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建筑的艺术形式语言价值
时间:2022-09-20 09:24:36
导语:古村落建筑的艺术形式语言价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皖南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历史传承和人文情怀,以徽州文化为载体,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语言。随着皖南古村落的成功申遗,其建筑元素、历史人文、装饰艺术等逐渐被人们广泛熟知。因此,分析古村落建筑中的装饰语言、空间语言、线条语言、色彩语言,有利于探寻古村落的艺术价值,了解古村落的形式美,进而发掘建筑群体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感。
关键词:皖南古村落;艺术表现;形式语言;建筑
一、皖南古村落概况
皖南古村落是庞大的建筑群,有着古徽州地域的特色文化。2001年,皖南古村落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1年,皖南古村落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中,皖南古村落是指分布在安徽省长江以南的一些传统村落。这些村落有着古徽州地域的特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村和宏村[1]。此外,在“古村落”一词中,“古”是指经历多年且具有古代意蕴的风格,而“村落”也可表达为村庄,是指多数人或大部落团体聚集和集中生活的区域,二者结合起来,既是对历史、文化、艺术内涵的传承,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宝贵财富。
二、皖南古村落的艺术语言
(一)线条语言
1.动态线条皖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不仅空气潮湿、水系充沛,并且河网众多[2]。在皖南古村落的初步规划建设中,考虑到其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等实际因素,对自然山水的运用是一大特色。不同形态的墙线、小桥流水的景色、高低起伏的山地形成了动态线条语言。同时,村落建筑的布局分为点状、线状和面状(或块状)三种类型,这种点、线、面相结合的形态,构成了空间上的层次美、动态美和艺术美。此外,古村落中最不可或缺就是便于人们行走的道路,这些路大部分由生活所需巷道、交通所需道路以及备用的弄堂构成,并且由于受到山地的影响,路面并不平坦,有的连绵起伏,有的则急速下降,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动态线条。2.静态线条古村落中的每一幢建筑都是静态的独立个体。建筑外部的黑瓦片是特有的马头墙,也可称作封火墙、防火墙、风火墙。马头墙中间高两边低,线条感强,因屋檐翘起形状与马头相似而出名。建筑内部多采用木构架结构,室内木构架在建筑中也形成了静态线条语言。
(二)色彩语言
中国北方的古建筑外观色彩鲜明,而南方的建筑色彩淡雅素净,二者各有特色、各具韵味。在皖南地区古村落建筑的外部结构中,大面积的白墙与黑灰色的马头墙形成了强烈的黑白色彩对比;而在建筑的内部结构中,屋内昏暗的前厅大堂和四四方方明亮的天井形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建筑的白墙灰瓦与四周的青山绿水相互映衬,十分美观。其中,白墙是古村落民居建筑的统一颜色,多选用不加修饰的白色,比较符合徽州人素雅简朴的生活习惯。黑与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像是中国水墨画中所强调的留白手法,能够让人放空心境,有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想象余地,使人在黑白相间、深浅变化的对比中,体会古村落建筑的空间秩序变化。建筑的外部与大自然的色彩相互映衬,如灰蓝的天空、碧绿的湖水,再利用太阳光线折射在黑色的马头墙中,或是树影映射在白墙上,这种光影变化体现了人工与自然的巧妙融合,提升了深与浅、虚与实的色彩厚重感,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外部色彩特征;在建筑的内部,可选用木材本身的颜色和纹理[3]。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高门显贵,都做到了内部空间不涂绘油漆,不过度修饰,以保持木质构造的天然性。这是皖南地区的建筑特征和皖南地区质朴人文情怀的又一体现,也是徽商又被称为“儒商”的原因之一。
(三)空间语言
