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问题探讨

时间:2022-11-02 10:09:09

导语:师德师风问题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师德师风问题探讨

师德师风问题篇1

一、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一)师德方面出现的问题

师德主要是对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所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目前,教师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未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未能处理好学术自由与政治纪律的关系、科学研究与课堂讲授的关系。由于某些教师政治立场不坚定、过分强调学术自由,在研究中、课堂上或媒体上发表错误言论。从公开曝光的几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典型案例来看,教师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仍然存在,在高校的表现相对突出。其次表现为未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少数教师未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未处理好知识传授与价值传递的关系,未处理好学生成才与学生成人的关系。在现实中有些老师没有课程思政的意识,没有立德树人的觉悟,仅仅是传授了书本知识,而忽视了育人的职责。二是在学术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学术腐败问题,表现为权学交易、权研交易、权钱交易等。其次是学术不端的问题,表现为抄袭剽窃、实验作假等。教师抄袭剽窃的行为也被教育部通报多次。再次是学术失范问题,表现为论文重复发表、粗制滥造等。在被国际期刊撤稿的论文中图片重复、结论不可靠、数据完整性存在疑问、结果无法重复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学术失范、不遵守学术道德的表现。三是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师德角度而言,社会公德问题就是教师在处理日常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上表现出的行为、举止、语言等粗暴和不文明的行为。教师队伍中仍有个别老师道德素质低下,高校教师日常指导学生过程中方式方法不当、简单粗暴,有辱骂侮辱学生的言行,幼儿园、中小学教师也有虐待儿童、体罚学生的问题被教育部通报,都说明某些教师在社会公德方面出现了问题。

(二)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师风是指教师的作风,主要表现为学风、教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师风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少数教师在工作学习、理论提升方面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敷衍塞责、不求甚解、学风不严。有少数教师认为以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足以应付工作,因此不认真钻研业务,也不再继续努力学习,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科研能力后劲不足。特别是有些老师对政治学习热情不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弄懂弄透理论内涵的意识淡漠,导致对理论政策的理解不透彻、贯彻不到位。二是教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部分教师重科轻学、重研轻教,计较得失、安于现状,投入不足、关心不够。个别教师仍存在缺乏敬业精神、不能做到言传身教、对学生不够关心的问题,也有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教学内容更新不够等问题。还有在岗中小学教师违规进行有偿补课等问题,教育部多次曝光仍屡禁不止。三是生活作风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群体中存在个别教师行为不端、作风败坏,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媒体曝光多起高校教师、中学教师骚扰女生的案例。还有教师参加学生家长付费的宴请以及违规收受礼品、私自收取并侵占学生费用等违规违纪的案例也被教育部曝光。

二、师德师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教师队伍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虽然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属于个别现象,但是由于教师角色的特殊性,所以哪怕是个别问题也会引起不良的社会反应。只有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一)外在因素

一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行为和观念总是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下,由于受享乐主义和不正之风的影响,个别教师出现理想信念丧失、师德失范的问题。要杜绝师德师风中违法乱纪的问题,需要加强社会大环境的建设,以此根绝此类问题产生的社会土壤。二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学校的任用制度不严格、责任制度不到位、培训制度不落实、监督制度不公开等,也会造成师德师风问题。另外,具体落实机制方面诸如考核机制不健全、晋升机制不完善、绩效机制不科学、保障机制不到位等,也是师德师风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所在。特别是监督机制和惩治机制的缺位,会使学术不端的问题无法得到根本遏制。三是师德教育不到位。职业道德培训不够、师德师风学习不足。高校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观意愿不强。有问卷调查显示,有77.4%的受访教师表示“除非有任务安排,否则不会主动参加师德培训”。道德教育和师德培训的不足,容易使教师思想松懈,责任感丢失,道德感弱化。

(二)内在因素

一是理想信念缺失。教师自身思想观念放松、理想信仰的缺失,是师德师风问题发生的内在根源之一。有些教师道德义务感不够、道德责任心不强,是导致行为失范的内在原因。如果丢失了职业责任心、道德义务感,就会出现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伤害学生的行为发生。三是职业荣誉不足。某些教师可能会因为工作平台不够、工作枯燥乏味、薪水不高、专业不对口、职称上不去等因素,自身不愿努力工作,从而丧失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导致职业尊严缺乏、职业倦怠严重。我们知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事业,需要每位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才能完成。一旦教师懈怠放弃,就会出现学风、教风方面的问题。

