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趣味应用题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09 08:45:11

导语:小学数学趣味应用题教学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学数学趣味应用题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的练习题目中,应用题是解题难度较高的一类,通常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除了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外,还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传统模式下的应用题教学缺乏多变的教学手段与趣味性的教学方法,部分学生对应用题产生了畏难心理,在相关练习中长期保持着被动学习的状态,阻碍了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为打造趣味浓厚的应用题教学课堂,为数学课堂带来快乐的氛围,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应用题教学的改进手段,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应用题教学;趣味教学法

应用题集问题分析能力、计算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于一身,在数学教学中具有较高地位,相关题目的讲解通常会占用较长的课堂时间.然而,即使教师为应用题教学安排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学生对应用题的解答情况仍然不够理想,往往是题目条件稍加变动,学生便陷入思维误区.由此可见,学生并未真正掌握应用题解题技巧,其思维能力尚不足以解决复杂的应用题[1].为了改变应用题教学的低效境地,数学教师应调整教学思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其受趣味教学手段的吸引展开主动学习,全方位地提升应用题解题能力.

一、创设真实情境,改善课堂解题氛围

情境教学法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过程为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要素搭建情境与引领学生体会情境内容,相较于常规的教学手段而言,这种做法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构建起生动有趣的课堂.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看见”学生,将学生的兴趣爱好纳入教学设计的考虑因素,这就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应尽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以符合学生接受能力水平的方式呈现情境内容,从而满足学生对趣味学习的需求,达到改善课堂氛围的目的[2].值得注意的是,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背景各不相同,不同题目所延伸出的知识应用方向有较大区别,因此,数学教师在使用情境教学法时应把握各类题目的突出特征,根据题目的主要特点创设情境,凸显情境的真实性,使学生在探索前进的过程中深度思考应用题字里行间潜藏的数学信息,高效地梳理信息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在充满趣味的解题过程中得到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中“负数”相关的应用题时,教师发现学生处理负数有关的计算常常会忘记改变计算符号,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相关应用题时,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负数在题目中的具体含义,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思考的方式自查计算结果.数学教师可结合下面的题目创设测量山峰高度的情境:某地区的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就下降0.5℃.甲、乙两人想借助这一规律测量山峰的高度,甲站在山脚,乙站在山顶,甲、乙同时测出的温度分别为3.5℃和-2℃.你知道山峰多高吗?根据题意,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爬山”的情境,将讲台的左边设定为“山脚”,将右边设定为“山顶”,邀请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甲、乙两人.开始时,甲、乙两人都站在“山脚”,随后乙朝着“山顶”前进.在此过程中,乙每走一步(代表100米)停顿一次,第一次停顿时,教师提问:“现在乙在的地方气温是3℃,那么这里的海拔高度是多少?”以此类推,直到乙到达“山顶”,学生根据之前的累加已经得知应用题的答案为“山峰高1100米”.这时,教师再让学生从算式的角度理解题目,即思考“本题为什么用‘3.5-(-2)’而不用‘3.5+(-2)’来计算”.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了题干信息的逻辑关系,并在观看实际互动的过程中得到了愉快的心情,使课堂氛围更加热烈.

二、开展审题训练,强化数学阅读能力

常规的数学应用题教学大多将重点放在解题方法与解题思维的训练上,并不重视审题能力方面的培养.事实上,小学生由于数学学习经验较为匮乏与对数学语言熟悉程度较低等因素而不具备足够的审题能力,其在应对数学应用题时无法快速、准确地抓取题目中隐含的数学信息,导致后续的逻辑分析与实际解题过程出现错误[3].在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师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增加练习的数量或难度,将使得应用题教学本末倒置.因此,在针对应用题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从基本能力的培养抓起,将正确的审题方式传授给学生,辅助其建立良好的审题习惯,使其在接触新的应用题时顺利理解题目内容.在此过程中,如何让活泼好动的小学生静下心来阅读题目内容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小学数学教师可借助图形、实物等多元化的素材辅助学生阅读数学语言,或是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鼓励学生合作探究题目的深层含义,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提高小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敏感度与阅读经验,从而使其在审题时更加从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中“倍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时,“倍”在数学语言中属于“文字语言”分类,但“倍”的文字定义较为拗口且不便记忆,于是教材选择通过展示图形间倍数关系的方式来表达“倍”的含义.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也可以使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揭示题目中的倍数关系,让学生在审题时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以应用题“学校图书室原来有图书1300本,现在的图书是原来的4倍,现在比原来多多少本”为例,本题的解答关键是分清“谁是谁的几倍”,如此才能找到正确的数量关系.于是,数学教师在带领学生审题时,要求学生在阅读题干的同时在草稿纸上画出“原来的图书”与“现在的图书”,如“原来的图书”以一本书的图形表示,“现在的图书”就需要用四本书的图形表示,以此来体现二者的数量关系.在借助图形审题后,学生将数学语言中“文字语言”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列出“4×1300-1300=3900(本)”的算式,得出题目的正确答案.在此类训练中,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将数量关系较不明显的题干文字“翻译”成理解难度较低的图形,实现了对题干信息的抓取与整理,为后续的计算铺平了道路.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此方面的引导,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应用题审题习惯.

