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

时间:2022-09-21 17:38:58

导语: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

摘要:2022年2月23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由谋篇布局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文件第三十条明确指出要“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可以有效地将社会资本、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等各种资源导向农村、农业、农民等,进一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通过对泊头市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路径进行探索,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延展抵押物范围、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切实发挥农信机构支农、惠农的基础性作用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一、泊头市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现状

(一)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截至目前,泊头市设有12家银行分支机构,已建立起包括政策性银行(1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城市商业银行(3家)、农村商业银行(1家)、农村信用社(1家)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当前泊头市辖内农村区域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共31个,农村区域助农取款点约700个(因手工统计,同时受市区以及行政村划分影响,数据为约数)。农村助农取款点分布呈现特点为:第一,泊头市辖区共11家商业银行(其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泊头市支行属于政策性银行,不拓展助农取款点业务),设立农村助农取款点的机构共6家,5家银行分支机构在泊头市农村区域未拓展此项业务。第二,助农取款点的业务发展以中国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银行为主,其他商业银行占比较低。其中中国农业银行泊头支行占比79.27%,泊头市农村信用社占比11.91%,沧州市农村商业银行泊头支行占比4.26%,中国银行泊头支行占比3.24%,张家口银行泊头支行占比1.03%,民生银行泊头支行占比0.29%。

(三)农村金融产品供给情况

从金融产品看,辖内各金融机构不断创新,结合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推出了各种各样、各具特色的金融产品。其中,泊头市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乡村振兴策略中,探究了乡村振兴卡,此卡是为“三农”客户量身定制的一款专门用于农业生产、生活消费等涉农场景的专属借记卡产品,具有手续费减免、银联附加权益(免费享受中国银联提供的法律咨询、医疗咨询等)优惠;沧州银行推出了“惠营贷”,对农业经营性贷款加大了倾斜力度,降低审批利率,加大审批额度,缩短审批链条;工行银行采用线上信用方式发放“结算贷”“税务贷”“经营快贷”等线上产品,方便随用随借、随借随还。

(四)法人机构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情况

目前,泊头市只有泊头联社一家地方法人机构。人民银行泊头市支行一方面积极引导辖内法人机构合理运用再贷款资金,降低利率加大支农贷款投放力度,对涉农企业和受疫情影响较重行业提供普惠性、持续性的资金支持。截至目前,再贷款已发放58笔,50户,金额1.1亿元,其中涉农企业33笔、1.05亿元,农户25笔、0.05亿元。与2020年同期1.068亿元相比增加0.032亿元,真正做到了守望相助。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引导法人机构加大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力度。截止到2021年底,对76户、105笔、18261万元贷款办理延期还本手续,其中涉农贷款53户、74笔、11859万元,占比65%,为相关涉农企业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切实帮助涉农企业缓解了疫情带来的压力。

(五)泊头市贷款投放情况

泊头市辖区近三年的数据变化呈现特点为:第一,小微贷款三年数据变化不大,涉农贷款增速不断增加。第二,小微以及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比例近三年变化不大,且均呈略微下降趋势。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推出金融支农服务,泊头市辖内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基础设施以及金融产品供给情况都比较好,但仍存在部分农民、涉农产业无法顺利从银行借贷,即便借贷成功,也无法按照预先制订的借贷方案偿还贷款。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发展是拥有很多先天优势条件的,但是这些优势条件无法解决农村产业与金融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

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薄弱,乡村地区拓展业务不均

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主要由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提供,其网点主要设在重要乡镇所在地,服务半径大,农民办理金融业务非常不方便。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构软硬件配备不足,普遍缺少受理机具及电子网络,ATM机大部分分布在县域及以上区域,POS机具就更少,农民办卡、用卡极为不便。部分金融机构在拓展业务的过程中往往将重心放在经济发达、人口较多的城区。各行政村主要通过助农取款点办理银行业务,而设置助农取款点的银行主要又以农业银行、泊头联社为主。这就反映了各金融机构业务拓展的不均衡性。辖内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差距较大,主要集中在泊头联社、农行、沧州银行以及建行。

(二)农村信用基础较差,农民对自身信用认知

程度较低,银行与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强、贷款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农民经营收入不稳定,又缺少可担保的抵押物,缺乏对抗风险的保障机制。加上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农民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存在信用意识、履约责任意识不强的情况,涉农贷款市场风险难以识别与把控,银行在高风险低收益的“两难”局面中,信贷投放往往顾虑较多。金融机构由于缺少农户资信信息,对其贷款采取谨慎态度,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

(三)缺乏相应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现行的农村金融服务是依照金融服务本身进行补充、延伸的,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和支持三农贷款的政策,给予农民贷款服务政策便利和利率优惠,但是部分金融产品及服务内容依旧没有完全放弃“盈利要求”。同时,农户借贷硬性条件上存在着诸多不达标项,如缺乏合格抵质押物等,这都会干扰和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四)金融支农产品营销不充分

农民对金融支农产品及相关服务缺乏信任,加上本身的保守意识,会让很多金融支农产品无法顺利销售。当金融市场为了迎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出一系类惠民政策及金融服务的时候,农民的抵触情绪会干扰、影响到这些产品的宣传与销售,甚至有些不法者会从中诈骗、牟利,这也给金融支农产品的销售带来很多不利的舆论影响。

(五)农村数字建设不健全

由于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及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农民数字素养偏低,加之县域乡村金融网点、员工数量、客户规模均不足,金融机构对信息的分析、处理、利用能力较低,对农村市场和客户熟悉程度也远不及市区,难以获得农民生产生活一手信息,导致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不足,共享性不强,基于农民个人资产和信用数据授信基础匮乏。

