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特点分析
时间:2022-09-29 09:04:23
导语: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特点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呈现出教育主客体的合一性、教育内容传播的即时快捷性、教育环境的虚拟开放性以及教育过程的平等交互性等鲜明特点,这给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化挑战为机遇,应牢牢坚持党性与人民性并举、继承与创新并行、线下与线上并用的原则,精心打造专业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筑牢高校网络阵地、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构建意识形态教育合力机制,不断提升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特点;原则;策略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主客体的合一性
教育主体是教育实践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普遍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政治立场,凸显出明显的政治属性与权威特性;教育客体则主要是指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活动参与者与内容接受者。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二者虽有关联且不可偏废,但彼此之间界限仍较为明显,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动引导者,而教育对象则是教育过程的被动参与者,二者呈现出较明显的分离状态。随着新媒体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广泛运用,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特别是随着“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步入校园,他们深谙网络传播规律及技能,在这一领域甚至出现“文化反哺”的现象,更加促使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呈现出相互缠绕交织的特殊状态。教育主客体的分离状态日渐模糊乃至消失,教育主体客体化,教育客体主体化,教育主体客体交融交织常态化,教育主客体的合一性成为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显著特点。
(二)教育内容传播的即时快捷性
教育内容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它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讲解的知识、理论、观点的总和,承载着一定的教育目的与价值。在传统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传播大多依靠人际传播得以实现,此种传播方式往往需要特殊的物理空间、特定的传播者与传播受众,并且二者还需要同时“在场”才能得以进行,从传播者得到相关教64形态教育工作者务必要结合青年学生的实际,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革新话语表达方式,进而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线下与线上并用
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较之以往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务必注重发挥线下和线上的优势,实现功能互补,提升教育效果。一方面,线下教育是现实的客观存在,诸如课堂教学、学术报告及社会实践等依旧是线下教学的主要方式,鉴于此类教育方式的客观现实性、直接实践性与可受控制性等特征,它们仍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教育效果的正向凸显大有裨益。另一方面,线上网络教育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补充。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与学习方式。但是,网络空间也充斥着诸多意识形态属性不明的言论,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选择带来诸多困扰。[6]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亟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教育活动,牢牢掌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主导权。
三、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策略
(一)打造专业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提升教育实效的基本前提
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乃至逆全球化加速演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正遭遇西方社会思潮的强力冲击,相继出现“洁洁良”“东海道子”等负面事件,这为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效果敲响了警钟。毫不讳言,打造专业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提升教育实效的基本前提。首先,配强领导干部队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性,它始终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不仅工作强度大、时间长,而且工作效果周期长、风险高。各大高校务必选优配强领导班子,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的“头雁效应”,加大领导干部的选拔难度与培训力度,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与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能力。其次,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是进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中坚力量,对提升教育实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各高校思政课教师缺员严重,无法满足教育部相关规定,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压力大,教师年龄结构严重失衡,严重制约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的凸显。因此,各高校务必加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设立思政课教师专项经费,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最后,补充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队伍。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几乎处于“无处不网、时时在网”的特殊境况,高校宣传部门要善于发挥学生朋辈群体的优势,注重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深谙网络传播技术、擅长网络舆论引导的学生“意见领袖”,及时发挥其补位职能。总之,高校务必发挥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引导队伍的功能,努力构建队伍有人管、工作有人干、舆情有人察的三位一体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强化育人效果。
(二)筑牢高校网络阵地是提升教育实效的基本依托
随着新媒体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互联网已经变成新的教育基地,并借助其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与传播速度的便捷性深受广大师生喜爱,但与此同时,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审丑等弊端。高校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守好高校网络阵地,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实际效果。首先,加强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法律法规作为规范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手段,也是管理社交媒体的强力措施,对于确保高校网络阵地安全大有裨益。相关部门应该抓紧时间调查研究,切合高校网络秩序管理实际,积极推进相关网络法律法规的出台实行,重点发挥网络法律法规的“硬约束”功能。其次,提高师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是指网民面对网络信息时所体现的选择、理解、质疑及评估等能力。鉴于“媒介素养直接决定着网民的行为水平”[7],提高师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直接影响着网民的行为水平,制约着高校网络阵地的稳固程度。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专题讲座、模拟相关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师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最后,强化信息技术监管水平。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与媒介素养的提升能够有效维护网络空间稳定,但其效力依旧不足。信息技术作为推动互联网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网络空间良好秩序的构建意义重大。相关技术部门应加大投入力度,大力研发语义分析、情感分析、关键词筛选过滤、网络爬虫等相关技术,筑牢高校网络空间防火墙,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络空间。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提升教育实效的核心所在
思想政治理论课历来都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其教学模式影响着教育质量,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效果。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效力逐渐式微,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实效逐渐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刻不容缓。首先,更新教育理念。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大程度上关注价值观念、思想观点的灌输,教育者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作为教育主体地位的受教育者并没有得到真正重视,这就在无形之中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立起来,教育效果注定不佳。现如今面对新形势,教育者必须主动来一场“思想大解放”,及时摒除过时陈旧的教育理念。其次,编排教育内容。教育者务必根据学生的接收能力与心理特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将我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融入教育内容。譬如,可以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等转化为育人元素,从而提升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进而引导学生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再次,创新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教育规律的具体体现,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传统机械式的教学方法依旧存在并能继续发挥作用,但其作用正逐渐减弱,特别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界限日趋模糊,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创新教育方法迫在眉睫。毫无疑问,教育者要着重研究教育环境与教育对象,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育方法,将鲜活的案例、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融入意识形态教育全过程,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构建意识形态教育合力机制是提升教育实效的重要保障
教育事业是一项极其庞杂的系统工程,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实效,就必须发挥各主体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起意识形态教育的合力机制。首先,坚持学校教育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校是学生长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应该科学合理地将意识形态教育寓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体现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制度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等各个方面,努力贯彻“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理念,夯实高校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其次,坚持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家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高校学工部门可以通过设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校沟通微信群等方式促进家校联系,向家长传达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内容与理念,促使二者的价值取向趋同化、教育过程同步化。再次,坚持社会教育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补充地位。作为一种鲜活的教育形式,社会教育具有独立性、丰富性、形象性等诸多特征,教育效果的呈现周期较短。高校宣传部门可以通过身边鲜活的实例,如展示面对疫情时中西方国家的态度和举措等,在社会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的舆论氛围,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意识形态教育。尤其是要加强与地方网络管理部门的协同合作,充分利用网络管理部门的先进技术与管理人才,积极应对潜在舆论和意识形态风险。总之,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实效要求各大教育主体在方向上同频共振,在时空上密切衔接,在作用上优势互补,努力形成整体教育合力。
作者:陈猛 覃优军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师指令多模态话语分析
- 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