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顶岗实习融入路径
时间:2022-11-22 17:02:58
导语: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顶岗实习融入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一致性,使两者具有了在教学环节有机融入的可能。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岗位型人才为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应用型和技术性,其特有的培育目标决定了以工学结合为主的实践教学在人才培育中的重要地位,顶岗实习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论文以石化类高等职业院校为研究对象,对其“思政教育+劳动教育”顶岗实习融入的必要性进行剖析,结合石化类高等职业院校特质,从以生为本,构建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机制;规范评价,健全考评机制;教师主导,强化顶层教学设置三个维度提出相应路径,以期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合力共促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劳动教育;顶岗实习
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价值向、劳动精神面貌和劳动技能水平。“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所有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包含专业课程在内的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价值。高校是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场域和关键环节,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在价值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具有高度的契合,两者共同的培育目标使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具有了有效融入的可能性。高等职业教育是在独立办学的高等职业学校中进行专科层次学习,以最终成为高等技术专业人才为主要培育目标的高等教育。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在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模式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能更突出体现其职业性、应用性、岗位性、技术性的特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同样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教学环节设置中,如何发挥实践教学环节与岗位实践环节的作用,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顶岗实习是指职业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实习,是高等职业院校最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增强岗位意识、社会经验积累上具有重要意义,旨在对学生行业通用能力、关键岗位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在“大思政”背景下,结合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代表的石化类高等职业院校特质,探寻“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在顶岗实习环节融合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石化类高等职业院校特质
纵观现有文献,尚未有对“石化类高等职业院校”明确的定义。依据通常含义理解,一般指以石油化工为特色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前身多为石油类、化工类专科学校,依托周边化工基地发展而来,以期为国家培养石油化工人才。代表性的院校有: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近十年来,乘石化行业和高职教育大发展的东风,石化类高职院校实现了较为良好的跨越式发展。
(一)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能够达成共识的一种价值体系,即价值观念,主要包括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是一所学校办学精神与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石化类高等职业院校,侯德榜精神、范旭东精神、铁人王进喜精神、大庆精神等长时间在各种场合的浸润,能够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精神气质的养成。加之学校特有的依托石化类专业特色校园活动开展、校园硬件设置,对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会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这种带有鲜明行业典范的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校园活动各个角落,会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人格养成过程中,不断领悟。
(二)石化行业岗位特点
石化工业是“两高两有两易”产业,“两高”即高温高压;“两有”即有毒有害;“两易”即易燃易爆。相较于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石化类高等职业院校,针对石化工业人才培育所设置精细化工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分析检验技术等典型专业。其他类专业也带有较为鲜明的“化工特色”,诸如物流管理专业所开设的《化工类危险品运输》课程等。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所开展的与课程深度衔接的顶岗实习实践环节,其合作企业多为化工类相关企业,对校园的实验室安全、实验课程操作规范相较于普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技能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亦是如此。
二、石化类高等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劳动教育”顶岗实习融入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契合
第一,从教育目标维度。“课程思政”依托教学过程,旨在通过课程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道德,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意识到只有参加劳动才能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从素质教育目标维度,两者同向同行。第二,从教育内容维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着力点要能够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认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养;“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旨在使教育对象树立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观,获取劳动知识,习得劳动技能,涵养劳动态度。相较于一般知识、技能导向性专业课教育,两者从教育内容方面,都有着品质内化的要求,相辅相成。第三,从教育途径维度。“劳动教育”的途径要注重课内课外结合,目前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大多开设了劳动教育周等必修课,以具体劳动任务实践为主要方式。除此之外,还需把劳动教育有机渗透到学科专业中、把劳动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把劳动教育融入校园生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顶岗实习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课程思政”实际上是渗透于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于不同课程之中,它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劳动教育可以结合课程思政协调同步进行,让劳动教育落实落细,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与课程思政育具有高度的契合。第四,从教育方法维度。“课程思政”主要教育方法是以课程为媒介,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诸如价值理念、精神追求、时代精神、理想信念等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行为举止产生影响,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浸润,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体化;“劳动教育”同样是高校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通过弘扬劳动创新精神和实干苦干精神,借助劳动实践环节,培育学生崇尚劳动、吃苦耐劳、实干兴邦,以期实现“以劳树德”的目的。
