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英语专业翻译课实施路径
时间:2022-10-09 14:55:07
导语:高校本科英语专业翻译课实施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以省级线下一流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为例,积极探索在翻译课程教学中如何建设教学思政话语库、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构建含有课程思政维度的教学评价方案,以助力培养既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及文化自信,又具有扎实翻译能力,能有效从事我国社会生活各种翻译实践活动、传播中国声音的翻译人才。
关键词:翻译课;教学思政话语库;思政教学模式;思政教学评价方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等文件多次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20年5月,教育部正式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标志着“课程思政”在我国进入了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的前沿和热点,也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与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议题。
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肩负着专业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双重使命,其思政教学是“隐性”的。高校一线教师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融盐于水、润物无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亟待深入研究。翻译课作为高校本科英语专业核心必修课程,融人文价值与思政功能于一体,其目标在于翻译知识传授、翻译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具体而言,其知识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英汉语言与文化的异同及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英汉互译的方法与技巧;能力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翻译知识技能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翻译能力及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价值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严谨踏实的翻译习惯、高度负责的职业操守、谦虚好学的学习理念,树立服务国家翻译与语言战略的意识和担当。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翻译课在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知识与技能扎实、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翻译课“天然”的思政优势,将思政教育无缝嵌套于翻译课教学全过程,既是新时代翻译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翻译课本科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指标点与教学改革的难点。学界围绕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已开展了系列研究。如骆海辉、李云涛[1],司显柱[2],夏党华、黄群辉[3]等探索了在翻译课程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主题元素,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杨正军、李勇忠[4],董琇、丁爱华[5],李蒙[6]则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与方法。虽然翻译课程思政已得到翻译教学一线教师的关注,但研究广度与深度都亟待拓展。《翻译理论与实践》课一直是怀化学院本科英语高年级专业能力模块的核心必修课,在师资配备、教学改革和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影响力。2008年,该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期间,该课程组通过国内外进修访学、攻读博士、承接地方翻译与语言服务项目的方式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翻译理论水平,提高翻译技术,提升翻译实战与项目管理能力。课程建设过程中,团队注重合作与研讨,在“重组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等方面积极尝试。与此同时,团队自主创建了超星网络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并将“传神智能翻译教学与创新实践平台”引入日常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2019年,该课程被认定为“湖南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课程组精准对标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观测点,进一步强化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两性一度”的建设标准,扎实推进“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与课程资源,全力建设着眼于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金课”。基于以上,笔者以自身主持的省级线下一流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为例,积极探索在翻译课程教学中如何建设教学思政话语库、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构建含有课程思政维度的教学评价方案,以助力培养既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及文化自信,又具有扎实翻译能力、能有效从事我国社会生活各种翻译实践活动、传播中国声音的翻译人才。
二、挖掘教学素材的思政价值,建设翻译教学思政话语库
翻译教学话语,包括课堂话语、教材、教辅材料、阅读材料和练习材料等语篇[2]。作为教学素材的翻译教学话语在确保对接国家翻译语言服务行业需求的同时,还要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从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的角度,翻译教学话语必须涵盖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相关的语言理论和翻译理论素材。但知识技能与价值责任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的翻译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翻译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功能。具体而言,翻译教学话语的价值引领功能包括弘扬中文语言表达张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国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避免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及对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与民族认同的错误认知等。建设具有积极价值引领功能的翻译教学思政话语库是个系统工程,需充分挖掘、提炼并整合各类翻译教学素材中的思政元素,并使这些思政元素语篇话语化,成为一个融开放性与自足性于一体的话语库。笔者所主持的一流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经过团队成员多年的探索与积累,通过以下途径初步建成了一个能较好满足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思政话语库。
(一)充分挖掘基于教材的翻译教学思政素材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先后使用傅晓玲的《英汉互译高级教程》、陈宏薇的《汉英翻译基础》、郭著章的《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四版)》、冯庆华的《汉英翻译基础教程》等教材。这些翻译教材在编排内容、方法与原则上各有千秋,涵盖了译者素养、语言自信、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在译者素养方面,我们主要通过古今中外翻译家的辉煌事迹塑造译家楷模,让学生知晓合格译者需具备的条件及如何提高自身素养,形成“真善美”的翻译伦理取向与“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语言自信方面,我们主要通过英汉语言的对比与互译,培养学生对汉语语言文字的自豪感,知晓如何提高自身母语水平,以便在翻译过程中能充分发掘和弘扬汉语言的表达张力。在文化自信方面,我们主要通过对蕴含丰厚文化内涵的习语、颜色词等文化特色表达的英汉对比与互译,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这些基于教材的思政元素,是翻译教学思政话语库的主基调。
(二)紧跟国际国内时事,更新时政翻译教学素材
