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财务危机的要点及方法

时间:2022-09-29 10:28:18

导语:化解财务危机的要点及方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化解财务危机的要点及方法

【摘要】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提质增效,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机制至关重要。论文从5个财务指标入手,逐项分析化解财务危机之法。

【关键词】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危机

1引言

市场风云瞬息万变,管理层业务水平的高低及决策能力的强弱,客观上造成了企业经营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的存在。如果企业不能提前预测和及时引流这些风险,势必给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在这些风险爆发时,首当其冲的就是企业“资金”这个中枢神经,由于资金形势日趋恶化,极易引发一系列诸如支付能力受限等财务危机,这些危机一旦达到企业承受能力的极限时,全面的经营危机将会随之爆发,且如洪水猛兽般势不可当。因此,建立健全财务预警系统,实现“早发现早治疗”,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是企业财务控制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风险与竞争并存,有竞争就有风险,但是风险中又蕴含了无限机遇,二者相辅相成,成为市场经济状态下的一对孪生兄弟。尽管企业时刻面临竞争(如新签合同额指标、销售指标、业绩指标等)带来的巨大压力,但是一直以来,这些外部因素还不足以给企业经营带来致命的打击,而存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理念的落后、内部机制的掣肘、决策行为的失误、配置资源效率的低下、应对风险能力的缺失、风险意识观念的薄弱等因素才是引起企业财务危机的关键因素。毋庸置疑,任何企业的任何危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从发芽到爆发,通常会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企业每一次经历的诸如战略风险、市场危机、经营危机、生产危机、信任危机等的逐步积累,如果防范得不合理,最终都会演变为企业财务体系的彻底崩盘。如果企业的财务工作者能够时刻保持高度的财务警觉性以及敏锐的危机嗅觉,通过一系列的敏感性财务指标(即财务预警指标)逐项分析,及时捕捉到这些危险信息,那么对于企业很大一部分的财务危机就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2财务危机的预警指标特征

通常,对于企业遇到的财务风险,在财务上一般不追求完全避免(即必须是无风险才行),而是要结合企业目前的财务实力是否雄厚、运营能力的强弱、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小、产品客户的美誉度及依赖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该风险所能引起的成本效益。如果依据企业目前的能力,可以承受该风险结果,且此时成本效益最佳的话,那么企业完全可以采用风险承受的策略来应对;如果风险结果会给企业某一方面或者多方面造成重大的损失的话,那么企业就不能采用风险承受的策略,而应该及早制定财务预警指标,及时规避该财务风险。例如,为了规避生产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导致的废品率及不合格品率的增加,可以制定严格的管理规范作为操作流程指引,实行标准化操作;为了规避应收款项回款不流畅的风险,可以结合企业的资金流动特点,在与甲方签订合同时就约定符合条件的赊账周期,同时,加大对合同回款情况的跟踪力度;为了降低产品后期的维修和服务成本,可以采取适当加大产品前期研发投入的策略,努力克服产品先天不足的缺陷,等等。所以,企业财务预警指标就是预先警报将要面对的财务风险的指标,是对潜在危机的一种预报,一般具有以下共性:①敏锐性,即财务危机一旦萌芽,这些预设的财务指标能够迅速地将其捕捉。②先兆性,预警指标为先兆性指标,并非结果性指标。一旦危机萌芽,指标一定可以提前揭示,指标具有前瞻性,而不是已经陷入危机时才发现危机或者是在危机发生初期还没有发现,直至中期或者后期才发现。例如,企业没有对市场作充分的尽职调查,或者由于采用的成本分析方法不合理,没有对形成产品成本的每一项作业进行细化和量化,或者成本核算只停留在生产阶段,没有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角度考虑,只是一味地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利润的增加,同时,忽略了对销售质量(如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没有带来企业利润的同步增长,也没有带来现金流的同步增长,反而导致企业应收款项的随之快速提高)的关注,由此企业陷入了“生产越多,销售越多,利润越大,越没有钱发工资”或者“生产越多,库存越多,亏损越大”的恶性循环,最终诱发企业资金链彻底断裂的恶果。基于此,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就愈发显得重要。

