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分析

时间:2022-11-02 09:51:17

导语: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分析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篇1

摘要:通过梳理国内外学习评价支持服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以及社交媒体教学应用的相关理论研究,探索基于社交媒体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评价支持对学习参与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学习过程评价支持对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影响较作业评价更为明显,表明教师越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越能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总体来说,评价支持的程度越高,学习者学习参与的程度也越高。

关键词:社交媒体;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支持服务;学习参与

为了考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参与和学习效果,本研究将评价支持作为外部因素对学习者进行干预。其中,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其外显为参与行为,最终表现为学习效果的高低。因此,该部分主要通过收集社交媒体中学习者的学习参与行为数据以及学习效果数据,为学习者提供评价支持,探究社交媒体环境下评价支持对学习者学习参与的影响机制。

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评价支持服务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一个长期学习过程,对于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评价除了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操作,考查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的能力,即文献搜集并整理和反思总结,并将文献观点贯彻到实际作品中,于此基础上做出创新;文字撰写、语言逻辑以及文章结构的反复斟酌,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平时的作业评分和最终毕业设计等级并不是该课程的主要评价方式,面向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支持包括学习过程评价支持和作业评价支持两方面。作业来自毕业设计(论文)课程大纲,有指导教师制定,指定时间上交,由指导老师和助教对作业情况进行点评,同时开展同伴互评。学习过程评价反对评价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化、凝固化,更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诸如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记录、反思与批判思维水平以及创新能力等个性价值[1]。学习者可通过学习过程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调整学习方案;教师则能够及时了解个体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为实施精准化教学,以及个性化资源的适应性推送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在学习过程评价中,本研究还借助QQ群设计了一系列“头衔”,用以对学习者各阶段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旨在利用外部刺激因素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参与和提升学习效果。头衔分为系统成就头衔和自定义个性头衔两部分,系统成就头衔由QQ群系统统计,根据发言和互动等情况进行计算。系统自定义头衔根据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作业上交、互动交流和课后学习的情况,由两位指导教师和一位助教三方商讨最终确定。

二、社交媒体环境下评价支持分析

社交媒体中的评价支持通过作业评价和学习过程评价两个方面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作业共有13次,评价方式有指导老师评价和学习者互评;而学习过程借助电子头衔的方式,主要是指导老师来进行评价。1.作业评价支持分析根据指导老师的要求,每次作业均有截止上交时间,学习者将作业上传到课程QQ群。将学习者上交作业的时间与截止时间进行比较,可统计出时间差均值如图1所示,数值越大说明该次整体作业上交较早,也能进一步说明学习参与效果良好;数值为负数则说明该次作业上交整体滞后,学习参与效果较差。因此,通过指导老师评价和学习者互评的形式开展作业评价。其中,不同比例的作业评价对作业上交的影响如表1所示,时间差增量大表示本次作业上交时间差均值较上次有较大增长,也说明上交作业更积极、主动。当指导老师评价与学习者互评比例持平时,时间差增长量分别为7.55、0.5、16.96(h);当指导老师评价占据主导地位时,时间差增长量分别为2.37、0.42、-0.16(h);当学习者互评占据主导地位时,时间差增长量分别为14.95、5.49、35.89(h)。这说明了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学习者互评的作业评价方式更能促进学习者学习参与。2.学习过程评价支持分析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指导老师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不同表现,利用QQ群为学习者授予自定义电子头衔,用以对其近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本研究中,先后于1月份、3月份和5月份先后三次为5-6名学习者授予电子头衔,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供评价支持。将授予电子头衔的学习者作为实验组,其余学习者作为对照组,考察不同组别在社交媒体学习参与行为的差异。学习参与行为主要统计学习者在社交媒体中留下的行为数据,包括师生互动、同伴互动、内容互动以及学习环境互动[2]。本研究以一个月为统计周期,数据来源主要为学习者回复老师次数、回答同学次数、上传学习内容次数以及对电子头衔的态度等方面。数据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回复老师次数、回答同学次数以及上传学习内容次数方面均有了显著提升,说明电子头衔对学习者学习参与存在一定影响,也表明了学习过程评价作为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者学习参与。

