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的应用
时间:2022-09-13 11:17:55
导语: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20名行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管理,研究组采用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研究探讨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在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中应用的效果。研究表明,将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应用于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中,能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模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消化内科;内镜治疗
近年来,伴随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以及内镜微创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使其在消化内科得到了广泛应用[1]。但由于内镜微创治疗具有一定的侵入性与创伤性、手术涉及的护理流程多以及患者重视不足等因素[2],使其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护理效率,改善患者预后,将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引入我院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患者的治疗中,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实施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的患者12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0人。纳入标准:(1)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行内镜微创治疗的患者;(2)符合内镜微创治疗指征;(3)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1)存在手术禁忌证,或合并其他严重疾病;(2)有认知或沟通障碍;(3)研究期间自动退出或中止本研究者。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模式,其中男性27人,女性33人;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47.5±2.8)岁。研究组采用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模式,其中男性29人,女性31人;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46.7±2.9)岁。两组年龄、性别和手术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管理。(1)术前。评估患者的身心状态,实施心理护理,以减轻其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术中。检测患者生命体征,遵医嘱实施药物治疗护理和对症支持。(3)术后。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健康宣教。1.2.2研究组采用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1)规范管理制度。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纳入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制订明确的护理内容、护理操作和护理程序等,要求所有护理人员均严格按照规范执行,使整个护理过程规范化、细节化、责任化,确保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责任到人[3]。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定期(每周周四下午)对全体护理人员开展培训或举办专题讲座,讲解内镜治疗护理前沿进展、内镜操作技巧、内镜相关护理知识及技能、内镜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保健措施等,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内镜相关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并加强护理文书和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另外,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检查,组织护理人员就近期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促使其及时调整护理计划,并提高责任意识。(2)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整个治疗护理过程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患者入院,对患者介绍科室情况以及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消除患者的陌生感。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详细讲解其所患疾病相关知识以及内镜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内镜治疗的操作步骤、治疗效果、预后和注意事项等,消除患者的疑惑和紧张感,使其提高对内镜治疗的认识,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治疗依从性。同时评估患者的身心状态,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详细记录患者的各项指标、病情变化等,严格按照规范实施各项护理操作,并加强医护合作,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全面系统、连续有序的医疗护理服务。术后护理人员参与医生查房和病例讨论,根据患者的病情、检查和治疗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制订针对性和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并严格执行,确保各项操作落实到位[4]。(3)延续性护理管理。建立术后随访制度,完善整体护理内容,使患者真正获得连续的整体护理服务[5]。首先,建立患者健康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入院时间、所患疾病、采用的手术方式、治疗护理措施、并发症和护理要点等。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或上门随访,以了解其疾病康复情况、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护理服务需求以及治疗护理方面的问题等,并进行详细记录。最后,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健康宣教及针对性的护理指导,并嘱咐其按时到院复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统计学描述,计数资料采用“%”进行统计学描述,对照组与研究组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评价指标
1.4.1护理质量参考相关文献[6]自制护理质量评价量表,在出院前组织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量表包括4个维度,分别是服务态度、护理操作、健康宣教和护理管理,各维度总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好。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4.2患者满意度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患者满意度问卷由文霞等[7]修订的患者满意度问卷修改而来,在出院前组织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进行问卷的填写。由研究者统一指导语,对两组患者说明问卷的具体填写要求,由患者独立填写。问卷的内容评价有“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个选项。满意度计算公式为: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100%[8]。1.4.3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对照组与研究组实施不同管理模式过程中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护理不良事件包括腹腔疼痛、消化道出血、感染和呕吐[8]。
2结果
2.1对照组与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服务态度、护理操作、健康宣教和护理管理4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对照组与研究组的患者满意度比较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对照组与研究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光电、信息、材料等领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与内镜技术的融合,推动内镜手术的不断成熟,促使内镜治疗获得了长足发展。内镜在消化内科微创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应用于胃肠道息肉切除、消化道早癌诊断、食管狭窄扩张、胃肠吻合等,虽然具有患者住院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针对性强等优点,但是既然存在手术创伤就可能发生消化道出血、穿孔、术后狭窄等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临床医护人员要实施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人文关怀,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消除其陌生感与紧张感,从而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另外,临床医护人员要提高内镜操作的技术水平,并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积极预防并发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获益,并推动内镜治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3.1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有助于提高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的护理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护理质量中的服务态度、护理操作、健康宣教和护理管理4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王月萍[9]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实施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有助于提高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的护理质量。究其原因可能是,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采用整体护理理念,注重延续性护理,强调医生与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尊重患者的权利,科学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发展等,围绕治疗期间患者各个阶段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服务需求,医护协作制订针对性强的治疗护理计划,采取“以人为本”的护理原则,实施安全有效且全面的护理管理。整个护理管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紧密衔接,加强团队合作,明确各自职责,严格按照规范化护理程序实施操作,避免了由于护理方法或程序不当导致的护理效果不理想[10],最大限度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在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工作规范性的同时还提高了其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另外,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护理工作(包括护理内容、流程、具体操作等)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组织相关护理人员及时分析原因,制订处理措施,调整后期护理安排,持续完善护理计划,使所提供的护理服务更具有实效性,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3.2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有助于提高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的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与罗艳琼[11]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实施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有助于提高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究其原因可能是在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应用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和人文关怀,有助于改善患者消极的心理状态,减少紧张、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手术,增强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规范化管理制度的实施立足于患者,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护理理念,医生与护理人员协同配合,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情特点、护理服务需求等一起制订治疗护理方案。这样制订的护理方案更具针对性[4],也更科学合理,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增强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开展全方位护理管理,达成前瞻性护理服务的目标,弥补常规护理服务的不足[12]。无缝隙护理管理中,医护人员转变了以往被动的工作状态,积极主动配合,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促进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了解,规避医疗护理风险,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升护理管理水平。延续性护理管理使患者真正实现了整体护理,不仅在院内获得了规范化的护理服务,在出院后也得到了有效的健康教育与护理指导,使患者感受到了护理人员的关怀,加快了康复进程,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认同感增强,从而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3.3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有助于降低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中腹腔疼痛、消化道出血、感染和呕吐的发生率及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李欣[13]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实施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有助于降低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究其原因可能是,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缺乏整体性的规划与监管,各层级间的交接工作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容易出现工作疏漏,从而发生护理不良事件。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对患者实施规范化护理,医护配合制订明确的治疗护理内容、护理操作、护理程序、工作责任、交接方法、评估指标等[14-15],并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使各层级间的交接工作紧密衔接,也使护理工作有据可依,职责到人,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工作热情。另外,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检查,能够及时弥补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疏漏,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护理人员仔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订解决对策,持续改进护理计划[16],提高护理质量。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开展医护一体化患者安全管理,通过医护合作及时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病情发展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措施,积极预防并发症,能够大幅度降低手术风险,从而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控制在较低水平。综上所述,在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患者中实施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显著提高了消化内科内镜微创治疗的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效果显著优于常规围手术期护理管理模式。规范化围手术期护理管理能够促进医护合作,围绕患者实际情况制订科学有效、针对性强的护理计划,明确护理步骤和具体护理措施,使护理流程规范化,责任到人,显著提高医生与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激发其工作热情,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能够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有助于加强护患沟通,减少医患矛盾,满足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绪,提高对所患疾病和内镜治疗的认识;能够提高医院护理与治疗工作效率,使各项工作走向规范化,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同时也提升了医院的整体形象,增强了医院竞争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雅晋 张彦军 苗龙 单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 上一篇:护士分层管理与消化内科护理质量分析
- 下一篇:环球自然日课外教育辅导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