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应用
时间:2022-09-30 10:46:42
导语:教学模式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为贯彻落实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课程建设,从“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出发,阐述BOPPPS模型的内涵与环节,设计基于学习通和BOPPPS模型的教学模式并加以应用。实践表明,该模式能够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教学联动,激发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果,是构建良好课堂生态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学习通;BOPPPS;教学模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唐山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1]。土木工程专业是唐山学院首批省级一流专业,是学校成立最早并重点建设的专业,经过多年努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培养了数千名服务于地方工程建设一线的毕业生,为唐山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活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长期以来,学校致力于培养“能施工、会设计、懂管理”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2]。“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内容涵盖混凝土材料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原则及各类混凝土构件的力学性能、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等[2],课程兼具理论性强与实践性强的双重特点,着重结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土木工程师的基本素养。传统“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堂采用单一保守的教学手段,以“教”为中心的模式,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单方面将大量课程信息通过讲授的方式不断输出,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程内容包含大量的概念术语、复杂的公式计算、严格的规范条文[3],专业性很强,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对此类内容接触少,往往难以快速适应;该课程是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实践等能力的重要平台,然而理论知识的应用训练相对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被弱化;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较少,教师按照既定的思路实施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反馈,课后缺乏有效的教学反思,不能及时地调整教学设计,有效性较低。教育资源和教学空间在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得到了有效丰富与拓展[4],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将成为必然趋势,先进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目标达成,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发力点。目前,众多课程将雨课堂、腾讯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具备丰富功能的智慧工具,与OBE、翻转课堂、BOPPPS模型等先进教学模式结合,以智慧工具为技术平台,支撑先进理念与模式的有效落地,通过实践均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弥补并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与问题,验证了智慧平台与先进教学模式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4-7]。基于上述背景,结合课程特点与知识体系,本文以学习通平台作为教学工具,辅助BOPPPS模型设计教学过程并加以应用,构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8]的课堂生态,以期打通线上与线下教学,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1学习通与BOPPPS模型内涵
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立足移动终端与课堂相辅相成的理念,一款集学习、传播、管理以及分享为一体的教学工具——超星学习通平台应运而生[6]。平台包含通知、资料、讨论、活动、作业、考试、统计等多种模块,以及课堂签名、抢答、评分等互动功能[7]。海量的图书、报刊、视频资源,通过一键导入便可将其分享到课程;签到的发布可帮助教师快速确认出勤状况;发放随堂测验,实时获取学生的掌握程度;作业的布置、收集、批改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更及时更便捷的体验;最终,平台能够对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进度、作业完成情况、线上互动情况、考核情况等进行专业可靠的数据分析。总而言之,利用学习通平台,可以建立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间的纽带。同时帮助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轨迹,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达到智能、个性、精准的高效教学。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情境”“意义建构”“会话”“协作”这4大要素构成了学习环境。该理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必备的知识资料,营造适宜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帮助学生自主地完成知识的构建[6]。因此,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推出的BOPPPS模型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近年来被北美众多高校与教师推崇,与此同时,该模式也得到了国内院校的认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BOPPPS模型将知识的获取过程划分为6个相互贯通的模块,即导言(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该模式学习目标与知识点更加明确,学生的参与度得到明显提高,教学效率得以有效提高[7-9],有助于营造焕发生机活力的课堂氛围,并充分结合学生反馈信息形成教学闭环,是一种互动丰富、反馈及时的教学模式[10]。
2基于学习通和BOPPPS模型的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而BOPPPS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与参与,而实现由传统模式向BOPPPS模式的转变依赖于教学工具的支撑。下面笔者以BOPPPS模型的6个模块为框架,结合学习通平台提供的多种功能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应用。依据模型对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6个模块:①导言(Bridge-in)。本模块的任务在于普及知识背景、理论依据或者有关概念的历史沿革,通过引入与知识点内容相关性很高的经典案例、事故教训、热点新闻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建立知识的初步感知,同时也引导学生意识到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知识、课程甚至专业的认可程度。②目标(Objective)。本模块的目的在于指明本节课的重、难点,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素质维度提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明确的学习目标,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目标来设置的。对于以上2个模块,可以将背景和目标以课件或者视频的形式,上传至学习通平台,通过课前发布任务的形式推送给学生,根据内容特点适当安排讨论,从而指导学生完成概念的感知与目标的明确。③前测(Pre-assessment)。本模块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与预习效果,可以在学习通布置课前预习测试,考察学生对相关背景原理、专业概念的理解深度以及力学基础的储备,进而可以指导教师根据前测结果开展后续教学设计。④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本模块强调激发学生热情,设计互动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进行针对性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与讨论、在线练习及答疑、案例分析与汇报等多种环节,触发有效的互动,提升授课质量和学习成效,本模块可以根据学习通提供的前测试题的统计状况了解学情,调整教学设计,侧重对预习效果欠佳、易错内容和难点内容的讲解和训练。⑤后测(Post-assessment)。本模块检查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包括对基本假定、核心概念的掌握情况,对重要公式的运用程度,对构造要求、规范条文的理解深度等,通过及时的课堂测验,既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的不足,又能帮助教师反思和调整教学设计[11]。可以充分利用学习通的主题讨论、随堂测验、分组任务等功能,要求学生限时完成相关活动,实时监测教学效果。⑥总结(Summary)。本模块通过布置课外设计内容、引导后续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训练,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与整理。该模块是BOPPPS模型的最后一环,可以在学习通发布课堂总结(总结可由教师完成,也可由学生完成,教师补充),布置线上作业,基于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下面以“偏心受压构件计算的基本原则”为例设计基于学习通和BOPPPS模型的教学活动,详见表1。
3实施效果与讨论
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制作了24个知识单元的微课视频,引用了10个构件试验演示视频,在学习通平台的支持下,高效利用这些视频辅助课堂教学,无论是作为BOPPPS中导言、参与式学习还是总结模块,学生都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反复观看,并可以针对性观看。此外充分利用平台主题讨论、投票、随堂测验、问卷等功能落实了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学设计,圆满完成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学生通过学习通软件在课堂回答问题的参与度达到95%以上,学生均能主动完成课前预习,并高质量完成前测、后测试题以及课后思考或作业。由于课前积极引导、课中精准教学、课后持续改进,营造了活跃的互动氛围,形成了反思及时的闭环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反馈延时的弊端。学习通后台数据有效呈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因而教师能够追踪学生的学习轨迹,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课后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约有90%以上的学生喜欢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认为自己能便捷地通过学习通获取教师推送的资源,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课堂学习精力更加集中,和教师以及其他学生间的交流协作更加密切,学习兴趣和信心得到很大的提升。目前,尚需改进的地方如下:应逐步提高过程性考核的占比,改变传统教学以总结性考核为主的现状,题型设置上更偏重体现能力考核的案例分析类题目;通过学习通布置分组任务时各组内成员间的分工不够明确,个别成员积极性较低,这就要求教师兼顾各小组成员的贡献差异,设置合理的赋分机制对该环节进行考核,利用有效的监督与评价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
4结语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对于学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进行了有效的启发与培养,同时,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工程意识,塑造工匠精神。依托学习通平台,探索BOPPPS模型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更加智能、精准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使得互动更丰富,反馈更及时,有效打通了线上与线下教学,构建了良好的课堂生态,是全面提升“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有益探索。
作者:张瑶 佟建楠 王喜强 单位:唐山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河北省建筑工程与尾矿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 上一篇:勘察设计单位测绘成果风险应对措施
- 下一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开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