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改进对策

时间:2022-09-28 10:14:38

导语: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改进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改进对策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深受网络迅速发展的影响,对此,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为进一步了解我国近五年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对139篇我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献进行详细梳理,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和必要性、发展问题以及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改进对策等多个维度进行回顾与展望,以期为我国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综述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大学生能否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社会进步和个人前途命运。近几年互联网普及,网络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这就意味着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在此背景下,2017年以来涌现了许多有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但目前尚缺少关于近五年来相关内容的系统梳理。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总库”为范围进行高级检索,共收集到2017年1月1日—2022年4月13日发表的文献139篇。本文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并从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必要性、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问题及改进对策等多个方面进行回顾和展望,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学术参考和思路。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目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与之相结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逐渐将其融入到高校的德育工作中。研究者对于当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总体呈现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教育过程的隐匿性

教育过程的隐蔽性意味着在进行相应心理教育时,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可能会隐藏自己的个人信息和不愿意公开的相关内容[1]。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隐蔽性和自助性特征[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进程的隐匿性表现为大学生可以自由披露的个人信息的数量上。匿名形式的教育过程可以有效减轻大学生接受教育时产生的心理负担与焦虑,使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毫无保留地表述个人心理状态和心声。利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清晰地掌握受教育者个人情况,快速分析其存在的相应问题,及时作出判断,为受教育者提供有效的疏导与帮助。

(二)教育环境的开放性

教育环境的开放性定义为教育相关内容和受教育者不受时空限制[3]。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也得到快速发展。传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而网络技术和信息科学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它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可重用性好等优点,既能满足广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研究的需要,又能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交互式媒体教育资源,形式多样,单向的一对一交流与一对多广泛辐射均可有效实现,增添了更多教育过程的选择。正因开放的信息,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信息选择,选择契合自身特点的教育方式与信息,最终达到心理互助作用,有效完成针对性教育的目标[4]。

(三)教育活动的交互性

教育活动的交互性是指通过网络实现教育的平台,它彻底打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由于身份、地位而产生的制约,从而实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交流和互动[5]。研究者认为教育活动互动的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的互动和教学方式的互动。在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方面,互动是指网络作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它彻底打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身份、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和阻碍,使双方在心理和思维上更加平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平等,既是对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也是对教育者的一种亲近感[6]。而在教育形式上,交互性是指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可以在网络的大背景下,找到“同频共振”的倾诉对象。在网络环境中,当个体处于相同的困境时,可以有效形成一个团体,并在自我激励的作用下形成多元的、开放式的、互动的体验[7]。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可以利用互动的多媒体手段,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互通,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的互动方式,不仅能让心理教育者在网上以更加平易近人的身份与其进行心理上的平等沟通,同时也在第一时间防止受教育者产生其他心理问题。

(四)教育活动的网络性

教育活动的网络性定义为在网络环境下,以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优于高校传统教育方式。首先,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讲究“细水长流”,容易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这一限制,真正实现了教育双方零距离对话,能够随时随地实现心理疏导。其次,互联网给了大学生更多自由去选择教育的内容和信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针对自己的特点进行心理辅导。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突发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降低其产生的心理问题[8]。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网络时代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严重冲击,各种不良的信息、腐朽的文化、享乐主义等不良的精神文化正腐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衍生出更多难题。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总结了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目前,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家庭父母期望、社会工作压力等诸多问题的影响下,更易产生心理困惑,有的人甚至产生一定障碍性心理问题,导致自杀。研究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匿名的学习平台,学校以此为突破口,对传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一定的解放[9]。但是,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复杂,开展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各院校重要课题。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需求

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正常智力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中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韧性的意志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保持人格稳定,甚至可以挖掘智力的潜能。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放性平台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0]。开展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益于丰富和充实传统的课堂教学,扩大其覆盖范围,延长其时间。有效、有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丰富和提高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水平,及早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加以解决。利用网上的心理互助体系,可以把学生的匿名问题和辅导员的回答公之于众,让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在网上寻找自己的影子。同时,利用网上教学方法,可以避免对同类问题进行反复的分析和解释,使相关专家积极参与,形成合力,从而进一步化解大学生的深层心理危机。

(三)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在网络环境下,存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孤僻、自闭等隐患,从而造成辍学、自杀等现象。王猛认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以更加柔和的方式处理同学、朋友、亲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11]。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问题

通过对高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发展空间巨大。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以及网络时代的变化,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复杂。研究者对当前高校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问题总结如下:

