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文化对接育人教育的实践路径
时间:2022-10-09 10:41:37
导语:产业文化对接育人教育的实践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自诞生之日就成为我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升级、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不断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改革,突破旧模式,通过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势,进一步围绕高职教育目标进行积极探索;在开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将两者融合形成对接育人产业文化,通过产业文化的育人优势,进一步实现高职教育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业文化;育人;实践
一、前言
从当前社会就业与创业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仍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没有彻底解决人才供给不足的社会问题。由于产教融合衔接不精准、协作关系不密切、合作内容不具体,导致产业文化对接育人的效率始终较低,因此,要培养出更多具有产业文化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还需要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使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相融合,以实现产业文化培养人、教育人,提高人员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校企合作中产业文化对接育人的意义
(一)文化育人是开展教育的本质
文化本质是一种对人劳动价值进行衡量的一种标准,也是人类利用劳动有目标地将大自然中的“自在之物”转化成“为我之物”的能动性活动,延续下来的解决人类自身生成和发展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文化是“人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对象(化物)的同时也在实现人的自我塑造、自我发展和自我体现,并且把人确立为社会‘主体’的人,体现自身的主体价值和精神气节(化人)”。文化教育能够指引人生长和发展,不管任何阶段遇到问题和变化,人们总会结合其文化教育的成果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解释,进一步探索出新的促进和谐发展的路径。因此,社会教育的本质就是进行文化育人。
(二)产业文化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内容
校企合作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促进产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结合,进一步完成育人目标。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产业文化合作育人成为新的方向,在《现代职业教育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实际上,这也是对校企协作提出的一种要求,要求通过高质量的产教融合来进一步促进高校面临的“文化育人”问题能够获得高效解决。现阶段,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发展,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变化,对于怎样促进人才供给难以满足企业发展实际需求的社会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如何确保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现阶段产业文化育人机制中的重要内容。
(三)融合产业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
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相比,产业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十分落后,“整个职业教育的产业文化育人也处在探索起步阶段,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1],出现了高校育人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矛盾。基于此,要强化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力度,在职业教育中融入产业文化,培养出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尤其重要。
三、校企合作中产业文化对接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紧密共建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1.建设特色产业学院随着高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产业的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校企合作模式也进一步产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专业对接企业变成对接产业链,构建更加高效、科学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时,应选择当地重点企业来共同打造“产业学院”,利于促使高职院校获得更深层的多元化发展。例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就利用与政府还有重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很多特色学院,如援外培训院校和卓越技师学院等,对校内与校外的资源都进行了整合,进一步构建起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了外包学校和跨境电商学校还有模具院校等,为省内还有市内重点产业提供服务,全面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发展趋势。利用这样的全面性跨界平台的搭建,促进合作育人长效机制的建设。2.构建学校、产业园合作新模式高职院校的一些功能越来越突出,“应用性科研”“社会服务”都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新增加的服务,这种变化导致院校空间形态的改变,高职院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跟其步伐。例如,越来越多的职业技术学院和地方政府一起合作共建产业园、创业园,这些园区不仅有高校的支持,也有当地政府的扶持,还有企业、研究机构的优势等。这是典型的校园、企业融合,打造一种新的模式,多个主体参与、政府支持、高校参加、企业主管运行,园区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管理,汇聚政府、高校及相关企业力量,注重区域产业基地战略设计和产业集群发展,培育特色区域产业集群。
(二)建立健全全方位育人机制
1.以优秀产业文化铸就正确价值观合作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技术研发的成果提供给区域企业,帮助转化其科技成果,做好人力培养,这些服务有助于高校和企业协同发展。上述多元化的商业环境中使这三方面紧紧相连,即高校人才的培养、产业文化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高等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等方式,实现机制和制度创新,实现人才培养、教育服务,而这些会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转化[2]。一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研究院合作成立的创业园、研究所等,将有效助力企业和高校学生的能力培养,这些平台将学生掌握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变成实践所得,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了课堂所学知识,并对他们就业后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提前掌握了企业所要求的业务能力,以及所要求的工艺;另一方面,将某行业的模范员工,带入校园时间课堂,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贴近于现实工作,有利于引导学生加强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企业的发展、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2.通过第二课堂实践规范职业行为打造第二课堂开展产业文化教育。学生入校开始就进行全面的培养,讲授工业文化发展史教育,促进学生了解基础知识、工业发展和工业现状,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上企业对于员工的实际要求,让学生了解就业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懂得现代生产背景,了解世界工业最新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打造第二课堂增加体验训练。例如,机械手工制作、家用电器安装、行业安全训练等,根据专业特点,增加技能训练,科普文化,产品开发过程等增强学生工业意识的实训项目,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创造性;可以通过对产业博物馆、名企发展史的参观学习,加强学生对于产业文化的了解。
