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与对策

时间:2022-09-16 11:09:04

导语: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与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与对策

摘要: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我国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在创新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指出当前研究生创新培养中的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等问题,并提出建立正确问题意识、构建准入考核选拔与评价机制、发挥导师核心引领作用、强化科研学位论文创新评价等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模式创新,进一步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保障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培养对策

高校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培养质量的提升是高水平研究生教育模式建设的目标,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是研究生阶段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扩大,出现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关注度下降,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培养呈现渐趋低端化的问题,无法实现“双一流”建设中研究生培养要求。高层次创新型研究生拔尖人才的教育培养水平应顺应时代定位,提升培养质量,丰富培养内涵,遵循培养规律,担负起高校在国家人才发展战略中的历史使命。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是首创活动,是改造、是更新,能力能够使目标活动得以实现;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是指对所学知识在学术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是高层次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1—2]。创新能力能够通过发现问题,利用新技术或新方法解决问题。其中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提出的能力,创新的内涵主要侧重于理论层面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侧重于实践与应用层面的创新,是指创新性成果如何具体应用的能力。研究生创新能力概括而言就是指研究生个体能够有效利用各种学术、导师和社会资源,个体主观能动地在理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与实践操作中展示出创新意识认同、创新能力塑造、独立与协作人格培养、科研成果实际物化呈现等多维度能力。

二、研究生创新教育培养现存的问题

(一)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

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即为科研问题意识。“研究生”名称的意义是研究问题的学生,研究问题是研究生的首要任务,科研实践实施中产生问题意识即科研问题意识,不仅包括“提出问题”,还包括后续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任何学术科研创新的基点都是对学术理论或实际应用问题的感知与兴趣问题的把握,问题意识是具有相对深度理论意识的重要支点[3]。科研问题意识的初始阶段是“发现与提出问题”,能否实现科研创新,取决于研究生是否具有敏锐的问题感知意识和质疑能力[4—5]。可是当下诸多研究生却未能及时从本科学习模式中脱离出来,失去方向感,缺乏对问题的主观思考,文献学习中无法提出问题,产生联想,无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问题,如提不出问题或提出毫无意义的伪问题,独立设计研究方案更是无从下手,力不从心,形成了对导师或学长的严重依赖性“软骨病”“无脑儿”,提出问题体现研究生个体的领悟与创新能力。

(二)导师学术能力与管理力度良莠不齐

研究生导师的个人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尤为重要,其教育科研的学术水平、创新能力与意识、培养方法与管理力度、科研项目实验活动管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直接关联,同时研究生导师指导有效时间的减少也影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另外,低质量师生关系、低频度师生有效沟通、导师科研学术垄断权会削减研究生可能的科研创新潜力与兴趣,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呈现显著负相关。当然也存在个别导师将主要精力用于个人行政与学术发展,忽视对研究生培养的现象。

(三)研究生遴选机制不够合理

研究生入学遴选考试的初试和复试两道门槛考核的主要内容均侧重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尚无一套高效考核机制筛选出具有未来创新潜质、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培养对象,致使研究生队伍存在大量高分数、低创新能力的低质生源,生源出现大量赝品,就难以实现入门后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

(四)研究生创新能力考核不够恰当

研究生毕业考核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无法实现定性和定量评估学生创新能力优劣,评价体系不能执行宽进严出,导师和毕业评审专家为了学生可以顺利获得学位正常毕业,往往对学位论文质量将就应付、抬手放行。从研究生入学笔试与面试,到学习过程中的开题答辩、中期到毕业答辩制定较规范的时间节点考评程序,但严进宽出的习惯思维定式的培养过程使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管不严,结果是没有出局或淘汰,使学术监管形同虚设。另外,高校考核研究生仍延用论文、发明专利等量化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研究生直接利益如奖学金、优秀毕业论文等挂钩,如此考核机制的利益驱动导致科研成果质量下降,限制了学生科研创新热情与动力。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建立和培养研究生的正确问题意识

研究生现存创新能力不足具体体现在对相关领域科学前沿研究缺乏了解、专业兴趣不高、问题意识薄弱、思维能力不足等。学术导师是研究生的领航人,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成长、知识结构构建、学术思维与素养养成、研究技能与科研实践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6—7]。引导研究生加强理论知识基础,加入科研项目研究的文献材料搜集整理、引导研究生思考揣摩问题来源、加工讨论问题凝练方式与方案设计、参与研究过程问题解决、参与成果撰写等。培养研究生个体对学术科研问题的敏感力、把握力,实现问题意识的养成才能抵达科技创新之巅。同时,导师指导水平应与时俱进,与学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在上述指导过程中导师通过智力、情感、物质创新学术环境支持与引领等有效帮助研究生形成科学的正确创新性问题意识。因此,研究生导师指导水平与指导投入以及学术环境氛围是关键环节。

(二)建立准入考核选拔机制

优化初、复试考核选拔机制方案设计,进一步完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研究生分类培养考核机制,强化书面和口头应试对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真实客观的全面辨识考察设计,实现优质生源的有效筛选与吸纳。努力实现阳光透明招生,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等规范性管理工作。