三、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

鉴于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在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着重采取以下策略。

(一)加强环境建设 
  一是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社会环境的建设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一方面要加强经济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强化权利保护,维护教师职业尊严。维护教师依法执教的职业权利,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教师教育管理学生的合法职权,研究出台教师惩戒权办法。学校和相关部门依法保障教师履行教育职责,对无过错但客观上发生学生意外伤害的,教师依法不承担责任。相信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教师的权益会不断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这为教师安心从教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三是建设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教师是关键所在,因此必须进一步营造好尊师重教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氛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强化各方联动,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注重展现新时代教师风貌的影视文学作品创作,善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传递教师正能量,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社会舆论在揭批师德师风问题的同时,不能忘记一大批教师在默默奉献、甘做人梯的感人事迹。因此社会舆论要在宣传教师典型和先进人物上多下功夫,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完善领导制度。首先要完善党委领导的工作制度。《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完善党对高校教师工作领导的制度,准确把握新时期知识分子特点,构建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师工作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履职尽责、协同配合的大教师工作格局。其次要进一步发挥党委教师工作部的作用,加强相关部门协同,健全会商协调制度,建立奖惩联动制度。二是健全体制机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坚持多主体多元评价,以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全面客观评价教师的师德表现”。《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根据职责权限和责任划分,对履责不力的相关单位和责任人依纪依规问责。随着体制机制的逐步健全,扎紧制度的笼子,师德师风问题就会得到有效遏制。

(三)强化宣传教育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强调,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师范生培养及教师生涯全过程,师范生必须修学师德教育课程,在职教师培训中要确保每学年有师德师风专题教育。二是加强典型榜样宣传。加强先进教师的榜样宣传,发挥他们在学生成人成才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开展多层次的优秀教师选树宣传活动,形成校校有典型、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局面。组织教师中的“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国家教学名师、最美教师等人物开展师德宣讲。三是加强法治纪律教育。《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指出,强化纪律建设,全面梳理教师在课堂教学、关爱学生、师生关系、学术研究、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纪律要求,依法依规健全规范体系,开展系统化、常态化宣传教育。加强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师德底线。通过法治纪律教育、警示教育等,可以筑牢教师的底线意识,提升道德意识。

(四)提高自身认识

提高自身认识,就是要努力做“四有”好老师。二是有道德情操。《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指出,高校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严以律己,为人师表,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发生师德失范行为,本人要承担相应责任。立德就是要立职业道德。三是有扎实的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教师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要有一潭水。有扎实学识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四是有仁爱之心。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师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教师打开学生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的心灵之花。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护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有爱心是教师从教的基本素养。今天就分享到这里。

作者:倪素香

师德师风问题篇2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据统计,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有1600多万专任教师,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总体向好,但个别师德失守事件不时发生并曝光于网络,引发严重的网络舆情事件。近年来,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对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全面抓好贯彻落实。自觉树立“好老师”与“大先生”的追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做的是塑造灵魂的工作,师德关系“人”的成长。“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将师德放在重要位置,明确良好的师德应具备正确的政治品德、高尚的公民品德、优良的职业道德等基本内涵。

“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主动自觉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一名教师,其职责排在第一的正是“传道”。如果连自己都不“明道”、不“信道”,如何去“传道”?当前,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要日益增长,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在复杂多元的网络环境下,师德师风问题成为社会或媒体关注的焦点,任何一起师德师风负面事件都极可能引发社会上的轩然大波。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明确要求将师德专题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推进以系列培训、专题研讨、交流座谈、线上讨论等多种形式,分层分类逐级开展学习教育,让“十项准则”“好老师”“大先生”要求等内化为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教师在服务师生和服务社会中厚植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正确处理“师德底线”与“师德模范”的关系。师德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容不得半点“瑕疵”和污点,是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当前,师德师风建设与党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差距,违反师德行为时有发生,损害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作为舆论场域的网络生态,多种元素的冲突与杂糅,恰恰具备将师德争议案例推向大众聚焦的条件,甚至左右舆情。以学术性骚扰为例,目前形成的共识是“一例都多”,即哪怕只有一例发生,也不应该被忽视和容忍。