古村落整体建筑空间为人而设,服从于人的使用与审美。皖南古村落建筑总体的布局形式有三种,分别是线型、散点型和聚集型。首先,线型布局的建筑主要分布在一条主干线上,呈“一”字形排开,主干线道路为人们的日常交通、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其次,散点型布局是指空间呈发散状态,进而呈现出散点状,这是由皖南地区复杂的地势造成的。为了找到适合居住的平地来建造房屋,有些居民会将房屋建在各个较为分散的小区域内,但这有利也有弊:优点为当地的居民尊重了传统风貌,让建筑与自然互帮互衬,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弊端为每家每户距离较远,联系不够紧密。最后,聚集型布局的建筑占地面积小,建筑房屋之间比较紧凑,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沟通交流较为紧密,适合村落的集中发展。同时,聚集型布局又可细分为庭院式布局、廊院式布局、联排式布局和贯联式布局。皖南古村落建筑的外部空间有三种类型。第一,建筑与空间相辅相成,即半开半闭式空间,比如西递村的部分住宅有两层,楼上暗廊回转、明窗映日;楼下幽径入园、皓月悬梢,有半开半闭、半明半暗的建筑美感。第二,空间多于建筑,即敞开式的外部建筑空间。建筑在整个村落空间中似点点星光,如在画中,具有独特的外部空间景色之美。第三,建筑多于空间,比如查济古镇的建筑结构体式大,建筑群多,从内部往外部看,所看到的空间虽狭小,但建筑物较为宽广。
(四)装饰语言
1.“徽州三雕”皖南地区的古建筑素有“无宅不雕花”的赞誉,这就是徽州最具特色的“徽州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当“徽州三雕”与建筑互为搭配时,就有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美感。大量的木雕、砖雕、石雕装饰于建筑表面,既能体现出建筑华美瑰丽的一面,也能凸显古村落居民的聪明智慧和精雕细刻的精湛手法,还可以表达居民的精神层次追求,展现出皖南建筑群的艺术感染力。其中,木雕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即建筑的结构,比如柱、梁、枋等;小木作又称装修,就是对门窗、门套、藻井等内部细节进行雕刻。木雕在皖南地区建筑中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多样,有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等;雕刻内容非常多样,有山水、飞禽、人物、花卉等;雕刻题材各式各样,比如人物故事、历史风貌、惊奇历险、生活趣事等。在南屏叶氏支祠建筑外立面的结构中,木构架支撑着房檐,又叫大木作;大木作及门窗上的细节雕刻为小木作,小木作上的图案是两幅“福禄寿禧”的木雕,象征着丰衣足食。这些木雕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边物体相得益彰的,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石雕以皖南地区山地中的石头为主要原材料,在当代雕刻技术上,可以使用全自动数控机械加工、化学腐蚀加工、半机械化加工、物理加工等手段来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而在明清时期,皖南地区的人们只能使用手工雕刻,再以凿、锤、钎等工具来制作石雕。皖南地区物质资源丰富,有利于促进石雕艺术的发展。同时,石雕多用于古村落的门栏、门槛、门罩,以及室内软装中的石凳、石镜、石瓶、石桌等,并且在样式上采用龙、凤、花、鸟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图案,造型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皖南地区的徽州砖雕是徽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4]。明代砖雕的风格过于粗犷、比较朴素;明末清初,砖雕的风格渐趋细腻繁复,注重情节和构图,工艺更精,极具美感。其中,在选材上,徽州砖雕是利用皖南山区中的材料进行烧制,再在青灰砖上雕刻而成,比石雕更为经济实惠、省时省力,一般用在瓦当、檐下、门楣等显眼处,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雕刻手法上,徽州砖雕有阴刻、镂雕、减地平雕等,运用这些技法能让砖雕既有木雕的精致柔美,又有石雕的刚毅质感,具有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色。在雕刻题材上,徽州砖雕并不局限于一种题材,比如神话故事、戏曲等,但很少涉及水类和文字类的题材。比如,在当地民居建筑的屋檐上,上半部分为瓦当,以防止雨水倒灌;下半部分为滴水,用于引导雨水下流。为了增加建筑的美感,瓦当与滴水上的雕饰具有各种图案,图案中的雕刻手法有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和圆雕,且雕刻图案多为花鸟鱼虫和图腾样式。瓦当更是身份的象征,寻常百姓家的瓦当上一般没有种类繁多的雕饰手法,而达官显贵家的瓦当上具有精美的雕饰图案,这也是人们追求个性化的一种表达方式。2.“徽州三绝”皖南古建筑房屋中的祠堂、牌坊、民居具有“徽州三绝”之称。祠堂、牌坊、民居这三种建筑类型不仅能够满足居民对居住生活的要求,而且能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既具有实用性,又能提升建筑的美感。祠堂是古村落中最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是宗族的神圣之地,其雕刻装饰、工艺美术都是最大规模及最高档次的。祠堂是整个村落建筑的核心,并且具有宗祠和支祠两类,规模宏大,是村中的首要建筑。