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的实施

时间:2022-10-02 09:54:17

导语: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的实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的实施

内容摘要生命教育是全人的教育。近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频出和新冠疫情的爆发,都在提醒教育者开展生命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但在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生命意识渗透不到位的问题。为了改善状况,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和感受教材中的生命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交流生命意识,在课外从写作、作业布置和课外实践活动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感受生命,进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关键词:生命教育、中学语文、教学

近年来,关于生命的话题屡屡被提起,有关校园霸凌和学生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事件在使人痛心的同时,也令人深思生命的脆弱和珍贵。生命教育已然成为教育的热点。目前,有很多学者进行有关生命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研究,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以此为出发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对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提出建议,以期能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一.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

生命教育是全人的教育。教学中,把生命理念作为核心,把教育作为方法,利用课内外各个相关资源进行生命教育,在学生的切实生长环境下,利用多种教育方式,提升中学生的生命意识,加强生命教育,使学生能够对必要的生存技能有所掌握,懂得珍惜和尊重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进而延伸到爱护、欣赏生命,并最终享受生命。生命是人类活动的开始,教育活动都是在生命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育的多种存在形态中,生命教育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形态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人类教育的最高追求即为实现生命价值。

(二)生命教育的现状:重要性和迫切性

近年来,心理问题的出现在中学群体中的频率越发增多。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研究:在中学生中,曾经考虑过自杀的占调查总数的20.4%,而其中做过自杀计划的占6.5%。并且在网络上频繁能看到报道青少年校园暴力、残害小动物等事件,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过激的行为,那些触目惊心的字眼和令人心痛的视频都在提醒教育者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疫情期间,国家印发了中小学的工作安排通知,提出要“停课不停学”,但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增强体质、拓宽阅读视野,加强生命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此通知是近年第一次公开提出生命教育。国家的重视,以及不断在减少的人们生命的总数,都在表示加强生命教育迫在眉睫。并且,多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成了形式化教学,只为将知识传输给学生,以此让学生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卷面成绩,教师为“教书匠”,而学生成为学习机器,知识的搬运工。这使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都受到严重压抑。分数压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能发现自己、提升自己,对课文情感的体悟,也仅仅停留在表层,使学生不能够真正思考自我价值,对生命也缺乏关注和体验。

(三)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202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在通知里提到,对于生命教育要安排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培养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启迪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生活态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中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在新课标中,对语文的课程“人文性”的特征,表示生命教育的重任,理应由语文学科扛起来。因此,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价值,是语文教学理应承担的责任,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人文素养”和“人文内涵”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而其中无疑包含了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对生命的思考与认识,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进行生命教育,是对“语文素养”的落实,利于语文老师丰富语文教学的人文内容,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个性。语文作为经典的人文学科,它融会贯通,学科内容可包揽容纳其他各个学科的知识思想,课程资源的内容涉及广泛,教材中也蕴含了各种各样体现生命形态和表现生命价值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所侧重,春风化雨地让学生慢慢吸收教材中人文内涵,并将其渐渐融入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之中,升华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与体悟。对于语文课程本身来讲,语文作为重点学科,拥有十足的课时量,生命教育作为语文课程的隐形课程,在日常中语文教师可以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接触互动,进而将生命教育的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课堂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一)把握和感受教材中的生命意识

在中学语文中,想要进行生命教育,就需利用好最直接的工具———语文教材。语文教材博纳众长,其中有不少篇章都隐含着生命教育的资源。中学语文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寻找潜藏的生命意识,在实际的授课中,要有意无意地启发学生体会教材中的生命意义。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李森祥的《台阶》等篇目。《我与地坛》和《再塑生命的人》这两篇课文可以直接让学生感受生命,体会生命的痛苦和生命的意义。史铁生先是思考“关于死亡的事”,然后又思考“怎样活的问题”,将自己的思考生命的心路过程清清楚楚摆在读者面前,作者直面的自我剖析和面对生命的抉择都可以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进而思索自己的生命。海伦·凯勒则是在老师的悉心陪伴下,逐渐感受到希望、光明,进而寻找到生命的真谛。借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不易,理解生命的苦难,体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学生解读自己的生命,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语文教材中还存在许多在内容上没有直接表达出对生命思考,但内在蕴含了生命的意义的课文,这些课文都展现了生命的不同形态。比如《紫藤萝瀑布》《植树的牧羊人》和《故乡》等。《紫藤萝瀑布》《植树的牧羊人》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对生命力的歌赞。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不能仅限于人类自己,应该放宽视野,看到整个自然界的生命活力。在《故乡》的授课时,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对比中年时的闰土和少年时的闰土的生存状态,来启发学生思考和感悟人生,感悟生命的不同形态和不同内涵。带有生命内涵的课程资源比比皆是,教师要能够寻到课文中的生命内涵,并将生命意识贯彻在课堂的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向学生传播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去理解与思考、认识与感悟生命,如此,课程的内涵和价值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在阅读中思考与交流生命意识

