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救治艾滋病的实践
时间:2022-09-09 11:44:19
导语:中医药救治艾滋病的实践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河南省早期90%的HIV/AIDS患者集中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农村地区,呈灶性分布高发的特点[1]。为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优势,国家财政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4年8月开始在我国五省实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为HIV/AIDS患者提供免费中医药治疗[2]。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结合疫情特点,河南省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网格化诊疗管理模式。
1工作策略
1.1规范化救治,加强政策引领
遵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工作计划》(国中医药[2004]42号),河南省卫生厅、省中医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领导小组,结合本省的疫情特点,提出了“三统一三结合”的工作指导原则: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治疗方案,统一观察指标,临床救治与科研相结合,固定方药与辨证施治相结合,中医药治疗与抗病毒治疗相结合。本原则的提出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五级网格化诊疗管理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2因地制宜,建立诊疗管理模式
诊疗管理模式的建立是改善患者就医,促进中医药救治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河南当时面临患者就诊难、管理难的状况,为给分散于各地农村的HIV/AIDS患者提供较高水平的中医药救治,河南省提出建立五级网格化诊疗管理模式:以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项目县中医院为依托、以村卫生室为主要治疗场所,以省级专家为指导、以县级医师为主体,由县、乡、村三级医生组成的治疗小组负责日常诊疗工作,由省、市专家组负责技术指导,每月定期巡诊会诊,构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网格管理体系。每2位省级专家组成员组成一个省级专家小组,负责两个县的督察、会诊及验收工作。各县区将所辖的患者进行全员分组,按照就近原则,以HIV/AIDS患者所在的自然村为单位,每50人左右为一个医疗小组。属地乡村医生配合各级专家治疗、管理患者、协助县级医生发放药品、观察用药、病例的书写记录及阶段小结等具体事宜,每位县级医生负责一个小组的治疗,每组省市级专家负责二个医疗小组,大约100名患者的治疗。各级专家每个月到所辖地区开展巡诊会诊。各级专家定期巡诊与会诊是五级医疗构架的主要运转模块,是维持整个诊疗项目高效运转的核心动力。
1.3加强常态化培训,构筑专业技术队伍
为加强医疗队伍能力建设,保障诊疗队伍稳定,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办公室组织的省级培训≥2次/年,重点项目县培训≥3次/年。包括师资培训、专科培训、临床技术方案培训、医护人员的艾滋病防护培训、患者数据信息管理培训及患者依从性教育培训等内容。十余年来,逐渐建立了一支千余人的艾滋病中医医疗专业技术队伍。
1.4加强药品管理,保障药品的持续供应
为使中药制剂低成本、准时、安全的送达各项目县,河南省制定了项目专用制剂和中药汤剂的管理制度:由省级专家每月下乡巡诊时将专用制剂随车带到项目管辖的市或县卫生行政部门,由负责人签收后,逐级发放到各村卫生室,医疗小组根据专用制剂的处方将药品发给HIV/AIDS患者,需要服用中药汤剂的患者由当地中医院进行辨证发放。药品的精细化管理,确保了HIV/AIDS患者可以得到及时救治。
1.5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中心,严格数据保密管理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数据质量控制中心,实行严格保密管理,所有患者在诊疗时填写《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临床观察表》,建立病历档案,每个月记录症状体征、服药情况和临床指标,同时进行电子化信息采集,形成了《河南省中医中药艾滋病项目数据库》[3]。每个项目县由专人管理数据信息,由省级数据质量控制中心负责人每月统计各项目县的病案信息报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河南省中医中药艾滋病项目数据库》为客观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建设科研技术平台奠定了基础。
2工作成效
2.1改善症状体征
在五级网格化诊疗管理模式的应用下,各项目县(区)通过开展中医药诊疗,改善了患者的症状体征。通过对379例HIV感染者30个月的临床观察显示: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积分分别下降了0.30、0.55、1.00分[4]。48个月的研究发现患者感冒次数减少到1.16次/月、平均体重增加了2.18kg[5]。130例艾滋病合并慢性腹泻患者5个月的临床观察发现:中医药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5.38%[6]。116例艾滋病合并皮肤损害患者30个月的临床研究发现:症见皮疹、疱疹、黏膜溃疡、皮肤瘙痒的病例数分别下降了21.71%、27%、7.35%、52.01%[7]。对9402例HIV/AIDS患者的研究显示中医组患者的贫血患病率较非中医组降低了3.1%[8]。
2.2患者CD4细胞计数增加,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通过应用五级网格化诊疗管理模式,患者的CD4细胞计数增加,提高了生存质量。通过对1349例HIV/AIDS患者60个月的临床观察显示:CD4细胞计数上升的占46.80%,病毒载量下降及稳定者占90%[9]。通过对1112例HIV/AIDS患者进行生存质量分析显示,中医治疗组在生存质量评价、身体健康评价、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精神领域等领域的积分均高于非中医治疗组[10]。
2.3降低病死率,临床救治水平得到提高
通过对448例患者中医药干预治疗发现,中医治疗组(死亡密度为2.12/100人年,累计死亡率14.6%)比非中医治疗组(死亡密度为3.94/100人年,累计死亡率26.1%)8年的病死率低11.5%。非中医治疗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是中医治疗组患者的1.90倍,中医药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艾滋病的病死率[11]。
3经验与体会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项目县从2004年的5个省辖市9个县(区),扩大到2021年的8个省辖市30个县(区),HIV/AIDS患者人数是项目实施初期的5.6倍,促进了中医药在艾滋病高发地区的推广与应用。从制定工作指导原则、建立分级诊疗的流程、建设专业医疗队伍、严格药品管理、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中心等方面构建的五级网格化诊疗管理模式,是保障中医药救治项目持续开展的关键。进行长期属地注册制的临床医疗,破解了患者医疗需求巨大、患者依从性差等难题,遏制了病情快速发展。期间建立的长期大样本随访的观察队列,为系统评价中医药的远期疗效及中医药在国际上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循证基础。因河南部分偏远地区患者较为分散,尚缺乏中医药的救治,下一步将逐年扩大中医药救治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提升项目县(区)的临床及科研能力,以期创造更多的社会及经济效益。本模式的建立与探索可以为其他艾滋病高发地区的诊疗模式的转型提供借鉴。
作者:宋夕元 徐立然 王健 雷颀 郝明玲 孟鹏飞 马秀霞 李亮平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省中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重
- 上一篇:青春期心理问题与教育管理措施
- 下一篇:高校财务电子档案优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