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一对一本科生指导教师制度分析

时间:2022-10-08 09:00:54

导语:医学教育一对一本科生指导教师制度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医学教育一对一本科生指导教师制度分析

摘要:随着高校医学本科招生人数增加,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学习和职业选择等方面缺少科学、全面、及时的关心和指导。为帮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及早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文章以某医学院校为例,为本科生设置一对一指导教师,建立一对一本科生指导教师制度,通过对指导教师的选拔、双向选择方式、指导程序以及存在问题和效果进行研究,建立和实施有可能成为新形势下全面提高医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教师

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医学教育同样需要将讲解课本知识与训练临床技能、传授临床经验相结合。为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培养质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办[2020]第34号)提出“夯实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着力推进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附属医院是医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临床见习与实习是医学生将所学医学知识应用于临床、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重要途经,在医学生向医生转变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对一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临床技能、科研方法等方面的个性化指导,帮助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与科研[1],确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医学生本科临床教学工作中应用一对一指导教师制度旨在充分利用临床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医学生岗位胜任力、职业认同感,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有益尝试。

1背景

高校内的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由专职辅导员、管理干部担任的“名誉班主任”、基础及临床专家担任的“兼职学业导师”组成的“三个老师”协同管理,接受更为全面的教育及引导。在附属医院见习与实习的过程是医学生走向临床的过渡阶段,教师需要根据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学习需求给予更具个性化的指导[2]。传统的临床教学方式为学生跟随带教老师在各科室门诊及病房见习、实习。由于医院科室划分细致,各科室实习时间短、带教老师更换频率快,不利于学生与教师建立联系;医生临床工作任务繁重,带教意识淡薄,与学生缺乏密切交流;带教老师与学生间了解不足,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和评价[3]。实施一对一全程带教模式有助于解决传统带教模式的弊端[4]。目前,一对一导师制度多应用于护理带教过程[5-9],在影像、检验、麻醉等专业也有应用[10-13]。该制度在临床专业的应用集中于实习阶段,且导师仅负责科室内的实习指导[14,15]。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实行一对一导师制,肯定了该制度的意义,同时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6]。青岛大学在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学生中实施一对一导师制,通过对照研究证明制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17]。

2一对一导师制度的探索实践

2.1指导教师的选拔

一对一导师制由教学院长牵头负责,教务处及各科教研室组织实施,采取自愿报名与资格审核相结合的方式选拔指导教师。报名医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党的教育方针,正确引导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具有教学热情、临床指导经验,积极传授临床经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拥有科研经历,有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思路设计、实验实施等工作。为确保导师带教积极、精力充沛、乐于与学生沟通,选拔方式为各科室40岁以下医师自愿报名,教务处对报名教师进行资格审核。共266人通过选拔,具备一对一指导医学本科生完成临床见习与实习的资格。

2.2师生双向选择

教务处整理指导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所在科室、职称、学历、学位、研究方向、论文发表情况等,向416名学生公示,同时公布指导教师联系方式,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说明择师意愿、展示个人能力、了解彼此性格。调查显示,指导教师在选择学生时最为重视学生对科室的兴趣、学业成绩,同时关注性格特点、英语能力、科研经历等因素。学生希望指导教师提供从医道路规划、基础知识、临床思维与技能等方面的指导。

2.3指导教师的职责

一对一指导教师不同于传统的为本科生讲授知识的教授、临床见习与实习的带教老师、管理班级事务的班级辅导员。一对一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从下院见习开始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实行个性化指导,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医院的资源与学习机会,提供基础、临床、科研等多方面的帮助,助力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变。指导教师的任务包括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基础知识、学习方法的指导,传授临床技能与经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分析学生个人特点的基础上,提供个人发展建议,同时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个人成长;以身作则,展现良好的医德医风、过硬的专业素养,成为学生的榜样。

