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教育与地理研学活动设计分析
时间:2022-09-27 11:04:36
导语:生态环境教育与地理研学活动设计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社会呼吁教育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党和国家开始重视以多种形式加强中小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教育发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1]。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更强调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2]。生态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体系中逐渐得到重视和体现,但因其是典型的跨学科课程,一门学科无法完全覆盖所有内容,因此地理课程的重要生态教育价值目前仍未得到较好的发掘,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受到一定限制。而根植于真实生态环境的地理研学课程,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与落实生态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从跨学科视角出发,通过对云龙山进行生态资源分析,设计面向生态环境教育的地理研学活动,以挖掘地理研学课程的生态教育价值。
高中地理课程中的生态环境教育理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在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种基本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人地协调观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正确地看待人地关系,强化人地协调理念,认同其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生态发展观,这与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生态环境观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地理学科作为与生态环境教育契合度最高的学科,在新时代担起了生态环境教育的大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除了融入主题知识的环境内容,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环境与发展”作为必修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外,还以“环境”为标题,使“环境保护”单独成册出现在选修系列中,同时增加了选择性必修课程“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3],彰显了地理学科的生态环境教育担当。生态环境教育强调引导学生为了人类长远的自然生存需求,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思想觉悟,而根植于真实生态情境的地理研学课程倡导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方法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并通过考察、调查等方法培养地理实践力,最终引导学生理解因地制宜理念,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人地协调观[4],这与生态环境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对于生态环境教育的落实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积极挖掘研学地生态环境资源,设计面向生态环境教育的跨学科地理研学活动,对树立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云龙山区域概况与资源分析云龙山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是当地绿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自然风光,又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是我国50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有“徐州名胜之冠”之称。云龙山旧时因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环境特性,山体岩石裸露,生态环境恶劣,后响应“荒山绿化”号召,如今成为徐州一处宝贵的自然遗产,是徐州生态修复的缩影,而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扩张的同时保护好这笔遗产也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以云龙山为生态研学活动案例地,并对其进行资源分析,以挖掘生态环境资源,落实生态环境教育。自然资源云龙山为典型的石灰质土壤,地带性植被原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由于长期战乱和人为破坏,造成山地岩石裸露、植被荒芜。1952年,毛主席在此发出了“发动群众、上山造林”的号召,奏响了徐州进军荒山的磅礴交响乐,百万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石头缝里绣出绿色森林”的绿化奇迹,开创了石灰岩山地造林的成功范例。云龙山生态修复设计在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植被林相结构、拆除山体周边建筑围墙等方式修复退化山体,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供公共开放空间,以满足市民的休憩娱乐需求[5]。
人文资源
云龙山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独特的云龙文化,包括东坡文化、佛教文化、两汉文化等,吸引着历代名士以及中外游客前来登临。与此同时,基于人民防空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徐州市积极落实“平战结合”方针,推进云龙山人防工程开发利用,使得云龙山在发挥自身生态文化效益的同时,其社会经济效益也得以激发。云龙文化。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还多次登临云龙山,为云龙山留下了《登云龙山》《放鹤亭记》等诗文佳作以及放鹤亭、东坡石床等名胜景观,云龙山也因此成为东坡文化的重要研究地。与此同时,云龙山还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不仅有被称为“三砖殿覆三丈佛”的禅林奇观——北魏大石佛,还有清代的观音大士岩,这些宗教奇观依托云龙山独特的地质条件,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是人类文化与自然融合发展的见证。随着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诸如云龙山庙会、九月九登山活动、喊山大赛等民俗活动不断涌现,云龙山成为徐州人民文化生活的记录者,而如何协调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也成了徐州人民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云龙产业。