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高校教师队伍改革路径

时间:2022-09-27 09:05:28

导语:信息化背景高校教师队伍改革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信息化背景高校教师队伍改革路径

在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实际教育教学能力通常会对高校教学效果以及人才培养效果造成影响。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教育信息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持续发展,高校教师自身是否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考量其是否为高素质专业教育人才的标准之一。尤其在现今各种网络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下,高校教师队伍信息化教学水平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为此,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储备方面不断提高,还需持续强化信息化教学能力,实现自我提升,适应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新趋势。文章基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研究》一书,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高校教师队伍进行信息化改革发展的现实意义,并从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总结当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合理化建议。由汪应、陈光海和韩晋川联合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研究》一书,以当代信息化教育教学为研究背景,就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展开系统分析,全书共八个章节。第一章为理论概述部分,主要对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为现代信息化教学构建理论框架。第二章提出信息化教学的概念,指出信息化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必要举措。第三章则是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介绍,指出不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途径与方式。第四章至第七章分别从课件设计制作、信息化素材处理、信息资源获取以及现代教育素养等方面出发,具体回答如何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第八章就现代教育技术推广的途径与方法展开叙述,强调现代教育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价值。整体上看,该书兼顾理论阐述与实践探索的统一,吸收了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技术与成果,对于当代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创新改革的现实意义

该书指出,随着现代化发展脚步的加快,我国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相融合,符合时代特征以及教育事业发展趋势,理应成为高校一线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探索数字化教学方式,切实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大力促进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使用”。可见,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而培养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对我国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刻践行,也是当前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必然举措。另外,作者在书中强调,目前大多高等院校已经具备信息化教学环境基础。从外部物质环境上看,大部分高等院校都配备有计算机讲桌等相关教学设备;从内部需求环境角度来看,如今大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更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否合格就成为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要素。从当前来看,我国高校教师队伍规模正持续扩大,但仍有部分高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方面存在落后现象,在教学规划设计以及教学手段的应用方面难以与时代接轨,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为此,深化高校教师队伍创新改革具有应然性。在信息化背景下进行高校教师队伍创新改革,将会有效推动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深化发展和应用,从而在教学质量提升以及大学生培养方面发挥更高价值。一方面,就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来说,高校教师队伍通过各项改革工作践行信息化教学,将可促使其教学手段的升级,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当教师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后,其可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使课程设计更富活力,具体例如通过收集视频、图像、音频等素材制作CAI课件来辅助授课,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也可通过信息化教学方式获得更好地呈现。如此一来,不仅可为教学活动注入时代活力,还可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进而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就人才培养方面来说,高校教师队伍全面增强信息化教学能力,将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例如,在现代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不仅可从教师处接受大量教学内容,还可根据学习所需主动选择想要了解的学习内容,这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总而言之,为了稳步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接轨时代背景,推动高校教师队伍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创新改革具有必要性。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及创新改革方向

作者在书中指出,信息技术在为高校教育提供更稳定的服务支撑和技术保障的同时,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适应各种网络化教学模式并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是各高校教师需直面的关键问题。而高校在教师队伍创新改革过程中需思考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从而指导教师队伍的改革发展方向。结合书中理论观点并联系高校现代教育需求,笔者总结当前高校教师角色定位及其创新改革方向如下:(一)高校教师是指导者。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无论教师还是大学生都会接触更广阔的信息空间,其中,教师凭借其社会经验以及专业学识等,可以更好地辨别和应用相关信息,而学生整体上则难以更有效地运用信息,甚至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造成学习乃至生活方面的困惑。为此,高校教师作为学生成长引导者的身份,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需注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育,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高校教师队伍改革需遵循素质教育改革方向,注重信息化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理念的结合,引导高校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二)高校教师是研究者。在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与渠道、教学平台乃至教学目标等都发生了变化,而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认知结构也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改变。面对这种新局面,高校教师不仅要积极学习各项信息化教学手段,使自己成为技术型教师,更需持续学习,紧跟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时代步伐,努力成为学者型教师。为此,高校在教师队伍改革过程中应当促使教师队伍提升整体研究能力,善于利用各种课题项目与专题培训推动教师在教材多媒体化、教学资源共享化、教学个性化以及学习自主化等方面持续研究,形成属于教师自身的新知识、新理念以及新手段,从而能够结合信息化教学经验来提高教学质量。(三)高校教师是协作者。在信息空间中,高校教师在高校教育教学场域中不再是纯粹的个体,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各种信息技术将各种学科紧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交互式、智能化、全球化的跨学科领域,此时高校教师要真正实施科学、全面的教学,则需积极联系该领域中的其他力量,成为一名协作者。为此,高校在教师队伍改革过程中需积极推动高校教师与其他教学力量进行协作,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协作、教师与教师的协作以及教师与社会的协作,实现教师队伍整体力量的增强。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创新改革路径

面对持续深化发展的教育信息化潮流,作者在书中就高校教师能力构成问题展开了系统探讨并提出诸多可行对策,结合书中观点并深刻联系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求,笔者总结提出以下高校教师队伍创新改革路径:(一)从宏观角度上看,高校要制定并完善教师队伍建设顶层制度。首先,高校领导层以及教师工作管理部门需组建专项小组,在深刻学习国家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师队伍改革总体目标,各学院、各专业基层领导根据总体目标提出自身教学目标并上交至专项小组,由专项小组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出教师队伍创新改革基本目标、基本路径等规划内容,以明确的文件形式确保改革规划顺利进行。其次,专项小组还需制定一系列配套制度,以保障教学队伍改革工作的稳定进行,包括教师培训、质量考核、实际教学应用等方面都应制定规范、详细的规章制度。以考评制度为例,高校可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教学考评指标之中,从而对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掌握形成督促。(二)从中观角度上看,高校要全面扩充优质培训资源并营造良好的提升环境。高校需制定合适的资金配比,为教师的自我建设提供良好环境。一方面,高校应当以信息化教育为主题积极开展专项培训活动,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化培训资源。例如,高校既可采用“引进来”的方式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到校内开展专题培训活动,为本校教师带来教学新思想、新理念,同时也可采用“走出去”的方式派遣本校教师到校外参与相关培训活动。另一方面,除了开展专题培训工作外,高校还需积极建设良好的物质环境供教师自我提升、自我建设,例如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步伐、增加信息化教学相关设备,同时积极应用智慧教室,使教师接触并熟悉信息化设备,并在实际教学中检验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三)从微观角度上看,高校要推动教师掌握多方面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前文提到,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更加复杂与多元,其不仅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更需发挥出指导者、研究者以及协作者的功能定位。为此,高校在教师队伍创新改革过程中需着重培养教师多方面的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如互联网资源运用的能力,即要求教师应当掌握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技术,并能够根据教学需求下载、整理相关资源并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再如现代化课程活动组织的能力,即要求教师要能够良好地应用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来保障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具体例如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实施在线教学等。总而言之,在信息化教育现实背景下,高校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制度创新、培训工作创新、自我建设创新等方式,推动师资队伍的改革发展。

作者:汪应 陈光海 韩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