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研究
时间:2022-10-13 15:09:35
导语:基层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国家事业单位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事业单位的社会效能和促进国家事业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其职责也更加明确,从而让我们更加注重思考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我国事业单位如何应对风险,并顺应时代发展从容发挥社会经济作用,是我们重视风险防范的因素之一。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单位内部风险问题,尤其是基层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风险化解,本文就财务相关的风险问题进行简要剖析,对财务风险的重要性、风险表现以及可规避风险的建议进行阐述。当下,基层事业单位发展是国家事业发展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基层业务开展稳不稳、效益好不好,直接关系着人民生活、国家建设,着眼于单位未来发展规划,认清各类风险的属性,有助于公益项目的长远建设和发展。[1]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由国家机关成立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成立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体系存在一定的隐患,如财务框架的构建不完善、单位资金应用不合理、岗位职责权限不清晰、人员财务风险意识不强等。财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营运能力和偿付能力,对单位财政投入效益、事业发展成果、国家财政收支效益和税务管理等多方面均产生影响。基层事业单位在财务体系上存在的各类风险问题,暴露出单位在体系构建上存在不合理、不规范的制度,这也直接影响着财政资金安全以及单位整体发展、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近年来,在国家宏观环境下,通过不断完善各项经济制度和深化机构改革,调整行政事业单位机制和社会经济作用,完善内部制度,增强部门内部流程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逐渐降低了各类风险发生的概率。但在实际业务开展和单位整体建设中,仍存在诸多财务风险问题,财务风险的防范不能简单而行。
一、基层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一)推进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提高社会经济效能
事业单位从划分以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承担了重要任务,也发挥了巨大作用,除了承担本职工作外,还承担行政事务工作。事业单位是国家的机构,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助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组织,它的自身发展和内部管理建设,都会对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执行决策部署、行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康起到一定作用,为了满足国家事务性发展需要,理清内部各类风险成因,对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不仅是对单位整体业务的梳理,更是对未来发展和战略谋划具有一定意义。事业单位发展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所以,认识财务风险、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对推进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等具有坚实堡垒作用。
(二)单位内控管理的要求,提升单位内控管理水平
内部控制是由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层和所有人员一同执行的,是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运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运营计划而制定的管理流程。财务风险防范能力是对单位自身建设发展能力的考验,为顺利开展相关业务,不断补充和完善自身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提高人员财务基础工作能力。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利用风险防范手段,给行政事业单位创造理想的运行环境。不管是出发点还是归宿,内部控制核心目标都在于风险防范和管理,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财务风险防范要求,为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时找出风险因素并处理,避免财务风险对行政事业单位运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基层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风险识别、处理、应对、考核等,提高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三)锤炼人才队伍的需求,形成风险防范人才梯队
财务风险防范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人的把控,制度健全、体制机制完善的单位,其人员有明显的风险意识,这无疑是增强本单位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以及人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而基层事业单位相对而言较简单,组织架构和部门相对较少,基层人员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较不足,人员之间往往交叉使用,甚至还要处理不同业务工作,导致本该不相容的岗位无法体现独立性,在这种背景下,基层事业单位管理更加复杂,这就需要管理者不仅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更要有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在纷乱复杂的工作中锻炼人的风险防范意识,筑牢风险防范体系,有效规避各类风险。在系统了解财务风险存在的因素和分析其原因后,不断加强单位自身建设,提高人员风险防范意识,锻炼单位人才队伍,通过不断应对多样的风险冲击,提高人员素养,有利于单位整体的发展,使基层单位发挥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作用。
二、基层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一)单位内部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中把控不严
单位财务风险存在的基础就是单位自身建设不完善,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相关制度也需不断完善和修订。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使各项业务活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措施、方法和规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将大大降低内部管理风险,而事实上很多基层单位机构规模小、人员结构简单,制度执行上缺乏有效管理,疲于应付上级检查或照抄照搬制度框架,导致制度并没有真正发挥其效能,加大了财务风险出现的概率。在制度执行中,由于制度执行不到位,出现工作开展不积极或疲于应付的情况,出现问题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业务开展不顺畅,关键制度起不到约束作用,人为地将制度只挂墙不执行,大大削弱了制度执行力,给单位埋下不必要的风险隐患。
(二)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弱,各部门之间职责和权利划分不清晰
基层事业单位受结构、工作量化等影响,各部门之间职责权属划分界定不清,人员交叉混用,开展业务时为了推进工作,简单照搬以往工作模式,不论工作是否要界定权责,均按之前经验完成,各部门人员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为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也是突击加班加点,导致只要完成相关工作即可的意识增强,这给本不应该出现的风险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整体建设存在较大问题。此外,在各业务活动之间存在相互交叉的情况,出了问题责任不好划分和相互推诿扯皮,对相应问题无法妥善处理,内部管理较松懈,加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为单位发展和管理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财务人员素养参差不齐,其他人员内控意识也相对不强
