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时间:2022-10-09 14:52:02
导语:地域文化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域文化差弄是客观存在的,从全球范围看表现为不同的国家文化与民族文化,从国家层面看表现为不同的地方性文化。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考虑到地域文化差异,文学翻译者在翻译作品时需要充分理解文化元素,同时还要基于目的语受众的文化接受能力采取合适的表达方式参考《地理科学进展》和《外语研究》期刊中的相关文献,可以充分了解地域文化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并探索文学翻译的有效策略C地域文化差异会导致人们在事物认知、思维模式、价值观、社交礼仪等方面存在差异甚至大相径庭,如果文学翻译中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差异,则很容易造成误解。
首先,在事物认知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多差异,如“东风”在我国文化中是春天的象征,“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便是用“东风面”借指春天,但在英国文化中“东风”却与春暖花开没有任何关系,而是用于形容寒冷气候的,究其原因是英国地理位置特殊,英国东面与欧洲大陆相接,西面与大西洋相连,春天到来时暖风是从西面吹来,因此“西风”在英国是温暖的,“东风”反而是寒冷刺骨的。正因为如此,将“等闲识得东风面”翻译成英语时,如果使用eastwind则会让英国受众出现误解,使用westwind才是正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文中所有的“东风”都能译成westwind,因为“东风”还有很多引申义,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东风”喻指最后一个重要条件,如译成getallreadyexceptwestwind,会让英国受众难以理解,正解应为getallreadyexceptthecatalyst〇其次,在思维模式方面,西方人偏重逻辑思维,在科学研究、文学创作等方面重视逻辑关系构建;我国文化中感性思维十分突出,讲究形神兼备,很多事物之间虽没有逻辑关系却能通过表意、表形过程建立联系。如“女大十八变”这一俗语源于北宋僧人释道原所著的《景德传灯录》中一个关于龙女有十八般变化的故事,后来经过演变成为俗语,其中“十八”虽是数字但并不是指女孩有十八处会发生变化。
对这样的思维模式差异,文学翻译者要灵活应对,仍以“女大十八变”为例,如果进行直译,西方受众会依托逻辑思维去探究“十八变”具体包括哪些变化,使得他们不能正确理解这一俗语的含义。同样,在将英美文学翻译成中文时如果采用直译方式,翻译结果可能会索然无味,如将泰戈尔的诗句letlifebebeautifullikesummerflowersanddeathlikeautumnleaves进行直译会缺少意境,加入一些修饰词则能吸引眼球,如译成“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再次,在价值观方面,西方人重个性、尚自由,并且在交流过程中直白大胆,而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庸”为核心,守规矩、重集体、谦逊委婉等是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价值观的差异会对文学翻译形成一定阻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翻译者对文学作品的内涵难以准确把握,造成翻译结果与原著偏离较大;二是翻译作品难以被目的语受众接受。对于前者,需要翻译者不断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充分了解与体会异域文化价值观精准把握原著精髓;对于后者,可以通过挖掘价值观相通之处来引发受众共鸣,如中西方对“和平”“友爱”等有着共同追求,如果在翻译过程中有目的地增加此类元素,有利于提高受众好感度,使翻译作品成为价值观交流的重要途径,为增加共性、減少冲突作出贡献=最后,在社交礼仪方面,西方人直率奔放,中国人含蓄内敛。
社交礼仪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作品中也会被着重塑造,通常用于表现地域特色与刻画人物性格,因此在文学翻译中需要给予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翻译者在翻译社交礼仪时往往一笔带过,使得一些细节被忽略,这虽然对文学作品总体要旨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会使文学作品显得单薄和粗线条,如《红楼梦》中包含很多礼节性内容,如果得不到良好翻译,会让这部作品失去特色与韵味,只是将简单直白的故事内容呈现给目的语受众。同样,西方的绅士文化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如《基督山伯爵》中描写决斗场景时更多的是“彬彬有礼”,剑拔弩张的气氛甚少,这与决斗是一种绅士文化紧密相关。如果不能将绅士文化体现在翻译结果中,对于异域文化受众来说会产生很多疑问,不利于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我国,不同地域之间也存在社交礼仪差异,如藏族的哈达礼仪、满族的请安礼等,当这些礼仪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时,必须得到准确翻译才能更好地表达不同民族的特色风俗,从而为民族文化传播打下基础。
作者:郑永梅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一中学
- 上一篇: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思考
- 下一篇:高校本科英语专业翻译课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