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时间:2022-10-28 15:10:49
导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应用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课堂演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美术教学内容、掌握绘画技能、建立独立的审美观,但在应用过程中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缺乏系统性,演示知识零碎化;缺乏拓展性,媒材技巧单一化;缺乏多样性,演示手段非理性化等。在新课标理念下,演示教学必须遵循参与性、启发性、清晰性和适时性原则,并从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实施分层教学;融合多种技法媒材,提升创作水平;正确使用美术语言,内化思想情感等方面优化课堂演示设计,以期使课堂演示成为小学美术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关键词:小学美术;演示教学;新课标
课堂演示可以把难以言传的美术思想、美术理论、作品意蕴可视化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美术教学内容,掌握绘画技能,建立独立的审美观。但课堂演示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理念下,需要进一步优化实施过程和提高演示质量,使之更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
一、小学美术课堂演示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演示知识零碎化
在课堂演示时,一些教师忽视同一类艺术实践的新旧知识和不同类艺术实践的知识点之间的整合,使演示过程缺乏衔接性、融合性。例如,对于“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这两类艺术实践而言,美术语言作为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因其抽象性特点,大部分教师直接采用演示教学法进行解读。由于过于零碎化和跳跃性,学生对演示内容还是被动接受,致使开展美术活动时未能在首先了解美术语言的情形下进行,这对于学生艺术感受力的培养相当不利。在教学“设计·应用”的生活与设计课程时,部分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过于追求技巧性的表现,而疏于对设计与生活关系的阐释,对设计观念、设计思路的解读也往往一笔带过。这种零碎的、缺乏系统性的知识演示,很难使学生有效解决美术学习中的困惑。
(二)缺乏拓展性,媒材技法单一化
合理使用媒材和灵活运用技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但在课堂演示中,存在媒材与技法应用频率不高、种类过于单一等问题。例如,在教学“造型·表现”课程时,不少教师只是直观演示如何“画”这一技巧和如何运用画纸这一媒材。“造型·表现”强调学生对美术课程与作品的体验与感受,它包括绘画,但远远不止绘画一种。在“设计·应用”的艺术实践中,有一教师在教学湘美版四年级下册第2课《走迷宫》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如何美化迷宫。然而,演示仅仅用到画笔与画纸这两样媒材,学生后来完成的作业也仅仅是一幅画而已。很明显,这位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忽视了让学生去感受各种媒材的特性和充分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这不仅无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美术学习体验,更无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素养。
(三)缺乏多样性,演示手段非理性化
课堂演示手段多种多样,但适合才是最好。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理性地选择演示手段,反对非理性使用演示手段。非理性使用演示手段是指教师课堂演示手段过犹不及或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甚至出现舍本逐末现象。例如,近几年广泛使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许多教师却只将它当成电子黑板使用,而其超文本、互动、网络等其他功能却没有被重视。甚至有的教师以电子白板演示替代需要用实物教具演示和学生学具操作的教学内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滥用,会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和丧失学习兴趣。范画、范例演示过多,也会让学生的创作风格单调划一,出现雷同。因此,如果教师不能基于教学需要恰当地选择演示手段,那么,学生就很难从演示所呈现的视觉信息中受到启迪和产生独特的感悟。
二、小学美术课堂演示应遵循的原则
(一)参与性原则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课堂演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而是一种对话、分享、多样、探究的优质教学。而且,课堂演示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展示讲解,而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融入其中。这不仅体现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通过提高学生学习投入度、专注度和师生、生生的互动度,使学生之间差异性得到有效改善。
(二)启发性原则
学生对教师演示的内容往往会先入为主。这不仅会抑制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束缚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设计课堂演示时,对于内容方面,要引导学生着重关注美术的方法技巧,而非演示的具体图案与作品;对于形式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演示,防止学生对教师的过度依赖,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能够善动脑筋,放飞想象,大胆创意。
(三)清晰性原则
清晰性是课堂演示行为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求其设计逻辑必须清晰;另一方面,要求其演示时尽可能避开学生的视觉盲区,保证学生视觉接触清晰。基于此,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应做到直观简洁、不“拖泥带水”、知识内容之间紧密联系、语言生动风趣、带有恰当的体态语言,实物教具、范例、范画等演示时不能遮挡住学生的视线,保证演示内容清楚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四)适时性原则
利用课堂演示教授知识与技能时,既要选择适合的时机,又要把握好时长。演示过早,学生会出现听课优势兴奋灶转移,如演示实物教具过早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会分散学生听课注意力;演示过迟,会使演示内容与讲述内容相脱节,降低演示效果。不同学段的学生,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长不同,教师在演示设计时,应注意演示教学的时长,使演示在学生最需要、最易接受的时候进行。
三、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演示的路径
(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实施分层教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6岁)。”[1]这四个阶段分别有着各自的认知发展特点。总的看,小学生在认知发展方面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但是,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能力随其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为此,可以将小学生再具体划分为低学段、中学段、高学段三个层次:低年段(1~2年级)。低年段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很低,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逻辑思维初步萌芽阶段。他们的画画还正处于“涂鸦”阶段,缺乏对描绘对象进行必要的删减、调整,更缺乏对画面的安排能力和对形的描绘能力。对这一层次学生进行课堂演示时,应从易到难,先呈现诸如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基本形体的描绘,帮助学生进行基本的知识积累,再慢慢过渡到难度较大的构图和复杂形体的描绘。同时,还应注意站在儿童立场上解读演示内容。中年段(3~4年级)。中年段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但思维活动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带有具象化色彩。对这一层次学生进行课堂演示时,可以减少基本形体的呈现,但对于一些抽象的美术知识仍需利用实物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新课标明确要求(3~5年级)学生:“能运用美术语言及1~2种方法,评述中外美术作品。”[2]因而,在课堂演示中,教师还应注重教给学生创造性运用各式各样的美术语言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绘画、设计和赏析能力。高年段(5~6年级)。进入高年段的学生开始以抽象的逻辑思维占主导,具有一定的质疑解难、思考探究能力,能够理解文本中的隐藏含义。在课堂演示时,对高年段学生既可以基于教学目标,让师生共同参与演示教学活动;也可以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对一些抽象造型、复杂构图、创意设计等进行演示、启发。
