课程为例,分析课程思政目标、深挖课程思政融入点、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详细探究如何将如“盐”般的课程思政元素潜移默化、无声无息地融于“水”一样的专业知识,提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实现育才育德的双重育人目标,同时为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土力学”;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全球一体化以及科学共同体使得整个世界在文化体系上相互依存,价值观上相互交融,影响着我国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西方思潮的涌入,同我国传统观念发生碰撞,侵蚀着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使其民族文化、国家意识与爱国观念逐渐淡化[1-2],这是当今高校在政治思想工作上所面临的问题。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高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正确价值取向、积极进取、奋力拼搏、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栋梁之才的重大任务。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推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4]”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行课程思政。这一系列精神指示要求高校每一位教师都要肩负起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任务,在专业课程中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在摄取知识的同时自我启发。每一门专业课程都要以自身为载体,探索课程思政教育的方式,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巧妙的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通过课程思政,点亮学生心中的理想信念,引领学生树立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心怀家国、愿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土力学””作为土木、交通、水利、采矿等工科专业的学科必修课,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其包含内容广泛,以土的变形、强度、渗流和稳定问题为线索,各章节从不同角度对这几点进行具体阐述。几十年来,对于“土力学”精品课程的建设研究已经极其丰富,但是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研究相对较少。作为一门传统工科专业课程,“土力学”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相关知识点可直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而且“土力学”中充满了哲学命题,具备开展课程思政的先天优势[5]。鉴于此,结合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要求,文章将以“土力学”专业知识为载体,深入探究“土力学”课程当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每一堂课程中,进一步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达到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实现课程思政的全面改革,推进“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立,从而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1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目标中的体现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进行人才培养,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为了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就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这是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思政目标的最终体现。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具体到每一位专业课教师身上,就要求其从课程的教学目标着手,明确将思政建设目标融入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课程改革,建立融合了思政教育的统一教学目标,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以人格魅力点亮学生心灵,统一育人、育才的教学目的,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为多种工科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土力学””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其传统教学目标是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土的基本物理性质、渗透性、变形及强度等力学特性,熟悉地基沉降、地基承载力、土压力和土坡稳定的计算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土体稳定、变形和渗流等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新时代背景要求下,““土力学””教学目标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在保证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围绕理想信念、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水准;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土力学”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初步建立学生的工程思维,培养专业自豪感和认同感,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学习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注意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永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6]。
2课程思政融入点
“土力学”是一门兼具理论、工程与实践性质相融合的工程力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需求,丰富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和在线课程资源,结合思政元素将时代与社会的正能量引入课堂之中。思政元素在具体教学内容中的融入如下表所示。为了达到思政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密切结合,需要广泛收集“土力学”课程相关工程案例、行业特色、国家政策动态、学术前沿知识等内容,凝练思政元素,将其通过“土力学”课程的教学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①引入经典的工程案例。从土力学的发展历史着手,介绍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项目,如万里长城、古埃及金字塔等,以及我国当代令世界瞩目的超级工程,如三峡大坝、港珠澳大桥等。通过这些工程实例,突出“土力学”在土建工程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土力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让学生初步建起作为工程师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底线,提升专业自豪感,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工程案例的引入还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其建立初步的工程思维,培养实践创新意识。②感悟人物故事。在“土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有数位先辈楷模,如黄文熙先生、茅以升先生等,他们不畏艰难、拼搏奋进的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以身报国的动人事迹,都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其努力奋斗、勇于拼搏、开拓创新的美好道德品质。③工程事故警示。通过引入因渗流、地基承载力不足、边坡失稳等“土力安徽建筑学”问题而导致的工程事故案例警示和教育学生在对基建项目的设计施工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应的规范法规,要秉承匠人精神,严守职业道德底线,强化工程伦理教育。④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土力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全新的学科,虽然当前的“土力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有不足之处。如传统“土力学”中大部分理论知识是基于饱和土体的条件而提出的,其结论并不适用于非饱和土体,但在实际工程中非饱和土的存在情况非常普遍,其理论也不完善成熟,动荷载作用下土体规律的研究也同样不成熟。因此,在“土力学”的授课中适当引入最新的“土力学”前沿科学研究成果和工程技术进展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升知识储备,增加专业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学生探寻真理的科学精神。
3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方法
“土力学”课程思政同思想政治课程不同之处在于要坚持理工科课程的专业定位不变,如盐入水般,润物细无声地在教学过程之中融入思政元素。作为思政课程的有力补充,专业课程思政要在自己的领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课堂优势,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改革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从提升教师各项能力和改革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
3.1提升教师能力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教师是关键。作为站在讲堂第一线的教师,同学生有着最紧密的接触,不仅自身专业知识要过硬,同时个人价值取向要正确、思政能力要突出、育人能力要扎实。针对教师自身各项能力的提升,主要措施有以下四点。①基于团队的力量,以教研室为基础,组建教学团队,进行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实行“老带新”方法,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老师、学科带头人引领,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术科研进行指导示范,实现教学团队的共同进步。②积极参与校内外课程的交流学习,进行观摩教学,参加教学培训,改进教学措施,积累教学经验。③定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领会党中央各项精神指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④进行法律法规、工程伦理培训,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关注国内外超级工程和典型工程事故案例,丰富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结合思政元素将正能量引入课堂教学当中。
3.2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相较于传统的“土力学”课程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之上,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土力学”课程应在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和思想政治动态。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始终秉持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探索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热情,如何在传递专业知识的同时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实现育人育才的双重教学目标。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教学方式手段。①采用工程案例教学法。根据“土力学”课程的特点,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结合教学目标,深挖工程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将家国情怀、工程伦理、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等融入到专业内容之中,使课程内容具有工程真实性。②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结合法。课程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手段,用图像、视频或动画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直观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土力学”课程的工程特性使其可以收集丰富的多媒体资料,使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适得其所,可以发挥其最大特点,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初步的工程思维,增加专业认同感,提升学习内驱力。③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是“土力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提升育人效果。实践课程的设计要能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之中,通过实验设计、操作、分析提升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以及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的配合,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④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建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依托学校的网上教学平台,建设““土力学””的在线教学课程,将工程案例、理论知识、前沿技术等相关教学资源引入线上,有效拓展了教学内容。通过线上平台,学生课前可预习,课后可复习巩固,消除知识盲点。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可布置讨论话题、随堂测试等内容,学生和老师线上互动,学生可随时提问,教师及时答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可以消除师生距离,方便交流。
4结语
基于我国国情,各类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建设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思政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育人目标。作为许多工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的“土力学”课程,有着天然的思政元素融入点,丰富的工程案例、充满哲学命题的理论知识,这些都为“土力学”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基于课程思政目标和思政元素同专业知识的融合,提出了一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以期对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有所启示。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方兴未艾、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位高校从业者的合力探索,共同努力,为新时代人才工作培养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雷江梅,无坤宇.浅析全球化对当代大学生爱国观的影响[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8):1-3.
[2]吴沁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J].思想政治研究,2020(2):19-21.
[4]徐腾飞,杨成,赵人达,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1):182-189.
[5]李广信.岩土工程50讲——岩坛漫话(第二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6]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教高[2020]3号.
作者:张苇 杨万斌 单位:山西能源学院
- 上一篇:电路课程理论课工程案例教学探讨
- 下一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