2.4实施成效

一对一指导教师制度的优势在于教师专注于对一名学生的辅导,可以充分利用医院教学资源、深入了解学生特点,从而提供有针对性、多方位的指导。学生与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原创命题大赛,获得指导教师专业知识方面的辅导;向指导教师询问考研、升学、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向教师寻求临床思维与操作技能方面的指导。学生希望学习医患关系处理方面的技巧,向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请教;在遇到生活或情感困惑时,会向指导教师寻求帮助。学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指导教师,更符合自身需求。指导教师多为学生感兴趣的科室医生,故学生有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室见习,了解科室工作内容。制度实行期间,我院举办医学生原创命题竞赛,学生设计题目后交由指导教师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有助于评价知识掌握程度,师生共同寻找并弥补知识漏洞。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参与学术活动的机会,开拓学生视野,指导学生进行综述撰写,使其了解学科研究进展。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教师的指导下接触临床活动收获颇丰,一对一指导教师制度必不可少。

3讨论

3.1问题分析

自一对一本科生指导教师制度首次在我院本科生中实施以来,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完成学业活动等方面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完善之处,应当予以重视,为制度的再次实施积累经验。3.1.1师生交流不充分能够与本科指导教师保持联系频率>5次/月的学生较少,大部分学生有需要才会与教师联系或偶尔联系。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尚未达到预期水平,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并未成为此项制度的践行者,可能尚未从中获益。我们分析问卷,得知原因主要包括: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主动性不高。学生对于本制度实施的意义没有充分的认识,且不了解指导教师的职责,不会创造与教师沟通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对于打扰到教师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担心也是造成此现象的重要原因。②师生工作、学习外的空余时间重合度低。由于本科指导教师大多是中级职称医师,需要承担大量临床工作,且部分教师面临着考博、科研等任务。客观条件导致部分教师的可支配时间紧张,本科生需要完成常规学习任务,与教师的空余时间难以完全重合。3.1.2相关制度不完善①制度对指导教师具体工作内容没有明确要求,导致在学生缺乏主动性的情况下,教师也没有主动联系学生的契机。不同学生获益不同,进一步打击学生向教师寻求帮助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②此制度缺少量化教师履职情况及指导效果的评价指标,导致教师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价值,缺少良性反馈提高教师荣誉感。教师无法认识到指导的不足之处,缺少改进指导方式的建议和驱动力。③一对一指导教师制度保证了指导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但削弱了教学的全面性。指导教师对于非本科室相关的临床知识与工作内容不熟悉,为学生提供的其他专业资源较少。

3.2改进措施

3.2.1加强思想引导,提高学生交流积极性在师生双向选择前召开思想动员会,我们向学生和教师介绍本科生指导教师制度的实施方案及实行意义,说明具体的指导内容、可供交流的机会,明确师生的权利与义务,提高教师与学生的重视程度,并邀请优秀的指导教师及学生代表分享心得体会,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3.2.2完善相关制度①学校根据现行制度的实施情况制定具体实行方案,包括明确指导教师工作内容,使得教师工作有据可循。②学校设立指导教师管理与考核制度,定期对指导教师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工作量(有效沟通次数及时间)、学生成绩进步情况、学生评价。学生从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工作态度、指导能力、指导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结果作为教学职称晋升依据,并纳入所在科室教学绩效整体考核。③学习成果书面化。学生在学期结束后呈交学习情况汇报,记录与教师的沟通时间及内容,总结个人收获及存在问题,并向指导教师提出建议。④学校定期举办教师指导经验交流会,由指导经验丰富、成效显著的教师分享心得体会,促进指导教师团队共同进步。3.2.3创新指导方式针对指导内容不全面、教师临床工作任务较重而无法与学生按时交流等问题,教师将“一对一指导”扩展为“组对组”指导。来自不同科室的指导教师结成小组,组内所有教师在指导个人所负责学生的同时,共同承担组内学生的指导任务,分担教学压力、保证指导时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本人及其所在小组选择个人的指导教师,以便接触不同的科室和研究内容,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一对一本科生指导教师制度在附属医院的医学生培养工作中已初见成效。未来,我们将根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探索更为完善的培养方式,探究一对一本科生指导教师制度的推广价值。

作者:郑雅梅 集铄媛 周红丽 王圆圆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