3建立财务危机的预警指标体系及化解危机之法

3.1核心业务的资产销售率

核心业务的资产销售率=核心业务的销售收入净额核心业务的平均资产额资产销售率反映的是应用现有资产给企业所能带来的效率水平的高低。通过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标杆水平的比较,其计算结果可以揭示出企业在这个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竞争态势。如果该指标常常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则预示着企业在竞争市场中已经处于劣势地位,企业现有资产带来的效率相对低下,由此可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及时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切忌面面俱到、贪多求全,或者实行平均分配,而是要努力把企业现有资源向核心主导业务方面倾斜,并随时监控结构调整后的效果,以达到推动核心业务高效率运行的目的,及时化解危机。在实践中,很多企业从起步阶段开始注意力就集中在业务要面面俱到上,任何业务均想尝试,导致“瘦狗”业务一大堆,“问题”产品舍不得抛弃,这样会大大分散企业的精力,即便最后获利也都是薄利,如果仔细计算可能处于亏损状态;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只关心盈利状况、资产规模等外在数据,注重了财务数据的“面子”而忽略了财务指标的“里子”,忽视了对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主导业务核心竞争能力的保护和培养。企业主导业务一般是企业发展中的“金牛产品”或是“明星产品”,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而企业想要长期拥有这些“金牛产品”或“明星产品”,关键取决于其主导业务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虽然企业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形形色色,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竞争优势后续乏力。在短期内,低价竞争等手段或许可以获得暂时的高额利润,但从长期来看,资本都是逐利性的,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会越来越透明,对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产品,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会越来越高,只有做到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更先进的技术、更佳的质量”才能占领市场,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佳的体验感”才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根本,而这些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该能力强弱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核心主导业务的资产销售率”这一指标。

3.2经营环节的资产收益率

经营环节的资产收益率=息税前营业利润平均经营性资产通常情况下,企业资产主要来源于3个关键环节:企业内部的留存收益、债权人借款以及股东投资。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其内部留存收益已经远远不能化解因企业规模扩张带来的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这时,来自外部的债权人借款和股东资金的持续注入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吸引这些外部资本入场?本文认为,最关键的就是企业要确保其经营环节资产的盈利水平(即经营性资产收益率的高低)。经营环节的资产收益率就是用来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和股东资金来获取收益的指标,该指标越高,则表示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水平越高,现有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产生的效益越大,企业的获利能力也就越强,整个企业发展处于一个良性上升的发展态势当中。人们常说,资本都是逐利的,那么这时,企业对外部资本的吸引力无疑也就最强。正常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环节的资产收益率指标至少应大于或者等于同行业平均值。如果能够达到同行业平均水平,则基本上可以保证企业不会发生机会损失。情况好的话,如果能够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甚或成为行业标杆,那么说明企业在如何增加收入、怎么节约资金使用、如何有效利用自有资本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这时资本会竞相入场,其逐利性也将变得更加明显。反之,如果没有达到同行业平均水平的话,则意味着在竞争这个角斗场内,企业已处于劣势地位,最终会因为被资本抛弃而财务资源枯竭。由此可见,该指标的变动,与企业的财务危机息息相关。

3.3已获利息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营业利润债务利息息税前营业利润是指扣除利息及所得税费用前的营业利润。为什么要扣除利息和所得税费用?这是因为,偿还债务利息、缴纳企业所得税都是用息税前营业利润计算的,而不是用企业净利润进行计算。换言之,企业在取得营业利润后,首先要清偿所欠债务,然后要清偿国家税款,如果人们在运用这个指标考核风险时,采用的是企业净利润的话,那么,该指标计算结果肯定会降低,信息就会严重失真。正常情况下,企业从债权人处筹集来的资金会形成企业债务,这些资金一旦进入企业经营过程,就会按期产生固定的资金利息,无论这个资金利息当期是否需要清偿,但是从整个资金周转周期来看,最终都需要支付,那么这个资金利息在人们的财务核算中,或者被费用化或者被资本化。这些债务资金因为融资成本低、融资速度较快且企业财务信息没有被广而告之(与增发股票相比,方式比较隐蔽),而广受企业欢迎。企业除了用这些资金去补充生产经营中的资金缺口,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发挥债务资本的杠杆作用,且债务资本利息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对企业来说,因其能够抵税也是一个利好的因素。衡量企业能否利用好债务融资工具,且能够充分发挥其债务杠杆作用,主要就是看已获利息倍数这个指标(即所获得的息税前营业利润至少应大于债务利息)。这个指标如果大于1,则表示企业产生的息税前营业利润足够补偿所筹借到的债务产生的利息,且这个指标越高对企业资金运作越有利;反之,如果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或者企业既定的战略不具备竞争优势时,其还款压力会成倍放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不仅不能利用债务资金获取盈利,并且可能出现到期债务无法偿付本金和利息的现象,更有甚者还会出现资本纷纷离场,产生债务倾轧的局面。由此可见,企业是否可以运用借债经营模式,以及运用借债经营模式的深入程度能达到多少,兼是由已获利息倍数这一指标来决定。当然,有些企业因为有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摊销等不用支付现金的成本,所以在短期内,在本指标小于1的情况下,也有能力支付企业到期债务的本金及利息,所以上面的公式还可以演变成: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营业利润+非付现成本债务利息,这样就可以更加准确地揭示企业获利能力的高低及债务偿付能力的强弱,为资本积极入场提供吸引点。