三、政策建议

(一)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提高借贷质量和农户的信用意识

一是优化农村金融环境。调整优化金融服务网点布局和运营模式。要不断优化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加大乡镇和人口聚居乡村的物理营业网点建设力度,适当增加金融从业人员力量、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人员占比,弥补线上金融服务与线下金融需求不对称的不足,进一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二是延展抵押物范围,让农户积极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抵押融资。商业银行也需要围绕金融支农产品与服务的特点,给农民提供创新服务,如沧州农商行泊头支行联合嘉德电力公司深入乡村,通过逐户讲解介绍国家政策、光伏贷产品,探索采取“农户+企业+银行”的信贷担保模式,打造“政府—农户—银行—光伏企业—供电公司”多方共赢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农户在该行申请贷款用来购买光伏发电设备,由嘉德电力公司提供担保,农户发电输送给国家电网,国家电网按发电量给农户补贴,用户用补贴偿还银行贷款本息。三是积极开展普及诚信教育。讲解政府的支农政策、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开拓农户眼界,让他们做到“敢贷、能贷、会贷”,通过理性的借贷,投入生产增加收益。例如泊头建行托“金智惠民”工程,针对党政领导干部、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村致富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乡村创业就业人员等提供金融知识、产业政策、农业技能等多层次实用的教育培训,推动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技能。开展金融知识文艺宣传活动,发挥红色教育资源、旅游资源的优势,依托建立的裕农通服务点及裕农学堂,融入当地特色文化元素,弘扬文化品牌特色,组织开展文艺活动,打造示范样板。结合裕农通平台“我要学习”功能和资源,优化项目设计,强化对农村居民的金融教育功能,提高农户金融知识水平和对信用的重视程度。

(二)发挥好农信机构支农、惠农的基础性作用

一方面农信机构是主导农村金融支农的主要机构,要秉承“扎根农村,普惠三农”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对涉农小微企业和农户的信贷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多措并举为服务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地方法人机构要加强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的使用。要加强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提出对机构法人在县域、业务在县域、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实施更加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

(三)创新金融产品及营销路径

农民大多对金融支农产品不了解,也不太信任,为此,要积极推进金融支农产品及服务的宣传,如制订适合农民的金融产品营销方案、营销路径等。同时,在金融支农服务内容及选择创新上,充分结合农民的借贷需求和集群特点,提供专门服务。如泊头联社推出“惠农贷”产品,通过分析农户的还款意愿及第一还款来源是否能够偿还本息进行整村统一授信,以签约发放信用贷款,最终实现直接放贷的小额便农、惠农的信贷产品。根据借款人的生产经营周期、收益状况、还款能力等因素,由借贷双方共同商议确定还款方式和还款期限。按照“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循环使用”的方式使用贷款,并按借款合同约定的期限偿还贷款,真正服务“三农”市场。

(四)提升数据整合能力

为解决农村信用信息不对称难题,要加快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立涵盖农村经济组织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拓展银行与政府间、银行业机构间的信息共享渠道,推动农户信用评级信息共享机制,节约信息调查成本,提高信贷投放效率。统筹金融科技等资源优势,助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累更多的农业农村农民的基础数据,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结合农户存款、贷款、结算等行内数据,建立农户数据库,构建农户信用评价体系。

(五)用活乡村土地要素资源

农村土地是最重要的要素资源,土地流转将激活潜在的要素价值。一方面,可积极跟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政府对接合作,搭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助力政府确权登记颁证、价值评估、交易流转、处置变现等体制机制和系统建设;另一方面,可探索金融支持土地批量流转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以农村集体土地改革入市为契机,最大限度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如泊头建行针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地押云贷”,借助河北省土地流转平台,根据农村土地承包协议,农业合作社在土地流转系统登记即可获得相应的信贷支持。

(六)加快推进线上金融服务

县域金融机构要持续不断优化线上金融服务,并将此作为线下金融服务的有益补充,为农户提供便捷金融服务。深入开展精细化的线上金融技能知识培训与普及推广使用,开发农户通俗易懂的线上金融服务视频培训教程,向农户传导线上金融服务流程和使用方法,切实提升线上金融服务客户体验度。如河北银行面向农村客群专门打造了专属的农村版手机银行,设计了更加富有乡村气息的专属页面,提供了简单、便捷、功能丰富的服务和多项优惠活动,支持医保、养老、电费、燃气费等多项民生缴费功能,面向农村老年客户还专门提供了大字版手机银行,满足了客户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需求,切实让广大农村客户体会到了移动支付的便利性。

(七)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考核评估力度

基层央行要对县域金融机构加强激励约束,加强考核评估力度。对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贷款总量、贷款结构、贷款比重、金融服务和资产质量等五类定量指标,以及政策实施、制度建设、金融创新、金融环境、外部评价等五类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人民银行相关货币政策工具运用、银行间市场业务准入管理、对金融机构开展现场评估和现场检查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建议创新评估方法,在不影响定量指标评估效果的前提下适量增加定性指标评估比重,不断优化考核评估方式,有利于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八)完善农村农业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激发市场发展涉农产业热情

为更好地让农村农业金融服务于涉农产业,可综合利用税收优惠、费用补贴、财政贴息等方式,合理分散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对农业项目的投融资风险。通过进一步分担农村农业金融风险,激发市场发展涉农产业的积极性,从而拓宽农业项目的融资渠道,保障农业项目的落地及其潜在环境效益的发挥。

作者:张航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泊头市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