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索

时间:2023-01-13 08:29:10

导语: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索

摘要: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所以人才的培养需要他们具备较强的吃苦耐劳能力以及主动劳动的精神和意识,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可以从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构建校“内与外”有效协同平台和考核机制督促三方面采取措施,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符合时代发展的劳动精神。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1]。职业教育培养了70%以上的生产、服务的高素质劳动者,《意见》的新要求赋予了职业院校强化劳动教育的新使命。

1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优势

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德技双修的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之本。劳动教育是培养更多具备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人才的重要途径。郭丽强认为劳动教育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组合[2]。冀晓萍认为劳动教育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动手动脑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劳动教育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发展。劳动创造历史和人本身,劳动能树德。通过弘扬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使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同时在劳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思想观,使学生养成敢于担当历史使命的意识和责任[4]。此外,承担历史使命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多以劳动也是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感受劳动价值、树立劳动意识、提高自身抗挫能力和吃苦能力的重要途径,使高职学生成为一名有担当、有目标、有素养的现代化人才。[5]劳动教育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岗位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所以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是促进学生就业的前提,符合企业、社会对现代化人才的要求。经过劳动教育之后学生的意志力得到了培养,体验了劳动的过程并且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时对所学的专业知识加深了记忆,久而久之就可以成为一名综合型人才。

2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2.1高职学生劳动素养有待提升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对劳动存在误解,比如通过实际调查和分析发现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认为劳动的目的是获取丰厚的报酬,还有一些学生开展劳动的目的是取得更丰厚的经济回报,这种劳动观念中一旦脱离了利益就会导致学生劳动意识降低,甚至还会导致部分学生在选择劳动时候结合劳动报酬,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还有的学生认为劳动就是为了赚钱,如果有钱了就不需要再劳动了,存在享乐主义等思想。还有一些学生的劳动素养较低,在劳动过程中出现了敷衍的行为和消极的心态,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劳动的质量,也影响了劳动者的心态和价值观取向。本次问卷调查显示,38.11%的同学认为大部分同学能自己完全独立照顾自己,并能照顾同学;50.23%的同学认为大部分同学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10.35%的同学认为群体中大部分学生生活能力普遍较差,自己连打扫卫生、洗衣服这样的劳动也不想干。部分学生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比较欠缺。

2.2学院劳动教育责任不明确,缺乏实施的长效机制

劳动精神的培养需要有培养实施的长效机制,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但高职学制三年,很多高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如在课程教学中,缺少劳动精神的有效渗透,各方劳动教育的参与感和责任意识不强,缺乏劳动教育的主要责任部门和牵头人,或是组织学生劳动,注重形式,劳动成效较差。

2.3教育形式单一,劳动教育实践亟待加强

本次问卷,5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增强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等教育,加强大学生个人卫生的检查力度和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及拓展劳动教育的次数和渠道,从而促进大学生劳动教育。76.1%的同学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增加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50.68%的同学认为我院劳动教育活动管理很好,程序合理,执行严格;61.04%的同学认为我院劳动教育活动评价标准不全面;63.62%的同学认为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融合较好。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参加学生公寓、教室卫生清洁之类的劳动教育活动;54.49%同学喜欢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种劳动实践活动;56.93%同学喜欢上劳动思想教育课;57.23%同学喜欢学校开展的各种劳动实践教育课;44.75%同学喜欢校外劳动技能训练。

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思考

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以技能教育为基础促进学生多方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学习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70%以上的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劳动教育有助于职业院校培养高质量的技能技术人才。《意见》提出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当前劳动教育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首先,职业院校进行培养模式和方案设置,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训以及劳动实践锻炼[6]。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新时代劳动型人才。职业院校应重视主动和企业建立合作,同时建立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制度,并且将劳动教育和实践、校企合作教育进行结合,以此来培养更多的现代化劳动人才。最后,注重“质与量”并重,注重考核机制建设,使教育常态化,成为学生的习惯。莫里斯深刻表达了对“劳动产生美”的见解,他认为:“劳动应该具有创造性、愉悦性,应该让人体会到自由和人性关怀。劳动不是狭隘和辛苦的,而是自然、愉悦的社会主义生活的一部分。”[7]

