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在堤防提升工程的应用
时间:2022-10-11 09:29:29
导语:景观设计在堤防提升工程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堤防提升工程是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统筹兼顾河道生态功能的恢复,水利防洪和景观生态功能的平衡,与周边城市的关系,营造出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以奶奶庙堤防提升工程为例,总结生态型堤防的堤线布置、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提升等方面的技术要点,提出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等方面的设计原则和思路。
关键词:堤防提升;生态景观;水景观;水文化
长期以来,为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保障堤防安全,堤防工程采用普通混凝土等硬质材料进行护坡。由于此类材料是无孔介质,阻断了水体和近岸陆地水土之间的联系,水生植物不能在坚硬密实、无连续孔隙的普通混凝土表面生长,水生动物也因此失去了栖息生存空间,导致河道堤岸与近岸陆地之间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化指数降低,使水体自净功能下降甚至丧失,水质恶化。同时普通混凝土护坡颜色灰暗,在感观上缺乏生机,使河道丧失了原有的自然景观,这与人类追求优美生活环境及回归自然的初衷相违背。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堤防工程向生态型发展是河道水利工程建设的必然趋势。本文将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应用于奶奶庙堤防提升工程中,强调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理念,实行河流回归自然的改造,同时融合当地水文化的特点,探索生态堤防建设技术与方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利工程[1]。
1设计思路
美丽河流强调了人们对河流景观美学及水文化建设方面的需求,是幸福河流建设外在的直观表现,水形态的魅力、水景观的美丽最能体现人类的亲水感情,最能使民众从美丽河流、美好家园中获得幸福感。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设计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因此,应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对堤防工程进行生态提升,提出3个基本思路:(1)要体现自然之美,也就是事物本身所存在的本体美,主要是指原生态河流所特有的景色、散发的天然美感,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原始状态。(2)要体现审美之美,也就是人的意识所创造的景观美。主要是指人类改造景观所表现的景色、塑造的人江西水利科技JIANGXIHYDRAULICSCIENCE&TECHNOLOGY第48卷第5期2022年10月Vol.48No.5Oct.2022文美感,是具有高强度自然扰动和相互联系的生态过渡带。(3)要体现和谐之美,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融合美。主要指人类共享共创、立体呈现的,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相生相谐的,是有形景观与无形内秀相结合相统一的和谐美感,是河流生态与水文化结合孕育而生的事物。
2奶奶庙堤提升工程设计
2.1工程基本情况
奶奶庙堤座落于赣江中游左岸的一级支流文石河的下泸田支流上,属于峡江水利枢纽樟山防护区的堤防。奶奶庙堤提升工程位于下泸田支流口扩展至与文石河汇合口的沿河浅滩湿地,距赣江主河道约5km,距江西省吉水县城约9km,工程占地面积约5.2万m2。奶奶庙堤设计堤顶高程为50.95m(黄海高程,下同),圩堤临水坡及背水坡坡比均为1:2.5,设计堤顶超高1.2m,堤顶宽4.0m,混凝土防汛路面宽3.5m,内、外坡均为草皮护坡。工程区地貌单元以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和河流侵蚀堆积地貌为主。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发育,上部为粘土和壤土,厚度为1.9~2.9m,下部为中砂及砾卵石层,厚度为2.0~2.5m。堤外滩地一般较宽,为10~20m,局部达30m以上。堤身土主要由壤土组成,呈浅黄色、棕黄色,较松散,稍湿;表层分布的粘性土厚度较厚,其物理力学性质较好,防渗性强,但局部厚度较薄。堤防表层土壤土质松散程度适中,板结性状不明显。堤防保护区为大面积水田、稻虾养殖基地,土质肥沃,适宜且能满足中小型乔灌木和景观地被植物生长。工程所在的赣江流域是江西省的多雨区之一,气候受季风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3月和10月也偶尔会发生暴雨。本流域为雨洪式河流,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季节与暴雨季节相一致。4~6月份洪水由锋面雨形成,往往峰高量大,7~9月份洪水一般由台风雨形成,洪水过程一般较尖瘦。一次洪水过程一般为7~10天,长的可达15天。
2.2生态景观改造工程设计
2.2.1问题分析通过对工程区域内堤防土质结构、水文、植被现状的分析,该项目改造工程的整体环境现状问题如下:(1)河道生态退化,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净化能力欠缺。下泸田支流上游来水量较小,河道高水位主要为倒灌形成,枯水期较长。河道局部淤塞,护岸稳定性欠缺,河道轻微下切伴随轻度水土流失。河道土地形式单一,水生动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河道对周边种植和养殖业所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生物降解能力有限,水体自净能力和对周边污染物入河过滤净化作用有待提升。(2)景观形式旷野,滨河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河滩地为单一的硬质地面或草地,水利工程景观设计与当地文化融入度不够,没有能体现水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的多样性,缺乏娱乐休闲空间和文化宣教设施。区域原生态景观形式旷野单一,缺少统一规划和亮点打造。冬季植物凋零,季节性景观效益缺失,造成了区域内滨河土地空间浪费,河道景观与城市功能联系弱化[2]。