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学习在音乐教育实践的地位

时间:2022-09-13 11:00:43

导语:技术学习在音乐教育实践的地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技术学习在音乐教育实践的地位

【摘要】当今时代,教育界越来越强调多元文化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但在基础音乐教育实践中,技术学习也十分重要,这两者并不冲突。本文从“技术”一词的词源出发,探讨技术学习在基础音乐教育实践中的价值,使技术与文化更好结合,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育;技术学习;文化

一、技术与音乐技术

“技术”这一概念是当代社会人们使用得最频繁的词汇之一,技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通俗来说,技术就是怎么做,但在理论层面,人们对于技术的准确定义的理解总是难以统一。要想研究技术学习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厘清“技术”和“音乐技术”的内涵。技术到底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众说纷纭,他们提出的关于“技术”的定义多达数百种,包含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笔者从“技术”这一词的渊源谈起。《新不列颠百科全书》上说到,“技术”一词来源于希腊文,即techen(相当于英语中的art和craft,即技艺)加上logos,比较准确地描述“技术”的单词technology首先出现于17世纪的英国,表示对实用技艺的讨论,到21世纪初,technology这个词仍表示除工具、机器以外的方法、工艺和观念。从词源学上看,“技术”在希腊语中指“技能”“技艺”;在英汉词典中,有多个词可以表示技术,如art、skill、technique和technology,前两者通常表示技艺、技能;后两者则与汉语中“技术”的意思一致。《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技术”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技术,是“技术工作”中的技术,如生产技术、工程技术等,是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技术。综合上述对技术一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技术既是人们对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也是人们生产劳动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技术”就是人类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运用某种方法、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音乐技术是人类表达音乐的主要手段之一,娴熟的音乐技术可以极大地优化音乐的表达,使音乐具有较高的音乐艺术审美价值。在基础音乐教育实践中,音乐技术的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对音乐具体实践技能的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部分主要包括基础乐理、和声、作品分析等,也包含各种音乐的历史、文化等背景知识,意在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有关原则的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和原则为学生的音乐审美和创作提供了前提;音乐实践技能的教学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演奏和演唱技巧,对于钢琴演奏来说,手指的触键、跑动以及音阶、琶音、和弦等技巧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而对于大提琴的演奏来说,弓法、揉弦、把位转换等也是学生必学的技术。在当今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技术几乎覆盖一切音乐领域,是音乐学习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以技术标准和技术追求为目的的考试(器乐考级等),技术化的教学活动(对音乐作品的选择),按照技术分类的教材(作曲理论和声学等)等。对于专业音乐教育来说,技术学习占据大部分内容,但是,基础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因此,要包含技术而不能只有技术。以下,笔者主要对技术学习在基础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论述。

二、音乐技术的审美价值

音乐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以音乐为主要教学内容和载体,为完成某个或某几个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音乐作为一门技术,其教学过程是有组织、有秩序地展开的,其技术的特殊性表现得非常明确。音乐教育中的技术作为一种需要表演的艺术,是具有审美价值的,那么,音乐技术本身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呢?答案是肯定的。技术美也体现在工艺美上,物质本身也具有美的价值,它体现在技术转换成技艺的过程中。“技术美学的研究,正是人类劳动生产和工业生产的技术审美活动和技术产品的时髦鉴赏力问题。它把美学应用于物质活动和精神享受中。艺术审美能力必然也是技术审美能力发展的结果,例如,人类的绘画能力是艺术审美力,但人类如何应用颜料、线条和工具刻画某种形象,这里就有技术和艺术技巧问题。”[1]同理,音乐教育实践中的演奏、演唱、作曲等就是艺术审美力,但如何发声、如何弹琴就是音乐技术问题。相关音乐技术除了能够更好地表现音乐以外,也能够凸显音乐技术本身的审美价值。例如,在声乐训练中,通畅圆润的声音就是美的人声,它体现了科学发声的声音美。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声唱法”,实际上是“美声歌唱”,它在意大利语中的意思是“美妙的歌唱”,这是一种公认的比较科学的发声方法,它本身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再比如,在管乐器的演奏中,纯正的音色非常重要,它几乎是管乐器演奏的生命,因而,音色美在器乐的演奏中是最基本的,同时,它又具有审美价值的技术要求。音乐技术是音乐表达的基础,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娴熟的音乐技术能够最大地优化音乐表达,从而使音乐具有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对音乐教育实践的不断追求,推动了音乐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同时,音乐技术的进步又不断促进着音乐教育实践的丰富。