3.4销售现金流入比率

销售现金流入比率=营业现金流入量销售收入净额通常情况下,财务账面上的销售收入既包括已经收到货币资金的收入,还包括形成为应收款项的收入(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如果这些应收款最终收回,将形成企业的实际销售收入,成为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到期无法收回,将成为企业的虚假销售收入,其因为丧失变现能力而变成死账、呆账、坏账,即人们常说的“账面有盈利但手中无货币”的情况。从企业《利润表》上看,营业收入很高,利润同步增高,整个报表数据很漂亮;从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看,因应收款项比例提高而导致资产规模也很耀眼;但是如果结合了《现金流量表》就不难看出,经营活动中没有产生多少现金流量,甚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出现负增长现象,那么长此以往,倘若企业一直处于这种“面子很好看,但是日子过不下去”的状态,现金匮乏、资金入不敷出,财务危机困境将会一直困扰着企业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通过对本指标的分析,在企业销售增长的过程中,应该高度关注销售收入的变现问题,变现速度越快说明销售质量越高,反之销售质量低下,所以企业在未来一定要从客户的信誉质量及应收款项账龄等因素入手,不能签完合同就计算销售业绩,而应该前期销售和后期回款真正挂钩,实现业财融合,同时,加强应收款项的追缴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销售收入实质化,形成销售收入的持续增长态势,解决财务难题。

3.5非付现成本占营业现金净流量比率

非付现成本占营业现金净流量比率=非付现成本营业现金净流量顾名思义,非付现成本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需要支付现金的成本费用,这些非付现成本一般包括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企业开办费摊销等。反之即付现成本(又称“现金支出成本”),就是需要企业在将来动用现金支付的成本(如设备的维修费等)。一般而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使用的现金来源于生产经营环节、筹集资金环节、对外投资环节等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大多数来源于生产经营环节,则说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创造现金流的能力,也预示着企业的运营效率比较高,后续发展能力强,通俗来说,就是企业自身可以生产足够的新鲜血液,可以满足自己成长所需。反之,则意味着企业的现金净流量多来源于筹措资金环节或者对外投资环节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如银行借款、增发股票、投资分红等),这说明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创造现金的能力低下,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不是来源于内部积累而是来源于外部力量加持(即企业自身造血功能低下)。众所周知,无论是股东还是债权人,其投入资金都不可能无偿使用,都会产生资金成本,或者是利息或者是股息,总而言之,企业必须为使用的外部资金买单,那么长此以往、周而复始,这将为企业后期偿还债务本息或者分配股息埋下隐患。结果无非有二,一是接着“借东墙补西墙”;二是资金链断裂。本指标越小,表明由生产经营环节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就越多,企业现金流越充裕;反之,则表明由筹措资金和对外投资环节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就越多,那么也预示着,经营所需资金多来源于借债或者投资利得,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所以归根结底,本指标越小对企业的发展越有利。当然,相关人员在设置财务预警指标、分析财务风险时,应该结合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管理的特点,融入企业实际业务当中。同时,不能单一追求某一预警指标的高或者低,必须结合多项指标同时考核,以免失之偏颇,造成决策失误。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企业应该摒弃早期的简单粗暴式的发展模式,追求高质量、高品质、精细化发展已成为必然态势,那么企业该如何提质增效,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企业危机便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张涵露.食品企业现金流量研究———以X公司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1(23):184-186.

【2】闫培金.企业财务内控精要[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作者:赵亚妮 单位:陕西华秦水电工程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