(一)缺乏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统筹安排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不仅要依靠大学自身力量,更要有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实现社会各类资源的整合。赵洋指出,当前各大学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认知尚不完整,未根据其自身的需要及网络环境特点,制定相关的管理体系,缺少统筹规划[12]。付国华认为,目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根据服务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教育发展型”与“医学型”。但是,目前我国的主要教学模式仍以发展型为主,而医疗型的教学模式在大学中还较缺乏,这种相对单一的教学模式将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13]。王译萱认为目前大部分大学都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和线下心理活动中,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很低,二者的结合未得到真正实现[14]。

(二)缺乏对网络心理环境健康教育进行针对性研究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的网络心理健康理论,只对网络的特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但由于缺乏实证研究,缺乏说服力,仅从表面上看,缺乏对大学生自身的全面认识。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目前关于一些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15]。

(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把网络视为工具是简单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特征。从教学方式上看,部分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教学手段却是片面的,无法体现出学生的需要。在教育管理中,管理方式忽略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的协同效应,忽视了校园、学校、学生团体、个体之间的垂直整合,从而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16]。

(四)网络环境复杂性

互联网的优点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内容更全面。但也因为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使得管理变得更加困难,同时也使得网络社会在缺少规范的情况下,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四、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改进对策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积极消极并重的新发展趋势。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如何有效地运用网络资源,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以上情况,研究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一)明确教育目标,更新教育观念

探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应从确立新的思想观念入手。孙霞认为,高校应更新思想、充实教学内容、强化心理健康教育[17]。岳海燕认为,要改变传统的心理学教学理念,运用互联网技术,深化教学内容,开发网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增强与学生的交流[18]。付国华还建议,要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加强社会力量的整合[19]。在这一背景下,其他研究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问题重重,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研究与探讨,积极构建新的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完善教育内容

在教育内容方面,研究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首先,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能力。一些学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和教育,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起良好的网络参与意识,正确看待网络的开放和虚拟,以确保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发展不受不良的网络文化的影响[20]。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地意识到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素质,并从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管理能力等方面来适应其健康发展的需要。教师应适时地对其进行个体化的指导,从提高其思想认识入手,以提高其自控能力。其次,需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比如研究者提出,要对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认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规范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自我约束,以维持网络的正常运行。大学生的社会阅历普遍较低,难以将有用的信息和坏的信息进行正确的区分。所以,我们要从确立道德基本准则的角度,保证大学生的行为和语言规范,使其形成自律、法律、道德意识,使其在规范自身的行为中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21]。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通过实时观测动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学校应积极利用各类网上平台,建立各类信息监控平台,丰富考试的形式与内容。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心理测验,使学校能切实地实施考试的有关环节,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综合指导。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对网上的学生进行完善,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更新,以保证对其进行动态地跟踪和动态管理。另外,在追踪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心理发展趋势的过程中,应建立较为完善的心理防卫和班级心理咨询机制,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22]。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育主体作用

教师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当前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主体性。基于此,研究者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措施。一些研究者认为,要将大学生辅导员培养成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23]。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制,并进行相应的培养。在院校思政工作中,以辅导员为中心,以宿舍长为骨干,建立健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辅导员是信息的传播者,应该首先对网上的信息进行筛选,然后再向学生传达,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对信息进行选择、判断和评价。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培养一支由老、中、青三个方面组成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年老的老师有丰富的经验和学识,中年教师有活力,青年教师思想超前、与时俱进。高校复合型教师可以通过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目标[24]。另一些研究者总结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构建适合于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应将部分关注点放在学生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上去。要不断地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要理解他们的思维,从他们的观点出发,把他们的问题与现实紧密联系,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并进行有效的跟踪和管理,切实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5]。

五、总结

通过对已有研究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有关的研究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就研究类型而言,理论研究较多,而实践研究较少。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在内涵、价值、要求、问题和对策等方面,都是偏于理论的,而在实践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根据2017-2021年度的研究统计分析,可以推断出,当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应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调查,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第二,就研究主题分布而言,研究多从内涵、问题、策略等方面进行,而对其必要性、影响因素、价值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缺乏深入、广度的研究。这表明,目前大部分研究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上。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以达到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第三,就研究对象而言,理论研究者数量多,而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数量少。所以,要激发各大院校一线心理健康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共同进行研究,并积极参与到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既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素养,又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作者:李欣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