(二)融合多种技法媒材,提升创作水平
美术学科是一门需要让学生从事创造的学科。而创造需要用手或者用手操作工具,对各种形态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新的艺术形象或作品。用手操作工具加工、改造物质材料形态,需要的是技术。在中小学校里,美术与音乐、体育一道被称为“术科”,这恰恰证明它们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当前,“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中占比很大,这又从另一角度说明了美术教学必须加强学生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的乐趣,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知和体会不同媒材与技法在美术创作中的表现力和创造性。分析不同教学方法,课堂演示的优势在于能为学生提供观察学习的机会、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师生可同时进行语言交流和视觉呈现等。它有助于学生理解、接受和适应日新月异的媒材和飞速发展的技法,有利于激发学生视觉敏感性而产生深入思考与实践验证的好奇与兴奋。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重中之重是要引导学生树立与新时代同行的艺术观念。当今时代,数字化图像无处不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已经实现从深化应用向融合创新发展。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演示,与时俱进地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除传统媒材以外的数字媒材、混合媒材等,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绘画软件,提高学生运用数字媒材提升美术创作水平。好的技法可以为媒材提供营养,使之呈现视觉美感、表达思想情感、带来新的质感等。这不仅是美术的基本特征,也是课堂演示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进行课堂演示时,需要将运用不同技法与媒材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和魅力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采用媒材有区别,表现技法就会有差异,而不同表现技法一定会对情感表达产生不同的影响。只有做到最大程度的不同,才能在美术表现中最大程度地打造个性化和艺术感。
(三)正确使用美术语言,内化思想情感
“美术语言是学生在感知、理解和创造视觉形象过程中必须学习的基础知识。”[3]新课标强调3~5年级学生必须懂得运用美术语言。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基本的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或他人的美术作品。美术语言是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它包括造型要素和形式原理两大方面。无论是造型要素还是形式原理,它们中的许多概念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如果是单纯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到位,更不用说在实际中应用和发展。课堂演示一直以来都是教师开展美术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在课堂演示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渗透美术语言的学习,这对学生美术语言的认识理解与合理运用将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情境式教学法,教师可以对演示过程进行情境设置,将美术语言融入真实感的场景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美术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充满想象和创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欢乐和享受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对他人作品中或自身创作中的美术语言所蕴含的基本意义进行“沉浸式”感悟,进而发自内心地运用绰约多姿的美术语言领略不同艺术形式的风采和不同画家的不同风格,并基于自己对美术语言的理解,将其内化、运用到视觉形象创作中,实现美术表现力的自我释放。情感是人类最内在的需求。美术表现同样需要炽热的情感,正是这一炽热的情感才让美术课堂绽放持久的精彩。美术语言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课堂演示又是把情感塑造成有形东西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利用课堂演示把抽象的美术语言转化为形象、直观、符合儿童思维特点的表达,促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能够正确运用美术语言把内心强烈的情感真实地表达出来。
四、结语
总之,课堂演示能化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灵动,是小学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美术素养过程中必不缺少的教学方式。但是,凡事有个“度”。美术教学中课堂演示尺度如何把握,还有待于小学美术教师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只有把握好“度”,才能让课堂演示成为小学美术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作者:施桂林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篇2
美术学习能够激发创新精神,提升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础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完善人格。渗透传统文化元素既是新时期对美术教学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手段,美术教学要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改进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所以其人格和修养对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美术学习阶段,需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获得古人的智慧与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格涵养与修养,让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工作有着更好的帮助。小学生涉世未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个阶段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美术学习要使学生养成对世界的善意认识,拥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例如,在对某些名画鉴赏过程中可以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情怀与精神,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及经典故事,具有浓厚的文化深度。教师需要选择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将其渗透进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的厚度来陶冶小学生高尚情操,抒发其浓厚的文化内涵来教育学生。