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时间:2022-09-28 09:03:54

导语:新媒体视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媒体视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摘要]媒体技术的出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根据新媒体环境下大针对学生在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利用新媒体技术,从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和教师三方面入手,进行信息素养教学工作中德育的培养。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信息素养;德育

一、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教学的必要性

新媒体技术是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新型网络工具、应用模式和信息传播载体,自二十世纪末开始,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得到迅速发展。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图片、短视频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情感世界的主要载体,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的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塑造和思维方式的建立。在新媒体视阈下,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素养作为一种综合的技术和技能,涵盖多方面的内容,通过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提取主要的信息资源,使问题得以解决。信息素养教育包含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信息道德教育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信息素养的培养中既包括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又关注到人文素质要求,倡议信息道德的教育。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其中10岁~19岁占比12.3%,20-29岁占比17.4%,有学者从年龄角度界定伴随着信息技术成长的大学生是典型的数字原住民代表,但是通过文献查阅和调查问卷发现大学生数据处理相关软件掌握的情况并不客观;其次,他们数字信息的获取渠道主要为常用的搜索引擎,对高校的文献研究数字资源用得最多的为知网,但知网中文献的管理软件的使用、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很少涉及。最后,大学生群体对自身数字身份信息及隐私保护意识比较薄弱,针对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容易被迷惑,导致以讹传讹。因此,这对大学生的信息化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良好的信息素是Z世代人必备的生存和学习技能。首先必须树立良好的信息意识,掌握扎实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在应用的过程中,始终坚守信息道德底线,警惕网络中不良因素的腐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意识、完备的信息知识、熟练的信息技能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才能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建立起高度社会责任感,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自制力不强,思想品质处于形成阶段,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可以让学生辩证地看待网络中传递的信息,对负面的影响坚决抵制,培养他们独立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具备在信息社会中健全发展的技能,为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做好准备。

二、信息素养教育中德育的功能和价值体现

(一)信息素养教育中德育的功能

大学生德育教育是通过了解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形成规律和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水平,坚持因材施教和正面疏导,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最后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当前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产生的数量庞大,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因此在信息鉴别、信息应用、信息道德等方面,德育的功能和价值表现得尤为重要。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海量信息,这些信息中含有不同的政治立场、文化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利用经济的优势,先进科技的伪装,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西化渗透。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尚未成熟,好奇心比较重,热衷于接收新的信息,但对于新的文化、政治观点的甄别能力比较薄弱,在糖衣炮弹的诱惑面前很容易迷失方向,失去马克思主义信仰,轻易地否定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在信息时代,我们更应该主动分析在网络社会中,西方霸权国家在哪些方面会进行文化、思想的渗透,学生会通过哪些途径接触这些负面的消息,对于哪些信息抵抗力比较薄弱;一方面从技术上积极预防,另外,从思想上进行武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信息素养教育中德育的价值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大数据、海量信息等科技的冲击,建立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社会的基本要求。高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首先,课程本身具备思想指导性,对在思政德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社会的科技发展现状,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与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批判的对待网络中的复杂信息,树立科学、理性的认知观,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积极推动学生全面的发展,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其次,思政课面向全校大学生授课,尤其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可塑性很强,正是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其实也是一种修身养心的过程,简称修心,心正而道通,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当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抉择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同理,在信息社会中,面对更复杂的环境和人,只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有完善的价值观正确的处理信息社会中面对的问题和人际关系。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的现状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

