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路径及建议

时间:2022-10-11 08:59:27

导语: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路径及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路径及建议

摘要:在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动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与数字融合是必然趋势。本文基于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了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面临的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数据共享体系不完善、农村电商供需两端存在失衡风险、农民数字化素养有待提升等现实障碍,并提出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补齐数据共享体系管理短板、优化农村电商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水平的路径建议,以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数字经济;农业农村数字化;乡村振兴战略

2021年4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指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其规模已达到39.2万亿元,较2019年增加3.3万亿元[1]。同时,数字经济的增速是同期名义GDP增速的3倍多。数字经济作为工业经济后的一种新兴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数字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农业不断融入数字化发展进程,政府也出台政策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如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强调,要促进农村教育、医疗等方面与数字经济结合,构建乡村数字惠民便民服务体系。从国家颁布的政策来看,农业农村数字化将是我国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一、农业农村数字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

(一)农业农村数字化推动农户提质增收

数字经济所引发的“虹吸效应”能为农业生产、经营、销售、流通等方面赋能。加快推动农业领域数字化赋能,有利于农户实现从“会种植”向“慧种植”转变,补齐农业领域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短板,从而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从需求侧角度来看,农业农村数字化引领小农户采用集约化、绿色化生产模式。目前,我国农业种植易受到天气、虫害、疾病、土壤水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面对消费者需求时处于劣势地位。通过运用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收集农业大数据,开发出各种数字种植系统,如植保无人机、农业气象站、遥感卫星影像等被应用在农产品的精准采摘与精准施药过程中,从而保证绿色化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实现农户提质增收。

(二)农业农村数字化弥合城乡“数字鸿沟”

一方面,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低是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但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开始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截至2021年11月末,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行“村村通宽带”,疏通了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信息脉络,使乡村加快跟进全国高速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城乡生产要素交换不平等拉开了城乡差距。而网络资源具有开放性强、来源广泛等特征,通过运用网络资源搭建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共享平台,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有序流动,能够使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化,从而打破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技术壁垒,最终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我国农村应抓住机遇,不仅要推进城市工业品进村,还要推进农产品进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用农业农村数字化建立城乡之间良性互补的经济内循环[2]。

(三)农业农村数字化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国各行业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移动菜篮子”“直播带货”等数字化零售模式在这种特殊形势下应运而生。商务部发布的商务大数据监测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9549.3亿元,同比增长21.6%[3]。通过电商平台的产业集聚能力,降低了农产品运输成本,减少了不确定性风险,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销售成功案例出现在大众视野。如冠有“中国绿色名县”之称的漳县,全县11个乡镇、25个村打造特色高原夏菜,凭借抖音、淘宝等平台直播带货,有效缓解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农民运用云超市、微信小程序等平台进行农产品线上销售,拓宽农村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使农民从传统的农户身份转变为网络电商,从而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激活农户的消费市场。

二、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现实障碍

(一)数字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需要依靠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支持,建设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但目前部分农村依然存在地域范围广、人口零星分布的情况,导致硬件设施搭建困难,阻碍了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一方面,农村信息设施建设成本高。虽然我国现有行政村已实现“村村通宽带”,但单纯的宽带接入并不意味着实现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偏远,宽带价格受搭建成本、维护成本等多种因素影响,明显高于城市的宽带价格,再加上网络信号差的问题,给后期打造新基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农村数字化交易体系滞后。虽然农村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但网络的畅通性、安全性不高,并且农民的金融知识薄弱、抗风险能力低,导致农村的线上支付体系、金融体系略显滞后。

(二)数据共享体系不完善

数据共享程度与信息化程度成正比,在农业领域建立数据共享体系有助于提高信息流通效率,减少闲置资源的浪费。目前,我国农村数据共享体系尚不完善,体现在数据管理薄弱及共享力度不足两个方面,导致农业全产业链各利益主体信息不对称。从数据管理方面来看,农村各地方政府在数据收集方面分工不明确,管理人员“各自为主”,可能存在不同岗位收集同种数据的现象,进而产生“数据烟囱”,给农民增加了大量无意义工作[4]。同时,政府也未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造成数据质量低下、有用数据缺失的局面,使得企业只能获取局部数据,不利于搭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数据桥梁。从数据共享内容来看,我国农业大数据共享力度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大数据共享需要采用高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并公开,而部分农业地区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欠缺大数据共享的技术支撑,无法形成有效的数据监管体系,从而增加了涉农领域数据泄露的风险。

