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刺激及动脉血气的影响
时间:2022-10-12 14:44:19
导语:应激刺激及动脉血气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的:研究多途径低体温预防护理的实施方法及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LTH)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于我院行LTH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C组30例和C+T组30例,手术室护理中分别开展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多途径低体温预防护理(即建立加温CO2气腹、输入液体加温、应用充气式升温毯、减少机体散热、补充能量等)。于术前及术中,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应激反应指标、动脉血气指标和炎症反应指标。结果:术中,C+T组患者血清应激反应指标NE、COR、NA均低于C组(P<0.05),C+T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PaCO2低于C组(P<0.05),PaO2高于C组(P<0.05)。术后12h,C+T组患者血清炎症反应指标CRP、TNF-α、IL-6均低于C组(P<0.05)。结论:LTH患者手术室护理中通过多途径低体温预防护理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患者低体温发生风险,维持患者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进而有效减轻手术应激刺激和炎症反应程度,促进动脉血气的稳定。
关键词: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多途径
低体温预防;应激刺激;动脉血气;炎症反应临床上,因各种原因包括环境、病生理变化、药物等导致机体核心体温低于36℃的现象称为围手术期低体温(IPH)。而IPH的发生不仅是影响机体循环代谢功能、血流动力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增加手术创伤应激刺激、并发症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LTH)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子宫内瘤病变等子宫疾病的重要方法,而手术实践中因创伤、麻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可诱发患者出现IPH,对手术效果及患者生命均造成严重威胁[1]。多途径低体温预防旨在结合LTH手术特点及创伤应激刺激程度,从患者生理基础、手术设备、保暖措施及能量代谢等多方面着手,实施综合性的前馈干预护理,以预防IPH的发生及其产生的负性损伤[2]。本文主要探讨手术室护理中预防患者低体温的多途径干预方法及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病例纳入时间段:2019年1月~2020年12月;病例对象:我院收治的子宫疾病患者;样本量:60例。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LTH手术指征;(2)将本研究内容(包括目的、意义、方法等)告知患者,且取得患者知情同意;(3)所获取的病历资料能够支撑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所应用的护理方法有禁忌症者;(2)术前即已合并低体温体征者;(3)合并精神障碍、意识障碍者。收集、整理患者一般资料后,予以随机分为C组和C+T组各30例,并对一般资料予以统计学比较,P>0.05,如表1: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LTH治疗,手术室护理中:1.2.1C组C组3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即根据手术护理相关规范执行基础性的手术准备、交待患者相关注意及配合事项、患者体征的监测及相关变化的记录、手术操作配合等。1.2.2C+T组在C组的基础上,C+T组30例患者联合开展多途径低体温预防护理,具体干预措施:(1)建立加温CO2气腹。常规气腹建立模式下CO2温度为21℃,而当气腹调节阀由高压状态下调至低压状态时,随手术时间的延长,患者体温呈持续下降趋势。而低体温是造成细胞损伤、血液循环障碍及疼痛介质释放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护理中于患者CO2气腹建立过程中采用具有气体加温功能的气腹机,将CO2气体加温至37℃再予以气腹建立,使其更符合人体的生理条件,维持基础的循环代谢[3]。(2)输入液体加温。因LTH手术需要,患者手术进程中需输入大量包括麻醉剂、药物、冲洗液、血液等在内的低温液体,不仅易对血管造成冷刺激而诱发血管痉挛,同时易影响血流动力学及循环血容量的稳定,造成机体内外循环功能障碍。临床护理中,可通过加温仪的辅助应用予以输注液体的预加温,尽量减少低温液体对机体组织的应激刺激,预防低体温[3]。(3)应用充气式升温毯。因人体体温90%的热能是通过皮肤完成,因此体表加温是预防低体温发生的最佳方式。临床护理中,手术开展前,于手术床上铺充气式升温毯,手术进程中根据患者体温监测值对患者进行体外物理升温,提供患者更大体表接触面积和更高热传导性能的加温效果,达到辅助调节患者体温的护理效果[4]。(4)减少机体散热。将手术室环境参数设置为温度为22~25℃、湿度50%~60%,有利于患者保持体温,促进手术顺利进行。同时,患者头部佩戴帽子,双肩用专用棉肩垫,双下肢穿裤腿,可将充气式加温毯于患者非手术区域进行覆盖,以尽可能的减少机体散热面积,调节代谢,防止低体温[5]。(5)补充能量。人体是可以通过自主调节散热和产热来维持体温稳定的,而其体温调节功能的正常发挥需机体有充足的能量支持。手术患者常处于急性代谢应激状态和高代谢状态,机体能量消耗增加,造成生理储备功能下降,是诱发低体温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护理中可予以患者适当补充葡萄糖、氨基酸等能量,以加强生理储备,改善循环代谢。