三、社交媒体环境下学习参与分析

对学习参与的研究开始于行为参与,而后逐渐发展到行为、认知、情感的三维度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外显为行为参与,行为参与又反映出一定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况。对于社交媒体中学习参与的考察,借鉴李冉编制的在线学习参与量表,从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三个维度进行问卷调查[3]。其中认知参与共有题目6项,行为参与5项,情感参与5项。问卷信度如表3所示,各维度信度和问卷整体信度均大于0.8,表明信度良好。问卷采用李克特五计量表,3分代表一般符合学习者学习参与水平,4分代表比较符合学习者学习参与水平,5分则为非常符合学习者学习参与水平。本研究在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和完成后向同一组受访者发放了问卷,前测与后测的差异如下。1.认知参与维度前后测差异分析在认知参与维度的6个题项中,5个题项皆是后测高于前测,说明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发生了较大变化。而“我只学习老师上传和推荐的学习资源”这一题项前测高于前测,也说明了学习者认知上发生了改变,对学习资源的包容性更高。此外,“我能对他人的观点进行价值判断”“对学习资源深入分析、归纳并总结”“能得到创造性观点和作品”3个题项差异较大,说明学习者后期能够自我进行分析、评价和创造等深层次认知参与。2.行为参与维度前后测差异分析在行为参与维度中5个题项行为参与的后测水平均高于前测水平,说明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学习者行为参与发生了较大改变。其中,“关注社交媒体中的最新信息”题项差异最大,表明学习者的专心程度改变最大。3.情感参与维度前后测差异分析在情感参与维度的5个题项中,“对通过社交媒体开展毕业设计很有兴趣”“我感到很成功”“感到很自豪”3个题项的后测水平明显高于前测水平,说明学习者在学习参与的积极情感方面受到了提高;而“总是提不起精神”“感到很紧张”2个题项的前测水平明显高于后测水平,表明学习者在学习参与中的消极情感得到了改善。

四、社交媒体环境下评价支持对学习参与的影响机制

总的来说,学习参与的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维度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均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作为变量的学习评价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为深入研究评价支持是否正向影响学习者学习参与,以及影响机制如何,本研究将作业评价、学习过程评价两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对学习者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评价支持各维度对学习者学习参与都存在显著正向积极影响。其中,作业评价对学习者行为参与影响最为显著(t=3.267,P<0.01),表明作业评价越积极,越能引导学习者在行为上参与学习各项活动;而联系前期数据分析也表明,学习者互评在作业评价中所占比例越大,对学习者的行为参与影响也越显著。学习过程评价对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影响较作业评价更为明显(t=3.894,P<0.01;t=3.477,P<0.01),表明教师越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越能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总体来说,评价支持的程度越高,学习者学习参与的程度也越高。

五、研究结论

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其外显为参与行为,最终表现为学习效果。首先,在作业上交方面,出现“首次高涨,再次衰减”“节后拖延症”“学习热情低谷”和“deadline高潮”等现象。其次,在作业评价过程中,不同比例的教师评价和同伴互评对学习者学习参与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变现为当同伴互评的比例大于指导教师评价时,学习者上交作业态度更积极,也更主动。再次,将电子头衔作为学习过程评价作用于学习者,被授予头衔的实验组对比未获得头衔的对照组在回复老师次数、回答同学次数以及上传学习内容次数方面均有了显著提升,说明电子头衔对学习者学习参与存在积极影响。最后,作业评价支持和学习过程评价支持对学习者学习参与均存在显著正向积极影响。其中,作业评价支持对学习者行为参与影响最为显著,而学习者互评在作业评价中所占比例越大,“参与感”就会越高,对学习者的行为参与影响也越显著。学习过程评价支持对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影响较作业评价更为明显,表明教师越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越能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总体来说,评价支持的程度越高,学习者学习参与的程度也越高。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教师需要落实学习过程的评价支持。一方面,教师通过有趣的过程评价方式,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期待和兴趣,引导学习者注重学习过程,一步一个脚印都要走好,为学习者反观自身过程成长提供支持。同时,在期待中形成持续的学习动机,为良好学习效果作保证。另一方面,学习过程评价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参与,有利于学习者在知识不断重组和建构过程中,主动掌握知识迁移的方向,将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融合[4]。

作者:唐玉杰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篇2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毕业生全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完成后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极为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1]。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不仅反映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间接反映一个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培养本科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培养工程建设与管理人才的学科,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能力及设计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因此,以毕业设计形式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成为普遍现象。尽管近年来各高校加大了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然而,受制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改善依旧任重道远。