另外,通过将传统文化的奥妙深刻体现出来,有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价值,充分发挥其社会正能量的作用,促进小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财富,是值得学生学习的内容,为小学生日后的成才奠定基础,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将来是属于青少年的,因此,对于小学生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小学美术学习阶段,应适当地融入传统文化,使小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熏陶出一定的文学修养,引导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一)在欣赏中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美术作品也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因此,教师要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融入传统文化要素,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强化对美的感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达到对欣赏教学和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利用互联网积累丰富的知识,开拓知识面。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美术色彩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需在课前精心准备,收集适合小学生的材料。因为小学生对多彩元素更感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传统节日中的色彩元素,调动学习兴趣,在多元背景下学习色彩知识。教师提出问题:“在春节时人们一般使用什么颜色”,同学们回答道是红色,然后教师让学生聊一聊对红色的感悟,加强对色彩的理解。还能够适当引入古代色彩丰富的民间元素,比如建筑、艺术品等,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更多其他色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使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全方面发展[1]。美术课堂教学离不开备课,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美术知识的掌握水平,根据教材内容展开分析,做好备课工作,对教学节奏进行准确把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让传统文化体现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可以借助美术学习,更加热爱传统文化。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美术功底,按照美术核心素养的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文化素养有所提升,明确未来发展道路,教师应有目的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让教学活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教师要把握契机,增加美术教学实效性。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课本是主要教学资源,小学美术教材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中包含的美术知识与作品,都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但一些美术教师往往忽略了这部分内容,没有很好地进行渗透,要转变传统观念,深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二)在新知中了解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包含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阶段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元素进行新知教学,丰富学习内容,助力学生全方位发展。教师需对教材深入研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新知学习,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还让其更为了解传统文化。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教学领域,使教育迎来了升级,多媒体技术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多种多样,只靠单纯的文字描述,无法展示出多元化的一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出生动的内容,调动多重感官,提供最佳的体验,强化对传统文化的体会,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大荧幕上展示经典文物,以供学生欣赏,树立学生保护文化的意识,让学生了解保护文物的措施,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文物的美感,欣赏之后,再根据图片进行模仿绘制,通过直观的画面强化感官体验,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在学习《民族传统纹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生活中的各种图形,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形状,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民族传统纹样,使学生意识到这些都是艺术瑰宝,懂得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探究纹样的发展背景与原因,增长学生见识。
(三)在鉴赏中感受
小学生不具备很好的空间想象力与抽象思维,多媒体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进行多感官刺激便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加强知识传递的准确性。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画在世界范围内都有较大的影响力,拥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国画作为一种传统的绘画方式,在培养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以视频的形式将名画进行展示,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对其进行讲解,国画更为重视笔画的勾勒与色彩的搭配,小学生思维逻辑不成熟,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要尽量挖掘出国画的魅力,让小学生受到感染。教师观察画中的特点,详细观察画中线条的构成,体会线条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用线水平,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内容上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接着对绘画工具进行介绍,如笔、宣纸、颜料、墨等,使学生对国画艺术有足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2]。中国绘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每个朝代的绘画艺术,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出对应时代的人文历史、艺术成就和文化内涵,名画赏析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有足够的了解,体会到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学习传统历史,在教学阶段,不只要学习绘画技艺,更应了解创作背景,品味作品中所蕴含的魅力,同时,让学生欣赏多位大师的画作进行对比,感受相互之间的差异,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国的陶瓷工艺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时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子产品,小学生大多沉溺电子游戏,导致对传统文化缺乏关注,在美术教学阶段可适当引入传统艺术,介绍传统技艺,使学生了解古代玉器瓷器的种类,在课件中展示古代的青铜玉器,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引出了我国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实现传统文化和美术鉴赏相融合的效果。
