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分析

时间:2022-09-19 08:39:45

导语: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分析

摘要:对近五年来全国高校服装服饰设计专业变动情况进行整理与研究,列出新增与撤销该专业的院校、数量、占比,分析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原因,结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特点和课程建设现状,尝试提出地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构建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增设与撤销;地方;服装与服饰设计;构建

服装与服饰是文化的直观载体,也是大众美好生活的直观体现。自苏州丝绸工学院1983年率先创办服装设计本科专业[1],近40年来我国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不断发展,逐渐成为设计类专业中较为热门的专业方向。但近五年来,国内60余所高校撤销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仅2021年就有17所之多[2]。在检索整理的基础上,统计了近五年全国新增与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数量和院校,分析了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原因,并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特点和课程建设现状,尝试提出专业构建思路及方法,以期在地方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中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1全国近五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变动情况统计

文中的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8-2022年2~3月发布的上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为关键词,选取了2017-2021年该专业在公告中出现的频次和位置进行收集和整理,专业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近五年年全国共有14所高校(含独立学院)新增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但有63所高校(含独立学院)撤销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除2017年新增与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数较为均衡外,2018年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高校由2017年的3所增至17所,在2019、2020两个年度撤销数逐步降低后,2021年度又增至17所,与2018年度同为近五年来最高。从占比上看,2019年度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数占全部本科专业撤销数比重最高,接近4.5%,2018年度也接近4%,其他年份比重均在1%~2.2%之间。专业新增占比与专业撤销占比差距较大,除2017年度相差1个百分点外,其余年份均在2~4个百分点。为更好地为地方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数据支撑,以省份为分类依据将63所高校进行分类后可知,20个省、2个直辖市及3个自治区所驻高校在近五年中撤销过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18年有11个省份(含自治区)的高校撤销过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近五年覆盖面最广的年份;年度撤销数量最多的是2018年的山西省高校,有5所高校在同年撤销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撤销频次最频繁的是山东省高校,近五年中有四年出现了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情况,同时山东省高校也是近五年来撤销该专业最多的高校,有8所之多。

2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撤销原因分析

2.1学生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认知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天然具备“技艺结合”的专业特点,其本身就具备“艺工结合”的学科特征。但许多报考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最初对本专业的认知是光鲜亮丽的“都市精英”形象,造成了学生在对本专业的认知上一开始就出现了“轻技重艺”的情况。在专业学习时对设计类课程较为感兴趣,但在版型和工艺课程的学习中敷衍了事,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在设计时天马行空,效果绘制丰富精彩,一旦涉及设计落地或效果的具体呈现就无法实现的情况。对“技”的认识偏差还有另外一种误读。部分学生轻视“技”的部分,而部分同学又过度理解了“技”在专业上的定位。一些调剂或者分流来的同学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裁缝”的阶段,一听说大学要学“裁缝”专业,就误认为不再需要美术知识,感觉已经不在设计学的学科范畴中进行学习,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同时,这种误读在非专业人群中更为严重。部分“00后”大学生的父母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认知就简单地理解为“进厂踩缝纫机”,加之计划生育的影响多数父母只有一名子女,父母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就要从事单一的体力劳动。

2.2院校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定位

办学定位缺失、办学特色不足也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撤销的重要原因。本科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起始阶段,教授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专业初步实践,指引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基本路径。传统意义上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教学围绕“设计、版型、工艺”三个维度展开,这些基础知识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与实践中的习承能够获得。但对设计的领悟、实操的熟练程度必须通过长期积累和磨练才能慢慢达成。以往的人才培养往往追求“大而全”,覆盖面广但深度不足,解决办法往往寄希望于学生在工作中做好自身定位,进而深入学习服装行业中的某一细分领域。这就造成了行业市场需要的服装设计人才高校培养不出来,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又不能啮合市场及企业的需要这一情况。开设服装与服饰设计类专业院校间的竞争也是专业撤销的重要原因。以2021年度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院校为例,17所高校中不乏有“财经大学”“师范大学”,部分撤销该专业的高校并非以服装设计教育为特色的学校,与传统纺织服装教育和艺术设计类高校相比,存在一定劣势。

