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路径

时间:2022-10-27 09:54:22

导语: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路径

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篇1

摘要:目前很多高职大学存在英语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质量意识薄弱等问题,三教改革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现实困境,从教材、教法、教师等三个层面对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提升英语课程教学的专业性、系统性和有效性。基于此,文章探究了三教改革背景下我国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路径,旨在提升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三教改革;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扩大,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教师、教材和教法是高职教育的三大核心要素,也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围绕的重点话题。通过构建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团队,优化与创新专业教学方法,积极开发适合高职学校专业学习的教材内容,可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一、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国际间的交流与沟通愈加频繁,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英语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及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英语教学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将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有待提升、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单一化、英语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四方面分析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存问题。高职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充分说明当前高职院校对英语教学中的教学观念、教学课本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对高职英语教学做出相应调整、加强英语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一)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有待提升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生源普遍存在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特别是英语成绩不够理想,但高职院校生源也有部分基础好、英语成绩优秀的学生,导致高职院校生源在英语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很难把控授课内容和难易程度,成绩较好的学生早已掌握授课内容,在课堂上无法获得更多的新英语知识,进而对英语学习产生惰性;而一些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在英语知识点拓展综合能力提升等环节会存在较大困难。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会给高职一线英语教师实践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1]。

(二)教学方式单一化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但配备专职授课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时只能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这样才能确保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大班授课的方式不利于语言类学科教学,英语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因此没有时间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没有时间有针对性地解决基础薄弱个体的问题。且在合班学习时教师多会采用一言堂模式,在课堂上不断反复地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只能被动听讲,导致学习兴致不高,一些学生甚至还会出现玩手机、睡觉等行为。我国高职院校各个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英语教师也会提前准备丰富的授课内容和课件,但很多学生因自身英语基础较差,在实际学习时就存在较大问题。由此可见,教学方式单一化,会打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还会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造成不良影响[2]。

(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单一化

高职院校在对英语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普遍会将重心放在知识理论层面,将英语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作为主要评价内容。此种评价体系较为单一,忽略了英语教学与社会岗位技能相结合的要求,未意识到高职开展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导致学生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此外,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评价时依然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及课堂表现来评价其英语能力[3]。而学生在评价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为了能获得良好的评价,学生只能被动投入学习状态,这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非常不利,传统的英语评价方式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四)英语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普遍学历较高,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停留在学科体系定位中,根据自身在大学时期接受的模式来对学生开展英语教学。虽然高职英语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普遍缺少企业社会实践经验,不了解当下企业对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无法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使得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无法得到提升[4]。

二、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路径创新

高职英语的“三教”改革对新时代的高职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职英语教学除了依靠国家政策进行教改外,最主要的抓手在学校,学校要结合时代背景,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因材施教,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一)改革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路径

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任务重、课时有限的困境,可尝试借助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翻转课堂中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是通过信息平台将需要学习的知识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之前进行预习,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的重点不再是知识传授,而是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使其能构建起完善的知识体系,掌握英语学习的技巧和技能。此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减少教师教学工作量,可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与环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5]。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提供相关教学资源供学生课前预习,这些课堂资源可来自网络资源、慕课或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录制的重难点内容视频。在课前预习时,学生也会充分参与到知识学习中,并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问题或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或让学生复述英语知识点,对某一主题展开辩论等,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培养非常有利,也可使其在自学探讨的过程中发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继而对英语学科充满浓厚的兴趣。如在“Weepingformysmokingdaughter”的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总结核心教学目的与重点教学内容,制作微视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再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翻转课堂的应用有着诸多优势,但现阶段在高职院校教学应用中并不成熟,导致传统授课方式依然处于主导地位。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可积极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英语课堂教学,如使用配套学习软件提升学生口语水平,指导学生跟着英语软件进行朗读,系统会给学生评分,并给予其一定的鼓励,使学生能在实践训练过程中抓紧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还可借助教学App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试,以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单一化的说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应多提问,通过启发或鼓励的方法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给予学生足够实践机会,如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编排情景剧,活跃英语课堂氛围,避免因课堂氛围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此外,教师还要优化和改进线上课程教学方法,当学生因个人身体因素等特殊原因无法上课时,教师便可通过线上开展教学,如可通过直播方式进行英语授课,此种方式比较接近于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也可借助QQ群、雨课堂软件开展小班教学,引导学生在群内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再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设计教学题目和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6]。此外,高职院校在创新英语教学方法时,还要充分考虑所在区域企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开展英语教学活动。高职院校可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在实训过程中对未来工作岗位有更深入的认知,并能在真实的场景中不断提升英语实践应用能力。高职院校还可和企业共同制定英语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并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评估,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学的精准性。

