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下建筑美学的教学思考
时间:2022-11-28 11:08:31
导语:课程思政下建筑美学的教学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建筑美学教学该如何开展,以更好地发挥建筑美学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是思政教育与建筑专业有机融合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话题,是建筑美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而由王静、朱逸茜、刘敬超等人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22年7月出版的《建筑美学》一书,则在阐释建筑美学基本概念、建筑美学发展史纲以及建筑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反思当前建筑美学的教学方式、内容、模式等,对课程思政视域下建筑美学教学的开展具有一定启发性。
一、互相合作、相互促进,共建基础课程
“思政美育+建筑美学课堂教学”,紧扣培固思想之源的育人要求,而通过将“四史”与建筑经典作品的巧妙结合,将思政与建筑领域工匠精神的有机结合,可做到以美为体,以史为魂,以气为引,向学生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不朽功勋,向学生展示建筑的气质与内涵,推动“课程思政”与“筑美学课堂教学”同行同向。对此,本书为“课程思政”与“建筑美学课堂教学”同行同向指出建议,试图为相关人员了解、开展建筑美学课程思政提供有益参考。可将“四史”学习融入《建筑绘画》《建筑美学》《建筑设计》《建筑构造》《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建筑鉴赏》等课程教学,加深学生对红色革命文化与建筑文化的了解,激励青年学子朝着正确方向进行艺术创作;通过讲解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武汉剧院、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主楼、广州中苏友好大厦等红色建筑展现党的奋斗历程、优良作风,做到从专业创作角度去开展党史教育、专业课教学。另一方面,借助视频、音频阐发具有中国气派和华夏风韵的传统建筑,建筑设计、建造过程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美育培养融为一体,创新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元素的获得感,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二、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开展实践教学
走出理论课堂的思政课与建筑美学,走入校园活动、基层活动的思政课与建筑美学课紧扣实践性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将建筑美学教学与思政教育从理论课堂拓展社会课堂,从校园内延展至校园外,积极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扩展视野、巩固知识、丰富体验、提升动手能力,既可创新教学方式与模式,又契合现代人才培养导向。而本书以此为导向,回答了如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实践,如何有效开展建筑美学实践教学等问题。其一,建筑类院校要积极开展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等实践活动,例如在校园内开展“共赏一次建筑展”“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技术鉴赏展”等活动,在基层中开展传统建筑考察活动、民族建筑调研活动、民族建筑美学探讨活动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建筑之美。其二,建筑类院校与社会力量通力合作,建设多个实践基地,并在实践基地开展“访建筑、看发展、拓视野”等艺术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深入基层、观察家乡及周边地区的发展建设情况,提升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其三,拓展线上公益服务实践平台,例如开创“建筑美学鉴赏云课堂”,将疫情危机转变为思政育人、建筑美学教学模式创新的契机。
三、以文培元、互融互通,拓展教学载体
让文化走出“附庸风雅装点门面”的困境,走出博物馆、展览馆这一方寸之地,走入校园,走入思政课,走入建筑美学教学,紧扣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故将丰富的艺术文化活动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建筑美学教学的资源,既可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又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陶冶学生情操。而本书则在这一认知的指导下,直接指明了文化资源在思政教育与建筑美学教学中具体应用。其一,邀请知名美学家、绘画家、建筑家在校开展“美育公开课”“美学大讲堂”“美学鉴赏课”“建筑美学分享会”等活动,以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其三,挖掘校内外红色建筑资源,建设以“红色建筑的魅力”等为主题的红色视频课,围绕革命人物故居、带有鲜明政治性的建筑等开展艺术作品欣赏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建筑美学带来的冲击,厚植爱国情怀。其三,组织开展以“建筑设计•装置艺术”“筑梦•CAD”“结构优化•建一流工程”“绘梦•BIM”等为主题的建筑大赛,让学生在体验与思考的过程中了解建筑的精神文化内涵和魅力,以及传承工匠精神,凝聚工匠力量,展示新时代新青年的时代面貌。
作者:李秋实 韩丹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 上一篇:内部审计转型助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 下一篇:传统建筑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