(三)建立“双促进”师资机制
1.加大产业文化与教学的联系区域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快速增长,有利于当地特定高职院校的发展,对于教师培训也会有更好的资源基础。增加与教育机构合作的企业数量,以理论联系实际,参与产业文化发展,提高知识和技能,扩大生产活动的范围。在上述活动中,可以加强行业理解,培养创新思维,并与当地经济发展保持产业联系,参与讨论高等教育教学指导方针的制定,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2.为教师提供实践基地选择行业领先的大中型企业,打造“双师双能”师资培训基地,培养“双影响力”专业带头人、名师、骨干教师[3]。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源交流,相互培训和相互管理机制。从多家大公司选拔水平高、影响力强、专业培训水平高的行业代表参与教学。学校提供为满足公司的研究和培训需要的设备以及能够更好地满足公司员工学习和使用的技术活动场所。培养具有双师型、高技术水平、实践教学能力强、社会服务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以及愿意参与的中青年教学专业人才。建立一支思想高尚的兼职教学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带动越来越多学生主动进行行业了解,加强实践操作,促使学生加强对工业文化的了解,掌握工业的总体状况,并以校企间合作的形式参与技术变革。3.改进考核机制,促进产业文化对接育人学校要为教师创造好的环境,以促进教师在提升文化素养的过程中参加各种合作活动。应当在学校内营造产业文化育人的氛围,使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加强自身文化底蕴的积累,并且提升相关的育人能力。良好的工作效果离不开激励制度的建立,建立好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师在改变新教材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推动新的教学理念形成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四)在实践教育中加强产业文化的融合
1.在课改的过程中进行融合根据调查研究可知,大多数职业院校基础课程占比较大,例如,英语、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和体育课程所占据的比例过大,使得产业文化教育融合的课程设置空间大大压缩。因此,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当进行改革,加大产业文化的融合力度,通过对于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增强专业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加强传统文化、产业文化、工作的价值观教育等相关课程的设置,更加注重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用到的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如工作技巧和工作能力等。在余祖光的《产业文化读本》中,其对于各个产业的优秀文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说明,例如,服装业、食品行业和建筑行业等,可以借鉴这些文化开设相关的课程[4]。其次,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参与感,要注重学生在课程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减少其单方面的被动性接受知识。可以借鉴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他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实战为主讲授知识为辅,尽量做到多做少说,通过实践过程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最后,在对于课程进行评价和考核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企业文化的融入,加强对于企业文化等相关理念的考核与考察。2.将现代学徒制度融入教育体系中在德国及瑞士等制造业发达且制造水平较高的国家,他们十分重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利用学徒制度进行培养。根据相关的调研结果可知,在他们500多人以上的企业当中,学徒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占据90%以上的比例。瑞士对于人才的培养包括三个环节,主要利用学校的课堂和企业的实践以及产业的培训三个方面进行的,学徒制度在他们的企业中起到良好的应用作用[5]。2014年,我国也出台了相关的学徒制度文件,在该文件中我国明确了现代学徒制度的地位。并且提出要加强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的完善,将学徒制度作为我国重点推进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以及企业的合作上融合程度较低,并且产业文化也没有较好地融入学校的教材中。在长商职业学院的教育实施过程中,现代学徒制度发挥了良好的教育作用并且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聘请了湘菜学院出名的文化领军人物许菊云大师作为学校的教授,并且成立了相关的工作室。通过学徒制度创新了学校的教学方式,通过对于烹饪技能的授课过程,将产业文化传达给学校的学生,使得学生对于企业文化、产业文化有着更好地理解,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职业、行业,找准自身定位,也为职业教育拓宽了实施的路径。
四、结语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社会地位始终不高。虽然近几年在国家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在政府高度重视的推动下,高职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文化育人方面仍然存在较严重的短板。未来,高职院校更应该提升文化育人重要性的认知,并逐渐提升文化教育的水平。结合校企合作中的产业文化优势,以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产业文化育人的教育实践活动,立足产业、服务产业、融入产业,建立外部协同共治、内部全方位育人的治理模式,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高连凤.论产业文化育人在湖南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J].休闲,2019(5):179,181.
[2]李亚茹.产业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生成路径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8):73-75.
[3]王辰.产业文化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0):81-85.
[4]赵慧.产业文化育人视野下高职学生现代职业素养培育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5(9):97-99.
[5]毛大龙,王孝坤.职业院校产业文化育人能力与内在环境优化[J].高等职业教育党建与思政工作研究,2014(04):98-104.
作者:石国鑫 单位:长春财经学院
- 上一篇:黄河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
- 下一篇: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在建筑施工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