(二)更新与优化高职大学英语教材内容

高职英语大学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即便是一些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因缺乏英语应用场景也会出现知识遗忘,英语运用能力无法获得提升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首先必须意识到实践性教学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具体分析实习岗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完善教育教材内容。其次,高职院校还可将专业英语教学内容融入基础英语教材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选定英语教材;要有机结合英语知识与学生专业技能的运用,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将原本枯燥单一的英语知识转变为学生提升自我职场能力的手册,才能使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目标真正实现。此外,高职院校在英语课程设计时要加强与知名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英语教材内容的重点要放在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上,也要将英语自学任务设置在教材内容中。高职院校还要定期与用人单位之间展开沟通交流,及时反馈企业用人情况,并结合实际英语需求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最后,在设计英语教材内容时,也要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特色充分凸显出来,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考评包括跨文化社交方面的知识,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实现跨文化交流,学生交际水平也成为衡量英语专业教学水平的一项指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优化英语教材内容时要充分挖掘文化因素,明确中西方文化差异,并就其在不同行业领域的行为差异进行明确,使学生能深入掌握英语运用知识以及技能。如教师可将“茶文化艺术探索”作为教学模块增加到课程中,拓展英语学习资料;同时将相关视频、图片等上传至线上平台;可在每单元设置传统文化学习任务,让学生借助互联网平台观看相关英文视频,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并能熟练应用英语表达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提升其跨文化交流能力[7]。

(三)构建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中一种理想的教师类型。高职英语教育担负着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实践技能培训的双重任务。因此,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建设双师型高职英语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英语教师自身发展、顺应时代和职业变化的要求。1.提升教师把握企业英语需求的能力高职英语教师要积极转变原有教学理念,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程教学改进与优化中。高职院校可构建提升或退出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入自我学习提升中,还可定期选拔英语教师到区域知名企业进行学习。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横向发展,对于能获得相关职业能力证书的双师型教师,要给予其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对于能在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中做出贡献的英语教师,可在职称评审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力度。此外,高职院校要给予英语教师更多到企业实习锻炼的机会[8],使教师能在企业实习锻炼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跨专业知识,明确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与技能的相关要求,增强自身对应用型人才的理解和认识。而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可将最为实用的行业应用内容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能真正地学会实际应用。教师在企业锻炼的过程中能了解教学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的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9]。2.强化教师培训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主体是专业教师,因此改革英语课程教学要从教师着手。高职院校要对培养制度进行深化,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加强对英语教师的培训,使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能得到全方位提升;也可宣传优秀育人案例,在高职院校内树立先进典范,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拓展信息培训渠道,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机会在网络平台上就英语教学展开交流,学习更多的英语先进教学理念;还要不断开发网络教育资源,使英语专业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到更多的教育专业知识,为其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高职院校在线下也要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以及师德师风方面的培训工作,使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积极融入德育内容。高职院校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要确保此项工作开展的规范性、系统性,逐渐转变教师的落后教学观念[10]。3.健全教师评价机制教师评价机制的构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及教养行为。而想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育质量意识,高职院校就必须健全教师评价机制,制定明确的评价指标,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以及公平性;还要对教学综合评价进行改进,有机结合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高职院校可借助信息技术缩短评价周期,如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教学评价信息采集,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可激发出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结语