(二)顶岗实习环节“思政教育”“劳动教育”融入的可行性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因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的趋同,通过顶岗实习前,课程标准的制定,明确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目标具体化;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创新实习管理方法,探寻有效思政教育+劳动教育融合路径及融合内容;在顶岗实习结束,通过实习任务提交形式、考评标准制定,对“课程思政”“劳动教育”教育成果进行有效考评。
三、“思政教育+劳动教育”顶岗实习融入路径
(一)教师主导,强化顶层教学设计
“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改教师。”课程思政+劳动教育在顶岗实习环节的有机融入,重要的是将顶岗实习环节的思政教育目标、劳动教育目标写入《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进行纲领性确定,让师生有据可循。1.明确责任,以岗位实践为载体落实课程思政、劳动教育具体目标。学校方,顶岗实习前通过课程思政目标、劳动教育目标在实习培育方案的融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实习的环节和岗位性质,帮助明确职业思想和能力定位;企业方,通过企业文化等内容的明确帮助学生了解实习单位的优秀企业文化内涵。如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的校企合作基地,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前身是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创始于1934年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是中国最早的化工基地,先后创造了30多项“中国化工之最”。结合顶岗实习的岗位操作,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中国精神、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等专题性案例学习,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和形式。2.将劳动教育融入岗位操作、课堂和大学生头脑,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视野。依照两种教育的实践本性,打造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平台、注重文化熏陶,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校园文化领域。同时,通过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岗位标兵选拔,抓典型,树榜样,打造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
(二)以生为本,构建学生自我教育机制
“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线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内容,如何使学生自觉的内化知识和理念,并转化为行为,是我们在顶岗实习环节融入“课程思政+劳动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环节的主导,需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学习特性和学习规律,合理有效地把教育与学生自我内化教育相结合。1.要能够结合顶岗实习的岗位类型和专业特性,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形式的接受程度和兴趣偏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如在顶岗实习中,采用榜样教学法,通过企业的员工的帮带,一方面传授技能,另一方面传达企业文化,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加强对实习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借助榜样的力量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要能够关注顶岗实习教育过程与学生自我教育之间的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导师和校内指导老师,要能够有效促进课程思政、劳动教育与顶岗实习岗位实践相结合。作为互联网原住民,“00后”大学生具有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想,优越的物质成长环境,学习的“生存”属性相对弱化,“自我实现”价值属性凸显,在进行岗位实习过程,应关注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的引导方式,善于挖掘先进典型,增加自己所学专业与国家发展、民族未来的关系,增加专业归属感,在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寻求平衡点。“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三)规范评价,健全考核考评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模式、选拔方式和评价标准,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顶岗实习环节具有体验性、交互性、过程性和岗位性的特征。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将专业系统理论知识首次融入真实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是进行劳动教育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如何有效对顶岗实习环节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的成效进行考评,必须从实际出发,体现出院校特质和岗位特质。建立“多主体”考评机制,企业导师评价、实习系统评价、校内指导老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多维度结合。校企导师依据顶岗实习岗位课程标准的课程思政目标和劳动教育目标,对岗位实践的成果进行综合评定。石化类高等职业院校,因大部分石化工业岗位的“两高两有两易”特性,在进行劳动教育目标的考评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对操作规范、操作安全、操作流程、操作纪律的过程考评结果关注。关注过程评价,利用多种信息化互动手段过程跟踪。因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分布广且岗位流动性大,借助顶岗实习平台、微信群等即时性互动平台,对校企合作企业文化精神、石化行业榜样故事、红色企业家故事,对工匠精神、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行宣传,借助网络学习,线上线下考评结合,通过过程考评记录与反思性成果提交,结合顶岗实习岗位实际操作过程,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践行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标。
作者:房晶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 上一篇: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文化认同培养
- 下一篇:英语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