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特需幼儿感统教学活动设计分析

时间:2022-09-27 10:22:32

导语:学前特需幼儿感统教学活动设计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前特需幼儿感统教学活动设计分析

[摘要]学前特需幼儿感统失调情况非常普遍。融合教育视域下教师应基于特需幼儿个别化教育需要,综合运用游戏化、生活化、趣味化的方式设计感统教学,构建“环境—心理—技术—同伴”四维支持路径,引发特需幼儿感统练习的正向体验,提升感统教学效果。幼儿园应重视感统教学价值,挖掘感统教学资源,注重教学观察与教师反思,不断优化感统教学设计,发展特需幼儿视听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的统合能力,增强其大脑感觉统合的功能。

[关键词]融合教育;学前特需幼儿;感统教学;活动设计

一、感统教学背景

感觉统合(简称感统)是大脑将感觉器官输入的感觉信息分析加工、整合处理及做出决策指令的过程。[1]感觉统合失调通常会表现出辨别、整合和处理感觉信息的紊乱与障碍,影响个体运动、学习及适应能力发展。感统训练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感觉唤醒及调节能力,促进感觉运动器官与大脑协调运作,增强大脑感统功能。随着融合教育深入推进,越来越多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2017年发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指出,残疾幼儿的教育应当与保育、康复结合实施。[2]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指出,至2025年融合教育应全面推进,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进一步深度融合,教育质量全面提升。[3]融合教育视域下,幼儿园应为特需幼儿提供适宜的保育、教育、康复和干预服务,因此,针对特需幼儿开展康复性的感统教学十分必要。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特需幼儿的感统教学应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来设计组织。《江苏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各学段要围绕残疾学生需求特点,重点加强课程与资源建设;学前教育机构要实施丰富的生活化、游戏化课程,实行保育、康复与教育相结合,为残疾幼儿提供功能评估、训练、康复辅助器具等基本康复服务。[4]当前,在倡导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幼儿园应注重评估特需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5],根据幼儿个性化教育需求,充分挖掘各种融合教育资源,采用游戏化、生活化、趣味化的方式开展感统教学,发展特需幼儿视听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的统合能力,促进其自我控制、语言表达、情绪调控及社交能力的提升。

二、感统教学活动设计

(一)深入开展学情分析,制订个性化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苏州工业园区钟园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共有6名特需幼儿,包含肢体残疾、发育迟缓、共济失调、轻度自闭等类型,其感统失调情况具有明显差异性。教师运用自然观察与感统量表相结合的评估方式,采用国内修订的成熟量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6]对上述6名特需幼儿大运动及失衡、触觉过分防御、本体觉失调等进行观察评估,同时运用访谈与日常观察收集他们感觉运动行为的具体表现。2.确定个性化目标根据学前特需幼儿感统发展水平和教育需要,从发展核心能力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引导特需幼儿使用感统器械进行触觉、仰卧屈伸及平衡练习,进行前庭觉、触觉、本体觉功能训练。例如,针对自闭症幼儿小A、小C,有意识地发展其感觉与动作统整能力,提高其对周围事物关注度;针对共济失调幼儿小B,注重发展其前庭平衡、触觉精细动作的感觉能力;针对发育迟缓幼儿小D、小E,重点关注其前庭平衡练习和语言表达;针对肢体残疾幼儿小F,重点练习其腿部力量,提升其肢体平衡和协调能力。

(二)立足幼儿生活世界,巧妙设计组织感统教学内容

1.遵循三个原则从特需幼儿生活中选择感统教学内容应符合三个原则。第一,发展性原则。根据特需幼儿感统起点水平,循序渐进地选择感统教学内容。第二,现实性原则。教学内容应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教师在一定条件下能获取的教学资源。例如,披萨是生活中幼儿熟悉和喜爱的食物,幼儿见过、吃过,甚至参与制作过披萨,这类物品可成为感统教学内容。第三,体验性原则。教学内容应符合特需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其能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例如,特需幼儿在制作披萨的过程中,能调动多种感官去看、闻、摸、吃,获得生动、具体、丰富的感知体验。2.巧妙设计教学内容康复训练是感统教学的本质特征,单纯的康复训练枯燥乏味,容易造成挫败感。学前特需幼儿感统教学设计应考虑幼儿经验的连续性和渐进性,运用综合化、游戏化、趣味化的方式进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7]“好吃的披萨”活动将做披萨的四个步骤,与触觉、前庭觉、本体觉感统练习巧妙结合,运用游戏化、情境化手段,充分激发特需幼儿做披萨的好奇心和参与性。

(三)创设生动游戏情境,激发感统参与积极性

1.调动兴趣与经验根据特需幼儿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创设尽可能有趣的、贴近其生活的教学情境。活动导入时,教师呈现美味的披萨图片,引发特需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接着,师幼讨论如何做披萨,教师逐一展示披萨制作的步骤图,利用视觉化形象,帮助特需幼儿清晰了解制作披萨的步骤,激发其扮演小厨师制作美味披萨的愿望。在“好吃的披萨”活动中,教师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调动了特需幼儿参与感统游戏的积极性。2.具有挑战性教师要通过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特需幼儿接受挑战、敢于尝试的愿望。教学顺序遵循披萨的制作流程,对应的感统练习由易到难,难度逐级递增。例如,“揉面团”为热身环节,特需幼儿用手揉触觉球,教师辅助特需幼儿身体俯卧在大笼球上。接着是“擀面皮”环节,两人合作玩滚筒,一名特需幼儿卧于滚筒内,另一名特需幼儿推滚筒。“烤披萨”环节使用弹力带进行仰卧屈伸,两人相互合作。教师在教学中及时用语言鼓励特需幼儿,关注特需幼儿的练习体验及挑战后的成就感。具体活动设计见表1.

