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关怀与语言解放分析

时间:2022-10-11 09:36:36

导语:人性关怀与语言解放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性关怀与语言解放分析

强光浩1968年生于安徽芜湖一个偏僻的农村,他与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国艺术家一样,都经历了社会发展的巨大变革。他们的童年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度过,经历了物质的贫困与精神的贫乏,因而性格大都比较压抑。不过,在他们人生的成长期,又赶上了改革开放,外来文化一拥而入,犹如春风一样,唤醒了他们的自我意识。故而,他们又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对于强光浩而言,幼年时的压抑与成年后的自我放逐形成鲜明反差,这正是他艺术创作的冲动之源,也是贯穿于他绘画作品中的主题思想。追溯起来,强光浩的艺术人生,几乎与改革开放的节奏同步。

尽管他自幼喜欢艺术,但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打破固化的社会结构,并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引入中国,他不可能走出乡村,当然也就更不可能以艺术为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强光浩应该是受益于改革开放的一代人。开放的社会环境,不仅使得强光浩的人生发生了变化,即他通过考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因为开放而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也诱发了强光浩的好奇心,使他由此而萌生出表达的冲动。因此,强光浩进入绘画的学习与创作,一开始就迷恋上了表现主义。事实上,表现主义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最能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因为改革开放就是要改变过去陈旧的保守体制,解放人的思想,最先唤醒的是人的主体意识,即所谓“人的觉醒”。20世纪80年代,新潮美术如火如荼,这是对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化。其间,随着哲学热的兴起,将人主体意识不断唤醒的同时,也将大量的西方表现主义艺术介绍到了中国。这是表现主义绘画在当年风靡一时的原因,也是新潮美术的主要视觉成果之一。1985年,强光浩考入安徽黄梅戏学校舞台美术专业,成了一名艺术生。虽然作为在校学生的强光浩,并没有介入“85美术新潮”,但还是耳濡目染,受到了当时文化热和美术思潮的影响。因此,从安徽黄梅戏学校毕业后,强光浩没有选择舞美工作,而是于1989年又考进安徽建筑学院,继续到大学深造。不过,当代文化的观念与现代艺术的思维,早已经植入强光浩的脑海,使他对人性解放与自由创作有了一种强烈的诉求。所以,强光浩并没有在安徽建筑学院完成自己的学业,而是于1991年选择退学,远赴北京的“圆明园画家村”,当了一名职业画家。

应该说,强光浩的艺术创作之路,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也就是说,强光浩的艺术创作,肇始于他的自我放逐与流浪生涯。因此,生命关怀与人性解放的主题,深深地植根于强光浩的创作思维,也为他的艺术奠定了风格基础与观念内涵,即以表现主义为语言风格,一方面表现大千世界与人间百态,另一方面挖掘自己内在的生命激情。不过,虽然强光浩很早就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但他的艺术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强光浩背井离乡、漂泊在北京,必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尤其是90年代初仍然受到户籍制度的束缚,且艺术市场尚未出现。在如此这般窘困的生存环境中,要追求艺术个性,以自由创作为生,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强光浩在“圆明园画家村”没能坚持多久,最终还是迫于生计,于1993年离开北京,去了广东发展。强光浩到了广东后,尽管为了生计从事过许多与艺术相关的其他工作,但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自己的油画创作上,始终笔耕不辍。正是因为废寝忘食地投入,这些年来,强光浩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油画作品。与此同时,他把自己丰富的社会实践与生命体验,有机地融入艺术创作之中,从而使其作品于形式提炼与纯化语言的过程中,又具有了某强光浩  钢琴家  布面油彩  150×200厘米  2022种坚实的生命质感。强光浩的前期作品,大都是以人物为主,在表现方式上借鉴了英国艺术家培根的某些手法与风格。比如《多维》《NO》等系列作品,画面描绘了高度概括的人物形象,并将其肢体进行扭曲或肢解,形成一种简约的艺术符号,同时将画面颜色纯化,并以粗粝的笔触强化厚重的肌理,使其画面产生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张力。但与培根不同的是,在强光浩的笔下,抽离了一些暴力美学的因素,而是注入了关于人性之爱、生命之美的主题。这当然是源于强光浩一贯的艺术追求,即把艺术作为一种自我解放的心声,不断加以语言纯化与风格完善。正是出于这种对生命的挚爱与对人性的观照,使强光浩的作品犹如营造出一个心灵的避难所,具有了某种精神抚慰的特征,于肢体语言的解构与重组之中,又隐含着温馨的意象……强光浩的近期作品,则完全挣脱了形的束缚,而是将语言的表现性因素提炼出来,转化成了画面的主体。比如他创作的油画作品《钢琴家》《门》《树》等,将笔触和色彩作为画面主体来表达,把原来“画什么”的问题引向了“如何画”。正是这个绘画观念的转变,使强光浩的作品与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发生联系,从而回归于艺术本体的同时,拥有了某种现代性的精神质感。具体到强光浩的语言表达,就是刮刀和画笔的交错使用。比如在他创作的《门》和《钢琴家》等作品中,虽然是以现实中的门和人物作为表现对象,但通过颜料的堆积与刀笔的刮痕,凸显出画面的厚重肌理,再辅之以绚丽斑斓的色彩,使整个画面疏远于具体形象,而与人的心绪跳动与情感变化相联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由此,任何题材都可以被强光浩信手拈来,转化为灵性的语言与生命的印记。在这个过程中,强光浩不仅从表现对象的依附中解放了自己,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语言的抽象与纯化,与当代人建立了广泛的精神联系。毫无疑问,强光浩对艺术语言的探索过程,也是将外来的表现主义风格,进行自我转换和自我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尽管漫长而艰辛,但也充满了探索的惊喜与感动。强光浩正是把这个过程当成一种人生修炼,以及自我的意识认同与人格完善,将自己的困惑与矛盾、痛苦与欢乐、悲悯与良知、理想与信念等生命内容,融入语言纯化的过程之中,从而使他的油画作品犹如一座厚实的纪念碑,镌刻自己生命意识与时代精神,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呈现一条极具个人化的探索轨迹。

作者:杨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