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3-01-18 09:14:54

导语:舞狮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舞狮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新化舞狮是贵州省锦屏县新化乡新化所村具有代表性的一项民俗传统活动,亦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剖析体育非遗新化舞狮在传承角度下的体育文化价值,找出新化舞狮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仍存在“舞狮”文化保护意识认知不强、舞狮传承人断层缺失、缺乏政策扶持,原生态传承缺乏创新、新化舞狮产业文化开发单一等问题。传承发展路径:加强宣传力度,提升政府和群众对其的重视,注重传承人的栽培,加强非遗保护政策,结合体育业和旅游业提升产业层次、增加融资渠道,促进新化舞狮和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相关的界定概念

1.1舞狮“龙狮运动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体育项目,是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衍生出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对于传承和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重大意义”。[4]舞狮是中国流传已久的民间艺术,舞狮有南狮北狮两种,南狮也被称为是醒狮。舞狮是狮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它是狮子的形态与舞蹈相结合的产物。人们认为舞狮是驱邪避灾的吉祥瑞物,每逢重要节日都有舞狮表演助兴。“舞狮运动是集武术、音乐、舞蹈、表演、竞技于综合一体的多元社会文化现象,舞狮是一项综合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更是一项民族风俗”。[5]

1.2新化舞狮新化舞狮起源于明清之际,发展高潮是在民国,且新化舞狮系北派舞狮系列,以表演威武雄壮的“武狮”为主,[6]是新化传承久远的民间文化活动,至今已传承六百余年。2007年新化乡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了“舞狮文化艺术之乡”的著称,同年也被列为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形象逼真,动作矫健活泼,擅于表演高难度动作。能强身健体又能娱情怡志而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传承至今,经久不衰。因其浓厚的汉文化色彩和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原属于移植的民间文化,经过历史的不断演变,已经与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民俗民风融汇在一起,形成独树一帜的锦屏特色体育文化。

2新化舞狮的概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的新化舞狮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政府对民传体育的扶持力度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增大,并且建立专门体育工作机构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来促进新化舞狮运动的展开。新化舞狮逐渐成为当地政府的品牌特色,舞龙舞狮活动一般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以一定的流程展现的,它不仅是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更是一种有仪式感,可传承文化的活动。通过实地调查和与传承人交谈得知,新化在早年活动的舞狮道具靠自己用麻袋和布料做成狮子的毛发,在长布条里塞谷子或是锯木灰做成狮子的脊背,是新化传承了数百年的民俗文化活动,因其形象性逼真、动作矫健活泼。狮头圆又大且不失灵活,前额突起和黑亮有神的眼睛,凸起的鼻子,操纵自由的大嘴,威武灵动的双耳是新化舞狮的典型造型。头顶上的彩球是由彩绸扎成的憨态可掬的模样,具有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征。2007年新化乡被授予了“舞狮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同年也被贵州省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传承形式

2.1.1学校传承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学校的教育任务之一。新化舞狮的队伍不稳定,人员青黄不接这些现实问题让其发展陷入困境,改善传承方式是时代所需。2008年开始,新化舞狮主要传承人刘毅将舞狮引进新化中小学,开设了以“新化舞狮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特色课程、校园大课间的舞狮操、开展少年宫活动,通过非遗传承人刘毅和邀请民间舞狮艺人每周二和周四来学校进行授课、学习、训练舞狮技艺,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传统非遗文化精神、对舞狮文化有更直观、深入地了解。因多数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学生处于学习阶段,学习、模仿理解能力强,引入校园传给中小学生比传授给青年效果会好一些。新化小学还组建了两支教师和学生舞狮队,至今培养了数百名掌握新化舞狮技艺的学生。每年从学生中挑选合适的继承人,以四十到五十人编为一个舞狮班,进行培训,主要是从身高、体能、敏捷性几个方面挑选,在训练的过程中把教育元素加入到舞狮运动中,使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中华民族舞狮运动的内在精神,在练习过程中激发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2.1.2自组的乡村“文艺队”新化乡成立了乡村文艺队主要用于于各种演出形式,有舞狮、舞龙、大戏表演。虽然“文艺队”有一定的规模发展,相比于其他专业的艺术团队,该团队的业余属性限制了其进一步的专业化发展。据调查,以前在大年三十的时候才有舞狮游街拜年,在春节拜屋活动中,有数支两到三人的小狮队在大年初一时到新化乡居民屋前舞狮拜年送吉祥。后来政府重视舞狮文化,为丰富当地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就在村委会有了特定地点,文艺队一般在农闲或晚上排练,这极大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但近年来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后就没有过大型舞狮表演活动。

2.1.3个体传承个体传承也是师徒或者家族传承,大多是进行拜师学艺,师父口传身授式的带徒弟。新化舞狮传承人闵文泽说早些年会有人特地上门学艺,但随着新文化的冲击和新时代的发展,愿意学习新化舞狮的人越来越少。当下新化舞狮的传承模式主要是非遗传承人刘毅在学校教授学生的师徒形式,但这种师徒传承是流动的,因为被选中的学习人员在完成初中学业过后继续升学或步入社会,不再继续学习舞狮。

