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在英语翻译的体现
时间:2022-10-24 08:25:23
导语: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在英语翻译的体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推动着语言的形成与发展。翻译人员在开展英语翻译时,应当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灵活结合文化背景来考虑翻译语言与技巧的应用,这既是保障英语翻译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文化交流融合的有效路径。同时,由于成长环境不同,译者仅通过语法、词汇、句子等语言现象无法准确把握语言生成与表达的内在机理,必须通过文化差异的对比学习,培养跨文化思维,把握文化与语言的内在联系,从而灵活运用语言进行文化交流,切实提升英语语言能力。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内容,在英语翻译与交流中较为常见,对于人们学习英语语言文化、养成跨文化思维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有效加深人们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促进英语翻译水平的提升。由詹姆斯·宾和吉莉安·法拉蒂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文化面对面·饮食篇》一书,共设置六个主题场景,多维度展现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包含饮食文化相关的主题词汇以及篇章内容,而且借助图片引导,将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入其中,使得学生能在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同时,学习到更多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文化包容与开放态度,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塑造,为研究中西饮食文化与英语翻译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有效参考。《中西文化面对面·饮食篇》全书由三大篇章、六个单元构成。其中,第一篇主要对比分析中西方传统食物,并论述中西方在主食、水果、蔬菜等方面的差异性。第二篇基于中西菜系差异性,系统介绍中方八大菜系以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菜系风格,可为人们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菜品特点、口味风格等提供科学依据。第三篇以用餐礼仪为研究对象,分别阐述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主要内容,从餐具、席位座次、用餐时间、上菜顺序等方面,全面分析中西方国家用餐差异性。
从本书来看,饮食文化凝聚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属于每个民族鲜明的符号特征。在英语翻译中,只有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风俗、社会历史等的差异性,准确把握民族心理特征,才能够克服文化交流上的障碍,提高英语翻译质量水平,实现跨文化交际。因此,深入分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是以更加生活化、趣味化的方式,帮助人们了解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学会结合生活实际与中西文化背景,了解中西方对于饮食文化的语言表达差异,增强人们对于西方文化的认知,深入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人文风俗、民俗礼仪等,进而理解英语语言构造规律与应用情境,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英语表达交流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二者融合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促进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我国重要的精神文明财富,在促进民族文化复兴与传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西方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受到我国当代民众的热捧,并开始热衷于消费带有西方文化色彩的西式饮食,而蕴含浓厚中华文化气息、适合人们身体成长的中式饮食逐渐被大众忽视。为此,将饮食文化与英语翻译相结合,深入研究运用英语表达饮食文化的内在机理,能够引导人们进一步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认识到中华饮食的精深奥妙之处,重新唤起人们的文化热情,自觉承担中华饮食文化传承的重任,促进中华饮食的对外传播。同时,通过了解西方饮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文化风俗等,形成良好的国际视野,积极学习西方饮食文化的优点,推动民族饮食文化的创新发展。第二,满足食品行业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跨文化交际不再局限于国家与国家的官方正式交往中,逐渐扩展到人们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中,深入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开展文化交流与社会交际的重要技能。尤其食品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领域,在对外开放浪潮下逐步开始拓展进出口业务,需要借助良好的英语交流与翻译能力开展食品贸易、食品商务合作、食品科技研究等工作。通过研究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与英语翻译之间的有机联系,食品行业从业者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语言文化形成的内在机理,形成良好的跨文化思维能力,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自身英语交流与表达能力,学会从文化差异视角转化语言表达方式,尊重不同的文化习惯,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提升,成长为综合素质良好的现代化食品人才。根据《中西文化面对面·饮食篇》一书,饮食文化包括饮食风俗、烹饪技艺、饮品文化等多项内容。在开展英语翻译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应用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知识。第一,饮食结构差异。我国传统饮食文化讲究主食、菜品、汤类是构成一餐的必备要素。由于地理环境影响,我国自古具有繁荣的农业经济,种植了大量蔬菜瓜果,造就了人们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开始注重肉类食物占比,但也大多以禽畜类为主,海鲜等肉类食物较少。