4新时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4.1提升学生认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新时代劳动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为思想源泉。首先,学生劳动认识不足等问题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行引领[9]。再加上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正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使他们树立辛勤劳动和真诚劳动以及创造性劳动的思维,使他们的多方面能力得到提升。主要通过日常教学中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劳动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劳动观念;其次,结合一些传统的节日活动、主题班会或者是团日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学生的劳动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锻炼,使新时代的学生具备较强的抗挫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进而从新时代青年身上看到工匠精神、劳动意识,从而使我国科技得到创新,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推动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高职院校如何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培养,既是责任担当,更是历史使命。学院不断创新,积极开展劳模专题讲座、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文化活动宣传劳模精神、模范劳动人物和故事、工匠精神。开展劳模宣讲会和在毕业生、校内学生中评选“工匠标兵”和“技能标兵”,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典范。让学生明白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积极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4.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劳动教育

制订科学人才培养制度是落实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而规范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是培养人才的途径与方式。课堂教学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的练兵场,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主渠道。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劳动教育课时,科学设计了劳动教育的方式、并且向学生传授劳动价值和劳动历史内容的讲解。积极开发有机融合的“劳动+”系列化课程体系,争取做到教学创新,课程教学形式更加完善,使劳动教育课程落地;利用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通过课程思政方式渗透劳动教育;在医学专业实训课的实践教学中、见习与跟岗实习中,加强素质目标的实施,培养国家所需的工匠之才。

4.3积极搭建“家庭+学校+社会”全面协同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拓展劳动教育方式和劳动途径

学院在劳动教育资源供给上,构建“内与外”有效协同。加大与周边社区、公共机构等的协作,通过建立劳动教育协调机制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打好基础。首先,学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生源类型,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贯穿在育人全过程中。开展“劳动教育周”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设置校内劳动基地,发挥学生积极性,学生参与组织和劳动实施,在劳动中体验收获和快乐,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校内志愿服务,同时将劳动教育因素渗透进迎新晚会和班会中以及节日活动当中,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校园的物质环境成为强化劳动教育的沃土。让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劳动情怀的着力点。依托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多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教育和劳动活动,使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得到提升,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加热爱劳动、热爱学习,不断创新性劳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二是家校共育,有效运用家庭教育阵地和教育资源,学院牵头,家长参与,制订学生生活劳动培养方案,家庭劳动涵盖做饭、打扫卫生、清洗衣服,家庭收纳整理等内容,建立考核机制,加深学院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参与开展劳动教育,从生活劳动,实现劳动教育全面性与常态化。三是与社区公共机构合作,组织各专业班级定期开展进社区,校外公益服务性劳动,通过专业知识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养成乐于奉献、努力奋斗的思想和行为。首先,搭建与社区长期合作机制,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内容,使劳动教育资源和内容更加灵活。其次,可以利用校外的活动和场地构建劳动基地,丰富劳动实践的内容设置,如结合医学专业,开设社区护理服务。切实提升了平台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和水平,把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性劳动融入其中。最后,创新劳动实践过程管理,设置学校和机构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做到劳动素养培养和专业服务有机结合,打造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4.4劳动教育考核评价

在劳动教育考核中,注重“质与量”并重,体现“知与行”合一,注重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发展。除了设有劳动教育课程考核评价外,在我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考核细则设置“劳动活动参与学分”,体现“知”的评价。同时设有参照学生各级各类评优评先获得的荣誉,将这些荣誉作为评价学生劳动能力的参考依据。设置有知识竞赛、主题辩论、企业调研等方面学分认定,推进学生积极参与。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广大劳动者的价值追求,也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通过劳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使大学生通过劳动对专业知识、所学技能产生更深入的记忆和理解,这也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刻体现。所以当今新时代背景下高等专业学校要重视将劳动教育、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培养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他们的就业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

[2]赵荣辉.劳动教育正当性之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6(4):7-10.

[3]冀晓萍.劳动教育将全面突围[J].人民教育,2015(17):30-33.

[4]王丽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优势及实效性路径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57.

[5]谢晓娟,李文俊.全面把握高校劳动教育的四重维度[J].现代教育管理,2021(3):44-50.

[6]陆怡青.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及意义[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1):93-94.

[7]唐一婷.威廉·莫里斯设计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4:54.

[8]冯颜利.为何要高度重视劳动与劳动教育[J].人民教育,2020(1):13-14.

[9]曹群,李影.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路径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10):10.

作者:方宁韦 晰玄 赵欣 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