1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

1.1选题质量不高

调研发现,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设计类选题比例逐年降低;二是设计类选题较单一;三是选题工程背景不强。究其原因,一是指导教师所带的学生偏多,没有足够的工程项目供学生选择。有些题目是上一届已经做过的,有的是虚构的,有的则是将一个工程案例修改后拆分为多个毕业设计题目[2]。一些设计类的题目比较宽泛,比如“某基坑的设计”“某三层房屋设计”“某地下停车场设计”,缺乏明确的工程背景,毕业设计容易沦为扩大版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无法检验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2学生时间投入不足

本科毕业设计通常于大四上学期末启动,下学期5月初答辩,历时有半年。然而,大多数学生领到任务书后,一直拖到下学期才会开始做毕业设计。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大部分同学投入毕业设计上的有效时间也就1~2个月而已。大四上学期忙于上课、考研复习、找工作,基本没有时间投入毕业设计创作,大四下学期开学后找工作、考编、研究生复试,到3月底左右才会腾出时间来。随着现在考研、考编逐年升温,应届毕业生花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严重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种种迹象表明,时间投入不足已成为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最重要原因。

1.3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指导不够

毕业设计过程包括启动阶段、开题阶段、实施阶段、答辩阶段和评价阶段,历时半年多。一份优秀的毕业设计需要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全过程进行严格管理。然而,有严格的时间节点却没有严格的监督,致使最终结果大打折扣。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指导不够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指导教师的时间投入不足。由于每个教师所带学生数量众多,不管是一对一辅导还是集体辅导都耗时耗力,加之老师们也面临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同时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量偏低,无法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导致对学生指导的时间投入不足。二是教师难以做到有效监督。学生毕业在即,升学就业是学生最关心的事,指导老师难以监督学生做好每个环节。三是指导教师工程经验不足。许多青年指导教师都是博士、硕士毕业后直接到高校,大多缺乏工程实践的经历,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的选题都是论文形式。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工程经验,毕业设计的方案容易脱离实际,对行业规范的理解、图纸绘制标准把握存在不足。

1.4毕业设计文本质量不高

由于前面毕业设计选题质量不高、学生时间投入不足、教师指导不够及工程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毕业设计的文本质量普遍不高。根据笔者多年的指导经历,绝大部分的毕业设计文本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文本格式不规范。由于本科生接受学术论文写作的训练较少,毕业设计文本中出现不少写作不规范问题,如文献引用、公式编辑、符号输入、图片、文本编排等。(2)计算书思路混乱。计算书应围绕实际工程项目,从地质勘察、设计方案比选直至结构计算、图纸绘制等诸多环节。然而,实际的计算书往往存在层次不清、比选方案不明、规范引用错误等问题。(3)图纸绘制不规范。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本科生绘制的设计图纸规范性差。因此,文本质量不高也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一个原因。

2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与优势

对于土木工程这一专业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专业来说,传统的校内指导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校企合作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推行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双导师”制度是提升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方式[3]。校企合作在毕业设计指导上具有四个优势:(1)推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高校在理论教学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但缺少现场实践的条件,而企业具有工程项目支撑,拥有完善的实训场所、实践基地。因此,学生直接到签约单位开展毕业设计,既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又为企业提供了相对节约成本且解决实际问题的后备人员,实现了双赢的效果[4]。(2)促进毕业设计质量整体水平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的选题可由双方共同决定,既保证了选题的多元化,又保证选题有实际工程背景。同时,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双导师”指导可以弥补原来校内导师工程经验不足问题,在设计方案比选、计算书撰写、CAD图纸绘制方面可以提出针对性的意见。(3)增强高校指导教师的工程经验。高校的教师往往理论知识有余而工程经验不足,对设计方案的选择、设计规范的理解、设计图纸的绘制力不从心。通过校企合作,为高校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了解施工、设计一线的情况,了解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动态和前沿技术,将有力地提升高校教师的工程经验。