2.3行业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需求

高校培养学生,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便是就业。通过近五年来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高校所在省份看,许多地方无法为专业提供足够的行业环境和就业岗位,大多处于服装产业在地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或者产业相对落后的省份,学校既不能以专业教育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也无法获得地方特色产业对专业教育的有力支撑[3]。山东的服装产业相对江浙沪一带发展相对滞后,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不高,服装设计更多地是为纺织、印染、家纺等行业提供辅助支撑。加之近年来金融贸易、疫情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显得愈发困难。同时也应该看到,虽然服装设计专业近几年一直在缩减,但全国性的服装服饰活动却不断增加,各种“国潮”设计不断兴起,地方高校出现了一种矛盾,即一方面作为高校教学而言,需要学生设计出创意性的作品,去参赛、展示、获得认可,同时提高了院校的曝光率和社会关注。但于学生而言,对其未来就业的作用有多大值得商榷,且入围后服装制作成本逐年提高,服装在参赛完之后如何处理,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地方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构建探索

3.1着眼地方产业实际实行错位复合人才培养

作为地方本科高校,无论采用上述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首要面对的就是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否呈现出自己的亮点与特色、能否与地方纺织服装产业实际相匹配。地方本科高校招生伊始,在生源质量上就与重点高校存在一定差距。如果在后续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与大部分院校相似或相同,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实践技能方面不具备优势。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要找到自身的特色和亮点,实行错位人才培养,而错位人才的培养方向可以在地方产业实际中得到。以地方实际情况看,山东与其他省份特别是江浙沪一带的服装产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配套相对不完善,对传统意义上的服装设计类人才的需求相对也少。但同时也应看到,山东省服装外贸以及家纺行业体量较大,特别是在沿海地区的服装外贸、家纺企业仍较多,探索地方本科高校在制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通过调研具体结合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尝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适应地方产业的课程内容。对于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应跳出单一“服装化”的认知。并不是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出就只能与“衣服”相关,其他方向就不能培养,而也正是基于这种单方面的认知,成为许多高校撤销服装专业的原因之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已经指出: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引导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4]。跳出传统意义上的“服装与服饰设计”概念,培养适应地方产业经济需要的“错位复合”人才,在专业撤销背景下,是促进服装专业改革发展的一条道路。

3.2服务具体行业项目展开精准课程教学

地方本科高校最大的优势在于培养人才的区域性与精准性,对接区域经济实体具有快捷性和灵活性。但受到传统“讲授——听讲”教学模式的影响,往往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同一化”的特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作为设计类学科的分支、时尚产业中重要的一环,在知识的传承与创新方面相对其他专业更具有创新实践的优势与成果落地的优势,这种优势融合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对传统授课形式带来内容上的充实。因此,在课程设置与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设计创新的特点,将课堂教学结合到具体项目中去,以项目促教学,精准对接社会实际。尝试将课程教学与具体项目结合将本校教师与校外导师结合,通过与赛事、与企业项目、与提升学历相结合,充实丰富课程教学形式,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教师根据具体目标进行授课,使得课程教学有具体指向性,也更加有精准性。学生带着一定目的参与学习,课堂效率和课堂互动也更加有效果。项目化的精准教学模式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以具体项目为驱动的、真实的学习和创作环境,让学生更快地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如何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市场调研、方案设计等专业知识去检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通过项目化的精准课程实践,学生也能进一步了解到不同用人单位对于服装设计人才的需求,让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3.3打通多元通道提升专业可持续化融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科专业建设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5]。长久以来,学生在面对所学专业最大的困惑是“将来能做什么”。在专业撤销的大背景下,可以通过学科间的课程融合、实践融合,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学科建设之路。通过对地方产业调研,将服装专业课程与视觉传达专业、数字媒体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或信息技术专业课程进行交叉融合,拓展服装专业学生知识摄取面。针对高年级学生升学、就业等不同需求,有目的性地搭建不同任务性质的工作室,使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毕业前尝试不同方向、不同性质的角色转变,以课程融合促就业,为地方本科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托底支撑。通过课程的可持续化融合,尝试在专业中建立“网链式”课程体系,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与课程之间,服装专业与其他专业间的课程进行共融式设计,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体系化、持续化。结合地方服装市场需要及学生未来发展方向,打通不同年级、相关专业间的教学隔阂,优化学生未来发展机制,对学生素质提升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持续性意义。

4小结

本文尝试在专业撤销背景下探索地方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推进专业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迭代升级。只有制定出着眼地方产业实际的错位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项目化的精准课程教学,打通可持续化的专业融合形式,才能在专业撤销的大背景下走出一条服务地方的专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超德,孙梦婕.服装设计教学的困惑与变革[J].美术观察,2020(7):9-12.

[2]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2022-2-22.

[3]卞向阳,周洪雷.关于中国服装设计类专业教育的再思考[J].美术观察,2020(7):13-15.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2019-02-23.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2017-12-19.

作者:邢磊 于鑫 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 创意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