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河流治理面临问题及发展方向
时间:2022-10-02 10:45:24
导语:中小河流治理面临问题及发展方向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简要介绍了辽宁省流域面积200~3000km2中小河流规划治理情况,总结了“十三五”期间辽宁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所采取的有效举措,分析当前中小河流治理在设计质量、非工程措施配套建设、治理规划、河道管护、生态治理等面临的问题,探讨了组织设计预审量、整河统一规划、推行雨水情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带动河道管护、深入开展生态治理等发展方向。
关键词:辽宁省;中小河流;问题;发展方向
1中小河流现状及规划治理情况
根据辽宁省水利普查成果,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845条,其中流域面积为3000km2以上的中大型河流20条[1],流域面积为200~3000km2的中小河流209条[2]。省内中小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河道上游为山区、比降大,中下游为平原,比降较小,因此具有上游洪水陡涨陡落,历时短、冲刷强,下游易形成淤积的洪灾特点。“十二五”—“十三五”期间,辽宁省对流域面积为200~3000km2的中小河流开展集中治理,截至“十三五”末,我省共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294项,完成批复治理河长3502km,批复总投资600514万元。“十四五”期间,我省纳入《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中小河流治理河长2984km,截至2021年底,共下达资金计划中小河流治理项目88项,治理河流71条,治理河长1156km,总投资255383万元。
2“十三五”期间推进中小河流治理
采取的有效措施为克服辽宁省冬季寒冷,历时较长,年度有效施工期短的客观制约条件,按期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及到2020年底前,要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的中小河流建设任务及资金安排的总体目标,辽宁省探索创新,采取提高补助资金比例、权限下放、推行“先建后补”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建设进度,确保按时完成规划建设任务。
2.1提高省以上资金补助比例,扩大资金使用范围
2017年以前,辽宁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省以上补助资金比例为60%,中央资金补助比例执行东部地区财政补助政策为30%[3]。但自2013年以来,伴随产业发展结构性调整阵痛期影响,辽宁省经济增长放缓,省内除沈阳、大连外,其他城市财政经济压力较大,相应配套资金落实困难,60%省以上资金补助比例无法满足实际建设需求。经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积极争取,自2017年起,辽宁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中央资金补助比例提高至55%,省以上资金补助比例达到80%,同时扩大省级资金使用范围,对独立费用及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部分费用的支出予以一定支持,该做法有效减轻地方资金配套压力,使工程能够顺利完成批复建设内容。
2.2审查审批权限下放
“十三五”初期,辽宁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审查审批工作由省级水利审查部门组织实施,由于省级审查部门审查工作任务繁重,导致中小河流项目审查审批工作周期较长,前期工作进展缓慢,设计方案不具有时效性。为解决因省级审批积压导致前期工作滞缓的问题,在2015年,省水利厅联合省财政厅下发文件,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审批工作下放到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效推进属地管理,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4]。
2.3推行“先建后补”建设管理模式
中小河流建设项目资金多来源于国家和省级资金,因资金计划下达时间不固定,甚至出现延滞情况,导致地方无法及时开展招标工作,加之辽宁省全年有效施工期短,直接影响年度建设进度。为突破计划文件下达时间缓慢、有效施工期短等影响建设进度的壁垒,辽宁省促进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2017年起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施了“先建后补”建设管理模式[5-7],对规划内且完成初步设计批复的治理项目,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逐级申请提前实施请示,经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即可开展招投标和建设工作,结合项目的实施情况合理下达资金计划。“先建后补”模式,不受计划文件下达时间的制约,可充分利用冬季停工期间或汛期完成招投标、施工准备等工作,开工时间更加灵活,在加快建设进度的同时有效推进规划任务的完成。
3当前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
上述措施虽有效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进度,但随着事权下放以及党中央对新时期治水理念提出的更高要求,当前中小河流治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
3.1设计质量参差不齐
一是中小河流设计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当前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并未对设计单位资质提出具体要求,因此,存在部分资质较低的设计单位承担设计业务,部分设计单位人员设计水平有限,导致设计质量偏低。二是审查审批权限下放,技术把关不准。我省中小河流审查审批权限已下放到市一级,但一些地方项目审查人员专业不全,甚至各别地方技术审查不是由专业部门进行批复,而是由行政审批中心负责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审查批复,因此不能对设计质量起到很好的把关作用。
3.2规划缺乏整体性
目前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主要采取以防汛达标建设为重点,分段治理的方式。优先实施人口较为集中的居民点、工矿区、万亩以上集中连片基本农田,保护对象为相对重要的重点河段,这种分段治理方式虽能解决重点河段的防洪问题,但缺乏对整条河流的统一规划,极易出现治理的不连续性,治理效果不明显。
3.3防汛非工程措施缺失
