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
时间:2022-09-26 08:35:38
导语: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与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必要性。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为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专业育人能力,本研究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研究。以黄淮学院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为例,通过分析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作用,研究设计了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具体举措和建设效果。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法路径等方面进行总结,证实了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师队伍培育、思政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中的重大作用,为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改革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生物工程专业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各环节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1]。相对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并不改变课程教学的性质,而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有效融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提升课程课程能力[1]。党中央和教育部一直重视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1-3]。生物类专业是一类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类专业,具有多种学科交叉的特点,课程体系复杂庞大,综合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知识体系严谨,结构完整,科学性极强[4-6]。同时,生物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提示我们,生物类专业思政元素发掘、融入等教学实践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效。另外,《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必须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3]。可见,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不仅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还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再好的课程思政理念、课程体系都无法有效实施。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工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工程类高校教育理念的广泛共识[1,7,8]。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从2005年开展以来,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持续改进,形成了国家通用标准[7]。国家通用标准对工程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思政实施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同时,国家通用标准对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水平、能力和素养等方面做了规定[1,7,8],不仅要求专业教师在数量结构上满足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要求学历、职称、生师比、年龄等结构合理,做到学源多样,学科全面,达到专业认证标准规定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数量充足、素质较高,能够满足相关课程的教学需要;同时,还要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积极聘请专家、优秀教师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数量符合要求[1,7,8]。可以看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工程教育认证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要求的关键核心,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起着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探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确保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高效推进,是今后工程类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的推进方向。
一、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一)建设一支优秀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培养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生物类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教师队伍,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学和育人能力突出的服务于生物类专业的、跨学科“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二)建设一个丰富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教学团队深入挖掘课程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思政目标,建设一批优秀案例,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适用于生物类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三)建设一个灵活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引导教师积极运用信息化载体,利用课堂主讲、网上互动、课堂反馈、实践教学、参观体验等方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有机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构建一个灵活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二、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一)强化制度保障功能,创新科学管理机制
1.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完善“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专项团队建设领导小组,由团队负责人任组长,以生物类专业和思政育人为两条主线推选两位团队骨干成员为副组长,组成团队领导小组,以“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为目标,统筹落实团队建设任务。2.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团队通过实施定制化项目,搭建教师研修平台,组织教育教学研修活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通过以赛促学、观摩课堂等模式,团队成员对优秀教学案例和教学模式相互学习借鉴,再由具体课程教学活动的实践,探究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模式。3.建立考核与激励机制在教学组织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优化教学组织的考核评价制度,着力推进新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制度改革,实现以立德树人为重点的全面考核转变。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
(二)增强建设落实能力,创新多种驱动渠道
1.课程思政元素的科学合理挖掘对所讲授课程的知识逻辑、学科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均要有深度、广度、长度的理解与研究,需要专业教师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阅历,付出大量时间精力等才能较好地完成。同时,课程思政元素不仅仅是课程本身蕴涵的元素,还要从专业体系思考。第一,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形成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课程建设。首先,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建设,守牢思想文化阵地。其次,通过规范教材的选用,将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特色教材等作为教材选用主体,确保教材质量。再次,梳理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目标。第三,课程思政的系统性体系建构。课程思政建设从系统上谋划各门课程的聚焦点,区分课程特色、注重学段差异、明确校际优势。2.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就是在“润物无声”中达成育人功效[9]。课程思政的另一个难点是如何把善与美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求真之中、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思想价值引领。在管理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引导所有课程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
三、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结果
(一)建成高水平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经过5年的合作实践,逐步形成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结合的教学模式,打造优秀高水平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团队及成员获得校级荣誉15项,争取获得省级荣誉8项;当前,该团队正在积极申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提升团队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坚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通过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挖掘思政元素参与建设,团队成员注重自身提升,“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2.革新团队教师“课程思政”理念认识到高校专业教师的思政融入专业课的教学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性的影响,进一步明确每门课程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强化教师的育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3.强化团队教师对专业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充分认识在教学内容上,进一步选准切入点,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中,加强专业本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教育。团队成员积极探索,形成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元素“七个结合”的教学经验:团队成员注重专业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相结合、与“三德”教育相结、与法律意识教育相结合、与科学素养教育相结合、与创新教育相结合、与“生物安全”教育相结合。4.提高团队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艺术增强“课程思政”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有效性,坚持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制定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了原有的教学形式。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加入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强化德育元素的浸润作用。注重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监督和管理作用,“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不断加强。
(二)建设形成具有示范性的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通过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库,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思政”专业全覆盖;建设校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6门,邀请校内外专家、同行观摩评价课堂;获校级课程思政类教改课题立项3项,获得省部级教改课题立项1项;撰写项目建设研究报告,对团队建设做出总结和推广以期能对其他学科或专业的课程思政课建设提供示范性样本。1.引入中国科技成果,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责任意识充分挖掘中国元素,将知识点与我国科技发展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四个自信,使学生成为新时代有知识、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2.以科学家的科研实践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我国科学家的科研实践经历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良好素材。例如,在“萃取”一章中,通过屠呦呦在无数次失败中发现青蒿素提取方法的故事,让学生不仅能学会萃取的机理,还能体会到前辈科学家在科学实践中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展示国产生物制品的成就,引发学生对创新的思考国产生物制品的开发涉及大量生物分离知识。例如,在“离心”章节中,以国产“爱可唯”新冠疫苗为例,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4.引入国家相关政策及国际案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相关国家政策,对学生设计评估方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职业素养的培养等极为重要。比如在“色谱”章节中,引入我国对某制品纯度的要求以及相关法规,可帮助学生建立绿色环保理念,完善知识结构,成为学科内容的有力补充。
(三)探索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方法路径
1.利用网络平台为教学载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涉及课程均制作融合课程思政视频,利用“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习通”“问卷星”等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实现即时交流、讨论,打破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2.利用案例资源为教学载体,提高“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度针对学生“理论学习不积极,实例应用兴趣浓”的特点,团队在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制定了“实例为载体,思政为目标”的基本方针。为此,教学途径主要采用基于案例的任务驱动式,结合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的BOPPPS模式、参观教学法和操作练习法等。教师通过生产、科研中的实例讲解主要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真实的情景、项目中开展教学,引申出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匠精神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自强不息、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国奉献的精神。
四、结语
本研究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结合黄淮学院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的实际情况,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研究。通过分析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作用,研究设计了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包括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法路径等三个方面。为此,研究团队从强化制度保障功能,创新科学管理机制以及增强建设落实能力,创新多种驱动渠道两个方面开展探索建设。经过努力,黄淮学院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成高水平的、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形成具有示范性的生物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探究利用案例资源为教学载体,提高“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度,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本研究证实了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师队伍培育、思政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中的重大作用,为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改革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作者:李思强 刘军和 郭双 胡莉 谌馥佳 李恩中
- 上一篇:微课对幼儿教育教学的运用
- 下一篇:新型节能隧道照明控制系统设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