(四)在动手中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只传授理论知识是不可以的,要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在传统文化教学阶段,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使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特别的“美”。从美术学层面来看,美术是无处不在的,很多著名的画家会选择时间与地点下乡,观察农民的耕作与日常生活,再将自己所见记录在画纸当中,让学生感受到朴实之美。技能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同样重要,在进行技能教学阶段,为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好的体验,使传统文化获得继承与发扬。在讲解泥塑的制作方法时,让学生与自己的想法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强烈的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国民间美术》相关的视频,了解到精美器物的制作工艺。值得注意的是,在讲解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层次与美术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但美术课程所能涉及的内容毕竟有限,要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建立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传统文化,让学习传统文化成为一种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比如,可举办书画比赛等课余活动,提高学生的发现、欣赏与创作能力,将优秀的画作进行推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赏析,可播放有关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将其中人物的服装、头饰当做美术教学的载体。尽可能地把美术课堂引入到学生生活当中,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传统文化,例如,公园雕塑的造型、线条都蕴含着美术元素,春节的灯笼、年画中都含有传统文化的气息,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术教学会影响学生的情感、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的渗透更有利于开展德育教育。不可被课堂所束缚,要定期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只靠课堂的讲解无法使教育价值最大化,教师应不断创新美术教学方法,提供更多能够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教师能够根据京剧这一国粹进行课外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拓展课外知识,延伸文化探索路径,学生要先了解京剧的基本特点,进行家校结合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京剧艺术表演中心,经过亲身体验,更加了解京剧的脸谱特点,另外,还可在网络上查找关于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或到图书馆进行学习。传统文化是美术教学的支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美术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整合,促进文化意识的形成。教师能够定期组织学生下乡体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要细心观察,并且讲述一些农村趣味故事,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更加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提升教学趣味,教师再给学生们留一个需要小组合作的课后作业,让其将眼中的风景通过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来。在上课时,每组派一个代表予以展示和讲解,随后教师进行认真点评,并给予肯定。让学生深入了解民间传统文化,通过合作学习,加强沟通,提升绘画水平。在逢年过节时很多地区都会表现特别的民族风俗,比如利用年画、剪纸、纹样等方式进行庆祝,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剪纸、皮影,知晓这些技艺的来源,深化传统文化学习[3]。例如,在教授小学生编制花篮时,首要让学生搜集编花篮歌曲的背景故事,了解其民间手工艺制品;接着向学生展示各具特色的小花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带领学生共同观看、拆解和编制花篮。在此过程中,不但有效锻炼学生动手创新能力,更是提升其欣赏和创造民间艺术美的运用能力。
(五)在创作中创新
小学美术课程旨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想象思维,使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内容、构图、装饰方面的构思,展示出传统文化独特的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教学阶段,优先让学生了解美术学习的重点,熟练掌握绘画技巧,教师通过创建优质的创作环境,使学生独自进行创作,在作画中传承与创新,让作品更有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创新比知识更为重要,创新能推动着世界进步,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发散思维,在认识事物时易同其他事物建立联系,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天赋,在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脑海中创造一种新形象。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点,从传统文化中得到想象力,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放映一些创新传统文化类型的电影,比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找出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借助电影的形式进行创新,在观看完电影之后,让学生结合传统文化创设一个新的卡通人物形象,并讲述出思路。教师可以设置水墨情趣课程,使学生在课上能够任意涂抹,大胆尝试,感受水墨画的意境。对小学生来说,意境创设较为困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绘画,培养独立创作的习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传统文化加入水墨画教学之中。教师在课前展示齐白石先生的《虾》,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并说出体会。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绘画技巧画虾,再与齐白石的虾进行比较,清楚两幅作品的差异所在。教师讲解名画中值得学习的方面,端正作画态度,在创作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制作出新颖的绘画作品。结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引入到小学美术教学当中,有助于体现美术元素和意义,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美术教学需深挖传统文化教学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从多方面开展教学,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高艺术涵养的美术人才。
作者:赵苓杉 单位: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篇3
1.乡土美术资源应用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乡土文化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小学美术教学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比如在艺术欣赏课上,可以进行文物古迹的鉴赏,也可以把艺术欣赏课引入到传统的节庆、节庆、民俗等活动中,运用各种形式、材料,制作各种艺术作品,如春节、元宵节等,就会制作彩灯供娱乐活动使用。在乡土文化中,面塑、泥塑、剪纸等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对小学美术教学形式与内容的一种补充,能够满足学生多角度、多方位体验的需要。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使艺术教学更加活跃。其次,乡土文化资源是最贴近生活、最直接的教学材料。小学美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对生命的热爱为主要目标,而乡土文化则是身边之美,以生动的形式表现美。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艰苦,但精神生活非常丰富,人们在日常生活用品和生活设施中都表现出了自然、朴素的美学意识。我们在博物馆、美术馆里欣赏的,我们称之为艺术的物品,都是他们的生活所需要的,那时的艺术与生活更紧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乡土文化为小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艺术学习环境。最后,通过对本土艺术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为小学艺术教学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城里,与他们一同成长的大部分都是在流水线上制作的,尽管也有机会到博物馆参观艺术作品,但是与生命相隔甚远;他们没有机会长期和他们打交道。乡土文化自身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生活气息,与生活自然紧密结合,因此,它可以使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与再认知,同时也是一种认同乡土、回归自然的途径,是一种对民族、生命、人格的教育。