3校企合作下毕业设计指导实现途径与保障机制

3.1毕业设计联合指导实现途径

校企合作下毕业设计指导在于发挥双方优势资源,以提升毕业设计质量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中心,最终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可以成立毕业设计联合指导中心,统筹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网络资源数据库、校企线下交流论坛等途径开展,具体思路可如图1所示。3.1.1建立企业导师和企业数据库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的前提是有足够数量的合作企业和企业导师。因此,需要高校应建立一个企业名单和企业导师数据库,遴选一些条件好、影响力大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遴选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人员编入专家库,每年从中筛选有意向的企业及企业导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保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合作企业可以相对广泛,包括施工单位、设计院、房地产公司、检测公司等,每年对数据库进行更新。3.1.2建立实践基地与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需要通过专业实习提升实践的能力,因此,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供生产实习之用。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就可以利用实践基地参观实习,加深学生的工程直观认识,为将来毕业设计奠定良好基础。此外,还可以搭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将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项目资源整合起来,由校内外导师共同编制毕业设计题库。另外,可将典型工程案例、施工技术方法、规范图集、专家讲座、优秀毕业设计作品汇聚成网络资源共享,提供师生在线学习的平台,既开拓了本科生的专业视野,又有利于提高校内指导教师的工程经验。3.1.3邀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定期到校授课或讲座除了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也可以邀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授课或讲座,面对面与学生交流沟通,传递最新的行业动态。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邀请企业人员来讲解现场试验、施工管理技术、课程设计的内容,对于提升应届毕业生的设计思路十分必要。例如,笔者所在单位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到学院做学术报告,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极大提升了本科生的工程视野,也为毕业设计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2毕业设计联合指导的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虽是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可行办法,但校企合作的效果依赖于相应的保障机制。笔者根据所在单位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3.2.1保证合作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校企合作第一步是保证有足够多的合作企业以保证校企合作的可持续。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学科优势等扩大校企合作渠道,争取到更多条件好、信誉好、影响力大的企业。企业类型可以多元化,但要全面考察单位的成立时间、经济水平、人员规模,确保双方可以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初期阶段数量不在多,而应重视合作企业的质量,根据每家企业的特点,签订不同的合作协议,有意向长期合作的企业应优先建立实践基地,合作企业的名单每年更新一次。3.2.2激发企业导师参与的积极性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关键在于激发企业导师的积极性,考虑到企业导师平时工作也较忙,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根据笔者学校的经验,我们以校外兼职导师名义聘任企业人员参与毕业指导,每个月发放一定的劳务报酬;其次,校外兼职导师可以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以及课题申报上同校内导师合作,成果共享;再次,在毕业生招聘、员工培训、“产学研”合作上对合作企业优先支持。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提高企业导师在毕业设计指导上的积极性。3.2.3明确毕业设计指导过程的分工毕业设计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毕业环节较多,有必要明确双方的分工。通常可以作如下分工:毕业设计选题可由企业导师负责,开题报告与研究计划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第一阶段工作检查由校内导师负责,选题调整及中期工作检查由双方共同负责,实施阶段设计方案比选、计算书撰写、图纸绘制由企业导师负责。第二阶段工作检查可由校内导师负责;论文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由校内双方共同负责,毕业设计总结和评优可由校内导师负责。整个毕业设计历时近6个月,需要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通力合作,特别是实施阶段的辅导尤为关键,一定要双方审查都通过了才能进入毕业答辩。3.2.4严格毕业设计过程的协同管理由于毕业设计历时较长且环节很多,只有实行严格的过程管理才能实现1+1>2的效果。首先,严格落实“双导师”管理制度,从毕业设计选题和开题、过程监督、答辩、审核与评判各环节都有清晰的内容、时间要求、职责分工。其次,要加强师生交流频次,尽量每周交流一次毕业设计的进展,避免毕业设计前松后紧的情况。同时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做好记录。再次,加大对毕业设计重点环节的审查力度,如计算书撰写、图纸绘制,这一点需要企业导师严格把关。最后,校内外导师都应参加答辩,答辩成绩应考虑毕业设计质量水平、学生平时表现及毕业设计的创新性进行评判,要体现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水平,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5]。

结语

本文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不断下降的问题,探讨了校企合作在改善毕业设计的实现方式和保障机制。通过建立实践基地、搭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邀请企业人员讲座交流等方式,可以增强本科生的工程直观认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可为毕业设计水平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保证合作企业数量与质量的基础上,激发企业导师的积极性,明确校内外导师之间的分工,严格监督毕业设计实施过程,可以确保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的成效。总之,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对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及就业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强 邓岳保 张周琛 单位:宁波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篇3