总之,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大学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求,高职院校一定要从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对教师的综合素养培养,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对原有的英语教材内容体系进行优化,借助信息平台丰富教学内容。教师也要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情况创新原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综合型英语人才。

作者:王莉 单位: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篇2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和会议精神,高校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承担好育人责任。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是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职教育教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同时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结合国家相关要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要注重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爱国精神,帮助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增长见识和知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拼搏、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1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不是单独成立一门课程。课程思政要求以各类课程为载体,深入挖掘各个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渗透和融入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1]。通过各类课程教育与思政的恰当融合,使各类课程教学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共同发力的育人效应。课程思政的实施意在打破各个课程学科之间的“各自为政”的局面,构建“科科有思政、课课有思政”的大思政教育生态。课程思政要求从课程资源中挖掘出其含有的思政内容,将这些思政内容进行转化并且通过恰当的方式融入课程教学实践中,已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

2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教师思维固化,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

因长期接受英语专业的学习,部分英语教师在思想上已深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思维模式已固化,不易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按教学大纲要求和课程标准规定,往往把教学的天平倾斜到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答题技能的教学上。在英语教师的专业认知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英语教师的主要责任,从而弱化了英语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从思想上就凸显了英语教师对英语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到位。

2.2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较差

高职学生生源复杂多样,进入高职的学生包括通过分类招生而未参加高考提前被录取的学生、中职单报高职的学生、高考统一录取的学生等。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大多高职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如词汇量小,有的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停留在初中阶段,语音语调夹带方言,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目标不明确,没有积极性,属于典型的被动学习。

2.3教材中思政元素缺乏

大学英语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开设范围广,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很多方面,教材应涵盖价值引领和人文塑造等方面的内容。然而,教材中思政元素缺乏,这直接导致课程思政的实施难以找到有效的教学载体依托。以学校现在订购使用的教材《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为例,课本中更多涉及西方文化、社交礼仪、时间观念、道路标识以及西方节日,而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则比较少,这就给英语老师们增添了不少的工作量,教师要到处查找有关的思政元素,并且要就如何巧妙地融入英语教学而进行多番思考。

3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3.1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制度不健全

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制度不健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英语课程思政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够清晰,思政内容难以有效地融入英语教学中,理想的思政教学目标难以达成。第二,缺乏系统的思政教育评价机制,思政教育评价机制粗糙而不健全。因此,对于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开展得好与不好、课程思政融入的方式是否恰当、文化育人效果是否达成,学校都没有完整的评价机制进行评价,从而造成教师开展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不高,在英语教学中很难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效果[2]。

3.2高职英语教师思想政治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如何将思政元素恰当地、有效地融入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这要求英语教师应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但英语教师在思政教育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首先,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论学习不够,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政教育理论培训,所以在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要想将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进行有效融合还有一定难度。其次,部分英语教师由于思政教育基本功不扎实,不能准确地掌握从事思政教育的方法,以致英语课程思政不能有效开展和实施[3]。

3.3学生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

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自我认识对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学生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对思政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他们在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需要提高自己整体的综合素质,然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正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3.4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不深、思政素材选取不当

目前很多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添加了思政教育元素,但是思政内容很少,而且添加的思政元素和本堂课的契合度不是很高,从而使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相结合只是流于形式,而真正落实到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则比较少。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学到最地道的英语,没有进行认真分析和评判,就将原始英语学习资料引入课堂。另一方面,在内容的选取上,多半是与国外文化习俗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缺乏,以致英语教学中思政内容缺失。

4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4.1重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障

只有从学校层面得到重视,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完善相关评价考核机制,英语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才能产生动力,找到切入点,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得以推进,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才能得以显著提高。同时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平台,给有需要的老师提供帮助和支持,定期对英语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

4.2提高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思政教育教学能力

英语教师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影响着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只有从根本上提高认识,行动上才会得到落实,英语课程思政才能得以真正开展和实施。教师的思政素质和教学能力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英语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积极参与各种思政课和课思政的培训,掌握思政课和课思政教育教学方法途径,将英语教学内容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推动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协同发展。