2.2“非遗”传承人的概况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的传递者和载体者,在非遗传承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7]非遗传承人有两个内涵:一种方式是师徒或家族传承,具有的技能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遗项目,一种是需要通过专家评审后,成为法定的非遗传承人。“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保障,新化舞狮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下传承人通过特定活动和训练来掌握非遗的知识和精湛技艺。[8]传承人:刘毅,苗族,1971年生,锦屏县新化乡新化所村人,新化舞狮文化主要传承人。受当地文化的影响从小对舞狮有着深厚的兴趣,16岁便开始参与并组织新化舞狮表演活动,不断改进创新舞狮动作,如抢宝、互推、理毛、吐对联、狮子直立打滚等,使新化舞狮更具观赏性。2008年以来,在新化所小学初中作为舞狮文化进校园课程的老师,培养了许多批舞狮青少年学生。2015年被命名为新化舞狮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2:闵文泽,1963年生,锦屏县新化乡新化所村人。从小热爱舞狮并掌握了传统舞狮技艺,他积极参加各项表演和赛事,在长期的实践中,他还对狮子旋角、抢炮、登高楼、吐对联、拜案等动作进行了巩固和更新,使舞狮得以继承发展和推陈出新。2015年被评为新化舞狮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3:刘秋生,汉族,1962年生,锦屏县新化乡新化所村人。1982年开始学习舞狮表演技艺,他在任新化所村民委员会主任时积极开展舞狮技艺培训和展示展演活动,他在当地着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使得舞狮文化在社会上得到发展传播。刘秋生在2011年被国家认定为新化舞狮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除此之外,他还在县级非遗项目96新化水龙的传承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2015年时成为新化水龙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4:闵树民,苗族,1954年生,锦屏县新化乡新华所村人。12岁开始学习舞狮,逐步掌握技艺与要领。在当选新化所村党支部书记时积极组织开展舞狮文化的培训,举办省、州、县的展演活动,为弘扬舞狮文化和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做出很大贡献,在2013年成为新化舞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3体育非遗新化舞狮面临的传承困境

3.1群众非遗自觉保护意识和宣传力度欠缺以往当地民众虽常年能看到新化舞狮活动,但缺乏对非遗新化舞狮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这是因为新化舞狮文化传承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传承意识和民俗文化意识普及化程度低。非遗传承不只是对物质形态与技艺进行保护,群体的文化认同感更是传承的活力源泉。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新化舞狮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接触的现代化信息较多,视野打开的同时存在崇洋媚外的心理,对传统的文化不够重视。新化所村当地民众认为舞狮只是一种娱乐活动,并没有非遗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且舞狮活动展示的平台日益减少,更使得新化舞狮文化的地位岌岌可危。因此,提高当地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觉保护意识是新化舞狮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3.2非遗的“活态”传承人才青黄不接非遗的“活态”传承需要依附于承载着非遗制作技艺与地方文化的群体来完成。[9]从传承人才的角度看,随着社会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新化舞狮文化的传承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年轻人很少愿意去传承,没有稳定的新成员加入,固定传承人就只有刘毅、闵文泽、闵树民、刘秋生四位,据访谈得知,新化舞狮没有固定的学习者,主要以在学校训练的学生为主,缺乏专业的训练基础,政府也没有专门的生活补贴,许多村民为了生计外出谋生。学校舞狮课程虽在实行,但多数家长也只抱着让孩子了解传统文化、娱乐和锻炼身体为主,并未让其发展成为传承人的意愿,再加上升学的流动,这种模式也很难留住和培养传承人。

3.3政府缺乏对非遗保护的系统管理,资金不足政府是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动者,文化保护和传承需要依靠当地政府的引导和决策,政府的有效介入是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化舞狮没有制定明确的系统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这使得新化舞狮处于缺少法规保护的危险地位。新化舞狮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化舞狮在进行文化宣传活动时,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用于增添设备和制作服装道具,虽有一些经费用于文化宣传,但其他活动均由村民自费。新化舞狮的宣传、传承人才的培养、市场操作运营等均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持,对资金的需求较大,但它不像其它非遗项目一样每年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资金的短缺致使新化舞狮的传承发展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推动。

3.4原生态教学和表演内容匮乏、专业化程度低目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化舞狮在学校并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是作为一项特色课程、大课间操和课余少年宫活动,而且,在校内从事该工作的只有舞狮传承人刘毅和一些临时培训的老师来给学生指导,并没有固定的专业化教师,课程训练中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学校活动场地太小,课外活动时间少,过于分散的训练让舞狮学习成效不高,兼备非遗专业素养和体育技能的师资非常匮乏,教学形式过于原生态和老套,使得学生对舞狮积极性不高。新化乡成立的乡村“文艺队”,是当地村民自发组建的团队,目的只是在农闲和节庆的时候作为娱乐活动,并没有进行专业训练,内容也是老一辈口传身授遗传下来的,动作较为单一老套。