2.乡土资源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班级巧设特色课程
教师应为学生开展丰富且个性的美术实践活动。首先,各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年龄特点,开设一些具有特色的美术课程。可以开展一些莆仙戏剧脸谱设计,名胜古迹风景画,红砖古厝的木、砖雕,元宵节民俗活动等各类贴画、刻纸、版画等与莆仙文化相关的内容。其次,各个班级可以开设一些展示墙,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到班级内,还可以将学生作品按照性质以及内容进行划分,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随着这些活动的开展,教师能真实地体会到学生的进步。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最后,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制作各种各样的物品,并带领学生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美术教育中鼓励学生联想
现阶段,联想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创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采用联想的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作品。由于美术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教师的教学很容易会变成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此来活跃自己的思维。例如,教师在让学生画一些莆田乡土本地春天的东西的时候,学生在脑海中会出现许多关于春天的印象,之后学生就可以将自己脑海中想象到的东西画到纸上,以此来活跃自己的思维,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从各个方面给予学生提示,以此来促进学生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充分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与绘画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美术探究课堂的教学成效。
(3)合理采用生活化素材进行教学
在小学中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化元素入手,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常见的素材,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作。同时,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及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透过熟悉的生活化事物更好地理解美术教学的实质,提升对美术创作的热爱之情,反过来又能深刻地理解、认知生活中的事物,从而加深对生活本质及意义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元素进行教学,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对美术教学的教学效率,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我心中的家乡”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心为此,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先围绕“我心中的校园”这一话题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校园是什么样的,园内的环境建设有什么特点等,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描述一下,然后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几张图片,或是播放一段介绍校园风景的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再引入“我心中的家乡”这一话题,让学生将自己心目中的家乡描绘出来。如此,通过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且较为熟知的生活美术元素作为美术教育的教学题材,激发了学生对小学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得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乐趣得到了提升,也大大增加了美术教学课堂上的灵活性,使得课堂氛围更加融洽,教学过程更加有趣。
(4)将美术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在现阶段的小学美术实际课堂中,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巨大的帮助。在开始教学的时候,采用美术文化资源将学生引入学习过程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开始讲课的时候,可以将美术文化资源作为开始讲课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乡土美术文化资源的案例进行教学,使枯燥的美术知识变得有趣,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5)活动型的乡土美术教学
通过摄影、摄影等方式收集、整理人文风景中的乡土艺术,并以当地艺术教材为基础,通过视频、图片展示、多媒体计算机图形等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文字材料的介绍,或者通过学生自己的调查来了解当地的艺术。组织学生进行乡村艺术教学,进行实地考察。将艺术教室迁至野外,让同学们在游玩中观察、感受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学生通过野外收集美术材料、写生、记日记等方法,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以此可以培养学生对乡土美术的探索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将乡村艺术与校园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素质教育。例如:“乡土写生”、“摄影作品展览”、“故乡美书画家”等,通过与其它学科的结合,进行校园文化活动,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升他们的审美品质。
(6)以校为本,开发乡土美术资源
现阶段,在小学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时候,应当根据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修正。小学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是由教师开展的,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小学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质量,同时也影响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提升小学美术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小学乡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开发校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以此来促进学生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其次,需要进一步提升相关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为教师组织相关培训工作,以此确保教师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最后,学校在进行小学美术教育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发挥校本课程资源的作用,加强学生的美术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学科素养。
