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绘画转译分析
时间:2022-09-26 08:28:15
导语:民俗文化的绘画转译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Geertz)认为,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1]在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对于一位画家来说,艺术作品是其传播文化与阐释艺术特性的主要载体,而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是解读画面的关键。一件主题性创作的文化背景往往可以彰显作品的艺术维度与厚度,从艺术作品形式语言的构建中,可以窥探艺术家的基本素养,是其研究和形成艺术风貌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解读绘画图像《瑶山晴云》的创作图式,在形式语言的对比分析中,窥探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视觉表征,并进一步阐释其中蕴含的白裤瑶民俗文化。白裤瑶自称“东努”“布努”“篼欢”等,属瑶族盘瑶、布努瑶、拉珈瑶、平地瑶四大支系中布努瑶的一个分支,他们以勇敢、积极、乐观、朴素的民族精神屹立在广西南丹县和贵州荔波县的千山万弄之中,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地域风情。在白裤瑶,文化通常依附在日常生活和民俗节庆之中,并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样式,如服饰构成、铜鼓传唤、砍牛祭祀、养鸟捕猎等,这些已成为民族象征性的文化符号。2006年至今,笔者一直致力于白裤瑶民族的文化考察,并依托于白裤瑶民俗进行相关题材的绘画创作。例如,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青年艺术人才创作项目的中国画作品《铜鼓颂》。该作品创作源起于白裤瑶的“铜鼓舞”,瑶语中称“勤泽格拉”,又叫“打老猴”。2014年11月11日,广西南丹“勤泽格拉”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最初的“铜鼓舞”是白裤瑶葬礼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铜鼓舞”逐渐演化为日常生活或节日庆典的必备娱乐活动,并成为白裤瑶独特的文化符号。该项目结项后,《铜鼓颂》又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1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成果运用。
二、《瑶山晴云》是《铜鼓颂》的衍生作品,在立意上主要侧重表现白裤瑶铜鼓表演活动完毕后,鼓手归家途中小憩的状态,但在图像表达上与《铜鼓颂》有明显的不同。《铜鼓颂》是以圩日集市上,白裤瑶男子敲打铜鼓的专注神情与围观者的愉悦神态,来呈现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积极的生活态度与饱满的精神状态,表现的是一种动态场面。《瑶山晴云》则更侧重于表现白裤瑶鼓手集市归途中小憩的凝思、瞭望、遐想等心理状态,图像传达的是一种静态意念,体现白裤瑶人与生俱来的坚毅、乐观、朴素的民族精神。长期以来,白裤瑶族的物质发展与精神生活并不平衡,但这种差距并未阻碍他们享受生活,该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成为他们追求精神富足的重要支柱。《瑶山晴云》采用满构图的多层空间形式,第一层为集市归途中歇息的三位白裤瑶鼓手,第二层为摩托车和猎狗,第三层为老房与桂树,第四层为土地、河流与远山。画面通过对四层平面虚拟空间的递进,折射出白裤瑶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环境,引发观者对这种虚拟空间的遐想和对白裤瑶族生活情境的深层解读。在画面视觉图式建构上,笔者将第一层空间中的三位白裤瑶鼓手描绘为直立姿态的竖式排列,图形的处理基本上属于同一平面,关注于人物视点所产生的视线交错的立体空间。例如,画面左侧手提鸟笼的男子直面画外,与观画者产生一个无形的交互空间;画面中间手持猎枪的男子视线朝下,这拓展了画面的纵深空间;画面右侧手捏烟卷的男子视线朝向画面左边的两位男子,由此产生一个视觉闭环空间。在画面第二层空间的营构上,笔者注重典型元素表达,作为白裤瑶人忠实的伙伴,狗在狩猎活动及日常生活中与主人形影不离,桂树上的画眉鸟也是白裤瑶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养鸟是白裤瑶人的常态,传说中画眉鸟曾多次拔羽为箭,帮助白裤瑶人抵御外来者侵犯,并取得最终的胜利,为了纪念画眉鸟救族之恩,育养画眉鸟逐渐演变成该族独特的风情趣事。