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心理问题与教育管理措施
时间:2022-09-09 11:40:25
导语:青春期心理问题与教育管理措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学生在青春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有身心发育、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与学业压力四个大方面。学校有必要采取教育管理措施予以应对:开设心理健康专项课程,加强课外辅导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建立“教师—家长—心理教师”的多元沟通平台;建立“同学—朋辈”互助机制;建立专业化的校园心理咨询机制。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问题;教育管理措施
青春期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长过程中具有典型特征的一个发展阶段。虽然导致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其中总共包括四个大的分类:神经发育带来的认知、心理变化;环境适应过程中的经验、知识的滞后;人际交往随着身心的变化而增加的复杂度以及随着年龄成长、学业的逐步深入而带来的学习、考试压力。学生在青春期过渡时,采用的处理方式和心理状态,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抓紧这一时期的心理问题教育管理,对现代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身心发育带来的心理问题
青春期的学生不论是在心理还是身体方面都准备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体格、器官、性征、运动能力均朝着成人的方向靠近,其认知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明显的变化,但依然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过渡过程中。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行为、思维、习惯都还是拥有十分明显的青少年特点,但是随着身体的发育,也表现出对成人生活的向往,比如成人的独立、自主,从思想上尝试摆脱家长和教师的控制,脱离儿童行为的模式,来展示自己的权利和社会地位。由于青春期学生的知识、经济条件等原因,这部分学生的时间、行为、生活依然无法脱离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导致学生的内心一直处于儿童思想和成人意识的矛盾冲突状态中。比如八年级的学生很在乎自己的外在形象,对衣着、外貌和个人形象有着很强的敏感性;对于父母对自身隐私、行为的干涉十分在意。在这一阶段极易产生学生不服管教的逆反心理,对早恋、非主流等过分强调自我的不良文化会产生兴趣。
(二)适应环境带来的心理问题
青春期的学生往往处于小升初、初升高的阶段,身体的发育导致学生的生活环境、习惯发生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小升初的过程中,学生的外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等方面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导致学生在进入初中的过程中,对初中学习生涯会产生相当多的陌生感,进而导致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茫然和无所适从的学习、生活状态,最后产生恐学厌学情绪。而另一方面,生理、心理、认识方式的变化使学生在适应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比如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同,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别,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抑郁、自卑和焦虑的心理状态;同时在青春期独立意识萌发的影响下,学生从心理上较难采取主动求助的方式来获得外部帮助,进一步加重了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导致的心理问题。
(三)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问题
随着学生生理心理条件的逐渐成熟,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有效发展,但是青春期学生的思维方式具有很明显的青少年幼稚、片面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行为、问题处理方法明显落后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速度。青春期的学生希望自己得到他人的重视,尤其是在同龄、异性方面,能够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独特,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非常的意义。希望他人能用对待成人的态度对自己,又希望他人用更加关注、呵护的方式尊重自己,这就导致其行为和处理方式充满着不同的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是现实生活和自己心理成熟方面产生的一种差距化,从实际的表现中来看叛逆、情绪化都是因为内心矛盾所带来的相关问题。这些矛盾会导致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出现思维和认知模式的撕裂。比如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会因为兴趣爱好、性格等因素而受到挑战,而同学、朋友之间的矛盾会因为各种原因逐渐扩大,而在渴望认同和平等对待的心理需求下,班级中的拉帮结派的现象会变得十分明显。这种关系的不断演变,最后就会造成一部分学生占据上风,一部分学生会被冷落。而被冷落的一方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心理疏导就会产生不可逆的心理后果。在面对家庭生活的过程中,逐渐认为自己已经可以独当一面的学生在渴望被家长用成人的方式平等地来进行对待的心理需求以及逐步完善的世界观影响下,一部分教条式或大家长式的家长不允许自己在子女心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学生对家长现有的管理方式的不满,并与父母在一些问题上发生不必要的争吵和矛盾,进而出现离家出走等青春期现象。
(四)学业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
青春期学生面临着小升初和初升高的重要阶段,是学生首次面临系统性的社会竞争,学生的学习成果会对学生的客观评价造成重要的影响。同时,青春期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学习内容、学习难度的阶梯性增加,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一方面,青春期学生渴望得到家长、教师的理解和支持,能够在家长教师的帮助下展开有效的学习;另一方面,青春期学生自主意识的萌发,导致学生的求助思想很难落实到行动过程中,也造成了学生渴望成功但又羞于求助的矛盾状态。此外青春期的学生缺少有效化解压力的方法,其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的不足,会导致青春期学生极易出现心理失调,面对学业中的困难和问题而产生退缩、焦虑、畏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在这一时期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理想、课堂听不懂、学习负担过大等原因而产生自卑感和厌恶情绪,导致厌学、逃学等不良的心理状态产生。
二、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措施
(一)心理健康专项课程的展开
心理健康专项课程的展开,有助于对学生不良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引导,使学生懂得如何去自主或者通过求助的方式,来解决在生活、学习、社交等各个方面所遇到的问题。首先,应该通过将心理健康课程常态化,对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内容进行学科、管理中的渗透和融合,帮助学生增加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健全人格和丰富处理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进行相关的提前介入,在出现问题之前通过学校老师的心理疏导进行“预防针”式的管理,让学生能够理解目前自己出现某种现状的原因和如何规避相关矛盾的办法。当前不乏有些教师在自己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情况下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样的辅导并不能让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反而会让老师的负面情绪影响到学生,从而让其不能及时地从自己的坏情绪当中解脱出来。其次,需要发挥心理健康课程的连续性和灵活性。心理健康专项课程应当是一个系统性的课程,而不是临时突发的专题讲座,在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宣传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心理健康认识,使其正确处理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通过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活动等方式,确保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效果。此外,还需要展开“诱导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准确的自我认知并做出有效的处理。
