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引领下工程伦理教育路径

时间:2022-09-30 08:46:59

导语:新工科建设引领下工程伦理教育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工科建设引领下工程伦理教育路径

[摘要]工科建设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为基础,以社会价值为导向,注重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工程伦理精神的塑造,但由于工程伦理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长期缺位,工程伦理教学与实践严重缺失,工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工匠精神匮乏,新形势下提升工程伦理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成为新工科建设的关键。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标准下推进思政教育的重要场域,将工程伦理教育要素融入到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以新工科建设和课程思政为主要抓手,能够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工程伦理能力。

[关键词]新工科建设;课程思政;工程伦理教育

1现实阙如与问题提出

新时代新形势下,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适应国内国际形势变化,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相继部署与延续,同时,社会变革、产业升级、技术发展与高等工程教育彼此交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迫在眉睫[1]。“卓越工程师计划”“加入《华盛顿协议》”“工程认证”等一系列举措都在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朝着现代化、国际化、可持续化发展提供契机与场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也取得了切实有效的丰硕成果。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技术的不断革新,急需一大批心怀大工程理念、掌握信息化技术、具备工匠精神及创新意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这需要高等工程教育朝向质量优先、内涵建设、高阶发展迈进[2]。如何积极响应与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工程教育界提出了“回归工程”的倡议。新工科建设顺势而为,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节点。各院校也结合自身区域优势、办学特色、资源禀赋等,开展了前期探索与具体实践[3]。长期以来,高校工程教育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技术教育而忽视工程伦理教育的倾向,导致工科毕业生的人文情怀、综合创新能力、社会责任等缺失,社会伦理责任与职业道德缺乏,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意识丢失[4]。高等工程教育不应该只教授工程方面的技术知识,还应该教授相应的道德伦理、价值准则、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注重学生的道德养成与价值实践,使学生成为综合发展的高专业素质、高道德素养、高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当前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注重学生社会道德及伦理素质的养成、民族精神及传统观念的宣教、人文素养及优秀品德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工程美德,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道德问题,提升道德判断能力[5]。但是,如何讲好复杂的工程项目,如何在复杂的工程实践中提炼具体的伦理问题,如何判断实际工程项目的工程伦理边界及探寻可行的解决路径,是值得深入探索的。相对而言,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相对欠缺,仅依靠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来提升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道德修养显得力不从心,难以达到专业工程伦理教育教学培养目标。此外,由于工程伦理意识和价值观念无法转化成直接的经济效益,工程伦理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无法具体衡量与评估,导致专门从事工程伦理教育的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因此,工程伦理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显而易见[6]。在“大思政”格局和“新思政”理念下,切实提升工科学生综合素质,既是新工科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外在表现。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积极发掘、合理利用、有效转换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及工程伦理要素,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要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围绕专业课程的专业属性、价值理念、特色优势,将专业教育与工程伦理教育相融合,形成立德树人合力,在追求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共振”效应的基础上提升工程伦理教育效果。

2新工科建设对工程伦理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新工科建设是强调“与未来合作”的工程教育,是加快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内涵发展”的有力举措,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节点[8]。新工科建设面对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具有强烈的当下性与介入性。为推动新工科建设的再改革、再发展、再突破、再创新,必须重新审视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目标。新工科建设以立德树人为立足点,注重工程伦理教育,以工科学生工程能力及工程意识培养为着力点,注重工匠精神及社会责任培养。因此,如何在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中全过程、全方位融入工程伦理教育要素,已然成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工程师培养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9]。

2.1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困境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不断深入,科学技术与工程活动愈发具有创新性、复杂性、系统性、多变性等特征,高等工程教育要顺应高质量发展,紧跟新兴产业变革,加快推进人才体系建设。新工科建设正是中国高教界对新时代产业变革与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应对方案和行动准则,其目标是对接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服务新经济发展,促进高等工程教育变革,全面提升学生面对新技术发展的岗位适应能力、环境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10]。高等工程教育作为工程伦理教育的主要渠道与关键环节,在培养学生工程伦理精神上有不可推脱的义务和责任。当前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滞后状况与边缘化态势客观存在,这与高校相关课程设置不配套和学生价值导向缺失有很大关系。工科专业的工程应用属性较为突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而工程伦理素养培育较为缺失,工程伦理教育旨在工程实践中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遵循准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工程教育不能忽视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不能逾越把人类的安全与福祉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一根本遵循,不能小觑价值体系中社会责任与工程伦理这一根本坚守[11]。而现阶段的工程伦理教育碎片化、表面化、形式化较为严重,工程伦理专业课程设置匮乏,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实践机会较少,找不到适当的教学模式及途径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工程伦理素养是未来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工程伦理教育应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要通过专业课程教学这一主渠道,阐述工程主体及工程实践过程中的伦理问题,重点培养工科学生工程伦理意识;要结合人文精神与时代主题传递工程价值观,积极引导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价值准则;要基于工程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与重大工程,训练工科学生工程伦理综合实践创新能力[12]。