在体制机制相对健全的单位,制度建立、人员管理、岗位职责分工都相对比较完善,对于财务风险的防控处理较为良好。而基层单位受基层架构影响,往往会有一人多岗、岗位职责不够细化、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等情况,导致财务和业务人员之间工作有交叉,甚至财务人员不是相关专业、没有任何财务知识的人,或临时兼职的人承担财务具体事务工作,使财务基础性内容出现偏颇,导致工作无意中出现违纪违规行为,影响了财务基础性工作,加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财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在岗位上长期得不到有效学习,有些学习只是疲于应付,相对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也就自然退步很多。业务人员不懂财务相关知识,工作中注重成果,财务风险无形之中被扩大,日常工作简单干、省事干,风险防范、内控规范意识淡薄,增加了单位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基层事业单位存在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制度形同虚设,缺乏有效监督
基层单位本身架构小,属于财政层级的最底层,制度很多都靠上级制定,而上级部门制定相关制度时又缺乏基层实践,对基层单位有参考但执行上适应力较弱,制度形同虚设。基层单位开展业务时,参照执行相关制度,不加以调整和改进,照抄照搬,导致制度空泛,执行上减弱了制度约束力,无法规避各类风险发生,在内部管理中,触及业务细枝末节时,更是在开展业务和操作上没有依据。而后在前期制度制定上,还缺乏后期有效管理和监督,基层单位在制度制定时就不到位,那么为了应付各级考查,各基层单位对制度也是照搬照抄,不切实际的制度,自然失去了监督的作用。
(二)领导主体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缺乏有效管理
在单位内部管理中,领导主体就是整个团队的领头人,决定着单位整体建设和长期发展方向。在基层事业单位中,很多领导是从基层提拔上来的,具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但对于财务工作大多是门外汉,随着常规审计暴露出各类问题,很多领导也都较为重视财务工作,即便如此,还是对财务风险意识不足,无法准确发现问题核心,导致工作做了很多却不在重心上,财务风险依旧存在。在内部管理上,管理队伍较松懈、执行制度不坚决、业务职责和岗位权属不清,导致业务开展结果差强人意。也是因为领导主体在开展单位建设时,没有将风险看清楚、划清楚,才导致只是为了完成而完成,对财务风险也是只有防范无预案。
(三)财务人员培训和基层指导较弱
基层事业单位中,人员较为单一,工作内容多样,导致一人多岗且不具有岗位限制,财务人员更是无法指定专业人才,导致财务工作出现不必要的纰漏,加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上级对基层单位的业务指导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层面,财务人员在工作中仅靠上级指导不能较快完成当前工作,要让财务人员系统学习相关知识并及时更新,才能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而各系统内组织的培训班相对基层人来说也是两难,要么不切实际,要么无法抽身。如何做好基础性培训和日常工作指导,也是很多单位需要去探究的。
四、加强基层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范的建议
(一)完善内部各项制度,加强内控管理
一是事业单位要健全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制度的建立要从自身建设出发,以上级各部门制定的制度为参考,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制定相关制度内容或建立细则、实操操作手册等,修订和完善内部流程和程序,使相关制度更加贴合实际,既有框架支撑又有操作指南,便于基层单位执行和事后监督考核,将财务风险划定到更加可控的框架之内。二是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合理调整业务动态目标,加强预算管理,规范预算执行,科学规划内部各项业务指标和流程,梳理查找可控风险点并加以防范,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梳理日常业务行为,强化内控管理能力,科学有效地检查和防范财务风险点,寻求财务风险应对策略,避免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发生。三是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从技术手段上将风险抵御在外围,减少财务风险发生隐患和频率。近年来财务共享和财政一体化系统的建立,很大程度上能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水平,使决策者迅速得到有效信息并得出可行方案,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更加直观。其中财务共享可以让财务人员从日常工作中抽身,提高财务人员的独立性,减少其他因素影响,保障财务系统安全独立,对单位经济活动的体现也会更加便捷,以系统视角展现财务工作独特的专业性、内控性,同时也使资金利用在有效范围内得到安全、高效的保障,通过系统规范和控制,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二)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提高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在单位内部实施可行的管理方案,优化各业务职能职责,细化岗位管理需求,以岗定人加强人员调配,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分工协作,对具有较高财务风险的岗位实行双人管理,对重点岗位加强监管,同时提升基层财务人员的荣誉感、责任感,提高单位管理能力。根据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人员风险意识、纪律意识,不断激发人员管理效能,积极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在制度约束下,加强制度执行和监督管理,使制度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单位管理更加有效,对适当岗位鼓励职工轮岗交流、换位思考,拓宽人员工作思路,通过内部监督、制度约束,提高单位执行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率,提高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三)加强财务人员专业技能培训,规范财务行为
一是创建财务集中管控团队。部分事业单位层级较多、面较广,基于此事业单位应增强财务集中管控能力,建设共享财务中心,开展财务统一管理等,使财务人员脱离日常烦琐业务,更加注重数据分析和资金成本、绩效管理等工作。二是加强财务人员日常培训。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应着力解决基层财务老人知识更新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同时激励财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职称规划,寻求岗位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三是拓宽财务人员吸收和提升渠道。随着会计从业资格的取消,越来越多的人员被吸收进来,无经验无专业化新入行的财务同事就显得无从下手,这既需要入职培训也需要后期给予不同的鼓励和支持,很多基层财务人员长期得不到晋升和提拔,导致很多青年人不愿意从事财务工作,扩宽财务人员提升通道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也更有利,能进一步提升财务人员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四)增强人员财务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基层单位业务面杂而广,人员不同程度上会受工作经验和现实影响,对财务基础知识和风险知识掌握不够,普及相关内容对基层管理和风险应对是有利而无害的。强化财务风险意识是提高人员认识风险、应对风险能力的要求,以各类培训为契机,以不求精但求全的方式展开,扩大人员风险防范的范围。利用内部制度要求,规范人员财务行为,提升对财务风险的识别能力,提高单位财务风险防范意识,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结束语
基层事业单位在国家建设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需要自身有效管理,还需要切实可行的制度规划。从自身建设出发,从单位内部管理入手,健全各类制度并据实执行和有效监督,逐渐增强单位风险防控能力、提高从业人员风险识别和把控能力,强化人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才能更好地把控财务风险中的各类问题,规避重大风险隐患,从而有效加强单位自身建设和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春辉.财务风险管理背景下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分析[J].纳税,2020,14(4):124.
[2]严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J].纳税,2020,14(25):141-142.
作者:薛卫培
- 上一篇: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措施
- 下一篇:Lightboard在线教学开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