1.3观察指标
1.3.1应激反应指标于C组和C+T组患者术前及术中,检测NE、COR、NA。1.3.2动脉血气于C组和C+T组患者术前及术中,检测PaO2、PaCO2。1.3.3炎症反应于C组和C+T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h,检测CRP、TNF-α、IL-6。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计量数据计为标准差(sx±),t检验,P<0.05提示数据间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应激反应
术前,两组患者血清三项应激反应指标比较,P>0.05;术中,C+T组患者三项指标均低于C组(P<0.05)。见表2:
2.2动脉血气指标
术前,两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比较,P>0.05;术中,C+T组患者PaCO2低于C组(P<0.05),PaO2高于C组(P<0.05)。见表3:
2.3炎症反应指标
术前,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反应指标比较,P>0.05;术后12h,C+T组患者血清CRP、TNF-α、IL-6均低于C组(P<0.05)。见表4:
3讨论
低体温在各类手术中的发生率约为7%~90%,不仅对机体循环代谢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且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异常、免疫系统抑制等不良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随着国际医学对低体温发生机制及危害研究进程的不断推进,已有相关指南对其预防措施作出了指导,但尚未形成标准的规范。且在临床实践中,不同手术类型的围术期体温管理策略应结合具体的、潜在的风险因素,实施针对性、多途径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低体温预防效果[6]。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CO2气腹、患者躯体大面积暴露、患者基础生理功能下降等均是诱发低体温的重要因素,多途径预防干预的目的在于对与低体温预防相关的前沿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对既往相关病例信息进行回顾,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护理经验进行总结,针对风险因素,实施全面、针对、完善的预防干预措施,以提高护理方法的科学性,避免常规护理模式下的盲目性,从而提高护理质量[7]。本研究中,两组行LTH治疗的患者于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不同的护理方案,结果:术中,C+T组患者血清应激反应指标NE、COR、NA均低于C组(P<0.05),C+T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PaCO2低于C组(P<0.05),PaO2高于C组(P<0.05)。即LTH患者手术室护理中通过多途径低体温预防护理能有效减轻手术应激刺激,促进动脉血气的稳定。其中,应激反应是反映手术创伤的重要指标,而动脉血气是反映呼吸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二者与手术安全性及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密切相关。而多途径低体温预防护理中,CO2在腹腔内的湿化是个吸热过程,在气腹过程中会通过腹膜吸收大量热量,造成患者体温下降,因此通过建立加温CO2气腹,可有效减少低温气腹对患者所产生的各种病理生理学改变;大量冰冷液体的输入造成患者稀释性凝血紊乱和低温性凝血紊乱,而通过液体的加温可有效降低患者能量的消耗,以维持正常的循环代谢;充气式升温毯、减少机体散热等综合保暖措施的干预可维持有效的组织氧供及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通过补充能量可提高患者生理储备功能,对预防低体温有直接意义[8-10]。同时,术后12h,C+T组患者血清炎症反应指标CRP、TNF-α、IL-6均低于C组(P<0.05)。即LTH患者手术室护理中通过多途径低体温预防护理能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程度。据相关研究报道强调,机体过低的温度易造成体内自损性炎症反应的激活,进而释放过量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导致机体炎症反应的加剧。而通过多途径低体温预防护理干预措施的开展可有效降低低体温风险因素,抑制机体炎症反应的加剧,进而更好的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减轻手术应激刺激。综上,LTH患者手术室护理中通过多途径低体温预防护理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患者低体温发生风险,维持患者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进而有效减轻手术应激刺激和炎症反应程度,促进动脉血气的稳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亚磊 张增梅 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上一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 下一篇:藏书票应用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