理工科类专业旨在培养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胜任工程领域中产品的开发、生产管理以及工艺设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够熟练掌握相关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以及实验技能,具备较好的科研基础和论文撰写能力,能够快速掌握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并且能够融合专业基础知识高效率地解决实际应用问题。针对理工科类专业应用特色以及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设计作为系统综合的实践模式,在选题、筹备、设计过程、考核等方面要以社会行业整体需求为导向,以学校特色、专业发展、学生个体需求为基础,合理灵活地完成整个设计过程。

1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各高校理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相关调研与分析[1-6],发现理工科专业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中还存在较多相似的问题。(1)选题老套无新意。理工科每年毕业生数量庞大,很多类似的选题每年都重复使用,指导老师在选题设计时未能根据专业的发展与行业的变革、社会的需求来合理地创新选题方向,很多选题都是把陈年的内容在工艺、参数上稍作修改,导致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过多地借鉴和模仿往届毕业设计,或者可以在网上找到众多雷同的设计内容,毕业设计沦为一种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2)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根据培养目标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安排在大四末段,造成学生找工作、考研、实习等与毕业设计相冲突,大部分学生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身未来发展和职业规划中,很难静下心来专心创作毕业设计,并且这段时间大部分学生都为前途奔波,与指导老师、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较为缺乏,因此,对毕业设计过程和考核阶段的时间设置显得更为重要。(3)毕业设计参与意识不够。本科毕业不通过率非常低,没有过多的成果和过程考核,指导老师以及学生本人对论文和设计内容的质量和创新要求较低,在内容重复率和考核流程中满足学校的规定即可,并没有真正把毕业设计作为一个提升个人能力、增加个人与社会需求联系的纽带,对学生个人行业实践以及科研经验的帮助较为有限,形式主义比较浓重。(4)指导形式单一。大学老师很多都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走入教学工作的,工程经验方面比较缺乏,在毕业设计的指导上,较多地是从自己科研实践出发来设置选题方向和内容指导,还有部分高校老师主要侧重于设计形式、论文格式等方面,在行业性、实践性、前沿性方面的指导较为欠缺,与社会整体需求脱节较严重。

2理工科毕业设计的创新与改进

针对目前各高校理工科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部分问题与局限之处,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专业特色与社会需求、学生个体发展等为基础,对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模式与内容、发展等进行相应的探索与创新。

2.1毕业设计选题

(1)就业导向型选题。毕业设计选题要有针对性,以行业需求和技能发展应用为前提,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行业实践经验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需求。选题可以收集相关企业制备、研发、加工、工艺等项目案例,面向生产应用,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实习单位就地取材,选取部分产品生产制造案例作为毕业设计题目,这种就业导向型的选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更能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为走向岗位积累较好的设计实践经验。(2)科研导向型选题。时代的发展对学生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还将继续研究生深造,甚至会走向科研学术的研究道路。老师可集思广益,跟学生深入沟通,以老师自身的科研方向为基础来合理设计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甚至可以根据学生即将深造的课题组研究方向设计选题。这种选题模式,可以为学术深造的学生提供科研经验积累的捷径,提升学生的毕业设计动力,通过设计过程熟悉各种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熟练实验方案设计、过程操作、性能表征以及结果分析等,在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上积累深厚的科研实践经验,有助于学生下一步的学术深造。(3)就地取材型选题。选题更应该因材施教就地取材,材料类专业有较多的专业竞赛,如金相大赛、“互联网+”、挑战杯等,很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参与了大量的专业竞赛,并且产生较多的产品和成果,同时很多学生也在企业有过实习、交流的经验,老师在选题设计的时候,要跟学生多交流,以学生竞赛、实习等经历为基础来设计选题方向,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与创新发展能力。