4.3深入挖掘教材所含思政元素,恰当融入英语课堂教学

教师必须从现有教材中去发掘思政元素,不能脱离课本空谈思政。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单元第一篇短文:“ThankYou,Volunteers”为例,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人们在年末之际向那些自愿提供帮助的志愿者们表达感谢的方式。从这篇短文中,可以挖掘以下思政元素:感恩的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同学的关心、感谢陌生人的帮助等);无私奉献精神(疫情期间,大批志愿者请愿到疫情重灾区提供医疗服务);文明学子、文明市民(帮助营造图书馆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公众场所不宜高声喧哗、大声讲话,在别人需要安静时不给他人制造噪音等)。教师可以课前在学习通上给学生发布任务:写一个简短的感谢便条,写明你最想感谢的人以及你为什么要感谢他/她。借助这个任务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表达感激之情,培养同学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课中通过课本的学习以及疫情期间志愿者视频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讲到图书馆志愿者时,引导学生做文明学子、文明市民。英美国家喜欢在感恩节来临之际表达感谢,那么在中国呢?课后请学生将中西方传统佳节从节日活动的举办、饮食、禁忌等方面进行对比,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线上开展互动

线上互动模式有益于扩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弥补课堂教学的空白,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独立思考,养成自主学习良好习惯;而且,线上互动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将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角色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与发挥,从而使教和学形成了多元化的互补与互动[4]。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云课堂、智慧职教、蓝墨云、雨课堂、学习通、iSmart等教学平台来开展教学,让英语学习不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比如:课前,教师可以在学习通上发布需要预习的内容及其他需要学生提前做好准备的资料;课中,教师可以在学习通上发布抢答题或者使用摇一摇确定回答问题的同学名单;课后,学生的作业可以上传到学习通,教师随时可以批改和解答学生的问题。线上互动模式的运用为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带来便利,可进一步推进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4.5适时引导,做好学生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的引路人

高职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在其成长过程中,心智不够成熟和稳定,考虑问题不够详细、全面,思想易动摇,容易盲目跟从他人甚至不正之风,易受外界影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正确导向,不盲从、不极端、不偏执,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5]。例如,教材第四单元围绕时间观念这一话题,谈论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对待守时的态度,引导学会做一个守时的人,有时间观念,不浪费他人时间,不迟到,这也是一种尊重他人和赢得他人尊重的方式。综上所述,将思政元素融入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全过程是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发挥育人功能、提高育人效果的应有之义。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高校和教师都应高度重视高职大学英语和课程思政的融合,深入了解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认真分析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找出有效策略,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的优势,将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英语课程教学中,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为祖国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单位:詹兴梅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篇3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课程,良好的英语交流和交际能力,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专业发展和终身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在“1+X”证书制度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必须要适应“岗课赛证”融通基本要求,以学生就职就业岗位需求为基本导向,以对应证书和竞赛为平台基础,强化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全面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一、“岗课赛证”的生成逻辑和实现要求

(一)“岗课赛证”的生成逻辑

“岗课赛证”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课程育人为载体,通过技能大赛,获取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为实现形式,在四者有机连接和融会贯通基础上,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全方位整合。“岗课赛证”逻辑体系的生成,是以四个要素共性特征和内在联系为实现基础的。其中职业岗位需求是指通过企业调查与访谈,了解当前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评价和要求,分析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薄弱环节,为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和课程设计提供基本先导。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创新能力的基本实现形式,能够为学生日常学习和技能训练提供标杆支撑。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则是评价学生基础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的量化标准,也是企业衡量学生职业素质水平的重要依据。这三个要素都是围绕课程教学核心的,是驱动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动力源,最终形成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岗课赛证”的实现要求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职教育逐渐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经历了多个变革阶段,从初步研究探索,经过全面推进后,才进入职业教育特色发展阶段,为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岗课赛证”融通的实现,需要明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岗课赛证”融通的目的是提升高职育人成效,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多具有综合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所有育人要素整合应用,都应当围绕课程内容进行。其次是在人才培养融通运行过程中,要实现各个要素的功能互补作用。职业岗位是获取职业归属的最终落脚点,同时又是人才培养的终端实现,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导向。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是依岗位需求和教学成效提升为导向的,需要教师、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多方面参与才能够实现。技能大赛是育人功能的升华,相对于一般实训教学活动而言,能够通过更加明确的任务要求,引导学生提升自身技能,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等级证书则是学生职业素质水平、资质标准的物化形式,是人才培养过程的终结性评价,也是企业和社会对学生职业能力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在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必须要强化学生对证书获得的认识,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积极性。

