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
时间:2022-11-02 08:56:12
导语: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篇1
摘要:将历史故事应用于历史教学当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在本文中,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阐述了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一点新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历史教科书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它具有灵活性,教材往往用短短几行字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储存更多的史料信息。如果单纯通过文本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很难实现教育目的,为此,课本中还设置了大量的历史资源与历史故事。基于此,本文根据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
初中生的自主意识较高,并希望把自身的主观意志融合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所以激发学生的主观意志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通常要求学生进行背诵,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对知识点的僵化掌握与消化,教学方法较为单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降低,许多学生也无法深入到历史课堂中,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间投入得越少,教学效果就越差。
(二)知识以点的形式呈现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对单一知识点的讲解,而对知识的完整性和相关性指导较少。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只知道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学生对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很难整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最终难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三)强调知识而忽视实践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仅重视对历史知识点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活动体验。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应当以学生具体的实际行动经验为基础,而课堂教学活动则应当使学生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开展。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是把大量的历史理论知识整合在课堂中,以跟上时代的进步,学生接触知识的时间有限,教学活动往往无法高效进行。
二、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坚持历史故事真实性原则
顾名思义,历史故事真实性是指在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真实事迹。所以,当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历史故事时,首先要贯彻历史叙事的真实性原则。教师既不能因过度追求教学效果而歪曲历史叙事内容,也不能任意虚构和撰写历史故事,其所引述的历史故事也应当合乎历史史实。唯有保持历史故事的真实感,并按照课堂实际情况选用历史故事,才能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提升学生的复习效果,切实达到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二)保持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原则
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历史文化与历史素养的关键阶段,因此,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对指导学生树立准确的历史观有重大作用。把中国历史故事纳入历史文化课堂中的重要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使其体验中国历史的魅力,以便于更好地掌握和认识中国历史。所以,在选用的历史文化故事时,教师应在严格依据历史实际的基础上,尽量选用生动有趣的中国历史故事。教师在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运用语气与声调,生动形象地介绍中国历史故事情节,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地投入到历史文化课堂中。教师合理的指导能够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兴趣,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改善教学质量。
(三)用历史故事把抽象的历史常识形象化
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事实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差异,学生在课堂中往往无法有效地掌握历史理论知识,这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鉴于此,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历史文化讲述的方法把抽象的历史知识点形象化,让学生掌握历史故事中的知识点,从而实现对历史知识点的消化。
(四)在教学内容中穿插历史故事,充实教学内容
初中生大多比较活跃,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由于传统历史课堂比较单调,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分心,注意力也难以集中,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把历史故事带入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改善这种现状,进一步充实历史课堂的内涵,完善历史课堂结构,学生也能够借助这些历史故事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进而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教师选取的历史故事也应当具有针对性,并与教材内容相关。例如,在学习《秦末农民战争》这一课时,由于教材中涉及了大量的社会历史人物形象和重大历史事件,不少具体内容和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因此教师也可以通过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战争有关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故事,如“刘邦与关中父老的约法三章”、“鸿门宴”以及“项羽乌江自刎”等故事。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有助于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让原来乏味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
(五)利用历史故事化解教学难点
初中历史的内涵十分丰富,学生必须掌握和了解历史事件的知识结构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历史事件往往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提升知识效能。例如,当教师在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含义时,因为知识的强烈抽象性,大多数学生都无法真实掌握该知识的具体含义,极易造成知识遗漏。所以,要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内涵的认识,教师就应该把能够说明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重要历史事件引入课堂,并通过简单的历史事件直观地说明“税制改革”、“兵役制度”等抽象内容。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理解记忆,同时对提升复习质量和教学效果发挥着重大作用。
三、如何发挥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挖掘史料,融入德育
清代研究者龚自珍曾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里的“历史”不单特指历史常识,而是指潜藏于人类历史中的长久而潜移默化的中华民族特性,即中华民族精神。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不应当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化叠加和对历史常识的机械化教学,还应当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寻找新的历史素材,将课堂教学和德育有机地融合起来。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辛亥革命背后的故事,部分同学之前就观看过《辛亥革命》这部电视剧,内容包括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的统治、辛亥革命前中国的文化与生活境地、地方自治以及同盟会、光复会等。可以围绕相关的历史故事来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状况,以此来对中国近代国情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即使面对一些很简单的题目也表现得捉襟见肘,这与学习方法和做题技巧无关,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一定问题。往往那些简单题目做错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上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他们往往不愿意去记忆知识点,因此在考试过程中只能乱蒙瞎猜,面对这类学生,我们首先应从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发现部分学生上课不积极的原因并不是对历史不感兴趣,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谈论到春秋战国、三国时期时都表现得十分兴奋,唯独在上课时兴趣不显。究其原因,教师没有把历史故事的精彩性呈现给学生,只是在枯燥地念课本,学生自然不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更多地为学生进行一些历史延伸,例如在讲到某个历史人物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谈谈对这个人物的看法,如果有学生持有不同意见也可以鼓励学生表达出来。例如在学习清朝相关的历史时,有的学生认为康熙、乾隆缔造了康乾盛世,给百姓带来了幸福安康,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乾隆等满清皇帝阻碍了我国近代的发展,使得中国从此落后于世界,最终才导致了近代被列强欺辱的局面。我们可以在学习课文资料的基础上,为学生播放《大国崛起》这一纪录片,让学生进行讨论。