从区域划分来看,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有烧饼、面条、饺子、包子等多种面食,饮食口味偏咸、香;南方盛产水稻,以米饭作为主食,饮食口味偏甜、鲜。西方国家大部分为海洋国家,气候温和多雨,适宜畜牧养殖,盛产牛羊、海产。因此,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以肉类、鸡蛋、牛奶为主,尤其喜食牛肉和鸡肉,还喜爱制作面包、披萨、蛋糕等甜点。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从饮食结构差异角度,讲解中西方饮食的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丰富学生的饮食词汇以及其他类型词汇储备。比如,播放我国茶馆和西方下午茶的影视片段,让学生直观了解中西方饮品文化差异,掌握teaparty(下午茶)等英文词汇。书名:中西文化面对面·饮食篇作者:(澳)詹姆斯·宾(澳)吉莉安·法拉蒂编著ISBN:9787572002038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09-01价格:¥29.80第二,餐桌礼仪差异。餐桌文化作为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许多细节的餐桌礼仪,可以作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教学的素材。其中,中餐宴席通常使用传统的圆桌,主位面向大门,由身份最尊贵的客人或主人就座,位次顺序向左右依次递减,靠近门口的位置则留给宴席筹备者或者善后者。在商务会餐中,领导一般坐于主席位,其余座位交叉就座,即一位客人旁边坐一位主人陪席。上菜顺序则是先上凉菜,接着是炒菜、烧菜、主食,最后上汤品、水果等。餐具有盘子、碗、碟、筷子等,人们互相转动转盘夹菜,还可以相互敬酒、聊天。西餐则一般使用长桌,短边靠里的位置为主位。上菜时,先上牛排、羊排等主菜,然后是配菜,最后是甜品和饮料。就餐前,先喝开胃酒,然后再开动。餐具以刀叉为主、勺子为辅,并佩戴餐巾纸,防止食物掉落在衣服上。就餐时,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将牛排切成小块并送入口中,咀嚼式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在职业英语教学时,教师可以对比西方的感恩节与我国的中秋节,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性,并且让学生分别拿着刀叉等餐具,演示西餐饮食步骤,进而准确掌握餐具以及西餐礼仪的英文表达。第三,饮食观念差异。饮食习惯差异反映着中西方饮食观念与认知的差异。受文化传统影响,我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理念,注重自然界与人的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自然观,而西方文化则坚持以人为本,认为人类是世界发展的中心,应注重人的内心感受与生活习惯。在饮食中,我国人参加宴会总会迟到,不注重准时赴约这一饮食原则;西方人则认为赴宴必须准时,否则是不礼貌或失礼的表现。同时,我国人将饮食活动与社会交际联系起来,通过请客吃饭来熟络感情、强化合作关系,非常注重宴席的排场与体面,一定程度上造成食物浪费现象。西方人则认为饮食只是一种单纯的生存活动,是人们补充营养、摄入能量的方式。此外,我国人注重食物的味道与色泽,会添加诸多配料、调料来丰富食物的味道,并且制作工艺繁琐;西方人则保持着理性思维,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通过摄取食物满足身体发育的能量需求,不追求食物味道或者外观的美感。因此,职业院校英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生动的饮食图片、食品等,并配合解说,让学生准确把握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性,增强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学会尊重不同形态的文化。英语翻译应当高度重视跨文化思维能力,以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为依托,重点培养语言文化交流能力,能够根据文化语境差异灵活应用翻译策略。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三项策略。第一,直译法。顾名思义即直接翻译,这种翻译方法是英语翻译中最为基础、常见的方法。在饮食文化翻译中,直译法虽然可以清晰表达出食物制作的原料、工序以及主要流程,但是难以呈现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影响食物艺术美感的体现。因此,译者应根据具体交际情境灵活应用直译法,具有包括以下两种情境:其一,以食材为名称内容的菜名翻译。中餐菜名样式繁多,既有意境优美的抽象化菜名,也有通俗易懂的具象化菜名。通常,对于部分菜品信息明了的菜名翻译可以使用直译法,便于外国食客或者合作方理解。比如,梅菜扣肉译为“PorkwithPreservedVegetables”;西红柿炒鸡蛋译为“ScrambledEggswithToma-toes”。这类菜名主要由食材与配菜构成,运用直译法翻译能够清晰直观地呈现菜品主要信息,帮助食客准确理解。其二,涉及烹饪方式的菜名翻译。与西方饮食文化相比,中式饮食的烹饪方式繁多、工序复杂,这一点也反映在菜名上。针对包含烹饪方式的菜名,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法。如红烧排骨译为“BraisedPorkRibs”,罐焖牛肉译为“StewedBeefinCasserole”。第二,意译法。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众多文化知识、礼仪习俗等。在翻译过程中,仅采用直译法无法满足饮食英语翻译需求,还需要采用意译法,根据译出语的实质含义,结合译入语的语言文化特征,灵活调整原文语序或者增加适当词语等,从而保证原语言的清晰表达。比如,“夫妻肺片”这一菜名如果采用直译法,不仅无法准确描述该菜品的制作方式与风味特点,而且还会曲解其中的典故传说,解释为相对血腥的含义,破坏外国食客的食欲。对此,译者在翻译时可以采用意译法,抓住这一菜品的本质含义与制作过程,将牛杂等原料与制作方式清晰表达出来,译为“Slicedbeefandoxorgansinchilisauce”,同时可以延伸讲述该菜名背后的历史典故,帮助人们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创业的艰难过程,领悟中华文化的精妙之处。
此外,针对英文中的饮食习语也可以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比如Anothercupoftea,字面含义是“再来杯茶”,但翻译时通常译为“另外一回事”,这一习语是在茶叶传入西方之后而逐步产生。喝茶风靡西方,出现了“That’snotmycupoftea”(这不是我喜欢的茶)这一常用语,之后人们将one’scupoftea引申为“感兴趣的事”,相对应的“anothercupoftea”则表示“另当别论”。因此,意译法更注重饮食英语的文化内涵,不只是表达字面含义,更应传达其中的文化意蕴。第三,音译法。文化是语言的生存土壤,如果缺乏良好的文化背景支撑,语言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正是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性,许多中文适用的语言放在英语语境中就无法寻找到对应的词汇或解释。因此,在翻译饮食英语时,译者需要明确中英文饮食词汇并非一一对应关系,部分词汇会随着文化环境的改变而消失。针对上述情况,通常可以采用音译法,直接将原语言中的名词音译出来,用读音作为英文翻译。比如,油条、饺子、米粉等特色食物,与其强行用英文解释,不如直接进行音译,既能够保留其文化特色,也可以使外国友人充分感受到中华饮食的独特魅力。
作者:刘凤杰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 上一篇:口腔科中成药应用现状与管理对策
- 下一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与内部审计研究
精品范文
8中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