(三)改革毕业考核评价体系

研究生毕业评价体系将从现有的量化指标和成果导向转向未来综合指标过程导向评价体系,即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权重不再是学术论文等相关发表情况,而是转向学位论文创新性贡献的综合评价和学生学术职业生涯成长潜力综合评估。科研成果要求以中期考核、年度报告、学位论文及学位评定等系列评价环节发挥作用,更加客观、更加严格、更加量化地规范培养过程流程[8]。毕业考核评价体系的变化也将成为全社会破除“唯论文”的排头兵,经过研究生创新环境的人为构建引导,将释放研究生实质性创新潜能。高校及对口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设计创新能力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评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相关培养质量。

(四)发挥和规范导师的核心引领作用

建设打造学科业务素质精湛、具备学术自由精神和职业学术规范操守的创新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个人学术功底与科研能力是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因素,优化导师指导,才能充分发挥综合评价系统的作用,使导师承担起高层次创新人才———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与使命[9]。研究生教育培养全过程中学生导师扮演着重要的多重角色,如科研指导与学术训练、情感支持与思想教育、学术资源与实验条件提供等,导师在研究生创新能力打造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导师对研究生科学研究引导与工作展开应积极投入,拓宽研究生前沿学术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学科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潜心学术钻研氛围,调动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引导研究生研发潜能释放,坚决杜绝“散养”“放养”形式的培养。另外,可探索给予导师决定研究生毕业自主权,增强研究生科学研究的自主性,真实评价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科研能力,引导其创造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科研的问题意识来自对文献的有效筛选、阅读和揣度。导师应引导研究生尽早涉足研究方向附近相关中英文文献检索与研读工作,比较和分析现有研究成果,阅读后再梳理方向选题相关文献线索,科学凝练研究方向,自主设计思维导图,为提出创新性问题与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前期准备。

(五)强化科研学位论文创新评价

科研论文阅读与撰写是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基本功,包括文献阅读、期刊论文写作、专利写作、课题申请相关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等,其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之一[10]。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测试评价包括学科专业理论创新、实践方法可行性改进创新、逻辑思维方式创新、实践成果呈现形式创新、研究对象多样性创新。目前,研究生科研工作中存在文献阅读量不足及阅读即时引导等系列问题,大容量文献阅读与问题意识精读在辅助研究生科研创新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文献查阅、阅读摄取、吸纳与批判能力对学生独立实验能力提升与学术视野拓展起到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学科领域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的指导阅读与汇报。撰写能力包括不同文本的写作特点与方法、逻辑层次与结构要素、图表制作规范与技巧、学术规范与常见问题等,然后是语言表达技巧,增强科技文章的可读性,最后引导学生完成自查工作。

(六)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科研项目是学术科学研究实践操作的载体与媒介,其中蕴含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学术能力、研究水平和学术方法与创新。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引导其参与科研项目实践,抑或积极鼓励和指导其作为学生项目负责人独立完成项目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关注本领域学术前沿动态、独立设计研究方案、完成学术文字表达等创新能力培养[11]。具体体现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横纵向研究课题、学科竞赛、学术论坛和科创发明等,培养学生以学术思维和批判性创新精神、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等为内涵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级各类校内外科研创新项目的研究方案设计、申报、主持研究以及结题等系列相关工作。通过课题参与的全过程,学生学会有效的调查研究,进而采用文献查阅与反复实验探索结合解决实际科研问题,在此过程中创新能力与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创新团队构建中合作与组织领导协调沟通能力同步提高。

(七)其他多渠道创新培养

通过扩大学科专业选修课学分比例等,加强理论方法论学习与实践就业创业训练,研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实习,以创新创业精神、产学协同氛围辐射校园文化,还可以建立校外企业技术实践的“双导师制”强化创新能力;努力探索在科研项目牵引下的实训模式,努力寻求学生科研训练中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融合下的提升途径,即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创新、务实、诚信的学术氛围;建立基于学科相关的研究生学术最新研究动态发展报告、在线前沿文献信息平台等数字学习平台;增强多学科交叉不同专业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协调能力;探索交叉学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塑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让研究生摒弃浮躁,提高创新绩效。

四、展望

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核心内容,其是反映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强弱的标志性指标,是个长期复杂、完善渐进的过程。本文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内涵出发,分析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存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建立和培养研究生科学的正确问题意识、建立准入考核选拔机制与改革毕业考核评价体系、发挥和规范导师引领作用、强化科研学位论文创新评价等研究生创新培养的对策,指出依据“严格质量标准、突出培养特色、坚持分类培养”原则,结合高校与专业自身特色、发展目标需求与人才社会培养定位,优化与构建独具特色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方案体系,努力以创新模式驱动研究生教育水平快速提高———国家教学部门、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联合创建创新平台,并健全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创新。

作者:王路 徐伟丽 张华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化工与化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