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

时间:2022-09-26 17:02:18

导语: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

摘要: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过程中,信息化作为载体与媒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对“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多元思考和深层次探析,旨在将“互联网+”信息化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化背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多元思考

在社会飞速发展下,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出现,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技术,将其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会带来高校思政课教学质的飞跃。

一、“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能够很好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并使学生更好地抵御互联网负面信息的影响。

(一)“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机遇

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沟通变得更为便捷,这不仅节约了成本,更使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在高校思政课程改革中,应该逐渐形成以人才为基础的培养模式,把握好“互联网”优势,借助此推动教学改革[1]。同时,还应该积极进行互联网资源的整合,形成长效发展机制。1.提供良好教育环境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也十分火热。特别是以高校思政教育为基础的合作开发模式,是目前人才培养的一种趋势。基于互联网资源的挖掘和应用,能够将教育平台的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以互联网数据效率管理为依托,根据具体教育情况和目标选择合适的资源,为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2.科学教育部署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突出的形式化问题,在标准制定上,更多的还是依赖于专家学者的教育经验,没能深入一线探索。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方面可以借助大数据进行教育,借此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通过信息整合,还能为教育者的工作开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推动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深化教学改革。3.丰富教学内容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学生每天都要接受很多的信息,如借助各种APP了解新闻热点。而对于高校思政教师而言,也可以把握好这一点,借助网络系统搜索社会热点事件,并通过处理挖掘,再与课堂教学进行结合,这样便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助力[2]。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核心内容进行思想灌输,借此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激活他们的思维,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要想实现这一点,需要教师积极转变以往的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二)“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着正向影响,不过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挑战方面来说,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参差不齐,学生的辨别能力差,非常容易受到网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互联网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冲击,教育改革工作势在必行。当互联网中的各种不良信息渗透进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之后,会引发一系列争议,再加上网络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会对具体教学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衍生出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高校思政教学目标的达成[3]。因此,在“互联网+”信息化环境下,应该对这一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坚决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积极应对挑战。借助“互联网+”手段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可以很好地优化教学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与政治信仰,使得他们树立正确“三观”,能够主动参与到社会服务活动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当前,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重心应该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

二、“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遇到的阻碍

(一)线上线下资源分布不均

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均衡教育资源是十分关键的。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育资源基本都是来源于课堂,所以对于线下教育资源的补充并没有太大的需求。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并不需要过多地考虑资源配置问题。而在新时代,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这一现状得到了很大的转变,需要确保线上线下教育步伐一致,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问题的出现,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作用[4]。不过就具体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教师并没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严重影响到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

(二)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领域十分广泛,传统教学很难满足要求,不能很好地进行网络理念的规范。所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最为首要的就是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借此将线上线下教育需求有效地衔接起来,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在新的教学管理机制标准构建中,需要始终坚持导向原则,适度地放宽管理标准。不过就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并没能很好地认清这一点,依旧沿用以往的教学管理机制,进而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改革推进缓慢。

(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冲突

就高校思政教育而言,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是重大影响因素之一。从教育内容创新角度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能够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促进教学目标更加高效地达成,使得学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国家政治制度,形成良好的政治信仰。不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断有不良思想与信息冲击思政课堂,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化环境下,消极能量与课堂正能量之间不断地碰撞,还可能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出现自我否定的情况[5]。所以,高校方面在思政教育改革中应该清楚认识到这一点,适当地融入一些负能量知识,帮助学生产生抗体,有效解决各方面矛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改革的路径

(一)转变传统教育思想

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该立足于全新的层面,积极进行创新。而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有着新型教育思想作为支持,能够明确互联网时代下思政教育目标,确保教学改革可以稳定推进。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树立起互联网思维,并逐渐将教育思想向“互联网+思政”转变,利用互联网思维指导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实现对思政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创新[6]。而在这一过程,教师还需要逐渐将互联网思维注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让学生能够在对思政知识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持续推进“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深化

就目前高校“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改革的情况来看,虽然多数高校都借助互联网技术探索出了全新的思政教育模式,不过在一些细节方面却有待完善,影响到“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的实施效果。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已经是基于传统教育框架体系之上的,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改革方式,难以真正触及到思政教育问题的根源,进而影响到“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改革的持续推进。针对这一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引起重视,并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思政课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对教学理念、教学制度和资源体系等进行全面改革,建立起以网络教育为中心,以思政教育理念为准则的思政教育体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促进“互联网+思政”教学模式的持续推进。

(三)构建“互联网+信息化+思政”教学平台

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开展,普遍存在教育资源更新缓慢的现象,严重影响到思政课教学水平。而通过构建“互联网+信息化+思政”网络教育平台,则可以实现对思政课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合理配置,促使高校思政课教学呈现出创新发展的趋势。因此,高校应加强对这一方面的重视,并结合思政课教学的实际需求,加大对“互联网+信息化+思政”网络教育平台的构建力度,将部分思政课教学工作搬上线上,实现对思政课教学方式和渠道的创新。同时,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比如,在思政课堂中,教师可以从网络学习平台,搜集最新的教学资源和社会新闻等典型案例,在将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后,及时引入到思政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思政课知识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发散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教学效果。

(四)创新思政课堂教学形式

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创新,是指以“互联网+”思想为导向,利用信息化平台、技术、手段全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创新。由于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有限,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对较少,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种闭塞的课堂教学形式难以满足学生对信息获取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并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对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促进课堂互动和交流,调动学生对思政课内容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比如,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促进课堂互动。首先,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定一个课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搜集相关资料,完成课题探究任务。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可以实现对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同时也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提升教学效果。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要想真正落实“互联网+信息化+思政”教育模式,除了对思政教育内容、教学体系等进行优化外,还需要加强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保证每一名思政教师都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水平,能够熟练、灵活地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思政教育手段相结合,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首先,高校构建起思政课教师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培训活动,让思政课教师教育理念得到及时更新,并学习到更多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方法,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互联网+信息化+思政”教育的水平;其次,高校应建立健全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即在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时,除了对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外,还需要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薪资、晋升等挂钩,促使思政课教师都能积极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推动“互联网+信息化+思政”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六)坚持课堂教学为主,互联网为辅的原则

在“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能够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全新的改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技术就能够直接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虽然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解决部分知识传授问题,但在思政课教育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等功能上,“互联网+信息化+思政”教育模式仍存在一定的欠缺。就以通信领域为例,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并未能对传统的通信行业进行彻底颠覆,而是促进了运营商相关业务的转型升级。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也应如此,互联网技术运用的目的并非取代传统思政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为了促进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水平[7]。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互联网+信息化+思政”教育模式,并意识到传统课堂教学和互联网教学都有各自的优势,只有促进二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政教育人员需要坚持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育为辅的原则,始终将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切不可本末倒置,过度夸大互联网变革的作用,并对互联网技术产生较大的依赖性,这样只能适得其反,致使思政教育功能被弱化。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互联网+信息化+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应该树立全新的理念,认清互联网的优势,并借此增强思政改革的前瞻性与创新性。同时,还应该注重思政管理教育实践性的提升,加强对传统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探究,这样才能为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培养提供助力,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骆敏.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22):207,215.

[2]张巍.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30):13—15.

[3]余贵贤,金华.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才智,2018(6):99.

[4]张天琦.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人文之友,2019(10):74.

[5]刘海.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文存阅刊,2018(17):42.

[6]胡发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国际公关,2020(6):106+108.

[7]魏莉娜.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中外交流,2019,26(16):19.

作者:张萌 张巍 李金妮 单位:黑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