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时间:2022-09-28 16:31:40
导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Z世代”大学生从小生活在被网络包围的环境,与以往大学生不一样的成长环境导致他们表现出直面感提升,暴露性增加,孤独感更强等差异性特点。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他们的心理健康需求,因此要明确“Z世代”大学生教育目的,利用专业化心理师资队伍,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调互助机制,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与监管,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挖掘“Z世代”大学生心理潜能,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发展。
关键词:Z世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差异
一、前言
“Z世代”主要指出生于1995—2009之间的人,这个概念最早由欧美国家提出,因为这代人的成长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他们也被称为网络世代。当代高校大学生作为“Z世代”中的一分子,他们自幼生活在各种科技产物包围的环境中,与网络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无论是生活、学习、购物、娱乐都离不开网络的环绕。网络充斥着他们生活的每一寸空间,他们身心发展各个方面也都离不开网络的影响,因此在他们一代人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心理逐渐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发展特点,展现出独属于他们一代人的特色。作为“Z世代”的大学生,相较“前辈们”,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的途径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网络中释放真实的自我。在心理健康方面,与“80后”“90后”大学生谈“心理”色变不同,他们愿意通过网络分享自己心理状况,偏好通过网络寻找各类心理知识信息,对心理知识展现了一定的兴趣性,对心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喜欢根据自己掌握的心理知识,对照自身特点为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定义”,也乐于通过公共社交平台展现个人当前与众不同的心理健康特点,体现自己的独特性。比如在社交平台展示自己心理科就诊检查单、服用的药物、自我伤害的照片等。这些特点的呈现,让“Z世代”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过往相比有着相当的差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心理工作实践中发现,传统高校心理健康凭借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加心理预约咨询双线作业的心理健康模式已经完全无法满足“Z世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精细化指导的需要,也无法及时发现他们在网络中呈现的各类新型心理问题,因而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给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重视。良好的心理健康关乎大学生能否拥有坚强、自信的人格,能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否积极应对挫折,能否自主调试压力,能否积极迈入社会,面对不断变换的人生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指出,要切实构建“网络”“心理”等“十大育人”体系[1]。《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中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2]。”因此,面对“Z世代”大学生变化的心理健康发展特征,及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模式中呈现出的不足,我们有必要根据他们的发展特点,寻找其与过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差异,最终构建符合“Z世代”大学还是那个心理特征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还是局限地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有少部分研究者将网络心理教育看作一个开放且动态的概念,认为网络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媒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环境,更是它的一种资源,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对象[3]。因此,网络信息技术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前提,滋养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但是,究其本质,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教育的一种理念,这种本质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能体现出来[4]。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线下照搬到线上,更多的还是伴随网络发展出现的一种形成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模式,较普通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较大的不同与发展。
三、Z世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Z世代”大学生作为伴随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成长的一代人,他们的心理发展受到了网络的巨大影响,呈现出自我意识偏差、网络道德意识弱化、视野开阔等特点。
(一)自我意识出现偏差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对自身身心状态况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觉察与认知[5]。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中徜徉,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但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约束,过于自由的虚拟网络环境,也让很多当代大学生随心所欲、过度放纵,逐渐自我迷失,导致自我意识出现偏差。很多学生因为虚拟网络具有隐蔽性,会将在日常生活中无法释放的诉求在网络中释放,获得心理上的满足,逐渐将网络变为自己的避难所,逐渐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也有一些同学因为长期身处虚拟世界,逐渐难以分清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从而出现自我认知混乱。
(二)网络道德意识弱化
由于当前网络环境中相关法律法规目前还不完善,所以网络中行为的规范需要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但是作为思想意识及自律能力尚不完善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尚未形成成熟的道德责任意识,加之网络环境没有强有力的行为约束,无法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网络克制能力。久而久之,大多数大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容易在网络中放纵自己的行为,出现网络污言秽语甚至出现诈骗等相关情况。
(三)视野逐渐开阔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缩小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学生不出家门也能了解全世界,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让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视野不断被开拓。
四、Z世代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过往的差异分析
“Z世代”大学生因其生活环境与过往大学生的区别,让他们在心理健康等方面与“前辈”有着差异化的表现,而在网络心理方面则表现得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直面感提升
与过往大学生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如猛虎不同,当代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接受度大大高于过往,他们生长的网络环境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使得他们对心理有着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也乐于通过网络查询各类心理健康知识。因此,他们对“心理疾病”有着自己的了解,当个人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后,他们能及时察觉出变化,并敢于直面自己的问题,对个人情况进行自我的初步判定。通过多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必要时更愿意得到外界的力量支持。
(二)暴露性增加
在过去经验中,很多大学生在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时,往往会逃避这个问题,即便正在接受治疗,也会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个“秘密”,唯恐被周围的人发现,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将心理问题当成最大的耻辱。当代大学生与之前相比,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很多“Z世代”大学生乐于在社交平台展示自己的方方面面,包括晒出自己心理科室就诊的各类材料、药物,用心理问题体现自己的独特性。部分同学还会将“抑郁”变成自己的“奖章”,成为自己处理日常问题的挡箭牌。
(三)孤独感更强
“Z世代”大学生他们习惯以QQ、微博和微信进行交流,网络交流逐渐成为他们交流的主要渠道。在新媒体网络背景下,越约越多的新型网络交流平台层出不穷,抖音、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平台也逐渐充斥年轻人的生活。在这些传统或新型的媒体中人与人交流不受年龄、性别、肤色、口音、经济条件、地域等外在约束,在网络中可畅所欲言,尽情释放内心想法,慢慢很多同学沉溺其中,减少了与现实中与人的交流相处,失去现实人际交往能力,性格也越发孤僻。网络中交流越活跃,往往现实生活越孤独。
五、“Z世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Z世代”大学生与过往大学生之间网络心理的差异导致过往的心理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高校,出现了各种问题,影响心理教育成效。
(一)滞后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实际
