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艺术资源与书法审美教育研究

时间:2022-10-17 09:07:05

导语:教材艺术资源与书法审美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材艺术资源与书法审美教育研究

【摘要】书法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汉字情结、艺术感受力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载体无法替代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如《兰亭序》中的书法之美、《赤壁赋》中的书法传承、文天祥书法体现的儒家美学观等,都可以作为书法审美教育的资源。

【关键词】书法教育;书法欣赏;语文教材

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不仅包括以实用为目的的写字教育,也包括以书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为目的的审美教育。事实上书法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汉字情结、艺术感受力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载体无法替代的。笔者认为,在目前中小学书法教育缺少专业教师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就是书法普及教育最基本的师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书法修养,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书法资源,能够在教学中渗透书法审美教育。本文尝试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艺术资源挖掘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书法审美教育。

一、《兰亭序》中的书法美学风格

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这不仅是一篇感悟生命的经典散文,更是一件书法史上的扛鼎之作。教师如果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或之后讲一讲与它相关的书法故事,肯定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书法的兴趣。从书法欣赏的角度来看,这件书法作品呈现了自然潇洒、妍美流便的行书美学风格。晋代是书法发展的自觉时期,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家创造了后人难以企及的书法高峰。据说王羲之酒醒之后,又将《兰亭序》重写几遍,都达不到最初的书写状态。有趣的是连作者本人都难以复制的《兰亭序》,居然成了后人临摹最多的一件作品,其中当然不乏经典的摹本,流传最广的就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下页图1),该摹本采用“双钩”摹法,是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原本的一件,让后人感受到王羲之行书的风貌。其用笔、结构、章法虽各有天地,却又默契统一,充分表现出晋人萧散自然的风致,无愧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赤壁赋》中的书法传承

与《兰亭序》一样,苏轼的《赤壁赋》同样是一件文章与书法相得益彰的佳作(图2)。苏轼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范,诗词散文不必多说,书法也是转益多师,形成了自己厚重欹侧、神气横溢的苏体。苏轼的行楷手卷《赤壁赋》是他被谪黄州后的书法代表作,此卷字形略扁,结构紧密,笔墨丰润沉厚,可以看出苏轼对前代书家的继承。如笔法的厚重来自颜真卿,结体的欹侧取自李北海,而整篇作品的章法特点以及精神风貌的自然潇洒则与王羲之的《兰亭序》有相通之处。卷后董其昌的题跋中写道:“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又称“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道出了苏轼书法与王羲之《兰亭序》的传承关系。

三、文天祥的“书如其人”

许多编者都将《〈指南录〉后序》选入语文教材,让后人感受文天祥身上体现的民族气节。而文天祥草书手卷《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更是向学生呈现了什么是“书如其人”。此手卷书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文天祥时年38岁,借书谢昌元的《座右自警辞》一文来勉励自己。正如作者在此卷跋中所写的“足以树大伦、敦薄夫,俅来学之陷溺而约之正”。明代张丑评其书:“信国书体清疏挺竦,其传世六歌等帖,今人起敬起爱。”这种评价体现了儒家美学观。儒家美学讲究程式,注重传承,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表现在书法艺术的欣赏上,强调书者的人品。大凡为儒家称颂的书法大家,不仅在艺术风格上开宗立派,而且人格堪为后人楷模。王羲之的书法被后人评为“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与他超迈的人格不无关系;而唐代颜真卿之所以被后人奉为王羲之后的又一书坛高峰,与其忠义的人格魅力也有很大关系。人品决定书艺价值,文氏的这件书作,让后人“起敬起爱”,不能不说是文氏的人格魅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书法的美学风格、书法的传承以及儒家美学观等知识,都是书法欣赏的基本要素。学生有了这些基本知识,虽不能说就具备了书法欣赏能力,但面对一幅书法作品,从某一角度切入,就不至于游离于书法欣赏之外。

【参考文献】

[1]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海国林.文天祥草书《谢昌元〈座右自警辞〉卷》研究[J].中国书法,2004(7):16-27.

作者: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