(三)重视历史,使历史课堂现实化
真实性是一个好课堂的基础,唯有求真求实,历史课堂才能吸引学生。历史教学既要做到真实可信,也应该重视历史,在研究史料的基础上开展历史教学,合理利用古籍、原始文字和图像资源,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让历史教学更具有现代气息,北京出土的头盖骨化石,半坡发现的毛纺车、四羊方尊,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等。尽管教师不能将这些出土的文物一一展示在学生眼前,但经过教师的介绍以及各种材料、图片等的使用,学生能够更切实地了解到这些厚重历史的存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收集历史资料,使历史知识文学化、故事化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很多教师只追求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让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背诵,这样的方式不仅会引起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厌烦,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好。因此,教师应通过对教材以及历史事件的把控来对课本内容进行架构与重组,使用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如果将教材的主要内容贯穿在整个叙事当中,不但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知识,还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生活常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烽火戏诸侯”这一故事引入“春秋战国”的内容,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穿插“负荆请罪”、“将相和”、“纸上谈兵”等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主动接触历史信息,主动了解历史常识。通过苏轼的《赤壁怀古》一诗,教师可以引入“三国鼎立”的内容,使学生的思维仿佛走进了桅杆和桨随着长江滚滚激荡而飞的古战场中,使学生能很快地沉浸在三国的历史情景中,并迅速产生共鸣,建立独立学习的意识。
(五)研究历史,感受历史,使学生掌握真正的历史主体
在历史教学中,考虑到研究活动的复杂性,教师应当合理地给出学生具体的历史教学案例与程序,学生也需要通过研究史料寻找答案,并以此达到学生自身历史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在学习《中外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请探究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联邦制的区别以及近代中国的进步青年们为了救国,尝试了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为什么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拯救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通过对史料的讨论,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被调动起来,对于各个政治制度以及中国国情也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另外,教材中引入了许多科技知识,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单纯的语言讲解并不能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理解。例如,在讨论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基本原理时,教师不妨让学生从头开始,通过对已有的历史资料自行探究,亲自体会活字印刷术和自制指南针的发展过程,这样不但巩固了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四、结语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认识到,激活历史课堂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能主动探究史料,主动融入历史课堂,历史教学才有意义。当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产生了共鸣,建立真正良性的师生互动,才能在平等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作者:司群修 单位:聊城市茌平区茌山学
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篇2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科想要学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背诵,其实这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历史中的知识点本来就比较多,且比较繁杂,想要把这些知识点记住并没有特别多技巧性的东西,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巩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历史成绩得到提升。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非常枯燥,知识点又比较难记忆,形成不了一个记忆系统,从而只能在题海中来增强对知识点的记忆。传统的教学方法再加上学生落后的学习观念,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慢慢丧失,历史学习只能停留在一个浅层,而想要通过历史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是远远达不到的。再加上历史教材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很多都是离学生比较遥远的事实,他们并没有切身参与到其中,自然也没有办法深刻地感受历史事件,无法对历史知识产生深刻的记忆。这一现状更是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历史学困生的数量,很多学生谈历史学习色变,他们自身也感到非常苦恼,自认为在历史学习中付出了努力,却没有得到想要的收获和理想的考试成绩,沉重打击了学生的历史学习自信心。那么,教师想要减少班级中历史学困生的数量,可以抓住学生们都比较爱听故事的心理,通过引入历史故事的方式开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这样会使原本枯燥、抽象的历史知识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掌握也会更加清晰。且在利用历史故事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迫切想要了解故事的完整内容,通过历史故事把教材中的历史知识点串联起来。
一、历史故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历史教学的丰富性
初中课程的学习越来越紧张,历史作为其中一门课程,学生在学习中一直认为历史学习其实就是死记硬背,但是面对教材中的众多知识点,学生会感觉历史学习特别的枯燥,甚至有的学生一谈到历史会觉得学习起来非常吃力,需要背诵的知识内容太多,很混乱,不易形成系统的记忆,导致很多学生的历史成绩并不理想。而教师在历史课堂上也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甚至可以说是对历史教材的复述,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原本就感觉历史学习非常枯燥的学生直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长时间下去,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点并不会很多,教师的教学效率也会越来越低。面对此现状,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把知识点传递给学生,学生大都比较爱听故事,且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所记忆的内容会更多,那么历史故事的教学方式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且具有趣味,这样学生在掌握历史事件以及在分析其前因后果的时候会更加全面,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有利于教学方案设计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冲击,同时对于教师的教学开展也具有一定的挑战。面对这项挑战,初中历史教师也应该在教学方面做出积极的改变和创新,充分利用好历史故事教学方法,将教材中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造成的影响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加入点评和提问的环节,使学生可以在探讨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记忆,丰富历史知识,这样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会得到真正的提升。而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于自身搜集的一些相关历史故事进行讲述,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以把枯燥的历史教学变得更加多样化,课堂教学氛围会更活跃,那么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点自然也会更全面更牢固。