教师对所涉关系对象的行为责任必须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性、可操作性和专业性,明示“可为”与“不可为”行为,对违规违纪违法等师德失范行为坚决执行“一票否决”,拒绝“家丑不可外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息事宁人的袒护姑息做法。同时,要坚决反对打着“关注教师权益、追求师德底线”的旗号“降低师德标准、摒弃师德模范”的思想和行径,也要处理好“师德模范”与“自然人”的关系,让榜样示范引领与失德警示教育同步发力。充分发挥“专项整治”与“常态监督”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师生之间不对等的权利结构环境下,每一起师源性伤害往往能够瞬时引爆网络舆论。因此,既要聚焦师德师风问题易发高发频发的行为领域,又要形成社会监督合力,有法可依让事件定性明确,让争议弱化,减少“一竹篙打翻一船人”现象。比如,2021年是湖南“师德师风建设年”,全省通过开展对中小学有偿补课和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零容忍整治“课上不讲课下讲”“组织开办校外培训班”“同家长搞利益交换”等行为。又如长沙市教育局打造师德师风监督举报平台,通过“码上”举报,马上受理,构建“零距离”的举报渠道,实现“指尖监督”。再如怀化市印发《怀化市师德师风“十严禁”》通知,严禁在师德师风教育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凡发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灯下黑”或出现重大负面舆情、恶性事件造成严重影响的,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还要从严追究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不断增强师德评价和行业协同的合力。

目前,个别教师学术不端行为仍然时有发生,学术不端行为让身处“学术共同体”的部分教师心存侥幸心理,呈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路人心态。因此,要完善思想政治表现和师德师风的联审机制,严把教师准入政治关口,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骨干培育、导师遴选、专家聘任、评优奖励、职位晋升、聘期考核、课题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严格师德师风过程考核及其结果运用,摒弃以业务评价代替师德师风评价。重视政府相关部门、社会行业协会、学科学术研究组织、各类学校在入职教育、资格认证、成果认定等方面的协同联动,建立教师师德失范人员信息库,将师德失范人员纳入教师“黑名单”,并实行动态管理。

作者:何振

师德师风问题篇3

近年来,高校师德师风事件频发,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校园,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由于部分事件处理不当,局部问题往往升级为全局问题,教育问题常常升级为体制问题,师德师风事件呈现了“泛政治化”倾向。因此,高校要厘清师德师风突发事件的类别,掌握舆情特征,依据这些特征,科学把握舆情应对技巧。

一、高校师德师风突发事件的基本类别

通过梳理分析,近年来高校师德师风事件的具体案例可大致分为五类。一是性骚扰事件。由于部分高校教师个体原因,加上2017年席卷全球的“Metoo(我也是)”运动,自2018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勇敢地在社交网站上说出惨痛经历,表达对个别教师的不满,性骚扰事件不断被曝光。二是学术不端事件。事件当事人往往拥有骄人的学术身份。网友一方面举报当事人学术造假;另一方面,直指事件背后的学术评价机制、职称评审机制、学位获取机制等,质疑机制背后的导师、领导、学术委员会等,继而攻击教育制度。随着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规范,类似问题有所好转。三是贪污腐败事件。这是高校师德师风事件中长期存在的基本类型。科研项目、实验室设备采购、节假日福利、招生招聘、后勤基建等是重要风险点。四是言论不当事件。随着自媒体应用的普及,教师在课堂上、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能被及时捕捉并即时传播到网络上。学生常常对敏感言论进行曝光,引发群体性关注,形成社会热点。五是雇佣学生事件。导师雇佣学生为其科研课题、兼职工作或开办的公司打工。而多数性骚扰事件、学术不端事件也源于非正常师生关系。事实上,一条师德师风舆情往往是多类事件的交叉集中爆发。如个别学术不端事件中既有学术造假问题,也有性骚扰问题、贪污腐败问题。这些事件的爆发,不仅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形象,更影响了高校教师的整体形象。