三、总结题目规律,激活数学应用思维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按题目表述方式大致可分为插图式应用题、图文结合应用题、补充条件或问题的应用题、文字叙述应用题,不同表述方式的应用题类型分别与各个教学单元相结合,又延伸出大量侧重点各异的具体题目.在了解应用题的出题规律前,小学生往往会将每一道应用题都看作独立的题目,缺乏总结题目规律的意识,也就很难在练习中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导致应用题练习长期处于低效的状态[4].此外,小学生对各类应用题常见分析方法知道得很少,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只能采用最直接的方法进行解答,缺乏技巧,导致解题的灵活性不够.由此可见,数学教师对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逆向思考、变式法、感知规律法等推理方法的介绍并不到位.因此,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应注意规律总结,将各类题目的一般分析规律及各类解题方法的使用规律系统地向学生讲解,让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得到激活,从而灵活地应对各种类型的应用题.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中“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本节课程内容向学生介绍了数学领域中的经典问题.“鸡兔同笼”的解法有多种,教师通过总结题目规律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一题多解”在应用题练习中的妙处,从而使学生树立学习应用题题目规律的意识.在“鸡兔同笼”中,鸡和兔两种动物的“头”与“脚”的数量是最基础的信息,学生需要梳理出“头”与“脚”的等量关系,然后才能准确地计算出鸡和兔的数量.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列表法”“假设法”与“抬脚法”等符合小学生学习能力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对比不同方法的难易程度,并进一步总结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说出每种方法的巧妙之处.首先,数学教师要求学生解答如下题目:“笼子里有鸡和兔两种动物,从上面看一共有18个头,从下面看一共有48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在阅读完这道题目后,大多数学生都自然而然地使用“列表法”,这是因为“列表法”的解题逻辑十分直接,学生只需要在表格中依次列出各种情况,便能找到符合题目的答案.随后,数学教师更改题目的条件,将“18个头”改为“38个头”,将“48只脚”改为“102只脚”,这时学生如果继续使用“列表法”,将发现计算量十分庞大,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找到正确答案.于是教师向学生介绍“假设法”,将“假设全是鸡,则多了102-2×38=26(只)脚,得出兔有26÷2=13(只),鸡有38-13=25(只)”的计算过程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自行计算“假设全是兔”的情况,发现得出的答案与“假设全是鸡”的相同.在使用“假设法”的过程中,学生只通过三步计算就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计算量相比“列表法”要少很多,这时学生便能体会到简便方法的妙处.趁着学生对“假设法”啧啧称奇时,数学教师继续讲“抬脚法”介绍给学生,使用简单的提示让学生自行探索解决方法,使其在小组合作中总结“抬脚法”的应用规律,并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点.通过这种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课堂上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将同一种题目的不同解法介绍给学生,其中既有直接的讲解,也有间接的引导,最终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课堂体验中积累“一题多解”的经验,使其数学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四、投放生活素材,体现数学实用功能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在讲解数学逻辑、训练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引出了大量生活常识类的内容,使学生在积累数学知识之余丰富了生活见闻.同样地,小学数学应用题也大多包含常见的生活要素,将学生的目光从数学问题的分析中,适当转移到了生活问题的解决上[5].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还是增强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数学教师都应当积极地投放生活素材,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帮助学生在应用题学习中积累生活经验.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根据题目的具体内容投放生活素材,尽可能还原生活中的真实情况,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产生深刻的理解,从而得到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以此来体现数学应用题的实用功能.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百分数(二)”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围绕“打折”类应用题投放生活素材,增进学生对相关生活问题的理解,既能加深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理解,也能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开始时,数学教师向学生介绍“打折”的含义,展示超市在标注打折商品时使用的价钱,要求学生观察其中“八折”“九五折”与“90%off”的字样,区分开不同的表达方式.随后,数学教师带领学生解答下面的应用题:你是水果店的一名销售员,一批香蕉按100%的利润出售,销量不佳,于是按25%的利润重新定价,第二天卖出了一半的库存.为了尽快售出剩余的香蕉,你再次降价,售完了所有库存,最终这批香蕉实际的总利润是原来的17.5%,那么第二次降价后的价格是原价的几折?解:25%×50%+x×50%=17.5%x=10%(1+10%)÷(1+100%)=55%答:第二次降价后的价格是原价的五五折.在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向学生分发香蕉卡片与超市常用的价钱,要求学生在计算出答案后,将具体的折扣填写在价签上,并贴在香蕉卡片上,以示得出了最终答案.教师还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带领学生完成类似的应用题练习,增加应用题练习的趣味性.

五、自主编写题目,实现更高水平学习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出题的难度都远高于解题,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前期很难具备出题能力,但教师如果能通过合理的手段引导学生以自主编写题目的方式完成应用题练习,将对学生后期的学习产生极大帮助.考虑到小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几乎没有接触过应用题的编写,数学教师在组织此类教学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改变现有的题目,再自创全新的题目,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应用题的编写规律[6].此外,为了降低自主编写题目的难度,数学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综合学习活动的方式,指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各类生活场景中取材,编写主题多样的应用题,并与其他小组交换编写的题目,互相验证题目中是否存在前后矛盾的地方,尽力完成题目的解答.当各个小组调整好编写的题目后,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集中讲解各个小组所给题目的解决方法,评出最受欢迎的题目与思路最巧妙的题目,并给予获奖的小组一定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式的综合探究中自主编写题目,一方面能使学生在自由度较高的学习模式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应用题的认知水平,使其能站在更高水平看待数学应用题.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题教学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与发展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数学教师应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推动应用题教学走向高效.自素质教育改革实施以来,学生的主观意识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想法与基础能力,围绕具体问题创设极具趣味的问题情境,并带领学生完成审题、解题等方面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在积累了一定解题经验后自主编写题目,实现环环相扣、意趣丰富的应用题教学,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推动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自福.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2(11).

[2]刘东太.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反思[J].试题与研究,2022(7).

[3]陈达恒.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J].小学教学参考,2021(35).

[4]李晓庆.浅谈如何全面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32).

[5]张丽燕.提高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1(20).

[6]张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初探[J].安徽教育科研,2021(7).

作者:柳军民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