(四)构建四维支持路径,突破感统教学难点

1.优化环境支持环境是重要的教师资源,良好的环境能够带给幼儿安全感。活动中的标签是一种视觉提示信号,如地面的爱心标记能帮助特需幼儿确定活动中的座位,省去不必要的语言提醒。地面上颜色鲜艳的线条,能直观呈现起点和终点,让特需幼儿轻松理解规则,使感统练习更自主、有秩序。2.善用心理支持心理支持是指教师在感统教学中综合运用语言、表情、肢体语言等方式向幼儿传递的积极信号,有利于激发幼儿感统练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特需幼儿感统失调情况很普遍,练习时遇到困难是正常现象,教师应理解和接纳特需幼儿可能产生的负面情绪,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特需幼儿在练习时克服障碍,养成勇敢的品质。3.支架技术支持技术支持是感统教学中教师为保证特需幼儿动作规范、科学、安全而采取的措施。感统教学一般采用三种技术支持手段。第一,分解动作式,即对动作过程的顺序进行分解、梳理。在“好吃的披萨”的“擀面皮”环节,教师逐一分解动作要领,用夸张的动作示范“擀面皮”,即从头开始钻,然后身体卧躺滚筒,最后手臂放于滚筒。第二,动作介入式。教师扶握特需幼儿躯体的特定部位,使其在受控状态下进行训练,感受训练的操作要领。第三,言语支持式。当特需幼儿对动作训练有了一定的练习后,教师用语言和动作相结合的方式向其传递动作要领,以便其能理解并及时给予反馈,从而提升特需幼儿的练习效果。言语支持是由被动训练转变为主动训练的关键环节,也是突破难点的重点技术。[8]如“擀面皮”环节,特需幼儿合作推滚筒,教师用“语言+动作”的方式引导其双手分开放在滚筒上,慢慢向前推动滚筒。4.鼓励同伴支持同伴是感统教学中的重要教育资源。特需幼儿与其同伴地位相等,在感统练习中能够彼此协助,有助于共同突破感统教学难点,增进人际互动与交往。“好吃的披萨”的新授环节均有效运用了同伴支持:滚筒练习时,一名特需幼儿主动推滚筒,另一名特需幼儿俯卧滚筒,两人合作完成“擀面皮”动作,同伴间的合作练习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烤披萨”环节,一名特需幼儿戴上弹力带做仰卧屈伸,同伴在一旁数数、加油,激发特需幼儿的练习热情,促进感统教学目标更好达成。

三、感统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感统发展价值,组织感统教学培训

当前,在大力推进学前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园开展感统教学势在必行,其中,专业师资是影响感统教学效果的关键。幼儿园应组织开展感统教学专业培训,邀请感统教学专家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沙龙活动,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感统教学观念。科学的感统教学能促进特需幼儿手眼协调、精细动作、运动平衡能力的发展,提升其大脑统合加工处理信息的功能,提高其认知和身心健康水平。同时,幼儿园还应通过培训鼓励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利用渗透式原则将感统练习自然地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户外游戏和体育锻炼,促使教师在普通班级中也能抓住感统教学的契机,从而更自由、灵活、巧妙地开展特需幼儿的感统教学。

(二)挖掘感统教学资源,开展感统教学实践

教学资源是感统教学的重要条件,幼儿园应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感统教育资源,为感统教学有效开展做好保障。首先,配备必要的感统器械,针对本体觉、前庭觉、平衡觉、触觉、精细动作方面的康复设备,如陀螺、大笼球、花生球、独脚凳、隧道组合、滚筒等。其次,积极拓展园外感统教学资源,与儿童医院、特教学校、校外康复机构等专业机构合作,尝试资源共享互通,帮助教师掌握感统教学的基本方法。最后,挖掘生活的感统教育资源,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物品、玩具设施也可以成为感统教学教具,如大型玩具能进行前庭觉、平衡觉、触觉练习,轮胎小车可以增强平衡觉、本体觉和合作能力。

(三)注重教学观察与反馈,优化感统教学设计

教师观察是特需幼儿感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感统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研组运用观察表、文字、照片、视频等方式,对教学设计、教师组织、幼儿学习、师幼互动等深入观察,以便优化感统教学设计。教师应积极运用“星星反馈板”进行视觉反馈,每个教学环节后,教师都要听取幼儿的活动感受,及时了解练习效果,在完成任务的幼儿照片后贴一枚星星贴纸,直观呈现目标的完成情况。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对顺畅、有效的环节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同时直面幼儿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等具体问题,从问题入手,借助团队的力量寻找解决方案,构建感统教学的有效组织策略,提升感统教学水平。在融合教育视域下,我园特需幼儿感统教学刚起步,感统教学的组织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区特教中心指导下,我园借助团队教研不断优化教学的组织实施,将评估与教育、康复与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评估—教学—训练—再评估—调整—再教学—训练”的反复循环,不断反馈改进,促进感统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帮助特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切实提升感统教学的质量。

作者:杨磊 华红艳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钟园幼儿园 常熟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