大一新生,刚刚脱离父母的管束和高中繁重的学习负担,思想处于一个放松的阶段,同时也是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建立的阶段;此外,他们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思想比较激进,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学中,如何能够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比较急迫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下,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种观点相互传播、碰撞、影响,大家的人生观、价值观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现在自媒体平台泛滥,对信息的发布、传播监控难度加大,一些消极的、负面的、不负责的文化思想,甚至与社会主义思想对立的言论,通过多种网络媒体,经过伪装,进行肆意传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一方面,某些西方霸权国家,借助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利用大学生对知识和新信息的好奇,向他们渗透具有明显倾向的意识形态内容和错误的价值观、政治观点;另一方面,国内的一些黑恶势力,借助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在网络上传播反动的言论,诋毁国家和人民,给青少年灌输错误的政治观念,邪教组织通过社交平台或者邮箱传播思想病毒。此外,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做事富有激情,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薄如,所以当接收到外部的这些信息时,难以避免会出现价值观的偏差,而新媒体例如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论坛等新媒体平台为这种偏差提供了宣泄和对外传播的途径,对周边的群体产生负面的连锁反应,彼此相互影响,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水准降低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泛娱乐化”现象日益严重,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更多地借助于接受者的“感官”而是非“思维”来传播,很多内容追求感官刺激,忽视道德原则,忽视社会责任和使命。使部分大学生在一种迷失自我意识状态下,过度地去追求娱乐的、形象的事物、而对抽象的、思维的、有内涵、需要通过思考提升自我水平的事物视而不见,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和是非判断能力。首先,新媒体平台为大学生建立了一个虚拟空间,在这虚拟空间中,过分地强调个人主义、以“我”为中心、夸大了个人的能力,当面对实际的集体生活时,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因此部分大学生会在虚拟的空间,寻找自我价值,对班级的集体活动懈怠、消极,缺乏集体荣誉感,甚至藐视集体主义精神,更不要说团队的合作意识了。其次,有些大学生整天沉溺于虚拟世界、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出现了手机综合征,一旦离开手机会或多或少产生心理焦虑情绪,影响了平时的人际交往,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以上这些现象,都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石头,会导致感恩、诚信、责任等方面品质的欠缺,道德水准降低。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严重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极度解放个性、张扬自我的时代,一些不良的导向,使网络领域道德行为失衡现象频频发生。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网络上传播的信息缺乏甄别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不经意的转发就会被人利用,成为反动言论的传播者,甚至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目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有的大学生容易受网络上反动的政治观点影响,通过网络转载甚至发布一些不良言论。在网络安全方面,由于对黑客的好奇,或者炫耀自己的技术能力,导致有些大学生恶意的传播病毒或者对合法网站进行攻击,窃取他人的网络账号,进行非法活动,对别人造成经济损失。

(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情感僵化

新媒体时代,人们交流的方式更多的是借助于互联网,它在时空上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尤其是情感的缺失。信息传播的载体以冷冰冰的文字、图片为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缺乏了表情、语气,使人们之间感受不到彼此的温暖。而且在新媒体提供的这个社交环境中,人们可以突破空间、时间、人数的限制,使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上交际,人与机器的接触越来越多,而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直接交往日趋减少。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通过游戏可以使自我价值得到展现,特别刚入学的大学生,由于对大学生活的一些不适应,更容易在网络中寻找快乐,沉溺于虚假的创造性活动,来弥补现实中的失落。久而久之,便会丧失了自我,与现实生活脱节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人们面对面交流机会的减少,会不断地削弱与他人社会交往的机能,使得现实社会中的亲属、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淡化,甚至情感冷漠,在社会中缺乏对幸福感的追求,失去在现实社会体现自我价值和合理的道德判断能力。

四、新媒体环境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方法

(一)利用新媒体,搭建德育信息移动平台

近几年来,移动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和发展,使得信息传递与交流不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为德育教育工作开辟了又一重要信息平台。移动信息的技术特点将固定的教室学习变成了移动的实时学习,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并且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好的互动,由于手机的普及,移动信息平台知识的传播更迅速,范围影响力更大,形式上也更受学生欢迎。微信朋友圈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平台,是文字、图片、短视频的载体,短短几年时间,已经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参与,并将此作为展示自我的平台,进行与外界思想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微信朋友圈作为德育教育的移动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并且注意引导他们合理合法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平时注意观察学生发表的内容,及时答疑解惑,真正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平时,做到细处。作为高校计算机信息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相关的思政网络平台,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实名制注册微信的公众号,微信群等,融教育性、思想性、观赏性、互动性于一体,借助这个平台可以将学生管理和德育教育更好地融合,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

(二)利用新媒体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都是思政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渠道。在新媒体时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新媒体有效地利用在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将计算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相结合,使德育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首先可以通过MOOC或者通过网络平台对理论课进行改革,利用新媒体将文字转换为更吸引人的声音、视频,增强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另外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增强教育的感召力,提高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其次,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学校论坛、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作为德育教育的新平台,逐步发展尤其以移动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平台,使德育教育与校园主流文化、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正面的舆论引导,建立网络舆情疏导机制,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接收到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提高德育工作者信息素养,增强对新媒体的认知

德育工作者包括思政课教师和一批政治素质高、政治立场坚定的学生党员或者学生干部。全球一体化、海量信息的获取等社会环境,冲击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思想意识形态,所以,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观念、技术和方法,很难适应新媒体社会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快对信息技术的培训,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将新的科技融入教学工作中,培养创新思维,逐步摸索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创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应社会科技的发展,了解新媒体技术,完全掌握新媒体技术,科学使用新媒体技术必定能推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新的跨越。

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普及是一把“双刃剑”,它为大学生德育培养带来了新思维、新方法,同时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在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中,除了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信息道德的培养,我们要正确地认知新媒体,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德育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如何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

作者:朱志慧 单位:浙江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