2.2新形势下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

时代呼唤新的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和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教育作为培养未来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的主战场,需要重构工科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重塑工科学生的精神、素养与创新意识,重培符合时代要求的未来创新型工程师。但近年来工科毕业生及工程师的社会认同感、专业自豪感、职业美誉度却呈下降态势,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匮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差,这与近年来工科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弱化现象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将工程伦理理念根植到工程价值观、工程实践观和工程创新观的教育过程中。此外,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多变、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飞速发展、工程实践及环境异常复杂,重大工程项目和复杂工程系统管理共生,需要适应现代工程特征的高级工程人才来构建中国特色工程话语体系。因此,强化工科学生的工程伦理精神极为迫切。当前情境下,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力度,提升工科学生全方位素养,成为世界工程教育的发展主流与趋势。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要抓住技术产业变革与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改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现状,重构新工科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打造新工科人才能力标准体系,培养具有工程伦理素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新型综合型新工科人才。工程伦理教育应当涵盖工程技术伦理、工程职业伦理和工程社会伦理,主要涉及工程安全观、工程职业道德观、工匠精神、社会责任等要素。《华盛顿协议》对工科毕业生在持续学习与创新、社会责任感、工程伦理、团队协议与沟通等方面有着更为严格的素质标准要求。倘若缺乏工程伦理要素的引导,可能会出现安全事故、技术风险、破坏性影响、功利化结果等问题及困境。此种情势下,工程教育必须要融合、渗透、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积极引导、规范和建构工科学生行为,更加全面、系统、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判断及决策能力、社会责任意识、工匠精神等。此外,高校工程伦理教育要注重新形势、新技术、新经济对技术、产业及人才的需求变化及影响程度。新工科建设要求未来工程师不仅要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还要注重公众安全、工程创新、工程与生态环境、社会责任等,成为新工科人才培养能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要围绕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趋势,通过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工程环境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将工程教育内容与工程伦理教育要素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因此,要注重培养拥有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具有工程伦理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具备价值判断能力与职业素养、能够在工程活动中体现人文情怀与爱国情怀的现代新型高级工程人才[13]。

3课程思政为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新路径

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是现代工程发展的客观需求。工程伦理教育作为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蕴含的德育资源非常丰富,更是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具体表征与重要载体。课程思政为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式与路径,课程思政与工程伦理教育能够同向、同心、同步,共同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3.1课程思政的时代导向与工程伦理教育的微观向度

现如今,思想观点及思想理念日益多元、多样、多变。大学生身处价值体系形成的关键期,凝聚思想共识、植根主流思想、引领学生思潮的任务复杂迫切。亟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战场,培育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成为高校立德树人、协同要素育人的重要场域与实践路径,课程思政基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育人理念,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科学设计体现思想意识、价值理念、功能属性和创新程度的专业内容教学体系,采用混合式、沉浸式、集中授课等多元化专业教学模式,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从事工程实践及工程研究的理想信念力量、综合实践能力和持续创新精神[15]。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专业教育和伦理教育的有机组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工程伦理价值观,规范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打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根本上也属于思政教育的范畴。工程伦理教育的微观向度则是专业课程思政要素的集合,二者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3.2基于显隐性课程思政要素的工程伦理教育路径

课程思政是将学校立德树人和工科专业工程伦理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有效途径。要突破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创新工程伦理教育模式,紧紧围绕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课程思政要素挖掘,构建“显性-隐形”思政要素结合的工程伦理教学模式。首先,课程思政具有普遍性与广泛性。专业课程门数较多,涉及面广,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在专业课程思政中渗透工程伦理教育,尝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程伦理核心素养共性的特征要素融合起来,能够在内容上互为贯通,在效果上实现“一课双赢”,这就为工程伦理教育模式提供了具体载体和有效路径。其次,课程思政要素融入工程伦理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和显著性。将课程思政教育与工程伦理教育进行双向融合,能够促使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将工程伦理教育“润物细无声”地带入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中。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真实鲜活的工程案例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及有效性,激发学生的专业自信力与自豪感,使学生感受工程技能与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因此,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工程伦理教育中,强化学习未来工程实践中必备的综合伦理素质,能够有效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科学认知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的现实价值,充分掌握工程伦理原则与价值判断准则。因此,在组织、策划、实施学生专业教学及活动时,要增加工程职业素质、环境伦理、工程社会文化、工程伦理等内容,发挥显性思政教育内容的宣传性和导向性特点,旗帜鲜明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为工程伦理教育实施提供价值目标要求[16]。最后,课程思政要素融入工程伦理教育具有隐教性和渗透性。要坚持深入挖掘与有机融入相结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发挥育人效应,根据专业课程群的共性特征以及某一专业课程的个性特征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此外,教育场域不再局限于课堂中,第二课程、“团学青”活动、日常社团活动等情境中都能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使受教育者在不察觉的状态下受到价值熏陶。这就为工程伦理教育内容提供了价值资源体系。

4结语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时期,工程与科学技术创新融合发展,急需工程领域领军及创新人才,新工科建设首当其冲。因此,全面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工程伦理教育,促使工程技术教育与工程伦理教育相互融通,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主流。由于目前工程伦理的教育路径并不成熟,需要采取系列措施革新工程伦理教育模式,通过将新工科核心素养培养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贯通,达到协同知识育人、能力育人及德育育人的有机统一,即以培养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为目标,以新工科建设和课程思政为主要抓手,构建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工程技术人才。

作者:张恒 戴道明 郑兵云 唐根丽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