二、“岗课赛证”融通下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岗位能力要求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岗位能力培养是“岗课赛证”融通的首要影响因素,是体系构建运行的基本先导,基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体系中,英语职业能力应当包括日常交际能力和专业英语识别能力两个方面,日常交际能力主要是针对有对外合作的企业和组织,专业英语识别能力则是能够熟练读、写、听与岗位相关的说明书、报告及技术指导等,能够实现与对外合作方在专业层面进行交际。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主要是针对课程框架要求实施,岗课对接明显较为滞后,使得“岗课赛证”融通面临较大阻力。

(二)课程教学成效要求

课程教学是“岗课赛证”融通体系的聚焦点,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以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依托学生专业工作项目为载体,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系统、全方位的改革,以转变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积极性为基本实现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优化。在教学流程组织中,要合理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资源支撑,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实现岗位能力培养、竞赛参与和证书获取的有效连接。

(三)竞赛参与要求

针对不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参与英语课程相关竞赛也有所不同,依据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划分,主要包括如下竞赛:1.以口语表达能力为主的竞赛,例如全国英语口语大赛(NSEC)、各类英语演讲大赛、才艺展示等;2.以写作能力为主的竞赛,例如“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作文大赛等;3.以翻译能力为主的竞赛,如“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普译奖”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等;4.校企合作组织的各种形式竞赛。

(四)证书获取要求

当前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英语相关证书考试主要有如下几种:英语职业技能等级考试(VETS)、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B两级考试、全国大学生英语考试四/六级考试等。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应试能力进行培养。

三、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实践

(一)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大学英语不仅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更是学生职业技能素养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对外经济交往活动中,语言交流仍是最基本的手段。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构建起“基础英语+职场英语+专业英语”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基于跨文化交流视角推进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英语文献了解行业技术前沿知识。在完成常规英语等级证书考试基础上,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作文大赛等英语职业技能大赛,全面提升学生英语知识应用能力,为满足就业和个人发展需求奠定良好基础。

(二)疏通“岗课赛证”实施路径

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中,以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要求,疏通“岗课赛证”实施路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实施路径的构建和优化,应当以信息化教学平台为支撑,基于自动化管理理念,对教学活动节点进行优化。学生入学阶段开始,由教务处组织,在选课平台上,除了提供大学英语课程的学期安排、课时信息、教师信息外,还应当列出专门的职业技能大赛参赛信息、职业技能等级考试信息,对相关信息内容具体说明,给出相应的报名时间节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据对应的时间节点,向学生讲解大赛和等级证书考试知识,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参加对应的大赛和等级考试。在学生确定参与目标后,可以结合项目教学法和英语社团形式,组织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满足技能大赛和考试要求,提升大赛成绩、获取所需要的证书。在教学管理平台运行中,可以通过弹窗形式向学生推送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做好学习计划。

(三)教学内容优化革新

“岗课赛证”人才培养体系的融通,使得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要优化革新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教学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英语技能应用能力和思政素养。教学内容应当充分发挥职业岗位导向作用,以行业所需人才的性质、类别和能力要求为基本出发点,结合学校专业群建设要求,构建以学生素养培养为出发点的内容体系。在教学内容革新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查找与行业发展相关的文献资料、与产品相关的英文说明等,将其中的重点词汇、文章等纳入内容体系,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更好地拓展学生知识面,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普惠化学习资源,包括历年赛事和考试资料,相关的实训平台等,为所有学生提供实训学习机会,营造更加公平的学习环境,确保职业教育公平本质。