三、技术学习是音乐教育实践的前提

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教学、演奏演唱教学以及各种文化观念的教学,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技术学习是基础要素之一,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和后现代观念盛行的今天,人们将音乐教育的重点投向了人,试图将人和人所处的文化背景放在第一位,以达到理解和传承文化的目的,但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音乐作为一门“语言”,具有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理论体系,如果音乐教学实践脱离了一定的理论技术教学,学生就不会识谱,不懂基础的乐理和声学知识,不具备一定的演奏技术,就难以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哲学里,关注的是音乐的形式美,即通过听赏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他认为音乐的审美价值存在于音乐的旋律、和声、音色调性、曲式之中。”[2]和雷默不同的是,艾利奥特提出了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艾利奥特把重点放在了音乐教育中人的实践过程上,他认为音乐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音乐的表演过程中。而这两个层面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恰好就是技术学习是否到位决定的,雷默所主张的音乐形式美即是理论技术学习的内容,而艾利奥特所说的音乐表演实践离不开人们的演奏和演唱技术。在倡导多元文化的今天,大量音乐形式、体裁涌入人们的视野,文化语境的不同造成音乐内容上的差异,需要学生以技术学习为工具,实现对“他文化”的整体认知。在音乐教育实践中,如果脱离了这些基本的音乐技术学习,单纯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就不能够与其他的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教育形成本质差别,不能够展现音乐与其他事物不同的审美价值。经历了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以后,音乐教育哲学范式发生了转变,人们更多把对音乐的认知重点放在了人所处的文化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后,我国人民对音乐形式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我国的音乐教育在音乐技术的学习上逐步成熟,不管是中小学、高校还是社会对于技术的追逐,都使人们对音乐技法的认知越来越充分,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现状的不满,使人们想要进一步探索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音乐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多种途径,笔者认为,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在学习音乐技术的过程中把握其中的调式调性、和声、旋律等要素,并且,学习演唱和演奏技巧,从而了解某一民族整体的性格特点、审美倾向等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阅读不同地区的地理、历史等书籍,融入多元音乐文化,获得对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音乐的文化认知,成为一个不仅有技术还有文化底蕴的人。

四、技术学习为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

音乐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对音乐技术的学习,尤其是理论技术的学习。我们不能否认,音乐知识对于人的塑造和社会文化的充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个掌握了音乐技术的人的音乐素养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音乐素养一定程度上也包括一个人的创作能力,即能否运用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能否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投身艺术实践,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乐曲。”[3]在日常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将基本乐理和相关音乐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再鼓励学生创作音乐,技术学习是创作是否能够达到一定高度的前提,理论是创作的支撑,《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到了创造的重要性:“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出像贝多芬、勋伯格这样伟大的作曲家,而是要让学生们能够运用相关音乐知识技能进行简单的音乐编创。除此之外,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学习技术是为音乐表现服务的,音乐是目的,技术是手段。在西方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教堂里的人们创作演奏音乐大多是为宗教、神学服务的,只有少数的吟游诗人自编自唱他们心中的世俗歌曲;直到后来,在现代派作曲家的作品中才逐渐体现各种人类自身的情感,诸如痛苦、狂喜、悲哀、宁静等。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技术之后,才能够领悟不同音乐所具有的不同表现力,并探索如何用音乐的语汇来表达内心难以言说的感受,以及自己对不同作品的理解,从而在相关音乐表演、创作的过程中尽情展现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如果缺少了技术学习,他们就失去了用音乐这门语言表达情感的机会。

五、技术是手段,不是目的

音乐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演奏、演唱技能的训练必不可少。有不少人认为技术大于一切,于是,出现了一些有技术却没有思想的人。一些学校还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学习唱歌和乐器操作技巧的课程,没有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待音乐教学,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学会了演奏乐器的技巧,却没有真正领悟音乐的内在价值。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具有良好品性的现代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音乐的理解逐渐发生了变化,同时,人们对文化的包容性也在不断扩大,这为音乐教育增添了广泛的内容,这些现象使我们不再局限于用技术来看待音乐教育。音乐教育这门学科虽然有相当大的技术性,但若是把技术作为音乐教学实践活动的全部,那就是音乐教育的悲剧,因为人不是机器,也不是学习的工具,人们学习技术是为了成为新知的创造者和文化的传承者,唯技术论者在当今社会并不能发挥最大价值。音乐是人创造的,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在学生苦练音乐技术的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对其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技术只是一种表现美的手段,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才是美的内容。很多时候,我们经常听到说,学生的基本功很好,技术也都不错,就是缺少一种感觉,其实就是缺少音乐文化体验。就如同在唱一首声乐作品时,歌唱者如果过分重视技巧,盲目炫耀声音技术,或不管作品的类型而随意宣泄自己的感情,就会陷入一种僵硬的纯技术发挥和情感模仿的状态,这不是在唱音乐,而是在唱技巧。因此,音乐教育实践也要把各个环节贯通起来,使文化和技术并重,这样才能使音乐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为人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贡献力量。

六、结语

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技术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掌握技术能够更好地表现音乐的内涵,但是,如果只注重技术,必然会导致对音乐文化的理解缺失,因此,在基础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以音乐的文化价值为导向,用相关的技术作支撑,让学生在文化语境中学习音乐技术,让学生深入而又全面地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林同华.超艺术:系统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覃江梅.当代音乐教育哲学研究:审美与实践之维[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98.

[3]熊晓辉.音乐创作“人民性”价值特征研究[J].齐鲁艺苑,2021,(10):128.

[4]杜宏斌.学习新课标,明确新要求——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简析[J].中国音乐教育,2012,(04):9-11.

作者:陈叶凡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