在语文学科中,阅读是教学的重头戏。新课标中关于中学生阅读就有提出,对于文学作品,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欣赏和体验,进而对作品的内涵有初步的领悟,并能够借此获得对于人生、自然、社会的有益启示。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秉持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鼓励学生自发地去思考,主动地自己探索,并敢于提出问题和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而不是全程由老师唱独角戏。以经典课文朱自清的《背影》和李森祥的《台阶》为例,这两篇课文都是以描写“父亲”为主,但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背影》中的“父亲”是凝重而酸涩的,而《台阶》中的“父亲”是要强而谦卑的。学生在阅读时也会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并各自生成不同的感受。不管是课文中的“父亲”还是自己的“父亲”,“父亲”对孩子的“爱”是一直不变的,只是有的“爱”是沉默的、有的“爱”是严厉的,作者们写“爱”的主题,本身不是想要把“爱”固化,格式化,而是想要引起读者们的共情,将“爱”延展到更加多样的情感体验中去。因此,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多方位思考,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拥有更为深邃的心灵,这正是“生命教育”核心,即理解生命、感受生命、反馈生命。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教师应营造轻松有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改变学生一直被动、消极地接受老师的灌输的教学现状。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决定其不能只是传道者,还应该是一位倾听者,要用耐心和亲切的话语和互动的、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鼓励学生敢于说出心中所想。但同时不能松弛过度,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感,这不是因为课堂气氛太严肃和教学目标太艰难而产生的,而是由学生想要表现自己、突破自己而产生的内在需要。松弛有度,课堂效度才能达到最佳。在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时,教师也应当注意语言的使用,不能直接否定学生对课文及课文中人物的见解,而是要尊重学生独特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延展思维,发展认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抓住机会,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存在价值给予肯定,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理解和感悟生命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进而把握生命的本质,并领悟生命的真谛。

三.课外实践活动中的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是基础,学生能够将生命意识渗透在自己的思想中,并付诸行动是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作为实践性课程,应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促使学生的阅读、思维、生活经验与现实情境相联系,进而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的基础技能即听说读写,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多样性而变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点,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并且都可以在此过程中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理解。对此,可从写作、作业布置和课外实践活动三方面入手。

(一)写作

学生通过教材可以获得有关生命意识的知识,那么通过写作可以有效检测学生的生命意识。同时,写作也是学生思考生命,将自身的生命意识体现出来的过程。写作是带有个性化的生命体验过程,写作绝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每一学生在写作时都应渗透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而在中学的试卷中,却存在大量的“假大空”的豪言壮志,改编名人名事,编造鸡汤故事,套话泛滥,其深层的原因是学生缺乏生命体验,对生命缺少关注和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写作教学中促使学生将生命体验转化为对生命的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在切实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写作才能言之有物,思想的表达才能有的放矢。生命涉及的范围广阔,对此,教师要充分将生命与各个领域的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进行有关生命主题的写作。比如在经历的新冠疫情之后,可以以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对逝去的亲人、志愿者和医生的缅怀为素材,以生命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写作。借此,使学生在表达自己情感的同时理解生命的价值。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深化生命意识,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作业布置

在今天,普通的练习作业已经不符合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因而书面作业已经不能作为布置作业的唯一形式,应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作为出发点,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设计出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作业,借此搭建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平台。并且应当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作业评价方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作业层次的选择,到作业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都由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如此,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还可以对学生习得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回顾,并能将知识运用出来,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进行渗透生命教育的教学课后,语文老师可借此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日常生活的生命。如在学习了《猫》《紫藤萝瀑布》后,可以让学生对自家宠物进行观察,或者观察外界的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或身边的人物。借此去了解生命,感受生命,并以自己对生命的认识为内容,写一篇随笔,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的认识。在作业完成以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随笔,让学生交流讨论,借此扩展学生生命意识的广度,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形态的多样性。

(三)课外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生活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亲身感受生命的重要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之外,教师要以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拓宽语文体验的多元渠道。比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养老院、医院、博物馆、历史遗迹等,让学生体验不同的人生经验,感受人生百态,体悟生命的丰富和多彩。还可以利用各类节日,比如清明节,在学生进行扫墓之后,开展有关生命主题的探讨会,以此引导学生探讨有关生死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有限,但情感与精神长存的正确生命观,从而让学生更加珍惜生命,并懂得生命的无价。还可以开展研学旅行,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兴的综合实际活动方式,可以将生活资源和语文知识进行结合,在现实生命中,让学生体验生命。集中食宿、集体游学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以顺应时代的需要、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需求的基础,语文教师要不断挖掘各类教学资源中的生命素材,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课内阅读的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当中去。让学生在教材中把握和感受生命意识,在阅读中思考与交流生命意识,并能够将对生命意识的思考渗透在写作、课后作业的完成和课外活动当中去。同样,语文教师,要爱学生、爱生命、关心学生、关心生命、尊重学生、尊重生命,以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学生树立思想标杆,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如此,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才得以显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温儒敏.总主编.语文:高中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温儒敏.总主编.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温儒敏.总主编.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5]南仙利.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作者:陈露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