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三型人才培养路径
时间:2022-10-02 09:12:00
导语:新时代三型人才培养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基于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评价导向下“三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分析了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评价导向下“三型”人才培养的意义,提出了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评价导向下“三型”人才培养路径,从而优化高校人才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转变管理制度模式,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促进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育评价;“三型”;人才培养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到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将立德树人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和中心环节,为新时代教育指明方向和道路,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基本导向和根本遵循。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同时出现了“教育数量”和“教育质量”脱节的现象,在人才培养中面临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实践创新能力差;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陈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陈旧,缺乏系统性、多元性、科学性和有机性;专业特色不明显,无法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等问题。因此,应深刻把握高校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和意义,积极探索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与方法,进一步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培养新时代“三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评价导向下“三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第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成效,并逐步进入成熟阶段。其一,国外对“三型”人才的研究始于应用心理学家对创新型人才思想独立性的研究,如强烈的自主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强而细致的观察能力、较强的挑战欲望等。其二,课堂教学采用研讨班的方式,注重学生个体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培养,如创新、动手等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其三,逐步构建“三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坚持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并取得一定的社会效应。其四,“三型”理念普及、形成系统化的教育实践体系、产生了“三型”人才并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第二,国内研究现状。其一,立德树人概念、内涵、意义的研究。研究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课题比较丰富,多集中在其概念、内涵、意义方面,而把立德树人放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人才培养根本评价标准,研究如何培养“三型”人才的很少。其二,“三型”人才概念、内涵、目的、功能的研究。综合研究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内涵、目的、功能,但目前国内尚无明确的、统一的定义,但大多都强调了将“三型”人才的个人素质与能力、取得的创新成果、创新绩效、社会效应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要素。其三,研究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不多,多集中在其中某一方面,主要是教学手段、内容、途径、评价,与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相结合等方面探讨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综上,国内外对“三型”人才的研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强调“三型”人才的意识、能力、精神的培养,都承认“三型”人才培养任务的紧迫性,但对“三型”人才的认识和界定的判断上却存在视角上的差异,如国内比较注重“三型”人才品行道德、才华智力、社会模范作用的考量,而国外则较侧重于“三型”人才的个人兴趣、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因此,以立德树人为评价导向,研究高校“三型”人才培养路径,契合了这一教育理念和教育趋势。
2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评价导向下“三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2.1理论意义
其一,契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将新时代国家教育思想“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教育热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有机衔接,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性、系统性、统筹性、集成性上下功夫,为“如何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注入强大内在动力和力量源泉。其二,在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评价导向下研究教育热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深刻诠释了立德树人的内涵和意义、教育的本质规定和根本属性,丰富了“三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模式、方法、机制、改革路径的相关研究理论。
2.2实践意义
其一,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三型”人才的培养路径有利于探索如何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通过鉴定、诊断、改进等功能,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到实处。其二,促进“三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形成。坚持立德树人评价标准的多层次和多视角、指标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导向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能够促进“三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多维角度和多维要素的统一和平衡,避免目标、过程上片面化和绝对化。其三,以新时代立德树人为教育评价导向研究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培养“三型”人才,是以新时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化我国教育综合变革和教育实际的需要。其四,是对国家关于立德树人、“三型”人才教育政策的实践,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对优化高校人才专业结构、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转变管理制度模式、实现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建设“双一流”大学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3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评价导向下“三型”人才培养路径
3.1端正教育评价导向,充分发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高校肩负着培育一流人才的历史使命,更应坚决扭转不健康、不科学、不完善的教育评价导向机制,着力进行立德树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其一,应植根深厚历史与价值基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评价观,将立德树人作为科学评价教育的过程、结果、成效的指挥棒,明确方向、抓好关键、夯实保障,切实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其二,改革立德树人教育评价导向机制,扭转不科学、片面化、功利化、工具化、单一化的教育评价导向机制,发展素质教育,从根本上纠正“五唯”的错误做法,让立德树人成为教育评价的根本遵循,并通过教育评价的导向、鉴定、诊断、改进等功能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从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等方面转变评价理念,融入教育评价前沿理念,追踪教育评价改革趋势。改变单纯以升学率、录取率、单次考试分数、学业水平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理论实践等综合素养和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学校的管理方式等各个方面,综合地进行教育评价。明确方向、厘清要求,细化量化立德树人的具体标准,完成教育评价理念的优化升级。逐步建立能够反映学生发展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为教育评价的具体实施夯实根基。
3.2深化教育理念改革,培养新型人才
高校要铭记育人为本的教育初心,逐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立体、全面、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其一,扭转教育评价单一化、功利化、工具化导向,构建立足教育现状、面向未来发展的教育生态,使教育更多地体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回归教育本真,坚决改变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从注重知识评价、分数评价、结果评价、单向评价向综合能力评价、素养评价、过程评价、多元评价转变、拓展和提升,推动教育评价体系向综合性评价、立体式评价、全过程评价、多维度评价发展。其二,正确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教育理念改革是达成考试评价不仅仅是教育的外部控制和管理手段,更是促进学习的理念共识,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和人才发展观,坚持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教育内涵式改革,运用好考试这个工具,在评价指向上、方向上、手段上把握好“减”与“提”的辩证法,在评价、反馈、反思、改进、提升中不断探索和改革,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3.3坚持德育为先,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既是教育的践行者,也是教育评价的对象。科学地评价教师,是形成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的强有力抓手。一方面,要坚守师德师风是教师评价改革的第一标准,着力打造一支身正为范、德育为先、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三创”型师资队伍,注重提高教师的师德意识、育德素养、德育能力。同时,要不断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学名师、双师双能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党政骨干等各类型教师尽展其才努力探索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方式,打造一支思想过硬、本领过强、业务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校“三型”人才师资培养队伍,牢牢夯实高校德育工作基石。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开展启发式、引导式等教学方式,如走课制、导师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创新教学方式,组织高效的教学活动,探索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服务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4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目前,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核心在于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因此,学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思想,达成理念共识,通力配合,精准把握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其一,高校要从招生、培养、就业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手,探索和建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一体化教育机制。健全高校招生机制,实现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综合评价,引导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其二,激发教育活力。高校要理顺教育体制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核心在于激发诸多教育要素活力,进而激发整个教育体系的活力。着力构建立体式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政策调控到规范实施、课内培养到课外实践等多个方面的协调互动。其三,要将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内化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师评价机制、教师绩效制度、教师晋升制度、教师科研制度、高校与社会耦合机制改革等各方面、各环节,明确各领域的改革标准和发展导向,以及各改革领域之间的交互性、覆盖性。
3.5推进高校课程改革,推进专业对接产业
课程改革要常抓不懈。一方面,高校要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发挥学科优势,坚持实践教学一条线的教改思路,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实训体系,将“三型”人才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另一方面,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贴近国家战略方针、瞄准行业发展趋势、根据区域自身特点,本着满足经济社会需要和文化发展的原则,以市场和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动态为导向,不断调整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并进一步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通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传导瓶颈,为“三型”人才的培养创设通道,同时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突破同质化发展格局,打造办学特色。一方面,高校要找准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的位置,从自身办学理念、历史传承、学科特色等出发,立足于办学资源、办学优势和办学特点等实际,合理定位,形成独具一格的办学风格。另一方面,高校要结合地方区域特点、产业结构模式、经济发展水平,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对接地方和国家发展需求,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源源不断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三型”人才。
作者:高禹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 上一篇:预算管理一体化对高校的影响
-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广播经营创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