(7)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应当只是根据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还应该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例如,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学习数据及学习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使教学评价更加合理,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促进学生能更加高效地进行美术学习,培养小学学生们个人良好的身体素质与综合能力。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在课后作业设计上得到一定的创新,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通过移动学习平台进行针对化的教学指导,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并让学生们录制自己美术练习的视频到班级群,如此则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针对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8)制订合理的开发目标
现阶段,小学美术教育这门课程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美术意识,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根据有关部门指示,学校在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时候应当制订明确的开发目标,结合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进行美术教育,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利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进行小学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时候,对学校现有资源进行合理评估并制订明确的开发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教师结合实际合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校本课程资源的作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一般情况下都是由美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美术与其他的科目不一样,其他科目学生可以自学,美术课虽然部分学生也可以自学,但是美术辅导教材相对较少,大部分的知识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更大,从而使美术教师在课上将乡土文化资源传给学生占据的优势更大。因此,对美术教师而言,要抓住这个机会将乡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为此,美术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教学生。教师在美术课堂中穿插乡土文化的内容,将美术精神传给学生,有助于学生高效学习。由于美术这一科目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活动时,可以使用绘画方面的艺术技巧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在绘画作品中的线条、色彩与搭配上感知美。在学习美术作品时,线条的表现力可以勾勒美术作品的外形,也可以表现出自然的美感,并且线条也包含了许多复杂的情感。例如,在画竹子时,作者使用线条虚实、浓淡错杂等方发,来表现竹子的丰富多彩。色彩是一幅美术作品的重点,不一样的色彩给人有不一样的体会。教师应以线条、色彩与构图为基础,帮助学生提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9)提高教师素养
在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将乡土文化与美术教学内容相结合。乡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都是由美术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实现的,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此外,学校也应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鼓励教师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并完善相应的制度,以此确保教师获得足够的机会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教师还应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采用更新型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为目的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己专业知识,还要提高个人修养,尊重学生的看法,在教学中适当讲解乡土文化的知识,以此促进乡土文化与美术教学的融合,同时提升自己的素养以及实际教学质量。小学美术艺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素养。在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与方式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个性,以此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与艺术涵养,增强小学生的个性思维与综合素质,推动小学美术课堂的进一步发展与改革。
3.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教师应该主动利用乡土资源,探求美术课堂与乡土资源的良好结合点,提高小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来提高小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对乡村景观的观察欣赏来提高小学生的观察力和对美的感知力,丰富小学生的生活,让小学生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感受传统文化与乡土资源的魅力,体现独特的教育价值。
作者:朱秋海 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篇4
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学校逐渐加大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而美术学科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还能提高其审美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知识的理解程度,美术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并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创意,提高学生的美术涵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将生活化的内容融入其中,将实际生活作为确定美术教学内容的依据,让学生把美术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丰富教学内容,推动教学生活化
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学生更关注语数英等主要学科的学习,忽视了音体美等辅助性学科的重要性。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走神、懈怠等现象,降低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阻碍了美术课堂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及时调整和创新教育方法,在讲课时为学生创建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和舒适度。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联系实际,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中国的节日》这一课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哪位同学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在节日里需要做什么事情并讲一讲相关的节日习俗。然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进行纠正和补充,为学生讲解重要节日的传统习俗。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在过春节时要写对联、剪窗花等,让学生观察这些民俗活动中所蕴含的美学知识,体验美术元素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推动教学目标的完成。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对我国重要节日的了解。同时,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也能增强和加深学习的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