1973年,徐州市人防办认真贯彻落实“平战结合”方针,开始建设坑道人防工程,建成后人防坑道成为藏酒和水果仓库,并于2002年7月建成开通云龙山隧道,也是徐州市区第一条山体隧道,隧道的开通缓解了徐州市的交通压力,为扩展城市发展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山体开发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云龙山的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的影响。社会资源云龙山“荒山绿化”工程在山体生态修复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云龙山丰富的社会资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徐州汉画像石馆。徐州汉画像石馆因其丰富的藏品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汉画像石专题博物馆,也是江苏省、徐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江苏省社科普及基地。汉画像石是汉代墓室、祠堂、汉阙和棺椁等建筑上雕刻的石刻壁画。徐州凭借深厚的汉文化底蕴以及多山、取石方便,且山体岩石主要为青色的石灰岩等自然地质条件,为石室祠堂、石椁墓葬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徐州也成为中国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云龙山作为“荒山绿化”生态修复理念的发起地,具有丰富的生态环境研学资源,对树立学生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确定以“揭秘云龙山生态蝶变之路”为主题开展地理研学活动,让学生在了解云龙山“荒山绿化”的过程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
云龙山研学活动设计
本研学活动设计依托云龙山区域丰富的研学资源,以高中地理课程为主要学科基础,以生态环境教育为实践重心,以“揭秘云龙山生态蝶变之路”为研学主题,围绕生态教育目标、地理学科目标、野外实践目标、情感价值目标四个维度确定研学活动目标(见表1)。活动内容设计本研学活动设计围绕“揭秘云龙山生态蝶变之路”的研学主题,以云龙山荒山绿化的自然及人文原因探究为切入点,探索云龙山生态修复方案,感受徐州市民对荒山绿化成果的珍惜之情,最后通过生态保护和区域发展的辩证思考,寻求云龙山可持续发展策略,并据此确定“探荒山裸石之因”“寻荒山绿化历程”“感尊山爱山之情”“思云龙青山可持续发展之策”四个子主题及与之对应的研学点。本研学活动设计遵循可操作性原则与安全性原则,设计的研学线路如下:汉画像石馆—黄茅岗—抗战亭—观景台—云龙山一节山山顶—云龙山隧道—成果展示交流。以下为本研学活动设计的具体内容:(1)主题一:“探荒山裸石之因”【汉画像石馆】研学任务:①了解两汉文化历史,分析徐州成为两汉文化发祥地的区位因素;②明晰徐州多山且以青色石灰岩为主的山体岩石为汉画像石墓的建造提供有利条件;③拍照并记录。设计意图:在学以致用中提升综合思维能力;了解两汉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黄茅岗】研学任务:①欣赏乱石美景,了解其今昔对比情况;②观察岩石性状(如颜色、形状、孔隙等)并描述特征,说明云龙山形成裸石奇观的地质原因;③选择合适的土壤自然剖面并进行观察,识别土壤类型,绘制剖面图,说明石灰质土壤对植被生长的影响;④拍照并记录。设计意图:通过野外考察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抗战亭】研学任务:①参仰津浦铁路抗战殉难纪念碑,体会伟大的抗战精神,树立爱国主义情感;②分析津浦铁路成为日军多次妄图占领的区位因素;③查阅资料,综合分析战争对云龙山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④拍照并记录。设计意图:丰富地理感知,培养综合思维能力;体会抗战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情感。(2)主题二:“寻荒山绿化历程”【观景台】研学任务:①观察并说明云龙山体与城市的衔接过渡方式;②利用“形色”软件分组统计云龙山上中下坡的树种,体会“四季有景、层林尽染”的林相修复效果;③综合分析树种选择与土壤的关系,说明“石头上种树”绿化奇迹的荒山造林智慧;④结合云龙山荒山绿化成果,综合分析徐州向荒山发起二次进军的原因;⑤拍照并记录。设计意图:实践了解云龙山生态修复方案,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实践力;感受荒山绿化智慧,树立人地协调观。(3)主题三:“感尊山爱山之情”【云龙山一节山山顶】研学任务:①欣赏名士文化景观,感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分析云龙山能吸引苏轼等众多名士前往的原因;②观看石佛、摩崖石刻等,明晰我国对宗教文化的态度,分析云龙山地质条件在“三砖殿覆三丈佛”这样的禅灵奇观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③了解云龙山的传统民俗活动,体会徐州人民“尊山爱山”的人地和谐相处理念;④拍照并记录。设计意图:学习云龙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利用民俗活动,强化人地协调理念。(4)主题四:“思云龙青山可持续发展之策”【云龙山隧道】研学任务:①查阅资料,了解“平战结合”方针,综合分析云龙坑道开发下的隧道开挖和仓库建设对云龙山体和区域发展的利弊影响;②撰写关于“该不该支持云龙山隧道修建”的答辩陈述,在成果展示中进行辩论交流;③为云龙山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④拍照并记录,为成果展示交流做准备。设计意图:辩证思考开发和保护之策,进行综合的核心素养培养和生态环境教育。【成果展示交流】研学任务:①交流分享各组研学成果,共同探究云龙山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路径;②依据评价表评分细则对成果展示小组做出合理评价。设计意图:交流探究,形成综合思维能力;形成对云龙山生态环境的整体感知;树立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观。活动评价设计本研学活动评价围绕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组织纪律、研学实践态度、研学活动完成情况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内容,采取学科研学内容评价与生态环境教育评价相结合,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实施量化评价的方式,以期对研学活动进行反思总结,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和生态环境教育。具体研学课程评价内容如表2所示。表2 “揭秘云龙山生态蝶变之路”研学活动评价总结与反思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但因缺乏明确的课程定位和系统的课程内容,而使得生态环境教育难以落实。基于此,本文在高中地理课程生态环境理念剖析的基础上,选择徐州市云龙山为研学地进行研学活动目标和内容设计,最后围绕研学主题、目标及内容综合设计研学评价内容,以评估学生研学表现,优化活动设计。云龙山作为荒山绿化的缩影,具有丰富的生态研学资源,其生态修复智慧和人民尊山爱山的绿色生态意识利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和生态环境观的培养,与此同时,本研学活动设计虽围绕研学主题对其研学资源进行了综合开发设计,但仍需根据具体的研学实践情况反思并优化活动设计,以实现可持续生态环境观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的。
作者:龙厚维 李招 王玮 王鹏
- 上一篇:煤矿企业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下一篇:煤矿现代化通风安全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