(二)加强课外辅导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课外辅导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需求,通过针对性的辅导来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教师需要采用单独的辅导方式,并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观察、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出现的细微变化,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与其进行沟通,尤其是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在户外散步聊天等方式,营造一个私密的空间,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与老师开展对话。老师则通过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来帮助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需要采用集体辅导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生活状态进行了解和指导,并通过团体的方式运用集体中的正能量,来帮助学生有效度过青春期。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用心理讲座、压力疏解、教学讲座等课外辅导形式来帮助学生进行集体的情绪疏导和减压工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互助环境,使学生在教师的辅导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和集体环境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产生良好的班级归属感。并通过集体的课外辅导,来帮助学生建立真诚、互助的人际关系,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课余活动,来达到调节学生心理状态的目的。
(三)建立“教师—家长—心理教师”的多元沟通平台
青春期学生容易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多种影响,在此过程中需要建立“教师—家长—心理健康教师”的多元沟通平台,积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做好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支持。首先,学校需要通过开展“家长—学校”以及家庭访问的形式,对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和沟通,合力展开对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建设与支持。其次,心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以及心理问题,来建立明确有效的调节、干预计划,并与教师家长展开积极的沟通和共享,并从学校和家庭等多个角度入手,针对性地展开干预和指导。此外,还需要成立家长委员会,引导不同的学生家长进行经验的总结和互助,并与教师共同展开家庭学校的教育探索,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够同步展开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和支持。心理教师需要在专业、明确的指导下,帮助家长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机制,在心理教师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和家庭教育过程中,全方位帮助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得到准确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四)建立“同学—朋辈”互助机制
青春期的学生在处理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倾向于采取自我解决的方式,但也有很多学生愿意接受来自同学和朋辈的支持帮助。在面对青春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压力、迷茫常常拥有一定的共同点。同学同辈之间的互相帮助,可以基于学生的亲身体会,采取更加有效的排解和处理方式。一方面,“同学—朋辈”互助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因为沟通不畅通而导致的心理需求矛盾;另一方面,“同学—朋辈”互助机制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交环境,在同学之间解决各种困惑、问题的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社交积极性,并降低学生的求助门槛,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首先,需要组织心理活动小组,由具备一定心理健康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学生来担当辅导人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对辅导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来增强辅导人员的互助能力。其次,需要引导心理活动小组,展开多种方式的“同学—朋辈”互助,例如搜集学生感兴趣、具有共同话题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通过心理教师的指导,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减轻心理教师负担的同时使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活动中,并激发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此外,心理小组需要对有心理健康需求的同学,进行相互的交流和团体辅导,并通过心理委员对班级中的普遍问题进行解决,帮助同学建立与心理教师之间的桥梁通过谈话等形式,进行互助与自助,从而有效解决同学之间存在的普遍问题。
(五)建立生理、心理问题预警数据库
青春期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现象比较普遍,也是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在校园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建立生理、心理问题的预警数据库,关注各类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并对面临环境改变的新生、毕业生以及特殊家庭,如有精神病史、单亲、经济条件不佳等极易引发心理问题的高危学生提供精准的数据服务。一方面,针对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生理和心理问题的档案库,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进行跟踪记录。在发现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同时,展开积极的干预和引导,比如记录学生的基本情况、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情况、经济情况和性格特点等各方面内容,使其能够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问题干涉提供数据支持,并根据心理变化情况进行定期的调查和回访。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多个心理生理问题的观测点,对高危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干预和管理,并全面记录其心理问题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趋势,通过动态分析来制订针对性的干预、管理计划。
(六)建立专业化的校园心理咨询机制
现代学校虽然建立了校园心理咨询机制,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热线等方式对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但是相对而言依然欠缺专业性。在为学生提供安全倾诉空间的同时,心理教师应当注重心理咨询机制的专业化,确保对学生隐私的保护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专业化干预。首先,心理教师应当用自己的专业素养,与学生建立共情、信任的沟通基础,引导学生有效传达自身的心理需求以及发展意见,从而为教师的介入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需要对特殊的个案展开专业化的心理治疗,通过恰当的提问和治疗方法,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并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此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状态,在学校开展积极的团队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团队心理辅导活动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信任,使学生能够主动使用心理咨询机制与心理教师展开深入的交流沟通,从而得到青春期心理问题的帮助。
三、结语
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学校、家庭都应重视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问题,需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在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下,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需要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保障机制,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和处理,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下,顺利过渡青春期,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人格。
参考文献:
[1]陈艳,刘岩,谢凯等.中职院校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的具体措施[J].职业与健康,2019,35(10):1422-1425.
[2]孙柯,姚海雷,刘艳花.青春期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及制度措施[J].学苑教育,2016,(03):8.
[3]谢春香,罗维,张武等.学生青春期教育问题的研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八卷),2018:4.
[4]李雨航.30所中学青春期健康教育行动研究成果与反思[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作者:夏锋 单位:豫章师范学院
- 上一篇:自贸港背景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 下一篇:中医药救治艾滋病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