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营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时间:2022-11-24 10:40:43
导语:医学营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以医学营养专业为例,对“1+X”证书制度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和探索,为提升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职学生职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1+X”;医学营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明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X”证书制度的实施,使职业标准、先进产业元素进入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职业教育的人才定位及人才培养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目标逐渐从技能型转变为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也从单纯能力培养转变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1]。本文通过“1+X”证书制度下医学营养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对高校通过“1+X”证书制度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
1医学营养专业人才供需现状
1.1医学营养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营养人才需求日益增大,专业就业也日趋多元化,涵盖了临床营养和公共营养领域的众多岗位,既有医院营养科的临床营养技师,也包括幼儿园、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机构的公共营养师、健康管理师、营养配餐员、营养培训师、运动营养师、餐饮管理人员等。医学营养专业就业多元化趋势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医学营养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根据笔者调查,2019年全国共有39所高职院校开办医学营养专业,实际招生学校34所。通过对其中16所院校的调研,结果显示,近三年每所高职院校专业招生人数分别为12~130人、31~125人、30~125人,平均招生人数分别为33人、66人、73人。可见目前高职医学营养专业的招生人数仍十分有限,院校间差异较大,国内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升的需求。当前医学营养专业的开办院校和招生规模都远低于市场需求,迫切需要大量营养专业人才,但同时也存在人才供给与行业企业需求并未完全贴合,人才培养未能完全与行业需求相符合的情况。具体可能有如下原因:(1)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没有从行业需求的角度深挖专业的目标定位,导致人才培养与需求未能完全契合;(2)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典型职业能力凝练不足,课程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学生只掌握了零散的知识点,缺乏对整体知识脉络的把握,在学习时往往易学难精,导致专业技能不突出,人才核心竞争力不足;(3)知识的传授未与行业的发展密切联系,甚至与行业企业的发展相脱节,导致人才培养不能与行业需求相契合,学生自身也缺乏对行业发展的了解,对未来职业的规划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学生就业对口率和专业稳定性不够,使得人才缺口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一方面行业企业缺乏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契合度和适应性不够,人才培养规模未能有效扩大。“1+X”证书制度的实施,正好为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岗位需求之间搭建了桥梁。在传统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培养,根据职业需求进行典型任务分析,确定专业的主要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及培养要求。将“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与专业学历教育相融合,通过职业证书考核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从而达到课程内容与岗位实际相贴合、学生培养与职业需要相一致,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相符合的矛盾,培养适合岗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2新时期复合型医学营养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2.1复合型医学营养人才的主要职业能力要求
新时期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既包含传统的知识、技能等,也包含素质、专业认知、职业发展能力等。通过对专业和行业进行深入调研,了解行业对医学营养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并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考核要求,由高校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确定医学营养专业的主要职业能力要求。根据行业对医学营养专业的职业能力需求,高职医学营养的主要职业能力包括营养宣教、营养干预、营养调查、食品卫生监督等专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科研能力、数字化学习和使用能力等基础应用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社会交往能力、管理能力、自我实现能力、经营能力、创业能力等素质拓展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职业能力的培养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以达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2.2复合型医学营养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
职业素养既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也包含职业道德、工匠精神、职业认同等隐性职业素养,由于招生、就业等压力,高校往往更注重显性职业素养,而容易忽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中也容易局限于单一课程门类中,采取“理论式”教育模式,与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与当前时代特征、专业教育和学生思想特点的结合,致使隐性职业素养培育并未完全贯穿育人过程,从而造成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缺失[2]。在“1+X”证书制度下提升复合型人才的职业素养,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中渗透、融合劳动教育、思政教育等元素,达到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同步提升的目的。将课程思政、劳动教育融入教学和实践中,使学生在专业学习、技能训练、课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时能发挥专业所长,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专业认知度、职业自豪感、工匠精神、服务意识等,提升综合职业素养。以运动营养咨询与指导证书为例,首先根据职业技能要求确定典型的工作项目,进而确定工作任务,在每个工作任务中具化培养要求,如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素质要求、思政要求等,从而培养基本功扎实、技能过硬、素质优良、政治合格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
3“1+X”证书制度下复合型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1+X”证书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职业技能证书考核使学历教育与岗位人才需求相契合,课证融通是目的,深入校企合作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直接、有效的途径。
3.1创新复合型医学营养人才培养模式
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动下,借助职业等级证书考核(运动营养咨询与指导、老年慢病膳食调理、食品检验管理等),积极推进试点院校与行业企业、培训评价机构等部门的交流合作,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X”职业技能等级培训评价组织的制度、培训过程与考核内容,明确“1+X”证书制度试点的设站标准,包括教学设施、仪器设备、教材内容、培训场地、考核标准等各方面的要求,将“X”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的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整合,实现学历证书与“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积分互换互通[3],真正做到课证融通,形成多元化的复合型医学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考核相融合,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对基础模块、核心技能模块、应用提升模块等实施层次化教学。在每个教学模块中实施项目任务化教学,通过任务驱动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学情分析确定学生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的方法、手段,将学习目标分为“基本操作”“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创新思维”等不同要求,达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坚持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并重,多元化培养职业能力。根据医学营养的专业能力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膳食指导、营养配餐等职业技能,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强化慢病人群营养指导、不同生理人群(老年、孕产妇、儿童等)营养指导、运动人群营养指导、营养保健选用指导、膳食营养管理等能力。同时,在专业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融入职业背景、职业道德、劳动教育等思政元素,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运用先进手段和技术,充分开发、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校企合作开发第二课堂,扩大实训范围,通过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促进学生技能的提升。鼓励学生参加“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考核,提高专业技能,以拓宽知识技能和就业渠道,提升就业竞争力。
