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非遗文化渗透路径
时间:2022-09-08 17:02:25
导语:音乐类非遗文化渗透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音乐类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独特文化形式,具有民族性、多元性等基本属性。为传承、发扬历史悠久的民族非遗文化,必须对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音乐类非遗文化,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弥补现有教材的局限,拓宽学生艺术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文主要分析了音乐类非遗文化的基本特性与传承价值,并指出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渗透音乐非遗文化的必要性,总结了革新音乐教育制度、传承音乐类非遗文化的正确措施。
【关键词】非遗文化;音乐教育;渗透路径;传承价值
现代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集中力量努力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创新发展路径,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类非遗文化融入音乐课堂的教学活动之中,并将音乐类非遗文化编入音乐教材,将其有计划地引进课堂、纳入研究课题,在提升高校音乐教育质量的同时,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
一、音乐类非遗文化的基本特性与传承价值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独特的艺术价值,是结合多种文化元素、通过特定人群采用个性化演奏技巧展现出的艺术表达方式,能够充分体现创作者的个人经历、艺术情感、心态,具备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是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多数音乐类非遗文化能够精确地展现特定族群、社群的文化生活原貌,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非物质化表现形式,可记录某一历史时期人民的生活方式、集体习俗、文化理念,表达了人民的精神需求,属于民间常见的音乐形态,其传承方式多以口传为主,缺乏文字或现代信息媒介记录,容易受到现代社会流行文化的影响。非遗音乐文化是现代高校音乐教育可利用的本土化资源,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艺术内涵、文化思想、舞台表现形式与欧美音乐文化有着较大差异,在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以及民俗庆典中较为常见,是一种富有活力与文化魅力的生活行为方式,同样也承载着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品格[1]。音乐类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民俗艺术表演形式,而是与表演体系、艺术技能有关的工具、制作工艺、节目编导技巧等一系列艺术文化要素,能够起到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可增强民族凝聚力,能够全面激发现代社会人民的艺术创造力。
二、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中渗透音乐类非遗文化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可用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音乐非遗文化种类多样、形式丰富,是传统文化的艺术化载体。为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快速发展的环境,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构建中国特色音乐艺术创作机制,必须在高校音乐课程知识体系中引入富有艺术魅力的音乐类非遗文化,如山东大鼓、昆曲、京韵大鼓等不同地区常见的古典民俗音乐表演艺术,在实现古典音乐文化传承目标的同时,拓展大学生的视野,使之认识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与内在思想价值,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回应社会上不断演化的多元文化[2]。我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为重塑我国新一代青年的人生观、艺术观,抵消外来文化、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群体思想观念、文化意识产生的影响,必须通过开展音乐教育,让多数大学生了解本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接受高水平音乐教育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把握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民俗音乐文化,强化自身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某一种民族乐器,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认识音乐类非遗文化的艺术风格。非遗音乐文化具备美育功能,能够启发大学生的思维,促进其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审美理念的演化。教师应当意识到在音乐教育中渗透非遗音乐文化的必要性,重点开发大学生的智力与艺术才能,鼓励学生在课上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分析我国古典音乐艺术作品中包含的各类文化要素与审美意象。部分地方性的音乐类非遗文化展现了当地人民与自然、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营造了富有美感的艺术意境,如民间歌舞、民间器乐等,此类艺术形式是古典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在课上适当引用包含丰富艺术内涵的音乐类非遗文化,发挥此类本土化音乐教育资源的综合性价值,严格遵循文化保护规律,在课上组织表演活动,展现地方音乐戏剧的魅力,让大学生认识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三、当代高校音乐教育制度的缺陷与漏洞分析
(一)教育理念落后,未能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国内部分高校音乐教育的基本形态、育人目标、知识传授方式受到西方国家音乐文化的影响,具备僵化性,不具备应有的内生性,不重视发扬、传承我国古典音乐文化,课程知识体系中包含的音乐类非遗文化内容较少,教师惯于根据欧美音乐文化中的艺术分类标准将音乐教育资源划分为不同类别,选取凸显西方音乐文化思想的教学主题,导致现代高校音乐教育缺乏带有民族特色、承载民族精神的本土化音乐元素,部分学生不了解传统音乐文化,喜爱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方乐器,难以在课堂活动中对我改成民族音乐艺术产生探究兴趣。