作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专业课的教学应紧密联系时代需求。翻译教学也不例外,教学素材应紧跟国际国内时事,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翻译教学应充分发挥服务国家语言战略,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国家对外话语传播体系的价值功能。《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通过选取英语世界、ChinaDaily、CATTI官网、中国翻译协会官网、《中国翻译》、CHINATODAY,TheWorldofChinese,China&TheWorldCulturalExchange等公众号、网站及权威期刊中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时代感的国际国内时事话语作为学生阅读和翻译的素材,培养学生翻译中国,了解世界、服务国家语言与翻译战略的责任与担当。
(三)充分激活地方美育文化翻译教学思政素材
本课题研究开设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所在单位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该市有13个县区,涵盖侗族、苗族、土家族、瑶族等46个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化美育资源。本课程组依托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武陵山片区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湖南文化遗产翻译与传播基地”,围绕中国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翻译、少数民族对外译介、地方特有景点外宣翻译、怀化市政府门户网翻译等地方外事翻译项目与活动,拓展翻译课程思政空间。逐步建立了包括对外译介文章30余篇、译著近10部、译文300多万字的地方美育文化翻译教学思政素材库。选取这些思政素材作为日常翻译教学中阅读与翻译材料,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宣传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服务当地涉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识与责任。
(四)高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各类翻译课程库的思政素材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基于自建的超星网络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将“传神智能翻译教学与创新实践平台”、中国大学慕课、智慧树、学堂在线、超星尔雅、学银在线、智慧树网等网络教学平台上的翻译课程资源库引入日常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助力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翻译教学思政话语库。其中自建的超星网络教学课程网初创于2010年,经过多年的课程资源建设与线上辅助教学实践,已成为线上阅读与翻译资料丰富、融课外自主学习、课内师生互动于一体的教学平台,目前受益师生已逾千人。该课程网包含大量由本课程组成员共同积累和开发的思政素材,主题涉及国内外时事、地方美育文化、涉外经济、教育、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等。
三、以“翻译工作坊”为交互平台,创新翻译思政教学模式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是以“翻译工作坊”为交互平台,以学生为中心,以翻译过程为导向,以翻译任务为依托,以小组讨论、协同操作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策略体系。以“工作坊”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大量翻译实战演练,使他们在讨论、合作中学习、领会翻译过程的适用原则,把握翻译的本质、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提高从事独立性或合作性翻译项目的能力。课程组通过翻译真实项目的操练与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翻译职业规范、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服务国家语言战略的意识,从而实现翻译专业技能培养与价值素养引领的有机融合。如笔者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曾以怀化芷江受降纪念馆的旅游外宣资料作为教学素材进行授课。在授课过程中,笔者不仅结合材料讲解翻译的策略、方法与技巧,讲解翻译用词的准确性,也结合时代的发展讲解受降纪念馆的历史、价值与意义。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在做中学,有效激发学生对翻译职业的认同与责任感,培养爱国热忱,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服务地方与国家语言战略的使命感。
四、线上线下结合,构建含有课程思政维度的翻译教学评价方案
为确保翻译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课前、课中与课后这些具体的教学环节要融入思政元素,课程评价环节也要严格贯彻对思政维度的考量。在信息化教学时代,完整的翻译课程教学评价设计应涵盖对学生“翻译知识、技能及价值素养”三维目标达成情况的多元考核。对课程思政维度的考核与评价应在翻译课程教学评价中有多种体现,包括线上线下学习任务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学生互评与自评、众评、教师评、行业导师评”等多重主体综合评价等。《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主要利用传神智能翻译教学与创新实践平台、超星尔雅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公众号、权威网站和期刊中含有思政元素的时政、地方美育文化类素材,给学生布置阅读与翻译的任务。线下主要面授讨论知识模块。不管线上还是线下,都注重开展多维翻译实践评析,考核要素涵盖语言知识、双语转换技能和译德素养,即考查学生是否掌握翻译的标准与方法、英汉语言与文化的异同,是否形成良好的翻译习惯和职业规范,是否树立语言文化自信和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评价方式包括学生互评与自评、众评、教师评、行业导师评。日常翻译教学过程中,课前、课中与课后环节布置的线上与线下学习任务共同构成该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对象,与期末考试环节的终结性评价同等重要。
五、结语
教育部颁发的《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指出,“本专业学生应该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7]。翻译课作为本科英语专业核心课,在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而言,包括翻译知识传授、翻译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个方面。在价值引领方面,翻译课具有天然的“立德树人”优势,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及文化自信,养成良好的译德与译风,树立“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语言服务意识。《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通过构建融教材、时事、地方美育文化、网络教学平台思政素材于一体的翻译教学思政话语库,采用以“翻译工作坊”为交互平台的翻译思政教学模式与含有课程思政维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译教学评价方案,对高校本科英语专业翻译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实践显示,这些实施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将思政教育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翻译教学全过程,有助于培养“德艺双全”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骆海辉,李云涛.基于教材的翻译课程“思政素材”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06):16-21.
[2]司显柱.翻译教学的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J].中国外语,2021,18(02):97-103.
[3]夏党华,黄群辉.“四史”教育融入翻译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外国语言与文化,2021,5(02):86-93.
[4]杨正军,李勇忠.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中国外语,2021,18(02):104-109.
[5]董琇,丁爱华.英语专业翻译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外国语言与文化,2021,5(02):71-77.
[6]李蒙.翻译教学中课程思政的两个维度和四个层面[J].外语教育研究,2021,9(04):38-43.
[7]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普通高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1.
作者:贺桂华 文月娥 单位:怀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 上一篇:地域文化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 下一篇: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