(三)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学习任何科目,想要学习效率更高,势必要先让自身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的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初中生已经具有了自身独立的思想,且对一些事物具有自己的判断和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想要学生好好学习历史课程,只是一味强调历史学习不好总成绩会下降很多,想要考上一个好高中是非常困难的,取得的效果并不会太好。实际上大部分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他们觉得历史学习比较困难、枯燥。长时间下去,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一些历史知识点对于他们来说好像看不懂的经文,久而久之也就放弃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做的不是长篇大论讲道理,而是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自主参与到历史学习当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会使学生对这些丰富的历史故事产生兴趣,进而掌握历史故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的历史学习自然会变得轻松,教师的教学效率自然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课程导入,以精彩的故事吸引学生注意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对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确实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历史故事的应用也对教师具有很大的挑战。历史故事的应用并不是随随便便在课堂中导入就可以,需要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进行灵活的运用,这样才能使历史故事在课堂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程导入之前,一定要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这样才能使历史故事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历史故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知识构架,那么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时候相对会变得轻松一些。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也可以在课程导入的过程中,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铺设一定的线索或者悬疑,使学生在历史课堂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对其满怀期待。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故事的导入之前抓住上面几个注意事项,相信历史故事的应用会更加灵活一些,取得的效果也会更好一些。比如:当教师在向学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这节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中先对学生讲述一些关于西域地区的风土人情与特殊的文化习俗,感受当地的人文魅力,并可以把西域地区一些当地人的生活趣事分享给学生,让课程先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投入到课堂当中,课堂效率才能更高。然后再利用课程导入中对背景知识的普及,使学生意识到张骞出使西域对当时汉朝的影响和意义,进而才能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教学目标才能更加高效地实现。
(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具代入感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文字性内容偏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繁杂的情况,想要改变学生历史学习枯燥乏味的感受,历史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的形式开展教学,但是历史故事想要灵活运用,一方面需要与历史课程内容相结合,另一方面还需要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可以学会从多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记忆。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引入一些与历史知识内容相关的文物、影视作品等,这样教师向学生展示的历史知识会更加丰富多彩,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历史学习当中。比如:当教师开展“赤壁之战”的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其相关的教学情境,将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精彩的场景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给学生,学生在听教师讲述相关历史故事的过程中掌握这堂课的一些知识点,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播放电影《赤壁》中关于本节课内容的一些片段,通过声音、视频等形式对学生的视觉、听觉造成冲击,进而更好地理解“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在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下,相信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会被充分激发,学习效率自然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合理选择故事,与教学内容有效衔接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改变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让现有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多的是为了将历史故事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衔接,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进而吸引学生可以在课堂中高效地开展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而想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就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学会合理选择历史故事,既可以更好地体现课程内容,又可以使历史故事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同时才能更好地促进历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尽量保持故事的完整性,不要让故事虎头蛇尾,这很容易影响学生对历史故事的感受,无论对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还是教学质量都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教师在历史故事的选择上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事态发展的情况具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历史故事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
三、总结
总而言之,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那么教师作为历史教学中的引导者,应该要在注重自我专业素质提升的同时,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历史故事引入课堂中,并通过对历史故事的科学选择和灵活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使学生轻松掌握更加全面的历史知识。同时,对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来说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文章对此进行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历史故事的应用效果。
作者:李建华 石婷
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的应用篇3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情感价值观。为了改善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借助历史故事,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搭建学生和历史人物沟通的桥梁,使学生通过感受历史故事,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一、历史故事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历史课在一定程度上有些枯燥乏味,尤其是大量的事件和复杂的时间线更是让学生的历史学习产生较大的困难。初中历史教师采用历史故事教学法[1],以历史故事为契机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索历史人物事迹、历史事件真相的主动性,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初中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初中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但是感性思维较强,在日常生活中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正是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容易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学习、接受知识[2]。因此,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直观的方式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借助历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并内化历史知识,强化知识记忆效果。
(三)帮助学生培养家国情怀
初中正是学生树立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教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强化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意义重大[3]。学生可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了解人类文明演变的过程,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在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加入历史故事元素,可以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历史人物的伟大事迹,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将历史人物具备的优秀品质内化到自身,凭借优秀的精神品质不断鞭策自己成长,为国家建设贡献自身的力量[4]。学生能在这些历史故事中了解到先贤坚强不屈的精神,领悟到以人为鉴的人生态度。