鸟与狗作为一种生命状态给画面中作为静态元素的桂树、老屋、远山与河流注入了活力,增添了画面情调。出行方式与一个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居住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白裤瑶主要居住在偏远山区的高山上,无铺设平坦的路面,交通不畅,长期以来白裤瑶人的出行方式主要是步行。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府的扶持,白裤瑶地区的交通道路条件得到了很大改观,白裤瑶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出行方式也逐渐发生改变。摩托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在白裤瑶地区明显增多,骑行成为白裤瑶人的主要出行方式,形成了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上述绘画题材和元素在图式构成上也同样重要。坐立仰头小狗的出现是出于画面视觉上的呼应和增强物象纵向排布上的“势”的需要,并暗含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增加了画面的生活情趣;横置摩托车的出现在于打破画面中竖式的单一排列,避免单调,丰富图式的表达。对于画面第三空间中的桂树和老屋并没有作过多的写实性描绘,主要以规整的平面图形突出丰碑的视觉效果,增加画面的现代感。老房子的转角处是画面的第四层空间,田野、小溪和远山都作了理想化的处理,白云缠绕其间,一切都是那么的神秘和悠远,令人神往。白裤瑶男性服饰较为独特,上身是蓝色或黑色的深色对襟衣,衣形方正、色彩单一,下身是白色齐膝的灯笼裤,裸露在外的肌肤较多。白裤瑶男装上的装饰图案极少,只有在盛装出行时衣服的衣脚处及绑腿上有些许鸡仔花和“米”字形纹样,裤子齐膝处绣有象征瑶王十指血印的长方形橘红色图案,是见证瑶王为民族英勇而战的图像载体,也是白裤瑶服饰图案的文化渊源,这种无声图像从侧面映照该民族的发展史。然而,这些因素却给写实性绘画带来诸多难题,譬如衣服造型过于方硬缺少曲线,衣服与裤子的色彩分配过于均衡且黑白反差过大等;同时,它也具有较大的主观自由性,比如为了减缓男性服饰造型及色彩的单一性,可以主观配备不同款式不同色彩的内衣、腰带、绑带,并根据场景需要,适当加入日常生活中,如猎枪、鸟笼、钥匙、酒葫芦、火药袋等道具,以体现民族特色和画面趣味。在着色过程中,笔者尊重白裤瑶服饰的黑白基调,弱化服饰图案色彩的纯度,着力塑造朴实的画面风貌,主要以墨色渲染上衣,裤子整体留白,并弱化膝盖处十指血印的红色纯度和明度,使它隐含于裤子的白色基调中,以及利用内衣及上衣边缘的浅灰色区域进行色彩过度,缩小衣服与裤子之间黑白差距。画面上的老屋是以暖色为基调的一个色块,采用矿物颜料、水性颜料、胶矾等,以渲染、喷洒、洗刷、粘贴手法反复绘制,表现斑驳沧桑的土质感,达到画面的透气效果。在整幅画面灰色的基调下,桂花树上墨绿色的叶子是画面色彩的重音符,与画面前方人物服饰中的冷灰色形成呼应。摩托车及远山以轻淡色墨进行虚染处理,逐层推远画面的纵深度,给观者一个想象的空间。此外,在作画过程中讲究骨法用笔,感知物性特点,突出不同物象的线质表达,如通过对用笔速度和力度的把握体现出少数民族服饰的棉质感、肌肤的肉质感、毛发的蓬松感、房屋的土质感、机械的力量感、树干的苍老感和树叶的飘动感等。一般情况下,民族节庆活动中的民族文化或多或少带有宣传意识和展示意念,反而是赶圩场景往往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最朴实的民俗风情和生活状态。笔者创作的两幅作品,以白裤瑶圩日为时间轴线,选取圩日归途中的景象为视角,通过对白裤瑶的民俗文化传达和文化解读,展现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果实。
结语
费孝通在全球一体化语境下对文化发展的不和谐、不平衡问题提出“文化自觉”的理念,他早年一直关注瑶族文化的人类学研究。在白裤瑶民族集聚区可以窥见白裤瑶人对该民族文化集体无意识的高度自觉,这也是笔者长期专注于白裤瑶民族题材创作及白裤瑶民俗文化解读的根本原因和兴趣所在。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白裤瑶民族文化为背景进行绘画的图像建构,并传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工笔画《铜鼓颂》与《瑶山晴云》作品的创作初衷和目的.
参考文献
[1][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5.
作者:吴秀丽 单位:湖北师范大学副教授
- 上一篇:多关节机械臂抓取系统探讨
- 下一篇:中小学生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