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舞蹈专业教育发展策略

时间:2022-09-14 11:49:14

导语:高等舞蹈专业教育发展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等舞蹈专业教育发展策略

【摘要】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较强综合能力、宽广知识结构与扎实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培养这类人才,高校开始由专业培养模式转向大类培养模式,舞蹈专业教育也不例外。本文从大类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点出发,提出大类培养模式是高等舞蹈专业教育发展趋势,并分析了大类培养模式下高等舞蹈专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大类培养;舞蹈专业;教育;发展

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提供人才的重任。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传统舞蹈专业教育重技能、轻素质,知识结构单一,显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与竞争力,就必须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扩宽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全面发展专长。因此,高等舞蹈专业教育必须转向综合学科背景下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即大类培养模式。

一、大类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大类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宽口径”专业教育为核心,突破传统单一按专业招生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综合素质的创造性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形式。大类培养模式以综合学科为背景,主要根据学科进行招生工作。在大类培养模式下,高校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是在学科宏观角度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内容相同且内容广泛,主要是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二阶段是在专业的角度上开展针对性教育,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与特长自主选择专业,然后按照不同专业分别进行相应的专业主修课、限修课及任修课的学习。大类培养模式是一种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习直至毕业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有效规避了专业调剂问题,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在该种模式下,学生的选择更加理智,更加具有确定性和指向性。在这一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在各个专业甚至学院之间广泛阅览知识。这样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眼界,使其遵从主观意愿进行专业学习,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类培养模式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规律。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了增强。而且,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相对较高,有利于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大类培养模式是高等舞蹈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20世纪50年代,我国各院校开设了舞蹈专业学院(系),当时主要是为了培养优秀的舞蹈表演人才,所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此教育目标和强化专业教育的模式下,各高校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舞蹈专业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时代更迭,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单一专业式舞蹈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舞蹈人才的要求。在这种局势下,大类培养模式脱颖而出。

(一)实施大类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

大类培养模式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减少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在该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能夯实自身的综合基础知识,扩大所掌握的知识范围,全面了解和认识舞蹈专业发展的方向,培养独立思维。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了解自己的专业,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以便在第二阶段能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舞蹈专业。

(二)实施大类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施大类培养模式,能够夯实学生的舞蹈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类舞蹈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学生能对现代社会下的舞蹈专业形成清晰全面的认识,明确了解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大类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具有很强的包容性,高校可加大实施跨学科选修、攻读双学位、主辅修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力度。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客观条件等,恰当地选择专业、课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习进程。这在较大的范围内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因材施教,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实施大类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传统舞蹈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知识面比较单一,且仅具有某一类舞蹈知识与技能,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大类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复合型舞蹈人才,他们了解更多领域的知识,可以应对更加复杂的情况,自身对岗位与社会的适应能力得到加强。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具体课程体系还可根据专业发展趋势、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而灵活设置,且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有所推迟。这样学生能更理智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选择自己将来愿意从事的事业,这无疑缩短了舞蹈专业教育与用人市场的距离,有效避免学生就业时学非所用。

(四)实施大类培养模式有利于高校内部资源整合

实施大类培养模式能克服过去由于专业设置过细造成的分散局面,可以更好地发挥院系在教学全过程中的指挥和统筹作用,有利于师资、设备等各项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调使用,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基于大类培养模式对院系进行调整,可以有效地利用高校内多学科的优势,拓宽舞蹈专业的覆盖面,实现多专业的组合,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有机组建二级学院,实现高校内部资源的整合。科技文化知识日新月异,各个学科间的交流日益加深,各个领域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开始由专才向通才转变。因此,高等舞蹈专业必须转变原有教育观念,对课程体系进行重建,对学生实施宽口径培养,进行通才教育,并使课程结构、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只有这样,高校舞蹈专业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舞蹈人才。

三、大类培养模式下高等舞蹈专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大类培养模式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传统的舞蹈教学观念已经不能适应这一模式的发展。因此,高等院校必须转变舞蹈教学观念,强化对舞蹈教育基础性和通识性的认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上突破“工具理性”的束缚。舞蹈教育需要实现从技巧发展到艺术素质发展、从形式展现到情感连接、从模仿式教学要求到创造性拓展教学要求、从以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等诸多观念的转变。实现传统舞蹈教学观念向新型教学观念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在舞蹈艺术知识传授与舞蹈技能、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舞蹈艺术知识、培养舞蹈技能与提高综合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教育观念;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树立学生是舞蹈教育活动的主体,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育观念;在舞蹈教育改革与终身教育关系上,树立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观念。总而言之,高校舞蹈教育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要把舞蹈教育符合大类培养模式的教学观念不断推向深入。

(二)完善课程设置

与传统的舞蹈专业教育不同,在大类培养模式下,舞蹈专业学生在入学后并未进行详细的专业划分,而是先在一两年的时间里接受通识教育,学习舞蹈基础知识与各类舞蹈基本技能,经过系统学习后,学生才自主选择详细的舞蹈专业进行更深层的学习。因此,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高校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舞蹈课程系统,把与舞蹈紧密联系的相关学科结合起来,创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实现舞蹈课程资源的优化组合。在通识教育阶段,舞蹈课程的设置应注重全面覆盖舞蹈学科的各个层面,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舞蹈课程的设置应不仅仅局限于舞蹈基础知识、舞蹈历史文化与舞蹈基础技能等方面,还要广泛涉猎音乐学、服装学、民俗学、生理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在专业教育阶段,舞蹈课程则要在巩固基础的同时进行更深一层专业知识的讲解,注重对其深度、广度、时代性、科学性以及前后衔接等各方面的考察,以提高学生舞蹈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完善教学管理体制

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是一种封闭独立运行的状态,虽然具有很强的易操作性,但是过于刚性的管理结构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学生不具有学习的选择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大类培养模式下,舞蹈专业教育应坚持复合型舞蹈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科学合理优化,从以管理者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高校要充分借鉴其他院校大类培养模式办学的成功经验,根据本校自身条件积极进行转变。舞蹈专业教育要建立灵活多变的管理体制,以人本关怀为核心,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为原则,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此外,为了避免大类培养模式存在的学生管理脱节现象,高校要建立健全导师制度,以便在专业分流之后为学生提供指导,便于其更好地掌控与管理发展方向。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实现舞蹈专业大类培养模式教育的保障。因此,在导师选择问题上,高校要严格把关,全面审核导师的综合素质,选择的导师要具有系统的知识结构、灵活的创新思维、较强的业务能力与崇高的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吴志涛,赵桂,张敏敏.高校“大类培养”模式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4,(1):197.

[2]熊婧贻.高校改革背景下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探究[J].中国文艺家,2018,(02):269.

[3]颜玉沁.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探索[J].商情,2013,(50):214.

[4]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32-254.

作者:宋佳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