自“十二五”以来,中小河流治理主要通过工程措施解决自身防洪薄弱环节问题,并没有考虑非工程措施与工措施相结合,以构成完整的防汛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辽宁省大部分中小河流缺乏水文观测点,降雨量、河道流量和水位等水文数据无法采集,设计洪水常采用无资料地区设计暴雨推求洪水的方法或用比面积法来确定,另一方面缺少汛情监测、预报、预警等水利信息化体系。
3.4河道管护重视不足
中小河流多数属于农村河段,受多年的洪水冲刷影响,同时疏于管理,临河居民在河岸或河滩地内开荒种地、搭建房屋,乱堆乱弃等,导致河道管理范围界限不清,岸线侵占严重,影响河道行洪能力,这些是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需解决的重点及难点。3.5生态治理不够深入石笼格网护坡技术因具有整体性好、适应变形能力强、抗冲刷能力突出、填充石料间隙加强水岸连通、可为植被生长提供生存空间等优点已逐步取代传统的混凝土、浆砌石等硬性护岸。在“十三五”期间,石笼护岸在我省中小河流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实际中,部分工程只是单纯的根据地形现状采用直立式固滨笼或坡式绿滨垫护岸形式,没有考虑相应的植物措施,一定程度上造成河道的“白化”、“渠化”。
4发展方向及对策
4.1组织设计成果预审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辽宁省水利厅出台《辽宁省水利厅关于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辽水规财函(2020)112号]文件,要求项目法人要严把设计市场准入关,优选设计单位;把握总体思路,因地制宜,明确治理目标,科学确定治理方案与工程布局;加强阶段成果评估,组织设计成果预审,即在技术审查之前,对设计单位提交的设计成果进行预审,重点从项目必要性、投资方向、设计合理性及可实施性等方面进行把关,切实做到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和补充,解决技术审查环节问题多、修改周期长等问题,为尽快通过技术审查奠定基础。在项目审查环节,需组织涵盖规划、水文、水工结构、治河、造价专业的专家,加强对项目法人及设计单位的技术指导,切实保证前期工作质量。
4.2行以整条河流为单元系统治理
为突出整河规划治理的思想,在“十四五”期间,鼓励地方以市级行政区划为单位,以整条河流为单元,统筹兼顾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和近远期的关系,统一规划,合理确定治理措施,并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有序地安排实施计划。2021年,辽宁省选取了小汤河、寇河、茅河3条河流作为典型示范引领,以市域为单位,对境内整条河流进行统一规划,系统考虑防洪安全、生态恢复、水文化挖掘、非工程措施建设等方面,并提出综合治理方案。根据区域功能划分,提出县镇宜居、乡村田园及自然生态的特色定位,做到层次分明,突出重点。
4.3推行雨水情信息化建设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等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防灾减灾要“先有监测、后有预警”的工作部署和水利部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要全面加强雨水情监测设施建设管理,逐步提升防汛抗旱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在“十四五”期间,对纳入治理规划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在符合水文站网等相关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提倡将雨水情监测设施建设作为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将雨水情监测设施建设投资列入工程项目投资,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确保雨水情监测设施能够及时为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运用提供降水量、河道流量、水位、水质等相关信息资料。一方面填补我省水文监测空白区,为防汛抗旱减灾提供及时有效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提升水文监测自动化、可视化水平,完善水文水质监测预警和防洪调度[8],建立以防洪为核心的水安全风险监控预警机制,例如在2021年实施的桓仁县大二河(三道河拦河坝—天一山庄拦河坝)防洪治理工程,对支流四道河水文站更新改造水文测验基础设施及仪器设备。在“十四五”期间实施的铁岭市寇河治理工程,进行智慧信息化平台建设,增设堤防安全、降雨、水位、水质等水文监测设施。
4.4推动工程建设带动河道管护
为提高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水平,结合中小河流建设,以“河长制”为抓手,同步推进河道确权划界、“清四乱”等河道管理工作,明确水域岸线及河道管理范围,解决“乱占”“乱建”问题以恢复河道内行洪空间,保护河道砂石资源。同时,河道管理职能部门应与县、乡、村三级河长通力配合,加强河道日常巡河工作,强化河道岸线及空间保护,解决河道垃圾乱堆乱放、非法私搭乱建房屋,违法种植养殖等问题,营造美丽河流。
4.5深入开展生态治理
河道生态治理是恢复水生态环境的有效方法,是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9]。在新形势下,中小河流治理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优先考虑生态防护措施,通过植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构建绿色护岸,同时根据本地区气候特点选择栽种植物,岸坡上宜采取固土及存水措施(如石笼覆种植土栽种草灌植物、三维立体网、蜂巢格栅等),为植被提供良好生长环境,避免硬化、白化、渠化河道;维持河流自然形态,保留原有的天然湿地、浅滩、深槽及乔灌植被;合理确定清淤范围,不提倡大规模清淤疏浚;建筑材料宜就地取材,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中小河流治理可结合本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合理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在设计中融入水情科普宣教、水文化展示、水文化设施建设等,以提升滨水景观文化品位和生活空间宜居程度。
5结语
自“十二五”以来,经过近十年的集中治理,我省已逐步完善中小河流防洪体系建设,提高了我省防洪减灾能力。本文针对中小河流治理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在新时期,中小河流治理应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立足系统谋划,突出生态治理,充分利用“河长制”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此外,在生态治理、水文化挖掘、解决征占地问题上还应给予更多的政策及投资支持。
作者:韩东旭 单位:辽宁省河库管理服务中心
- 上一篇:农田灌溉提水泵站维护管理研究
- 下一篇:高校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