二、高校师德师风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综合分析师德师风突发事件的个案,不难发现其共性特征。一是事件常常不定时集中爆发。师德师风事件常常是经过长期积累、不断累积负面效应而爆发的事件。因为某个社会热点或某件小事而引爆,爆发时间不分季节、不分学期,所以事件具有累积性、不定时性和借力引爆等特征。二是事件发酵迅速引起联动效应。师德师风事件常常爆发于社交媒体。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快,动员能力强,能在较短时间内动员多方信息源,对事件展开补充信息的报道。补充信息能够挖掘事实真相,但也容易混杂谣言,鼓动群众,发生联动效应。如某地师德师风舆情能够立即引爆异地同类舆情,形成多地同类事件联动反应。三是事件交叉爆发舆情复杂。师德师风事件有时候容易和其他事件如招生考试、就业问题等交叉爆发,让事件更加复杂。这也是社交媒体动员作用的结果。一旦事件交叉引爆,网友质疑的问题就不仅是教师的师德师风问题,还会涉及高校治理能力问题、领导干部能力素质问题、高校纪检监督问题等。事件就从单纯的教师个人问题升级为高校全局问题,从教育问题升级为体制机制问题。四是事件处理不当常引发次生舆情。师德师风突发事件发生后,部分高校缺乏处理经验,抱着侥幸心理,对于涉事教师迟迟不予处理或处理较轻,对事件迟迟不予回应,事件处理过程引发网友不满,常酿成次生舆情,升级事件的负面效应。五是涉事教师思想工作难做,处理困难。虽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师德师风方面的具体要求,但是当事件出现时,涉事教师往往不能认清自身问题,不能从主观上承认错误,他们常常把言论不当认为是课堂上说错了一句话,把行为不当认为是课下所为、无伤大雅,把违规报销科研经费认为是正当劳动所得,不该面对公众的审判,更不应该接受师德一票否决制,甚至在事件处理完毕后,涉事教师依然不认同处理结果。同时,高校管理者在法与情面前也难以平衡,制度执行不严格,事件处理过程较为漫长。

三、高校师德师风舆情处置的基本理念

面对师德师风突发事件,高校应急处置存在诸多误区,例如:置之不理,保持沉默;拖延处理,得过且过;大事化小,掩耳盗铃;推脱责任,明哲保身;处置不了,畏难躲避;等等。这些应对态度往往会引发次生舆情,让事件更加复杂。针对这些误区,借鉴一般舆情的应对策略,高校要把握好舆情处置的四个基本理念。一是面对事件要敢于担当、敢于面对。当舆情来临时,回避解决不了问题,拖延只会造成更大的舆情。涉事人员、涉事部门、教师工作部、舆情应对部门和相关领导都要树立积极应对的理念,切实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二是面对事件要组建队伍,建立制度。高校师德师风问题主责部门是教师工作部,舆情应对主责部门是宣传部,纪委是调查主力,涉事部门是调查主要配合单位。舆情部门在第一时间报告主管领导和学校主要领导后,学校要联合制订工作专班方案。工作专班至少包含三个小组,即舆情监测组、信息发布组、事件调查组。三是面对事件要快速摸清真相,快速开展调查。处理师德师风问题,回应网络舆情的唯一方法就是调查清楚真相,基于真相采取措施。重大舆情回应最好在24小时内进行,必要时提前到4小时以内处理。只有及时向师生、网友还原真相,及时发布公正的处置结果,负面情绪才能被安抚下去,舆情才能得以平息。四是面对媒体要讲清事实、讲好故事。把调查的真相讲清楚,把真相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讲清楚是必做的功课。讲事实要在合适的时机讲,没调查清楚讲早了不合适,结果出来了迟迟不讲也不合适;讲清楚事实还要拿捏好尺度。哪些能讲,哪些不能讲,哪些可以多讲,哪些要少讲,不要因为语言表达问题造成新的舆情。