(二)教学方法落后,可用教育资源不足
民间的民族音乐有着较长的发展历程,包含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元素,涉及我国古典音乐艺术文化的音乐教育实施难度较高,对音乐教师的个人文化素养、教学能力、艺术鉴赏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为运用好富有民族特色与地方性艺术风格的音乐教育资源,教师必须全方位整合音乐知识,在课上面向学生分步骤地演示各类传统乐器的使用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古代音乐艺术家常用的创作思路、演奏技法,在积累音乐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展现民间民俗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然而一部分教师仅能在课上讲解理论知识,无法联系实际组织开展课上示范性表演活动,大学生仅能理解民间非遗音乐文化的一小部分,无法满足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一部分教师在演示民间非遗音乐文化时,未能组织集体互动与讨论,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无法唤起学生的讨论热情与探究兴趣,难以保证课上教学效果。教师习惯于依赖音乐课本开展教学,课本中并未包含多种形式的音乐教育资源,仅有简短的说明文字与缺乏立体感的图案素材,难以展现音乐类非遗文化的内涵与特色艺术表现手法,部分音乐类非遗文化作品的曲谱残缺不全,无法被完整复原并制作为现代音乐节目,教师无法独立解决可用音乐教育资源不足、无法再现本土非遗音乐艺术原貌的问题,多数可用的网络素材多为间接材料,缺乏直观性与可辨识性,导致音乐教育常用的课程素材失去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无法保证教学效果。
四、将音乐类非遗文化引入高校音乐教育体系的有效措施
(一)革新音乐理念,明确育人目标
教师必须主动学习文化理论知识,掌握高层次的音乐类非遗文化表演技能,如各类民俗乐器的演奏技巧、民间音乐舞蹈表演方法等,让高校音乐教育获得专业能力的保障。教师必须在课上关注不同类型大学生审美理念的发展,做好跟踪监督工作,为无法理解民俗艺术、难以把握非遗文化内涵的学生提供指导,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演练融为一体,引入涉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教学内容,列举近代以来音乐艺术家改编地方音乐类非遗文化作品的案例,引导大学生深挖非遗文化的潜力与思想内涵,唤起学生探究我国古典音乐文化的热情与兴趣,使之逐步掌握乐器演奏技能与表演技巧[3]。为构建完善的音乐类非遗文化传承制度,提升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水平,必须首先选定正确的人才培育目标,制定严密的育人计划,突出高校办学理念与学科特色,在课程知识体系中融入音乐类非遗文化,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础性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如简单地按照乐谱弹奏三弦、琵琶等民族乐器,并模拟教师所示范的动作进行舞蹈表演,突出课上学习活动的专业性与实践性特征,将音乐非遗文化所包含的艺术元素融入课程中,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转变教学方式
高校管理者必须强化对音乐类非遗文化传承的支持力度,汇聚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构建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做好校内文化宣传工作,定期播报详细介绍高校所在地区音乐类非遗文化的广播节目,并在校内举办民族音乐表演大赛或艺术交流活动,邀请本省、本市掌握民间非遗音乐文化表演技能的艺术家前往校内,担任艺术指导或音乐讲师,举办非遗音乐文化讲座,以此大力推广本土化的音乐类非遗文化[4]。教师可结合校本课程,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争取获得学生社团、校内教研组的支持,汇聚社会力量,完成非遗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渗透与宣讲任务。
(三)搜集可用教育资源,重新编订音乐教材
教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推进音乐教育资源体系的建设进程,编写包含不同地区音乐类非遗文化的音乐艺术教材,将可用的音乐艺术素材分为民间舞蹈、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不同类别,通过丰富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教材,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例如国内高校可聘请对我国古典音乐文化有着较高造诣的学术研究专家编写音乐教材,汇聚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吸纳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民俗艺术文化,推出能够体现本土化音乐文化特色、对学生具备较强吸引力的课程,让传统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使得专业音乐教育向更加专业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五、结束语
高校音乐教师必须在互联网上搭建民族音乐教育资源数据库,以文字、乐谱、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保存可用的教育资源,将民族器乐知识与音乐类专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特色的校本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尽可能地还原与阐释这些音乐类非遗文化的社会文化背景,并将最具地方性、民族性的特征展现给高校学生,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音乐中的主题和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刘灵.非遗在地方高校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实践——以茂名市为例[J].当代音乐,2021,(07):58-60.
[2]狄松菊.广西非遗文化传承与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融合探讨[J].广西教育,2021,(15):150-151.
[3]郭晶晶.非遗文化活化项目传承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1):26-27.
[4]顾芯语.高校传承非遗文化的实践思路——以如皋杖头木偶剧的传承为例[J].黄河之声,2021,(13):152-154.
作者:张美佳 单位: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
- 上一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 下一篇:绿色物流发展路径研究