3.5新化舞狮逐渐商业化且文化单一以前当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没有受到外来文化过多的干扰,非遗体育新化舞狮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发展,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国家脱贫攻坚的完成,当地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质量和经济的发展逐渐提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思想观念的转变,逐渐影响着新化舞狮的文化传承向商业化方向发展,且新化舞狮的产业文化过于单调,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经济影响力不高,影响可持续发展,所以,加强新化舞狮与当地经济、旅游业以及少数民族的风情结合尤为重要。

4体育非遗新化舞狮的传承发展路径

4.1加强宣传,提升政府和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觉保护意识为保证新化舞狮文化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广度和深度,新化乡委会宣传部应利用多种媒介渠道加大对新化舞狮文化的宣传力度,保障新化舞狮的宣传、推广的深度和远度。着重普及当地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保护意识,尤其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更要保持更高的民俗文化认同感,树立牢固的文化自信意识,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4.2建好“非遗”人才队伍,人人皆可“传承人”非遗的传承创新是凝聚当地民众的民俗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传承人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化舞狮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人受到保护,非遗也就得到了保护。断代现象,青黄不接是非遗传承人正在面临的困境。政府应完善传承人保障机制和传承人管理机制,积极开展教育传承工作。可以在每年举行舞狮活动教师培训班,社会人士和学校教师均可参加,并进行评级体系。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要有确保对非遗传承人的财产保障措施,让他们依法享受获得报酬的权利,有效解决传承人生活保障问题,逐步探索并建立一种以模范优秀传承人为核心,大众传承人为中心的非遗传承体系。

4.3提高政府宏观把控和经济支持力度新化舞狮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政府和政策的支持去管理和落实。要想提高非遗新化舞狮资源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无论是加大宣传,还是资金投入,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利用现代媒体的宣传功能,让舞狮文化拉近与公众间的距离。非物质文化多是以手工技艺为表现手段,宣传上也应该是流动、直观的,而不是呆板的文字信息介绍。政府更要宏观把控,加大对学校的资金投入,来建立舞狮班活动基地;组织人力物力,积极培养舞狮班专业指导人员,提高培训效率;对新化舞狮开展文化研究、技艺研究、精神研究小组,展开民间遗产保护工作;给予传承人基本的生活补贴,保障基本生活。

4.4原生态传承与数字平台创新同行根据时代变化和现代人喜好对新化舞狮动作进行创新改良,新化当地可以打造“小狮人”特色舞狮队,提高群众对新化舞狮的兴趣,创编符合当地特色的动作吸引观众眼球,改变大家对舞狮固化的动作观念。在训练和表演的过程中向学员和观众传达舞狮文化精神和内在含义。新化舞狮保留原生态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迎合大众审美,建立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的手段,用不同形式组成舞狮“活的记忆”。平台创建查阅和图片视频展示,还可以增加互动环节拉近与公众之间距离。数字化平台的创建可以让舞狮文化不被遗忘在时间长廊里,通过该平台多功能让非遗新化舞狮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传承。原封不动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是目的,只有立足创新,才能使新化舞狮得到更深远的发展。

4.5转化新化舞狮的产业方向化转化新化舞狮项目的产业化有利于优化非遗传承的方式,将非遗传承的教育由继承向教育、旅游和就业教育方向的转化,一方面提升非遗的经济价值,增加就业机会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可以促进新化舞狮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新化乡应该抓住乡村振兴的政策,在举办的新化舞狮文化艺术节吸引来大批游客,宣传新化舞狮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可以与当地优良的环境和民族风情结合打造开展舞狮活动特色村,建立有民族体育文化的特色产业,既能推广和传承当地舞狮文化,又能提高本地人收入,带动经济增长,促进综合旅游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编者.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N].人民日报,2021-8-13.

[2]陈晓丹.南狮运动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4):56-58.

[3]袁丽,陈玉容,王晓旭,等.近30年我国舞龙舞狮运动科研状况的文献分析——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6):81-84.

[4]焦英奇,刘良超.民族图腾与国家象征:龙狮运动的文化价值与仪式认同[J].体育与科学,2014(1):104-107.

[5]马新宇,贺小花,李乃琼.东盟舞狮文化研究——以越南、泰国、新加坡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2):69-71

[6]姜玉泽.舞狮运动的形成与现代舞狮的特点[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612-613.

[7]黄小娟.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概念[J].学理论,2012(23):104-105.

[8]崔燕.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与突破——基于传承人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家,2021(12):83-88.

[9]郭永平,行晓荣.晋陕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58-65.

作者:吴永欢 李增 杜显浪 熊姗姗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