二、创建游戏情境,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生年龄较小且心智不够成熟,容易对外界新奇的事物产生好奇心,也更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年龄较小的特点,在课堂中加入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游戏,烘托出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加活跃和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改善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神奇的天气》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个有趣的、具有生活化的游戏。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最喜欢什么天气?”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欢这种天气的原因,以此活跃课堂气氛,为下一环节作铺垫。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接龙的形式开展游戏,后面的学生需要在三秒内用声音表演前一个学生指定的天气,以此类推,超时的学生需要接受惩罚。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可以开展一个小活动,让同桌之间一起合作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的简笔画,要突出天气的特点,最后根据投票选出大家都支持的几幅绘画作品,并挂在教室内外进行展览。通过开展这种有趣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增加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度,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了解,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美术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完善教学工具,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核心素养下的学校教育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小学美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步伐,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思想,完善教学工具,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节约与环保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一种现代化生活理念,小学美术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社会主旋律,将美术教学与之紧密结合,实现生活与教学的完美结合,在呼吁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美术特长,运用美术基本知识对废旧物品进行改造和回收利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基本素养和美术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教学《废物利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一天让学生带来自己家里废弃的小物件,带上绘画工具和手工工具,为上课的小活动做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想象自己带来的废弃物能改造成什么物品,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确定方案,几位学生一起提供想法、互相帮助共同制作,最终完成自己想要的作品,教师最后可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并给予其鼓励和肯定。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其动手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合理利用闲置的生活物品,能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增强学生的废物利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美术创造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实美术的元素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美术不仅来源于实际生活,还客观反映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因此,学习美术知识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发展,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在具体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生活的魅力、体验美术的价值,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前往有多种风格建筑物的地方学习相关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在选择目的地时,教师一定要选择一些有文化内涵、历史悠久的建筑物,让学生在欣赏建筑风格的同时也感受其深刻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在外出参观活动结束后,教师也要鼓励学生针对所看到的建筑物和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的感想,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创造性的美术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认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见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组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要打造一个生活化、趣味性的小学美术课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提升艺术审美水平。教师可以在学校举行大型活动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展示的机会。例如,学校举办体育节活动时,美术教师可以发一个“征集最美运动服”的志愿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美术特长,发挥想象力,设计和绘制适合体育节的运动服,最后选出投票最多的方案并采用。通过开展此类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能感受到美术的独特魅力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并能有效提升美术教学质量。总之,美术教师应善于创新美术教学模式,将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融入教学课堂,使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更加生活化,丰富学生的美术学习体验,感受美术的艺术美和生活美,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不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还能够学习相关的美术知识,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吴家红
- 上一篇:高校声乐教学研究范文
- 下一篇: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