(四)教学方法深层次革新

教学方法革新已经成为“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较为固化、学生主体地位无法凸显、学习积极性不足,部分学生对英语技能竞赛和等级考试存在错误认识,对教学成效产生负面影响,难以满足岗位人才需求。当前高职英语教学方法改革基本是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体系,但是由于高职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参与积极性不足等方面因素影响,使得教学成效与“岗课赛证”融通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教学方法应用中,教师还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人才技能培养要求、学生学习状态等进行灵活调整。通过有机结合项目教学法、小团体教学法、微课教学法等多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场景,摆脱片面追求翻转课堂教学法应用形式,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素质培养为导向,推动教学方法朝着深度改革方向发展。

(五)校企合作模式转化

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形式,也是“岗课赛证”融通体系的重要支撑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校企合作体系中较为显著的问题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足,甚至某些项目无法有效推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利益诉求无法实现。多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想获取更多的优质职业人才,有效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断优化。而学校的参与目的则是为学生争取实践训练机会,甚至是为了提升就业率,对企业的利益诉求关注不足,使得双方在人才培养投入重心方面存在偏差。以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思想素质培养切入点,明确校企双方参与人才培养的利益共同点,将教育重心落实在学生层面,对校企合作方式进行整合规划,对具体实施内容和实施步骤进行细化,确保所有培训进度与校企合作双方诉求达成一致,从而实现“岗课赛证”融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六)推进评价体系改革

“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评价必须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够真正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满足职业岗位导向要求。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可以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和技能等级证书结果纳入评价体系,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思想政治素养纳入评价体系,在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全面发展,也能够为企业开展人才评估提供更多参照。在教学评价运行方式方面,还应当改变以期末考试为基准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将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结果纳入评价体系,提升学生日常学习积极性,为英语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供精准参考。

四、结语

“岗课赛证”融通体系的构建,为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要求教师综合考虑各个方面要求,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不断增强个人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组织能力,依托教学活动实现岗位能力要求与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技能证书获取的有效对接,真正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培养应用型高职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谢晓慧

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篇4

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对外开放新格局,要求高校外语不仅要将外国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引入课堂,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播能力。结合国家提出的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高职大学英语应顺应形势,旨在助力当地产业发展的同时,为企业与社会培养出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应用性人才[1]。大学英语是普通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至少开设两年,具有课程覆盖面广、授课学时长等特点,对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转变有着重要影响。而以专业特色为依托的高职院校,在其课程思政路径设计时,需以专业背景为元素,进行思政教育的融合。

1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英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1.1在文化碰撞中坚定文化自信

大学英语作为通识教育类课程,是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也应是一门中国文化传播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2],其目的不仅仅是跨文化交际,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开展立德树人的教育[3]。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涉及到西方的文化、政治、历史、民族、风俗等,涵盖了西方思想的多个方面,容易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影响,部分学生在对外国文化一知半解之时,如果未有正确引导,容易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具有西方特色的节日在国内流行起来,相反,中国的传统节日黯然失色。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高职英语课程十分必要,应有效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中外文化的碰撞,在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以及家国情怀。

1.2在技能提升中注重价值引领

英语的普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认识世界,学习更多优秀的文化以及科技成果。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专业文化素质课程,应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行业)转型升级服务。在培养学生英语技能、了解文化差异的同时,需要重视价值引领,以专业方向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求各高职院不仅仅将培养的重点放在技术技能层面,更应该以专业基础为依托,企业行业服务内容为标准,注重学生本身的思想政治素质。1.3在产教融合中实现人才培养有学者将课程思政与产教融合相结合,提出课程思政递进教学路径,突出价值引领、工匠精神培育、企业文化融入等职业教育特色,构建理论课和专业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4]。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任务,为区域经济、行业发展服务,因此,作为服务于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时只有将行业标准、企业文化加入其中,才能体现其职业性,满足市场所需。高职大学英语应以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为指导,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模块化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将爱国情怀、红色精神、职业精神等融入其中,实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1]。

