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民族音乐的发展

时间:2022-09-27 09:20:35

导语: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民族音乐的发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民族音乐的发展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族音乐有着良好的文化底蕴和载体优势,其中所蕴含的人文审美、情感表达、艺术价值对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是一个常看常新的课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视域下,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既是民族音乐自身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发挥“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作用的重要途径。如何赓续我国民族文化命脉,打造活性长存的民族音乐生态空间,需要我们立足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来探讨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这一音乐形式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是数千年历史流变中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从微观视角来看,民族音乐具有较强的区域差异性,各地民族音乐带有族群印迹的文化特点,形成了“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民族音乐特色。从宏观角度着眼,民族音乐是普通群众生活的底色之一。正如马克思所言,“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欣赏民族音乐,我们不仅能认识社会的形势变迁,也能领略各地的民俗风情,更能感受到真情的自然流露。基于民族音乐自身的文化意涵和价值特性,新农村文化建设下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路。一是扎根文化土壤,采集民间心声。民族音乐源于群众生活,反映群众生活,也影响群众生活。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应立足于民间、民俗、民声。正所谓“乐为心声”,民族音乐应当以新农村建设为发展主题,俯下身去,沉下心来,创作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接地气”的民族音乐作品。与此同时,还要与新农村文化建设“革除旧糟粕、建立新文化”的风尚同向而行,须臾不歇。二是注重人才培养,引入源头活水。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既是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进程中极具潜力的增长点,也是当下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民族音乐人才培养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一是建立健全民族音乐人才档案,根据各地发展实际实行统一管理或分级管理;二是整合融通各种人才培养渠道,选拔艺术能人、音乐专家开展线上线下培训交流;三是将民族音乐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序列,实行评选制度和滚动管理,督导人才提升自身音乐创作或演奏实力。三是创新内容形式,融汇时代精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做好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平衡。

民族音乐既要坚守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又要与时俱进取材时代元素。随着受众对民族音乐的需求愈加多元化,民族音乐从文化领域步入经济领域,由实用功能转向美学功能,这要求民族音乐在深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表现形式和实践载体,既要避免信仰断层,也要承接时代所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我国民族音乐要想昂首立于世界音乐之林,必须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这不仅是我国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文化“密码”,也是厚植文化根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种民族自觉。只有守护好我国民族音乐这一传统文化事业,才能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汲取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

不论何时,中国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发展与创新,始终在路上。对此,经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于2021年10月出版的《多元文化影响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一书可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下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该书共7个章节,先是从民族音乐的概念、属性、特征、体系及声韵出发进行民族音乐概览,然后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历史沿革和历史渊源进行了回溯,接着层层递进分析了多元文化的类型、特点和渠道,并深入解读了我国民族音乐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价值,最后给出了我国民族音乐在教育和社会中传承与发展的策略,并对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该书既可作为高校音乐院系中国民族音乐理论课程的基本教材,也可作为其他文化领域鉴赏和学习民族音乐、进而自发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基础读本。

作者:谢秋菊 宋柏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