2.2设计时间安排

根据培养方案与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知识层次要求,通常毕业设计都会安排在大四末段,因为这个时间段所有的专业理论课程、实验实践课程基本上都结束了,整体知识层次搭配比较合理,学生具备完成毕业设计的扎实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储备。但这个时间段,面临就业与考研的压力,学生普遍比较急躁与迷茫,他们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耗费在找工作、考研以及规划未来的职业方向等方面,对毕业设计环节并没有太多的精力投入。因此,合理规划毕业设计的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毕业设计时间设置并不是简单地延长或者更改时间段,而是要有意识地把毕业设计过程渗透到大学整个学习过程中,把实践环节时间碎片化到专业学习阶段,毕业设计的时间和过程贯穿整个本科学习周期,大四末段的设计环节时间只是作为改进与答辩的时间,这样就能很大程度地缓解所有涉及内容堆砌在大四末段的问题。在时间设置上的改进需要指导老师和专业老师的合理安排,在大二就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事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熟悉相关的实验设备操作、性能表征方法以及设计研究思路,熟练毕业设计用的相关专业软件以及相关论文写作技能,在大三阶段应该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方向以及设计步骤、方案、实验数据和创新思路有比较明确的定位,把整体框架确立出来,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设计方向以及设计思路,并且积累相关的实验数据、设计图纸或者理论计算等,在大三第二学期可以完成毕业设计的初稿,大四毕业季、工作季的阶段,主要完成毕业设计的精修与答辩阶段。把毕业设计贯穿整个大学专业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学以致用,目的性与专业应用性更为明确,学生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来完成,能够更好地实现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综合与创新。

2.3注重设计过程

毕业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熟练应用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解决相关的专业实际问题,并能够有相应的创新和突破。因此,毕业设计在注重设计内容以及重复率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设计过程、创新性以及实用性,要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与应用,必须加强设计过程的监督、老师的指导以及实验平台的建设工作。鼓励学生参与专业竞赛,积极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及校级、省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在竞赛与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可以把这类比赛成果与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各类竞赛与项目锻炼能够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与设计能力,鼓舞和激发学生对设计型选题的热情,同时,比赛过程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应用,为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提供有效的保障。鼓励学生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通过长期的科研训练过程中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及科研基本思路与素养,熟悉材料制备、表征、工艺、结果分析以及相关专利、论文的撰写工作,积累科研经验与专业基础知识。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并且还能输出专利以及相关科研论文作为最终毕业设计支撑,这种设计过程比单纯的设计内容本身更具备实用性与创新性。学校还可以联合企业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共同指导,学生在工厂见习、毕业实习的过程中,由企业的导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实地指导,联合企业的生产项目与产品研发,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对学生工程经验的积累和专业知识的应用更有帮助。

2.4完善考核方式

本科生毕业设计答辩人数多、选题方向杂、答辩时间短,这种仓促的考核形式难以起到把关和督促的作用,对本科生毕业设计高质量的实施十分不利,考核方式的不完善,必将造成毕业生质量下降,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对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都极其不利。因此,对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需要多重化,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1)尽量把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时间提前,答辩委员会对选题的前沿性、可行性、应用性以及设计意义等提出评价。开题后,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设计成果输出、设计正文等要严格把关,毕业设计要求老师指导多稿,需提出明显的指导输出。指导老师应及时组织中期检查,对设计进度、设计偏差以及设计难题等及时提出完善建议,便于学生及时调整设计内容。(2)注重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考核的内容不限于设计的正文内容与答辩时候的问题回答,还要对设计过程中的实验数据、实验方法、表征测试过程等原始数据积累进行考察。同时,对毕业设计过程中形成的专利、科研论文、成型产品等要纳入考核范围,鼓励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设计过程中多输出科研与相关设计成果。(3)毕业设计答辩采用申请制度,完成毕业设计内容可以随时申请答辩,这样可以避免大量毕业生统一答辩时间紧凑的问题,答辩委员会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毕业论文,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来讲解其设计内容与创新,通过综合提问来把握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3结语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与企业对理工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生教育应准确定位与创新,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求无缝对接。毕业设计是考查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应用的重要环节,是联系高校与社会的过渡纽带,对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与创新,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应用与综合,增加工程实践与行业经验的积累。本文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紧密关联社会需求为目的,分析目前理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毕业设计的选题创新、时间安排、过程设计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思考,对理工科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实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改进,认为选题要以社会需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经验为目的,设计过程要注重能力和成果输出,设计时间要渗透整个大学过程,同时穿插以多种指导方式与考核、答辩形式。通过系列改进措施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效综合与应用,以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要积极把握行业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为后续的职业发展与学术深造打下深厚的基础。

作者:向延鸿 李剑 单位:吉首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