2.2.2设计原则(1)与洪水为友的弹性设计[3,4]。洪水来临易被淹没,所以在设计区域内,利用最小干预措施,尽可能保持地理风貌,在此基础上适当考虑耐冲刷浸泡的人工建设形式,增加湿地的体验效果。同时,将人类主要活动空间及设施布置在不易淹没区域,降低维护成本的同时,提高居民参与度。(2)恢复滩涂的动植物生境。构建生态护坡的同时,以流域小块绿地向周边进行渗透、延展,形成连续的网状绿化系统。在河滩及岸旁建设湿地栖息地,为生物提供繁衍场所,增进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的种类,增强生态系统抗破坏性和稳定性。(3)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梳理当地的文化,提取当地特色人文精髓和水文化内涵,通过因地制宜设计景观小品和公共设施、文化载体,不仅可以创造丰富的景观,并能更好的反映河流地域人文历史,立体的展示地方特色、精神,提高整体水环境品质。2.2.3设计内容(1)适当适建的护坡设计。护坡连接了河水与陆地,对于滨河区十分重要。在河道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堤岸护坡需具备固土和抗冲刷能力,尽量减少刚性人工结构,加强护坡的视觉观赏效果,使生态与美观兼具,同时还要适当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针对现状河道问题,采用草皮护坡和抛石护坡相结合的驳岸方式。在河道下切位置压石固脚,减少河水的冲刷,防止河岸线受侵蚀破坏,选用自然形态的较大河石,间隙结构可以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有利于水中微生物的生长和土壤中的物质交换,实现生态平衡的目的。间隔一段距离搭配多种植物造景,打造局部滨水小景。丰富河道风光,提高景观观赏价值。(2)生态亲水设施设计。观水赏水可以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亲水设施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堤坡式亲水、平台式亲水、栈道式亲水,通过不同的形式或组合达到亲水目的。结合项目场地的特性和尺度的考量,当人离河面在30~50m时可以看清事物引起观看者的共鸣,因此宽阔的河面要有疏朗的亲水设施相互衬托,面积较小的河面适宜突向水面的步入式亲水设施和蜿蜒细长的亲水步道。综合考究设计在文石河浅滩区域选用了高栈桥式亲水,夹堤段结合驳岸道路设计采用了堤坡式亲水。高栈桥设计以堤顶为水平建设木栈桥,临江而上,视野更为开阔,高度比肩大树冠顶,打造全新的视角,营造大气磅礴的景观氛围。堤坡式亲水设施兼具了生态固岸护堤的功能,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了充分的结合提升。(3)生态道路设计。道路作为景观设计重要要素之一,也是生态性景观建设的一大方面。堤身二级阶地处的游步道,考虑有行洪要求和长时间水淹的情况,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现浇而成。临文石河浅滩区域所设计的曲形多功能游步道,色彩上继续延续峡江水利枢纽彩色飘带元素,采用橡胶跑道的地面材质,与动感的曲线相呼应,增添空间灵动、活泼感。采用透水性能好的橡胶地坪材料铺设,作为环保新型材料,蜂窝状孔隙结构,透气、透水富有弹性且重量轻,使雨水二次利用,为植物和微生物的存活提供资源。(4)水文化设计。从该地域历史文化着手,深入挖掘水利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名人传记,提炼整理具有时代意义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以时间为线串珠成链,结合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提炼出具有该项目水文化特色内涵的基本框架。在该项目现有建筑交通设施基础上进行文化载体建设,设计了桥面文化长廊,防汛指挥部建筑外立面水文化宣传专栏,堤顶道路采用景石和景墙的方式,宣传展示水文化特色内容。利用景观小品低生态影响的人文活动,深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内涵,将人文娱乐、水文化宣教以最和谐、自然的方式融入整个景观环境中,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3建设成效
(1)在护坡改造中采用草皮护坡和抛石护坡相结合的驳岸方式,河岸带以水生植物造景,既起到了固土抗冲击的作用,也保护提升了河岸湿地生态环境,同时兼顾了美学的需要,营造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2)在亲水设施景观改造中,将原有的单一岸线改造为三个层次的岸线空间体系,即亲水步道、骑行游步道、高景观栈桥,三道合一,以此形成立体亲水活动系统,丰富场地的高差变化,增进人与水的互动关系。居民可以在河岸散步、骑行或慢跑,体验自然且富有变化的岸线空间带来的不同感受。(3)在水文化提升改造中,充分挖掘了奶奶庙堤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传记,结合当代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提炼出本项目水文化特色内涵,丰富了当地水文化底蕴。多种文化载体的建设,提高了水文化宣传的社会效益。
4结语
本文通过对奶奶庙堤防提升工程的设计,在保障防洪功能前提下,探讨总结了堤防工程与生态景观相结合的设计思路和原则,把堤防工程从单一防洪功能向景观性、生态性方向延伸,满足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也为堤防工程除险加固、河道治理、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等水利工程生态设计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黎文豪.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的滨水景观设计研究[D].沈阳:鲁迅美术学院,2021.
[2]陈圆圆.基于水质净化的城市渠道化河流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3]赵伟.弹性景观设计理念在滨水环境中的应用与研究———以安丘大汶河湿地公园为例[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8.
[4]周啸男.漯河市沙澧双河汇流沿岸弹性景观设计[D].开封:河南大学,2018.
作者:张兰婷 单位:江西省水利科学院
- 上一篇:水厂饮用净水改造工程设计探讨
- 下一篇:人性化护理在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应用
精品范文
10景观设计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