2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途径

2.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找准思政元素切入点,拔高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面向全体大学生的通识类课程,其课程内容渗透着西方各种文化以及其价值取向,如何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是进行英语课程思政的重点。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包含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探索过程中,找准切入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为重要。在大学英语课程准备过程中,除了注重语言知识点的讲授,适时引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价值观,拔高教学层次,实现寓教于学。

2.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融合专业特色,培养大国工匠

与思政教育课程的显性教育不同,大学英语课程可以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价值观的碰撞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通过语言的点滴学习,不知不觉地促进其情感变化,不断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让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其中的人文价值与教育意蕴,从而形成稳定的心理认知。因此,在思政元素融入时,必须注意素材的选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守好责任田”,注重课程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与此同时,需要以专业特色为导向,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区别化地进行思政元素的导入,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更深入地理解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具有良好品质的大国工匠。

2.3以企业文化为基准,对标行业标准,打造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5]因此,从职业标准这方面研究来看,加强和企业沟通,不断深入调研,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岗位的职业标准,才能有效地将该专业的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教育的性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J学院为例,通信技术作为学校的王牌专业,除了能够培养出符合行业需要的通信技术人才外,还应以行业、企业服务标准为导向,重视学生素质提升,强化价值引领。因此,作为通识课程的大学英语在选择思政素材时,也应对照行业标准,以企业文化为基础,以工匠精神为目标,在教授语言技能时,融入实际案例,进行场景重现,情景模拟。

3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3.1提升英语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英语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各种教学情境中,有意识地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以恰当的方式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实现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提升与知识积累所呈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6]。因此,提升英语教师思政能力是提高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有效性的重要举措。只有教师的思政能力得到了提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轻本土文化、重视西方文化,轻实践、重考试技能”的表现,教师的课程思政没有发挥出来,部分教师未对课程育人引起重视。因此,英语教师应通过经验积累、研究学习、专题培训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强国App等融媒体平台进行主动学习,亦可结合本校优势、汇聚集体资源搭建课程思政教研平台,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或者打造课程思政教研团队,让思政专业教师对其进行课程思政备课的指导,从而提升课程思政的融合度和思政教育的高度。

3.2提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贴合性

大学英语的工具性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既要重视语言本位学习,更要将英语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使学生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相关的职业英语,获得在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因此在进行思政元素融入时,需要考虑学生专业的特殊性,针对不同专业可引入不同的专业人物的故事,不仅能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例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职业操守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关注部分,而对于通信技术专业,可以通过身边故事,让学生感受何为职业精神。比如突发事件发生之时,通信人为保障通信畅通不畏艰难时刻坚守在第一线的敬业精神。通过身边人物的英雄事迹,让学生们了解行业发展的点滴,增加对行业的了解,更让学生体会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默默奉献与付出的劳动人民,体会到每一份职业都是令人尊敬的。

3.3完善课程考评方式

课程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课堂上,而是通过课堂的引导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思政教育的成效体现在日常的点滴之中。因此,融入思政元素的英语课程考核不应仅仅以语言能力作为唯一的考评方式,对于德育的评价也至关重要。在课程考评方式中应加入德育评分,教师可通过与学生一对一沟通、生生互评或者与辅导员联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考评,也可以通过固定德育主题的信件写作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内容的吸收程度。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完成,因此,可通过阶段性考评,对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情况进行记录,横向对比,不断完善课程考评方式,从而更好地提高课程思政成效。

4结语

大学英语作为通识类课程,承担着学生语言能力提升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的使命,而作为高职院校,旨在为社会、地方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课程思政路径探索的过程中必须深入行业、企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行业企业工匠精神为素材,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

作者:聂志宇 张敏 单位: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