四、高校师德师风舆情处置的基本流程

1.率先表达态度在真相还未调查清楚时,高校要率先表达态度。在师德师风事件中,受害者的心理和生理痛苦都是舆情应对团队要重点关注的。当网友大量围观重大舆情时,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官方媒体表达三个方面的态度:一是对受害者表示高度同情;二是对违反师德师风的问题零容忍、绝不姑息;三是表示对事件真相第一时间追查,且一查到底。这样可以在心理上即时赢得网友的同情和支持,也为事件调查争取更多的时间。2.实时监控研判面对重大的师德师风舆情,要坚持全天实时网络监控和线下监控。监控内容包括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在监控的过程中,要主动研判事件真相、网友对该事件的态度、关注该事件的主要群体、事件争论的焦点问题,还要分析舆情的走势,找到信息源头、主要观点、舆情发展路径等。同时关注重点网站、客户端、重要用户、圈群,发现意见领袖,锁定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要做工作的重点人群。宣传部在收集舆情的同时,要作出事件分析报告,组织工作专班,吸纳舆情专家,及时研判事件的性质;研判事件敏感指数,分析现有等级并预判等级;研判事件覆盖范围,分析并确定信息发布的平台;研判事件活跃程度,分析意见领袖、研究高频词汇;研判事件危害大小,判断对个人、单位、学校、国家危害程度。3.快速查办解决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工作专班要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事件真相调查,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针对焦点问题重点调查。一是找源头,问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哪个单位、哪位教师出了问题,就需要教师所在单位全力配合做好调查工作。二是对当事人做工作。倾听诉求,安抚情绪,宣传政策,做通工作。三是部门之间有协同。涉事单位、教师工作部、宣传部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划分,分头推进事件调查和解决工作。四是对事件和当事人早定性。工作专班要明确事件反映的问题和具体情况,明确事件等级。五是早处理,对涉事人按照相关管理规定进行处理。4.及时发布回应在快速调查问题、查办解决的同时,信息发布组要确定七个方面的事宜,及时发布信息,权威回应解答公众疑惑。一是定态度,第一时间通过公开平台表明学校面对师德师风事件的态度;二是定平台,选择合适的信息发布平台,重大舆情可以组织新闻发布会,主动发布事件信息,回应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可以通过校园官方媒体或社会媒体发布信息;三是定口径,工作专班要综合集体意见,确定事件不同阶段的信息发布内容;四是定核心,要回应公众关切,梳理焦点问题,确定发布的核心信息;五是定通稿,要围绕核心信息撰写发布通稿,通稿由信息发布组撰写,舆情应对小组核定后报学校主要领导审定,再正式发布;六是定人选,文字信息通过官方平台发布,新闻发布会则要由新闻发言人来发布,这是学校信息发布的唯一人选,不能随意安排人员来承担这个重要角色;七是定时机,找到合适时机发布信息,综合考虑信息发布与学校其他事宜、社会热点等是否会存在冲突。5.有效控制谣言高校对于师德师风事件引发的网络谣言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盲目删帖。工作专班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筛评论,而不是删评论和停评论,要敢于在校园媒体上把部分负面信息呈现出来,以表明学校敢于面对舆情的态度,可以筛选有建设性的批评信息,对于谣言要彻底封堵;二是堵谣言,锁定谣言源头,主动做谣言发布者的工作,建议发表建设性的意见;三是防煽动,对于那些借师德师风问题攻击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煽动性信息要进行坚决斗争和有针对性引导。6.组织正面报道阻止谣言的最佳方式是加强正面宣传,做好正向引导,讲好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好故事。一个人的师德师风问题不代表学校师德师风整体水平差。为了维护学校良好形象,在舆情关口要即时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的成绩、典型做法进行报道,选题不只局限于师德方面,也可以策划其他正面选题,及时覆盖负面信息,引导受众转移关注点。学校要迅速设置正面话题,引导师生为风清气正的校园贡献建设性意见。越是舆情爆发期,越要加大正面报道的频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猜测带来的谣言满天。7.工作重在平时为避免在师德师风方面出现舆情,高校平时至少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加强政策宣传与教育。师德师风事件中不少当事人就是缺乏对政策的了解,比如对科研经费使用规范、课堂讲授底线等缺乏细致了解。要组织教师学习践行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相关科研、财务、意识形态等制度也要加强培训。二是做好日常预判、预案、预警和预演。预判是对高端人才、职称评审、科研等项目进行筛查;预案是建立师德师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机构设置、机构责任、应急流程等;预警是关注重点人群、重点领域,防患未然;预演是进行师德师风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三是坚持日常舆情报告制度。舆情报告可以采用年报、季报、快报、专报、通报、日报、案例、评估等形式,内容涉及事件、观点、诉求、认知、行为等,要分析源头、路径、延伸、风险、动向等趋势,提出建议并有效评估。只要坚持报告制度,就能够在平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

作者:周敏 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