3.2建立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教学改革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首先,教师通过参加“X”证书的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直接提升自身“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水平与能力。其次,高职院校通过鼓励试点专业教师与“X”证书相关评价组织合作,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和熟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并直接参与到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开发、制定工作中,进而提升“双师”素质。同时,通过“1+X”证书制度相关激励政策的实施,将教师个人发展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结合起来,有效激发教师队伍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真正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此外,校企合作建立教学团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于行业新发展、新动向的了解,避免教学和行业一线脱节,使教学和行业发展紧密联系,也可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和提升提供便利,促进校企双方合作共赢。
3.3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和实际完成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完成度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成败。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开展项目任务化教学,有利于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1+X”证书制度下,将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要求分项目纳入教学内容中,更有助于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共建的线上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工作任务的背景和拟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及小组协作等方式完成解决问题、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教学活动完成后,通过课外实践和拓展学习,提升教学效果。通过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4建设校企合作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校企合作共建服务型校内实训基地,根据培训评价组织的实训考核要求,按照实际需要购置数量充足、技术前沿的实训设备,对现有实训环境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加强实验文化内涵建设,创建仿真实训环境,充分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和职业情境,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建设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高质量实训基地,为课证融通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创建应有的实训教学环境[4]。教学中与企业一线连线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校企还应合作创建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和开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项目。学生通过深入行业企业一线,有助于了解企业的现状、行业的发展,增强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通过学生课程实践、岗位实习、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考证等不同层次的实践锻炼,能有效培养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3.5构建复合型人才的评价体系
依据专业教学与“X”证书相融合的原则,构建德能并重、动态化、规范化、全过程、多元化的“1+X”证书制度下复合型人才的评价体系。德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德技并修,在考核评价中将“德”放在首位,做到德能并重[5]。人才培养需要与行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相适应,人才评价的方式、内容和评价标准也应随着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而实时动态调整,使人才的培养与时俱进。人才考核评价应严格规范,保证评价指标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评价的标准结合高校学历教育的教学标准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指标及综合考核指标,从学生的行为表现、能力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分阶段、分层次、全方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学习发展能力测评,考核的节点应从以往重期末考核改为期初、期中、期末考核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利用教学云平台和拓展考核场所,将线上教学任务完成度、课堂学习表现、课后实践的参与度纳入考核范围,注重学习的主动性和综合能力测评,评价方式应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从而使评价全过程与人才培养相适应。教学评价的主体应从传统的教师评价为主改为教师、行业专家、教学平台、学生多个主体评价,线上线下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
4“1+X”证书制度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做出的重要部署,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6]。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需求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用课证融通理念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有效促进“1+X”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将学历证书与“X”证书互为补充、互认互通,缓解我国的结构性就业矛盾[4]。“1+X”证书制度在我国实施两年多来,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经过大量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也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部分院校和教师对“1+X”证书制度的作用和意义主观认识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X”项目的实施流于表面,未能达到课证融通、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目的,还需要进一步明确“1+X”证书制度的任务、等级规范。第二,一些“X”证书项目本身的含金量和行业认可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第三,由于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产出比不高,因而缺乏积极性,还需要加强一些政策引导,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方式、途径,吸引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1+X”证书项目的相关政策、激励措施,配备相关的人员和机构。我国“1+X”证书制度实施时间尚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形成一套较成熟的实践路径、评价体系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和岗位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高专业对口就业率、职业稳定性,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艳,郑孝怡,王琳,等.“1+X”证书制度下的成果导向专业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29):65-67.
[2]董娟娟,方遒,郑美琴.高职学生专业课教学中职业素养的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包装,2021,41(12):77-80.
[3]郭炬.“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20(3):86-90.
[4]王姗姗.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课证融通的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7):148-150.
[5]刘力,申宁宁.基于1+X证书制度的复合型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3):69-74.
[6]崔艳,刘雪贞.高职院校产教融合“1+X”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J].焦作大学学报,2020,34(2):112-113,116.
作者:张雪莹 句连云 赵学芳 单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的质量问题及对策
- 下一篇:初中体育骨干教师培训质量保障体系
精品范文
10医学检验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