(三)农村电商供需两端存在失衡风险

我国农产品仍主要依靠传统销售模式,如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传统模式逐渐暴露出消息传导滞后、消费者认可度较低等弊端,严重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在这种形势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成为广大地区农产品上行的重要路径。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差异化较大,许多偏远地区交通不发达,再加上不同类型农产品运输条件不同,尤其是冷链物流技术体系滞后,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使某些农产品滞销,物流成本上升。另外,农村电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商家不注重售后服务,对农产品数量信息掌握不全,出现订单与发货量不符的现象,致使农村电商供需两端存在失衡风险。

(四)农民数字化素养有待提升

农村地区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能够开发出多种形式的“乡村+”项目,吸引城市消费者参与,成为数字经济发挥作用的一片蓝海。而农民作为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主体,大多面临教育水平低、培训力度低、青壮年人才缺乏的现实困境[5]。202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与城市居民相差较大,且农民的数字素养远低于其他职业。虽然智能手机、电脑等数字化设备已在农村普及,但农民数字化增收能力非常低,使得农民忽视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农民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弱,仅把智能手机当作娱乐消遣的工具,没有用它学习农业专业知识以及数字化操作技能;第二,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大量年轻人口流入城市,留下的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种植方式,造成专业型技术人才短缺的局面,无法满足农业农村数字化人才需要。

三、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健康发展路径建议

(一)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首先,要提升“新基建”水平。“新基建”能够改善农村信息网络,带动农村数字化发展和智能化升级。因此,建议在农村原有宽带接入的基础上,快速推进千兆光纤、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覆盖农村。在有需求的地区建设5G基站,实现5G“村村通”,解决农村网络信号差的问题,让农民享受“满格幸福”。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方面,基层政府可以建立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标准体系,保障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的资金运行,避免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鼓励企业投资农村地区,从而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以企业为辅的资金供给机制,以此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最后,要健全数字化交易体系。农村基层干部可以采取走访、广播的形式,定期给农民普及金融相关知识,并健全相应的征信体系、建立信用风险担保机制,以此强化农村的数据监管体系,提高农民销售数字农产品的安全性。

(二)补齐数据共享体系管理短板

随着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成为我国大数据产生的重要领域,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仍存在数据冗杂、开放力度不足等问题,从而衍生出数据数量多、质量低等问题。因此,必须拔掉“数据烟囱”,实现地方政府对信息的协同管理。具体而言,第一,国家要尽快出台针对“三农”领域的数据开放政策,明确农业大数据可共享内容,建立数据信息服务平台,从而有效连接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数据共享。同时,加大农业数据向社会开放力度,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第二,在收集涉农数据时,地方政府要制定采集数据标准体系,管理人员按照标准明晰权责,对农田资源、疾病防治、气象监测等数据分类整合,提高数据的准确性,避免重复性工作。第三,要完善农业大数据安全监管体系。通过设置风险等级安全防范系统,常态化风险评估工作,有助于及时化解数据泄露危机,进而补齐数据共享体系管理短板。

(三)优化农村电商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信息贫困现象,不仅农民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不及时,农业生产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建议优化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实现与消费者的精准对接,进而解决农村电商供需两端失衡风险。从政府层面来说,政府要发挥头雁效应,推广地方特色农产品,着力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宏观政策方面的指导,根据农产品自身特点,对农产品市场需求量进行精准预测并反馈给农户,再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在农产品运输方面加强与冷链物流企业的合作,实时监测农产品质量[6];另一方面,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定期在农村地区开展创新创业比赛,鼓励农民加入电商行列,并按照平台运营质量、农产品销售数量等标准给予相应奖励。从农民个人层面来说,农民要增强数字化意识。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不能单靠政府实现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必须建立政策引领、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多方合作机制。

(四)着力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水平

农村地区“空心化”现象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必须着力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水平,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数字化人才队伍。从培育本土人才角度来看,应开设面向中老年群体的技能培训课程,鼓励运用智能手机发展农业生产,发挥智能手机的功能效应,使农民成为“数字新农人”。同时,青年群体能够对数字化技术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并且思想观念先进。因此,对返乡青年要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因人分类制订培训计划、建立考核体系,使其具备发展数字农业的能力。从引进外部人才角度来看,国家应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并落实返乡安家补贴。同时,鼓励高校开设数字农业课程,从而更好地为农村地区培育高素质人才。

作者:尹燕瀛 李桃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