祠堂是根据风水建造而成的,一般坐落在村中心或村首,在建筑格局上体现出严格的对称性和均衡性。当祠堂坐落于村中心时,会与村落中的学校等建筑组合成文化交流中心,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层次,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当祠堂坐落于村首时,其比较庄严肃穆,以宏伟的形象矗立在村落中,并且是村落中的标志性建筑。牌坊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徽州牌坊建筑多表现为精神价值,如表彰功绩、宣传思想、传世显荣等方面。徽州牌坊有木坊和石坊,类型众多,是一种独特的纪念性建筑物。牌坊大抵上分为功德牌坊、标志牌坊、贞节道德牌坊和科举牌坊四类,在形式上有“冲天式”和“不出头式”。如黄山市西递村入口处的胡文光刺史坊就是一座典型的功德牌坊,为三间四柱五楼的仿木式单体结构,层次分明,矗立在村头,已成为西递村的标志性建筑。而胡文光刺史坊与皖南古村落各地的牌坊样式不同,皖南各地的牌坊大多是“冲天式”牌坊,即四根大柱直冲云霄,而胡文光刺史坊有檐有顶,有层次分明的五个楼阁,所以称为“楼阁式”,这座牌坊历经多年历史,现仍矗立于村口,见证着村落的繁荣与发展。民居即民房,是老百姓的住所。皖南古村落的民居建筑多达15种,建造时多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选择平坦的地区而不是丘陵地区;另一方面是讲究风水,以易经风水学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将山与水相结合,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民居与大部分中国传统建筑一样,结构布局以中轴线为基础,向四周及两边延展,厢房位于两侧,天井位于正中,厅堂位于后方,楼梯放置于厅堂前后或厢房两侧。由于民居临近山水之地,气候湿润、空气潮湿,人们主要在二楼休憩,楼上有卧室、厢房、厅堂等。古村落的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但有一部分民居并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南朝北,原因是当时徽州经商之风颇盛,一些徽商相信当时的五行学说,为了图风水上的吉利和财运,大门皆朝北定居,在民居的外部皆建成重檐———双层屋檐,一层是民居本身的建筑构造,另一层则方便过往的行人避雨、纳凉。在民居的周边,修建鱼池、搭建庭院、种植果树等,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
三、皖南古村落建筑的艺术价值
皖南古村落的艺术特征、审美意义并不在于单体的表面建筑形态,也不在于建筑内外部烦琐的装饰,而是整个空间所构成的和谐村落环境。本文分别从皖南古村落建筑的空间布局、色彩、装饰、线条造型四个方面来找寻建筑的艺术价值,旨在为传统徽州建筑的继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整个皖南古村落建筑布局中包含着祠堂、牌坊和民居,并且祠堂、牌坊和民居中也蕴含着“徽州三雕”,“徽州三绝”与“徽州三雕”互为牵制,相辅相成。在生态美学方面,皖南古村落因地制宜,将自然、社会、人文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既保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可以让居民安居乐业,构建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景象[5]。在艺术价值方面,皖南古村落集建筑艺术与文学艺术为一体,充满了艺术气息。皖南地区的建筑是古徽州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建筑的瑰宝。古村落的内部结构、外部建筑符合生态美学的标准,其空间布局、外观形式、内外装饰、水墨色彩等和谐统一。黑、白、灰加上材料的天然颜色组成了这幅清新典雅的水墨山水画卷,因此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要把传统建筑文化保护好、传承好。
参考文献:
[1]许存福.徽州古村落的形态美学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3.
[2]孙亚男.徽州民居空间探究[J].城市住宅,2020(5):148-149.
[3]李小佩.徽州古民居建筑艺术价值研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3.
[4]王子洋.徽州传统建筑砖雕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20.
[5]胡天璇.徽州民居中的“自然”构成[J].装饰,2004(2):85-86.
作者:管王卿 李秀霞
- 上一篇:元好问题画诗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启示
- 下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牛乳绿色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