当前各大高校虽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开设了各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了专业的心理健康中心,拥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危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但是其中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伴随着被网络所包围的“Z时代”走入大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滞后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际。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但此类课程普遍集中低年级,且大多以大班授课形式开展,课时量偏少,内容过多,所以教师讲解时大多泛泛而谈,学生无法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无法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张雪(2019)调查发现,67.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给予自己帮助与成长[6],也说明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偏向理论授课,无法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无法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这更导致生长在网络时代的“Z世代”大学生转向网络世界寻求解脱,进而引起更多得网络心理问题。
(二)片面地将网络视作心理健康教育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心理教育其实早已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但是对大多数高校而言,网络在更大程度上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新平台。比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将线下面对面的心理课程,调整为线上视频课,扩大心理知识宣传面。或者利用网络平台,推广部分心理健康知识,而不是将网络看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但是网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绝不仅仅只是工具和内容的关系。崔景贵(2006)认为网络与心理教育有五重关系,除去是心理教育的工具外,也是心理教育的环境、资源、内容和系统,要从网络教育思想、网络教育原则和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三个层次来思考理解网络心理教育[3]。
(三)没有被广泛重视运用
虽然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网络信息手段与心理教育逐渐融合,设立心理健康线上预约平台,推出心理主题公众号等。但是更多的学校还停留在传统的网络心理网站或者视频心理课程方面,对网络心理教育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四)缺乏足够专业心理教育人员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要求:“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要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每校至少配备2名[2]。”但是在高校实际工作中,想要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除去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有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心理教育活动开展、应急危机处理、辅导员心理培训等繁杂工作,现有的工作已经让少量的心理教师疲于奔命,很难抽出时间进行网络心理教育改革与创新。同时部分高校的心理从业者并非专业出身,系参加相关培训后转做此工作,缺乏足够的专业性,难以满足网络心理教育改革的需要。
六、“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探索
“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的特点与变化,以及实践中发现的当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着的问题,给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重重压力。因为要做好“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特点,构建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明确“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构建“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要明确“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了解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分析他们与过往大学生心理发展直接的区别,有针对性地树立“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然后运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各类心理健康技术、理论、资源传递给他们,实现对大学生心理知识的丰富,心理潜能的挖掘,为他们的心理赋能,从而确保他们的心理能够积极健康向上发展。
(二)完善“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调
互助机制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首先高校心理健康中心要完善自身功能,建立专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全面把握大学生复杂多变的心理健康发展动态。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发展,不断调整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方法等,保证心理教育实时性。定期对二级学院心理工作者、辅导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网络心理技术,更新其心理健康知识。协调学校、学院力量及时把握大学生网络言行,分析其中蕴含的问题与变化,及时给予学院指导,帮助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健全“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与监管机制
虚拟的网络环境,自由且开放,缺乏足够的监督机制,因此各类未经筛选的复杂信息充斥在其中,在网络中徜徉的大学生在其中不仅能够接收到各种最新的文化知识、技术,也会受到各种负面信息影响,出现网络道德问题。所以,高校要加强“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建立健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监督引导机制。利用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力量,做好学生网络信息动态收集,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确保学院及时把握学生网络心理动态。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心理教师,及时、有效与学生线上联系、交流,敏锐掌握学生心理状况,给予学生积极正向的引导,避免大学生受外界负面信息的干扰。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及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协助“Z世代”大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网络心理。
(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Z世代”的生活世界,充斥着各种网络环境,QQ、微信、微博、抖音也逐渐成为高校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在这些多彩的平台中,高校可以利用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各种形式传播知识与同学互动,让高校自己的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们网络徜徉的优先选择。在网络信息发布中,高校在把握主旋律的同时,要紧跟时代潮流,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能量的知识,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同时及时把握大学生喜好变化,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营造受欢迎、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五)打造专业化网络心理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开展心理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专业的心理师资队伍,同样“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准确把握需要高校拥有一支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心理知识扎实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课程,开展有效的心理活动,建立良好的网络联系,建设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宣传平台。高校还应该积极为心理健康教师定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交流,多渠道、多途径、多层次不断提升心理教师工作能力,为高校网络心理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坚实人才基础。
七、结语
“Z世代”在从小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接收着网络带来的各类负面影响,因此对“Z世代”大学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这既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解决帮助他们积极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因此,研究“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对比他们与过往大学生心理差异,从而找寻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短板,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不断尝试、改进,找寻出符合“Z世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不断归类总结,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组建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监管和引导,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协调互助,共同为大学生创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逐步优化总结形成符合当代高校学生心理特点、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2017-12-04.
[2]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Z].2018-07-04.
[3][7]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的内涵、优势与问题[J].江西教育研,2006(4):22-24.
[4]姜巧玲,胡凯.我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概况及展望[J].学术探索,2011(12):134-137.
[5]王佳利.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模式研究[J].心理健康教育,2016(543),58-60.
[6]张雪.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2019.
作者:杨治菁
- 上一篇: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建设研究
- 下一篇:园林景观绿化在河道生态建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