二、历史故事运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一)做好课程导入,帮助学生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初中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而有趣味性的故事内容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学生会被历史故事感染,在短时间内建立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升探索历史的兴趣。对此,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角度出发选择适合的历史故事,利用这些素材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利用历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5]。在此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挑选新颖、有趣的历史故事,把握好历史故事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根据历史故事提出教学问题,借此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水平。教师可以将历史故事作为新课导入的素材,做好历史教学的第一步[6]。例如,在讲解“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让学生观察油画内容。然后,教师介绍油画的背景知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纪念这一伟大时刻邀请董希文先生画了这幅画。之后,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开国大典的情况,包括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使用54门礼炮齐鸣28响,举国欢腾。介绍完开国大典的详细情况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置54门礼炮和齐鸣28响,引导学生查询资料并相互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发表看法后,教师要给出具体解释:54门礼炮象征的是五四运动,齐鸣28响是纪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英勇奋斗28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提高问题的难度,鼓励学生从意义和价值的角度理解在开国大典上重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因,在这些问题的层面上开启新课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本课教学内容的欲望,为教学奠定良好开端。此外,采用历史故事作为新课导入素材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每一节历史课程中势必会存在重难点,而且这些知识往往比较抽象,仅凭学生自身的理解或者是教师单方面的理论知识指导是很难取得最佳效果的。对此,教师就可以借助历史故事教学法的优势,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7],帮助学生进一步突破历史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将知识内化于自身的知识体系中。例如,教师在讲授“秦统一中国”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借助历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秦国统一中国的背景及措施等内容,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理解秦国可以统一中国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将这个故事作为本节课的课前导入素材,借助历史故事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商鞅这个重要人物,并且利用历史故事引入商鞅变法的内容,确保学生可以深入思考,明确商鞅变法对秦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根据历史故事营造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可顺势导入新课程——商鞅变法。教师利用“立木为信”这个故事作为引子为学生讲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可见,利用历史故事的教学方式能够将知识形象化、立体化,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运用多元化表达方式,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虽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但是部分教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是习惯采用叙述历史知识的方式。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较多,但是历史课时却往往安排得不多,教师需要在较短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此时讲述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将讲述法和历史故事结合起来就是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历史知识教学。这种方式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但是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师讲好历史故事,通过历史故事简化教学内容。教师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就会产生“反效果”,即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为了讲好历史故事,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教师需要坚持精准简练的原则讲好历史故事[8],为了提升故事的趣味性,可以适当润色历史故事,但是不能添加未经证实的信息,涉及核心历史概念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不能误导学生。例如,“鸦片战争”这一课中,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其中一条就是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教师在讲述这一点时需要让学生了解涉及割让香港岛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明确香港岛的割让范围,避免学生产生误解。当时《南京条约》中涉及的“香港岛”,与如今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不能画等号。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原则,给学生传递了错误信息。其二,教师可以选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历史讲谈节目,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例如,在讲解“西汉建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央视《百家讲坛》节目的相关视频片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背景的理解。除了讲述法,教师还可以运用谈话法开展历史教学。谈话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有利于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9],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率。在选用谈话法之前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并且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解答问题和小组探讨时深层次感知历史。此外,教师还需要利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融入历史故事,体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并且通过解答问题建立自身知识体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10],确保使用的谈话方式符合学生接受能力水平,避免出现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的情况。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旦发现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鼓励,培养学生自信心。
(三)运用历史故事连接教学知识内容
初中历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需要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制订教学计划,了解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就需要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将每个知识点有机衔接在一起[11]。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教师需要利用合理的方式确保学生将学过的知识点和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较为完整、成熟的知识体系。从现实效果来看,历史故事是衔接历史知识的有效手段,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将前后期的历史事件完美衔接在一起[12]。例如,在讲解“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讲解历史故事的方式将夏、商、西周等几个朝代的建立和灭亡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引出牧野之战,然后借助“武王伐纣”的故事,帮助学生理清商朝灭亡、西周建立的知识脉络。教师通过两个小故事就可以清晰地阐述朝代更迭的相关知识点,并且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前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但是,想要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效果,还需要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尽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肯定学生的价值。对此,教师可以定期召开“专题故事会”,让学生在会上相互交流和讨论收集到的历史故事,同时还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营造竞争氛围,提升学生探索历史的积极性。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加入历史故事可以全面改善初中历史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历史学习效果,进一步贯彻现代化人才培养策略的具体要求,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作者:张斐然
- 上一篇:企业物流管理现况
- 下一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